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穿越之重整江山》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自由穿越之重整江山- 第2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家里的老大,父亲去世后,我就是家里的顶梁柱。母亲年纪也大了,身体也不好,两个弟妹又太小,我每个月学徒工,以前是没有钱拿的,现在虽然是正式工了,一个月也才五块大洋,还给扣除一块大洋的饭食和一块大洋的保证金,年底才能一次性放。要说一个月三块大洋,一家人紧紧巴巴也能过下去,但是两个弟妹还得上学,请先生的话,咱家就读不起了。说老实话,我也是听说以后工厂不光工人们能上学,家里小孩都可以来免费读书。我这辈子就是没有读书,我不想我的弟弟妹妹也不能读书。当哥的没有本事,只能为弟妹做这些了。

    康心如没有说话,只用钢笔不断的在报名表上圈圈画画。张泰点点头继续又问道:“如果,我让你把你现在坐的椅子,五块大洋卖给我,你会怎么说?”

    王友德直接楞住了,看了看自己屁股底下坐的椅子,虽然很新,但是明显就是只值二三十个铜子的价格,怎么能卖到五块大洋?张老板是在为难我吗?

    稍微的停顿了一下,王友德抬头说道:“有两个办法,一个是告诉对方这个椅子的故事,和卖古董的一样,编制一个故事,告诉他这不是一把简单的椅子;二个是告诉他买了这个椅子的好处,可以说镇长家、局长家都用这样的椅子,大富大贵、大老板家才能用这样的椅子。”

    哈哈哈,张泰和康心如相视大笑起来,搞得王友德一阵紧张,生怕自己回答错误。张泰说道:“好了,德子,今天就到这里吧,明天早上,到门口看通知吧。”

    王友德才站了起来,紧张的搓了搓手,向张泰和康心如行了一个礼后,才怀着忐忑的心思走了出去。

    走到门口,转头看了看张泰,张泰正好也在看着他,就微笑着对着他点了点头,王友德这才放下心来,屁颠屁颠回家报喜去了。

    张泰心想,你这样的好苗子我都不要,我要谁去啊?

    就这样,张泰和康心如,面试了一天,搞得最后,张泰和康心如两人轮流着面试,实在是人太多,两人也有些吃不消了。下午五点,面试结束,也才见了七八十人,符合的人也才三十多位,其他的不是年纪不符合,就是完全不认识字,结果没有办法,张泰又放宽了些条件,只要身体适合,人机灵点的也都要了。

    还有很多第一天没有来得及面试的人,张泰也就吩咐下去,让他们按照报名表上的号码,每天一百二十名,一共面试五天。面试上的,会在五天后统一公布。

    五天下来,张泰和康心如,累得跟死狗一样,其他人也差不多了,也都累得够呛。这次一共招了两百三十名员工,男工一百八十七名,女工四十三名,达到初小水平的五人,勉强识字的五十七名,其他的基本大字不识一个,但是都是身强力壮,人也都是比较机灵的。张泰不断的安慰自己:“唉,咱看的就是展潜力。”

    五天后放榜,大红喜字报,跟前朝当年考秀才差不多的架势了,上榜的人欢天喜地,落榜的垂头丧气,真是几家欢乐几家愁啊。

    一九一八年十一月二十七日,新招的两百三十人加上前面康心如在市区招来的四十三人,再算上两位老师,一共两百七十五人,全集合到李家祠堂的小院子里,还好院子比较大,这么多人在一起一点也不显拥挤。

    康心如带着张绍昌、王德富两人把员工的资料登记好,每人再到心兰心慧姐妹哪里领着厂服、鞋子、帽子和一些文化用具。有五十多个员工因为家离得镇上比较远,所以也安排住到祠堂来,加上先前在祠堂里住的四十多人,这里一下子住上了快一百人了,十多间房子立马就显得比较拥挤。

    张泰还忙着和人家解释,这是暂时的,以后宿舍修好了就宽敞多了。员工一来也看过效果图,二来也见过木匠们做的模型,再加上每天大白米腊肉吃着,新衣服穿着,那么好的被子盖着,这和家里比不知道好了多少倍,哪里还要张泰解释啊,都觉得很好了。

