《君君臣臣》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君君臣臣- 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诸葛亮沉默了许久,半晌勉强说道,“天下智谋之士所见略同耳,便说的是这般事了。昨夜之后我还未曾见过董将军,升卢先生为尚书令也是我自己的思量。董将军若也有此意,岂不是更好?既然朕与董将军皆有意如此,朝中自不会再有异议。还望卢尚书莫要推辞。”
  卢植看上去仍是不大认可这个决断,思索片刻后劝他道,“陛下,此事还是不当如此匆忙决断。陛下既然忧心尚书省无人主事,何不在朝会上提出来,请众卿共议?另外也当报予太后知晓,听听太后的意思。”顿了一顿,卢植不够委婉地说道,“陛下年岁尚幼,凡事也当与群臣,与太后商议。”
  “太后?”诸葛亮微微侧头,几分无可奈何地看着卢植。
  将事情提到朝会上议论也罢了;如今却还说什么太后!若不是宦官当道,外戚霸朝,大汉又何至于有今日?他本是想借着此次动乱,干脆将宫城核心移至南宫;他自己居云台殿,于崇德殿朝会,明光殿议事,就此远离北宫,远离太后。何太后一介妇人,十常侍之乱也有她一份包容宦官之过,如今再让她插手朝中,岂不是添乱?怎想本该是最为可信的卢植,却有几分信不过他,反倒劝他遇事多听听太后的意思。他差点都忘了,就算身为一国至尊,他如今也只是一个十来岁的少年,而非身经百战,才德为众人所仰慕的大汉丞相。就算他当真是谋划完善,旁人又如何能够轻易信了去?
  待送走了卢植,他微微叹了口气。无论卢植自己是否心有疑虑,如今任他为尚书令势在必行。尚书令一职何重,若交予无才或是无德之人,必是取乱之道。更何况如今他要抢在袁隗,何太后,董卓这般人物之前任命一个尚书令,一个能为他、为大汉效力的尚书令,不然岂不是放任大权旁落?想到这里,他暗叹一声,心下当真五味俱全。谁能想到,董卓既然举卢植为尚书令!不论卢植和董卓有些什么私人来往,他仍信得过卢植;他只是怎么也想不明白为何董卓也会有意让卢植升任尚书令,而没有考虑用自己亲信的并州人士。难道是董卓欲亲近名士,彰显自身的德业?可是就看董卓在局面尚未完全稳定时便一大清晨亲自拜访卢植,却像是对卢植有一种真挚的崇敬。
  当真是世事百变,无奇不有;想不到他诸葛亮,竟然也有和董卓英雄所见略同的时候。

  良平之流

  ……》
  太阳渐渐西斜的时候,有人来报太尉府平津校尉贾文和求见。贾诩是一个四十开外的中年人,身材适中,容貌朴素,很容易让人为他不过是一员不足为奇的普通小吏。贾诩规规矩矩地行礼叩首,又是规规矩矩地说了几句致谢的话语,仿佛他真只是来为升迁谢恩,却不是被招来与天子议事的。这才寒暄了两句,贾诩便道,“若无他事,臣当告退,不敢耽误陛下。”似乎完全不愿和天子有何瓜葛。
  “贾都尉稍候,”诸葛亮忙道。
  果然不愧是能在天翻地覆的浩劫中独善其身的贾诩,当真是谨慎圆滑到了一种境界。看着面前这不露声色的毒士,诸葛亮忍不住蹙眉。当初若不是贾诩为了一己之私促使李傕等人攻入长安,何至于又一次天下大乱?他本不齿这般人物,也不觉得以如今的情势,贾诩当真能为他所用,但眼下这个交易至少是可行的,也是必须的。
  “招贾都尉来见,实是有一事相求,”他缓缓说道,“如今丁都尉肩负都城守卫重责,但所掌军士较少,令人担忧。将来贾都尉为执金吾丞,解决此难题的重任,怕是要落在贾都尉身上了。”
  贾诩抬头扫了他一眼,然后恭恭敬敬地弯瞪着地板看了将近一刻钟,这才说道, “陛下,臣自当尽力;然募兵等事,臣恐权限不足。”
  “董将军麾下兵强马壮,却似乎将者不足,”诸葛亮不动声色地说道,“听说董将军爱才,而丁都尉麾下有一员虎将名吕布,有西楚霸王之勇。”
  “丁都尉麾下竟有这般人物,实为可喜之事,”贾诩随口应了一句,语气显出那么一丝敷衍。显然,贾诩正在思索少年天子那句话中的真正用意。他眼中那仔细算计的光芒竟突然让诸葛亮觉得背上一阵凉意。又是好半晌,贾诩终于又道,“陛下的意思,臣大致明白了;定然全力以赴。”说着,又是恭恭敬敬一礼。
  贾诩离去之后已近黄昏。虽见天色渐晚,但诸葛亮终觉放心不下明光殿中的诸多政务。眼下尚书们都差不多该出宫了,正好方便自由查阅文书。他便唤上了两名宦官,让他们打着灯笼领路,一路来到明光殿中。不曾想到明光殿竟还未空;他方才入内,便看见荀彧正在整理文书,荀攸坐在一张矮案后,正与荀彧谈论什么。见他入内,二人匆忙起身致礼。
  “两位先生尚未家去?”他问。
  “回陛下,”荀彧应道,“臣任守宫令,每日需整理归类这一日文书,备下绢纸笔墨,方才未及归去。”
  荀攸却是微微蹙眉问他,“已近黄昏,陛下为何这时来明光殿中。”
  诸葛亮沉默片刻,知道面前两位绝非轻易能蒙混的人,终是坦言答道,“大乱方过,今日袁太傅又未来宫中,我唯恐尚书省中无人决断,便想来看看可有什么要紧事。”他向二人微微一笑,说,“午后见卢尚书的时候,他劝我遇事当多与群臣,与太后商议;不知两位先生可否教我,将这几日的要紧事都说与我听?”
