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李过想的却嫌有些多余了。宋应星现在生活落魄,本来就是想求个职,一年有个几十两收入,粗茶淡饭,再做些简单的研究,能过的去就行。现在李过一年给他四百两银子,属实不少。
加上当时的人都将宋应星当成不务正业,对他并不在意,很是看淡。而一见到李过,李过竟把宋应星当成了宝!这倒让宋应星受宠若惊。宋应星实在是不明白,自己咋就值这么多的钱。
宋应星其实一点也不奢求。人家李过李将军一见面啥也没说,给了这么一大笔钱,可怎么报答呢?
宋应星接过白花花的银子。心中高兴,当下写了封家书,交给了李过,让李过把他的家眷接来。
李过立刻命人将罗虎叫来,多带些人,拿着关防印信,连夜去接宋应星的家人。以防宋应星变卦。
这下,两个人都安了心。一个求才若渴。一个久逢知音。一个是具有现代理论却没有实践经验的大学生,一个是对时下不满,想着创新的落第秀才。一见如故。
两个人凑到一块,话匣子便打开了。竟把主人广西安抚使涂绍煃晾到了一边。最后,涂绍煃实在是扛不住了,睡觉去了,但两个人不在乎。
李过曾经在图书馆看过《天工开物》这本书,不过当时只是了解了解,并不深入,只知道这本书涉猎甚广,而且书中提出的方法有些直到近代还在应用,这本书里的技术在当时是相当先进的。
于是李过便孜孜不倦的问了起来。
那宋应星本来拿着银子就手软。这些年连赶考再搞研究,早就没了钱,正所谓人穷志短。现在见李过问,便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听着宋应星一个方面一个方面的讲,李过是越听越高兴。他没想到,这个宋应星实在是太了不起了。反正就这么说吧,农业、手工业、机械、砖瓦、陶瓷、硫磺、烛、纸、兵器、火药、纺织、染色、制盐、采煤、榨油等等。全都涉及。
因为这宋应星太了不起了。甚至后世的倭国的学者这样评价过宋应星的书,“开物之学”:“夫开物者乃经营国土。开发物产,富饶宇内,养育万民之业者也”。
你说厉害不厉害!
两个人一边喝酒一边谈,宋应星奇了怪了,自己酒量不大,咋就喝不醉呢。
最后,两个人谈到了冶炼和机械,李过有意往这方面引导。
宋应星不知从哪里学来的,什么金、银、铜、铁、锡、铅、锌等金属矿开采、洗选、冶炼和分离技术,还有灌钢、各种铜合金的冶炼,方法全都明白,而且并不是空空之谈。
比如以煤炼铁、用活塞风箱鼓风、直接将生铁炒成熟铁、以生铁与熟铁合炼成钢等等。
另外他发现将炼铁炉与炒铁炉串连使用,可完成从生铁直接炼成熟铁的连续生产过程,这种方法相当于近代的生、熟铁合炼成钢的设备马丁炉。
要知道,明朝的火器很先进,只是受限制在了枪的枪管上,枪管的钢不好,装上火药就容易爆炸。
李过便问“你的这种炼钢技术朝廷没用么?”
宋应星一阵苦笑,李过明白,这还是因为宋应星身份的问题,无人重视。
而在武器方面,宋应星也也明白的很,什么弓箭、弩、干等冷武器及火药、火器的制造技术,包括火炮、地雷、水雷、鸟铳和万人敌等武器都会做。
“啥?地雷?”这个李过也很感兴趣“是那种一拉弦就响的那种吗?”
“也有不拉弦的。”宋应星说道。
“不拉弦的?踩上就炸的那种?”李过问。
“啊!这有什么奇怪的?”宋应星并不感觉有什么出奇的。
“好,很好!”李过实在是心满意足了,这可是真的捡到了宝。
“那个有一样东西不知道你能不能做?”李过便问。
“这要看什么东西,人总是有所限制的,你且说出来看看!”宋应星虽然并没把话说满,但神态中很是骄傲,那意思就是我要做不出来别人更做不出来。
李过翻出纸笔,在纸上画了起来。宋应星在一旁认真的看。李过画完之后,宋应星摇摇头,没看明白。
李过便解释道“这是一个密封的铁炉,里面装着水,底下烧着火,这根上方的管子将开水的蒸汽引过来,引导这边的密闭铜箱子里,里面有一个活塞,蒸汽推着活塞来回的动,活塞连着拉杆,拉杆连着一个轮子。只要是有蒸汽,这个轮子便会不停的动!”