    张泰接下来把这些人分成两部分,一部分识字的,一部分不识字的。识字的直接讲授技工专业知识,这部分人将作为技术骨干;不识字的由孟庆然,吴光海两位老师一人带一个班级,每天学习文化知识,先扫了盲再说。两个月后进行考核,合格的留用,再学习技工知识,不合格的就只有走人了。

    当然期间张泰和康心如两人不断的现了一些好苗子,张泰就把王友德和另外五个有基础文化的,又比较机灵的,专门讲解些后世的营销知识和方法,特别是《狼性营销》《暴力销售》,这是两门必学的基础课程。

    康心如也选了几个好苗子,在管理上进行“传帮带”,争取把管理人才这一短板给补起来。张绍昌、王德富两人毕竟是外来户,和借东西一样,以后使用完了,是要还回去的,况且张泰还是喜欢用自己人啊。



………【第三十七章 很赚钱】………

    感谢几位书友的建议,胡子马上作相关改动,呵呵,谢谢大家的支持。

    今日胡子无意中现本书,竟然排在新书榜的历史类书籍中第七名,晕死,胡子感到很幸福了,

    虽然,收藏,票票,很一般般,但是胡子很满意了,呵呵,谢谢大家。

    ――――――――――――――――――

    第三十七章很赚钱

    就这样不知不觉中时间过了两个月,时间也到了一九一九年的一月二十号了,员工培训进行的非常顺利。

    ――――――――

    附上:

    《每日员工学习安排》

    五点半起床,然后女员工是三千米跑步,男员工是五千米。

    六点早餐时间,早餐后休息半小时。

    (文盲班)七点――十一点是两节数学课,两节语文课、一节基础技术科

    (有基础班)七点――十一点是一节数学课,一节语文课,三节基础技术科

    休息半小时十一点半吃午饭

    中午午休一小时

    (文盲班)一点――三点是一节数学课,一节语文课、一节基础技术科

    (有基础班)一点――三点是一节数学课,一节语文课,一节基础技术科

    休息半小时

    三点半――五点半全体员工到工地实地劳动(都是些比较轻松、安全的体力劳动)

    休息半小时,六点吃晚饭

    一个小时自由活动时间

    晚上七点半――九点,两节自习课,其中一节可以自由讨论。

    九点半洗漱睡觉。

    ――――――――――――

    通过几次考核,“技术骨干们”每人不但在学习上进步了,达到了初小四、五年级的水平,专业技能上也提高了一大步,每人都能熟练的操作各式“德国的新机器”;其他一百多原本不识字的员工,通过两个月来两位老师的悉心教导,又在《新华字典》《汉语拼音》《九九乘法表》三大神器的支持下,基本达到了初小二三年级的水平。当然也有那么实在不行的极个别人,不能达标的,张泰也只能把他们交给杨志祥了。知识工人当不了,那么工地上的力气活应该可以吧。张泰心肠还是软了点,舍不得开除人啊,毕竟是自己招的第一批人,还是很有感情的。

    至于张泰亲自指导的销售组几人,张泰花的心思最多,也是最满意的。特别是王友德和一个叫刘二根的,两人以前都是做店堂伙计的出身。通过张泰的手把手传教,现在基本上已经具备了一些张泰教导的“狼性营销”和“暴力销售”的精髓了。当然这么短的时间,完全的理解和掌握那是不可能的,但是在现在的民国,他们掌握的营销知识,完全是跨时代了,忽悠现在这些“淳朴”的商家和消费者绰绰有余。两天前,张泰已经让两人每人负责一个三、四人不等的小组,安排他们出去考察渝州及其周边地区的市场情况了。

    张泰又在培训期间安排康心如派人去寻找一些做包装袋(麻袋、布袋),麻绳、玻璃瓶(装食用油)、木桶、陶罐等厂家,作为自己的配套厂家来着。渝州现在有一两家小型的纺织厂,定做一下包装袋应该没有问题。在渝州的江北也有一家小型的玻璃厂,做些装油的瓶子也问题不大,当然外观、质量的是不能和后世比的,但是出于保密和支持民族产业出,张泰也只能在民国定做了。至于像瓶盖这些“高科技”的物件,张泰只能到后世订购了。

    两个月以来,在杨志祥的带领下,几百民工匠没日没夜的加班加点,又在张泰从后世带来的新式工具(挖土机、卷扬机这类高级的还不敢带,一般性的铁锹、槌子之类的手工用具买了n多)操作下,三座厂房建成了两个(面粉厂、榨油厂),两座仓库建设好一个,三座宿舍楼建成了一个(男宿舍楼),因为采用的大多是桐油之类的天然油漆,所以也不存在毒副作用,张泰大手一挥,搬家!