  荀攸若有所思地看着他,而荀彧却仍显得两分不解,问他道,“陛下为何不早些来,趁着几位尚书大人仍在,请他们为陛下解说?亦或是往北宫去,请太后言之?尚书台诸事每三日便要汇总报往长乐宫,陛下自可请教太后。”
  诸葛亮便说,“昨日大乱,唯恐太后心情未平;朕不欲以国事扰她。本想着黄昏无人时刻过来,独自翻看文书便可。但既然两位先生尚在,便要劳烦二位了。”
  荀彧惊讶地看着他,而荀攸则是意味深长地轻笑一声,颔首道,“陛下请坐,臣为陛下念这几日的重大奏报。”
  于是他走上前几步,在矮案一旁坐下,恭敬得仿佛自己当真只是十来岁的学子。荀攸又是朝他一笑,挪过一叠绢帛,将其中的内容一一念与他听。
  “东都雨势渐缓,洛水河面已落,河堤仍多有损耗,需及时修补,耗费估约百万余钱……”
  “河东郡太守王邑讨白波贼,小胜……”
  诸葛亮一丝不苟地听着,偶尔有疑问,他便抬头看着荀攸,而荀攸亦会停下,任由他议论。几乎整整一个时辰转眼便过去了;待他们议完这几日的奏报,荀攸又是笑道,“陛下所言,臣一一记住了;不如回头便录下,明日交与诸位尚书大人参详,陛下以为如何?”
  “好极!如此便要劳烦先生了。”
  “既然陛下听毕国事,意思也已送到,当回云台殿中;眼下已近人定时分,陛下还是早些歇息才是。”
  “却不知我若是明日这般时刻再来,两位先生可还在此?”诸葛亮试探性地问道。
  荀攸微微一怔,侧目看自家族叔。荀攸还未及开口,荀彧便道,“回陛下,臣每日收整,这般时刻必是在的。”说完亦是朝他一笑。
  有这般答复,当是可以放心了;这二人虽说官位不高,但若有心助他,尚书台中便再无一事能逃过他的耳目。就是在这风雨飘摇的时日,大汉也绝不缺人才,方能让他在一日之内便齐聚良平之流,化为己用。
  董卓固然兵多将广,势力迫人,但这一局棋也才将将落下起手式而已。

  用人

  ……》
  第二日朝会的时候,他坐在御座上看群臣鱼贯入内,不知怎的竟然鬼使神差地首先在人群中搜寻董卓。董卓便站在三公对面,太傅袁隗左侧,如今似乎正在和袁隗寒暄着什么。待百官到齐,崇德殿中渐渐静下来,董卓也只是安静地站在那里,一言不发,完全没有要发言主持朝会的意思。诸葛亮凝神打量董卓,差点都未察觉崇德殿中这越拖延越显尴尬的沉默。过了半刻钟有余,他这才猛然醒悟自己应该说些什么。
  于是他坐直了些,问道,“诸位公卿可有大事奏报?还请直言。”候得片刻,见殿中一片寂静,无人出声,他又道,“诸位若是无事,朕尚有几事欲与百官商议。几日前朝中大乱,何大将军遇害,朝中正缺人手。朕想如今当尽快将缺了人的职位一一补齐,不知众卿以为如何?袁太傅,你怎么看?”这最后一句他直接扔到领尚书令事的袁隗面前。
  袁隗迟疑了片刻,然后小心翼翼地说道,“这官职空缺,按照以往惯例,当由少府主持,计金卖官鬻爵……”
  袁隗话还没说完,诸葛亮已是变了脸色。他自是清楚卖官鬻爵一事乃桓灵两朝积弊太深,以至于如今袁隗全然会错了他的意思,才自提起卖官;可就算明白,胸中的怒火也实在难以抑制。他呼了一口气,将那差点从喉咙里跳出来的冷笑声压回去,然后用少年人的声音轻笑道,“古人常以心腹股肱比拟重臣;那这般说来,卖官一事岂不是像是砍了自己的手脚,挖了自己的心肝,摆在街头论斤论两地贩卖?”
  他这话说得袁隗与满朝文武亦是一愣。卖官一事经桓灵两朝,早已成习;如今在这崇德殿中立着的官员,又有几人不是花了数十万乃至数百万买来的官位?怎想这十四岁的少年天子一张口便是这般不容反驳地痛骂?一时间大殿里又是安静下来,无人敢言语。
  “执金吾一职身负京城防卫重责,不可长久空置,”诸葛亮又说,“如今丁都尉掌京城禁军,又镇守南宫,已是掌执金吾事。如今当任丁都尉为执金吾,诸卿以为可否?”周围一片附和声,袁隗也是点头应了。诸葛亮再转头看董卓,便只见董卓安静地站在一旁,虽然拧着浓眉,面色担忧,却并没有出言反对。
  待殿中静下来些,诸葛亮又道,“朕只是这两日无意间发觉,少府才任命了一员黄门侍郎,却是太少。朕有意再选一人为黄门侍郎,随朕左右。少府守宫令荀文若乃神君荀季和之孙,才德出众,品行端方,正是适合人选。如今朕欲拔他为黄门侍郎,不知袁太傅以为可行否?”
  袁隗又是愣了片刻,这才含糊地应道,“荀文若年少,臣虽曾闻其名,也不知他是否当真有此才德能担起黄门侍郎一职。”
  他还未及答话,董卓已是越众而出,面带赞许地道,“陛下,臣以为荀文若虽年少,才略亦非常人能及,陛下又与他投缘,他自是任黄门侍郎的不二人选。此事便当按陛下的意思办了,袁太傅以为如何?”
  “是,是,”袁隗说,“这本当按陛下的意思行事。陛下,臣回头便让尚书台准备诏令,升荀文若为黄门侍郎。”
  诸葛亮心情复杂地侧目望了董卓一眼;董卓愿意从旁助他自是好事,可董卓手握大军的压迫力竟能让四世三公的袁家的太傅都如此听话,他又如何能放下心来?!可现在他又不得不利用董卓的大军,才能有望办成这几件至关重要的事。于是他也只能接着这个话头又是说道,“何大将军曾领尚书令事;如今大将军薨,只有太傅一人坐镇尚书省,怕是不够。却不知何人能任尚书令?”
  刚才提议升荀彧为黄门侍郎的话题不过是他试探朝中水温;尚书令一职才是关键中的关键。果然,此事之关键足以让一直装淡然的董卓也坐不住了;他也不等得皇帝或者任何人先开口,起身几步走到天子面前,礼道,“陛下,臣欲荐一人为尚书令——涿郡卢子干。”
  他与董卓皆是看准了卢植为尚书令,此事自然是毫无阻力地成了;卢植虽有心推辞,最后却也只能恭敬不如从命。见天子竟是真心重振朝纲,卢植亦是坦言谏道,“陛下先前关于用人一番言论,臣闻之甚喜。如今但望陛下能擢用天下名士以收众望,沙汰秽恶,显拔幽滞,使朝廷才德充盈。”
  “卢尚书此言有理,”诸葛亮颔首望着卢植,又问道,“只不知朕当征辟谁人?尚书大人可有些人名给朕?”
  “颍川荀慈明乃世间大贤,只因当年党人之祸,竟幽居汉滨十数载,不理天下事,实乃汉室之失,惜哉!陛下若有心启用贤良,当从荀慈明起。”
  “卢尚书此言甚佳,”董卓附和道,“只是荀老离朝已久,唯恐他再一意安享晚年,再无入朝之心。好在陛下的新黄门侍郎正是荀老侄子,陛下可托他写封信,求荀老归朝,当是有效。”
  诸葛亮点头笑道,“朕亦久仰荀老之名;他若能来,实是大汉之福!诸位,除了荀老,还有哪些大士朕当请来洛阳的?”
  “颍川陈元方,陈太丘之子,少有贤名……”
  “陈留蔡伯喈,通经典,精书画,才识过人,正堪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