    宿舍楼一、二楼住男员工,女员工暂时住在三楼,六人一间房,暂时也就住下了(因为还有很多人住在龙隐镇自己家里)。张泰一下命令,众人欢天喜地的开始了大搬家,其实也没有什么好搬的,大多数张泰都已经装备好了,与后世大学的学生宿舍差不多,每间房三个双层铁床,每人一个铁皮柜子,三个书桌摆在屋子中间,只是因为水塔还有一个多星期才能完成,所以暂时还不能使用自来水。

    安排好住宿,第二天众人又在张泰、康心如等人的带领下先把面粉加工厂(含面条生产线)、和榨油厂的机器生产线安装调试完毕,当然仓库里早就堆满了,杨志武运来的各式农产品原料。因为辗米厂还没有建设完工,所以还有一部分员工继续在祠堂继续学习,一部分骨干精英安排到两个厂子里,先期试运行起来。

    通过两个月的观察现,张泰最后任命面粉厂厂长为王大喜、副厂长刘民德,榨油厂厂长刘民能、副厂长段长生,辗米厂厂长唐迎春、副厂长陈秀娟(女)。几人的工资也相应大幅度的得到提高,因为在培训期间,每人人都是拿底薪的,相当于本来工资的百分之六十,张泰钱再多,也不能在培训期间全额工资吧。好在工人们看到公司展的未来,倒也没有说什么。

    当第一包面粉生产出来的时候,全厂都轰动了,大家跳着笑着,因为几个月来的辛勤劳动终于结出了第一批果子,张泰也充分的陶醉在一片欢乐的海洋里。

    头两天由于是试运营,工人们还在熟悉各个环节,各种机器,所以产量不是很高。初级面粉也就每天生产一点五吨,榨油厂生产菜籽油三百公斤、大豆油两百五十公斤左右。虽然和现在上海、天津等大城市的厂子比起来差远了(一九一九年,荣氏兄弟十几个厂子每天一共生产面粉一千五六百吨,全国其他一百多家厂子每天平均下来,每个厂子的产能也能达到四十多吨),但是张泰也很满意了,因为对自己培养的员工和后世带来机器那是相当的自信,磨合期过后,提高产能那那还不是分分钟的事情啊?

    当然最让张泰满意的是员工的素质,每天严格的作息时间,干净整洁的生产环境,每人穿戴整齐、动作标准划一,各种劳保口罩也分下去,保护了每个员工的健康安全。张泰看着这一切,骄傲的要命,这些可都是自己一手操办起来的啊,难度不亚于在后世跑到非洲原始部落建工厂的难度啊,这份草创精神太值得表扬了,张泰很臭屁的想到。

    几天过后,面粉厂从当初的每日产能一点五吨,到现在每日产能三十七吨,花的时间不过才十多天时间,搞得几个厂子的精英们惊讶不已,他们纳闷了,为什么以前干的厂子要提高产能那么困难,现在的厂子怎么说提高就提高呢。张泰忍不住偷笑,你用先进几十年的机器,你用先进百年的激励机制,你看能不能增加产量啊?

    仔细算了一下一个月后,面粉厂的厂子能达到每天生产面粉三百五十吨,榨油厂生产各式食用油三十多吨,基本上能满足渝州及其周边市场的需求了。虽然离荣氏兄弟差远了,但是单厂的产量将远远高于他们,而且张泰的产品细分市场很明确,高中低端都照顾到了,高级面粉通过几大驻渝州的洋行,大部分出口到德国、苏俄,少部分在市区销售;中低端产品走农村及其周边市场,各种有特色的包装,产品附加值很高,一句话成本低、很赚钱。

    通过王友德等人带回来的信息,现在市面上大多高端面粉市场被日本货给占领了,张泰要抢的就是这部分市场。周边的农村市场和市区的中低端市场大部分还是以国产面粉为主,但是由于产量有限、信息不畅等因素制约,市场根本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