宋应星想了半天,挠了挠头,看着满眼期望的李过“似乎并不太难,可是这有什么用呢?”
“有用!你做出来就知道了,这叫蒸汽机!”李过说道。
“蒸汽机?”宋应星嘴里叨咕着这个新名称。
李过知道,人类的发展史上,有过几次大的革命,其中,蒸汽机绝对算是很重要的一个。
其实蒸汽机没那么复杂,而且发明的时间很早。
世界上第一台蒸汽机是由古希腊数学家亚历山大港的海伦于1世纪发明的,当时只当做一种玩意,并没有继续的深入下去。而后来的瓦特,只是改良了蒸汽机,让蒸汽机有了更大的功率。
由于蒸汽机的发明;加之英国当时煤铁工业发达;所以英国就成为世界上最早利用蒸汽推动铁制‘海轮‘的国家。十九世纪;开始海上运输改革;一些国家进入了所谓的‘汽船时代‘。从此;船只就行驶在茫茫无际的海洋上了。随之而来;煤矿、工厂、火车也全应用了蒸汽机。体力劳动解放了;经济发展了。这不能不说是蒸汽机发明的成果。
所以,李过一心要宋应星把蒸汽机造出来,当然,李过知道,这种事不是三天两天就能做成的,就算是几年造出来也值。
“造的出来么?多长时间都行!”李过问。
“好,我一定会造出来的!”宋应星回答。
李过一下子干了一碗酒。
李过现在很高兴,从西北到西南,本以为会更难,可是看前景似乎很好呢!
李过还有很多的计划,他会一步一步的实施的!(未完待续)
第一七八章 天工开物
李过不知怎的,突然对这个叫宋应星的感兴趣起来。
于是,李过便问道“宋兄在哪里高就啊?”
宋应星笑道“我乃是一个落第的举子,谈什么高就不高就的呢?不怕李将军笑话,我赶考了五次,都落第而归。这次能见到闻名天下的李将军,倒是托了涂绍煃大人的面子。”
李过看着宋应星的神情有些落寞,安慰道“宋兄不必介意,我其实并不在乎什么进士出身、状元及第的。天天读死书,整天念着八股文,能干什么呢?没用!现在的人做学问只是为了功名,完全不实用,殊不知经世致用这句话早就忘到脑后跟了。”
李过这话很得宋应星的心,所以他说道“李将军说的是,人人为官,那谁来干活呢?这些年绝了赶考的念头后,便也学些实用的本事,只不过都是下九流,一般人看不上!”
“下九流?”李过没明白“宋兄说说,你学的都是什么呀?”
“说起来让李将军见笑了,也不过是农业、手工业,机械、等等,还有些新奇的事物和想法想加以验证,无奈财力和物力都不够,想跟志同道合的人们讨论真伪、进行试验却没有场地,倒是遗憾的很。”宋应星说道。
“哦?你且说说有哪些最新奇的?”李过对这个宋应星越发的感兴趣了,宋应星这个名字他很熟,他一定很熟的。
“李将军感兴趣?”宋应星见李过瞪着眼睛看他。眼睛冒着光。
“你说说,你说说!”李过不住的点头、催促。
宋应星便说道“比如青铜应该可以用倭铅和铜熔炼,而不必用土法。”
倭铅。就是金属锌!李过是理化生,学的就是这个。记得当年李过在学校,老师当时讲到青铜的时候,曾提起一个明朝的人来。说这个人是世界上最早知道青铜其实是由锌和铜组成的,而且还提出了各种冶炼的技术。并且这个人还写了一本闻名世界的百科全书,李过还特意查过这个人的资料和书!
是他!一定是他!李过猛然想起眼前这个人是谁了。
李过一拍桌子,指着宋应星的鼻子。叫道“你叫什么?”
宋应星和涂绍煃正在举杯喝酒,吓了一跳。两个人都呛着了。两个人便想,这李过毕竟是武夫,多少有些失礼。
“宋应星啊!”宋应星看着神色激动的李过,有些发怔。
李过哈哈大笑了起来。笑的宋应星和涂绍煃心里没底。心想,这李过发什么疯。
“你那本《天工开物》写了没有?”李过问。
“没有啊?正在写,只是财力物力不足,困难丛丛!这不,涂绍煃大人正要介绍我到江西去,做一个县城里的教谕,以便有个收入,更好的写书和研究!”宋应星奇道“咦,这事你怎么知道?这本书的书名我可从来也没跟别人说啊!”
李过一把拉住宋应星。“别走了,别做那个破教谕了!你就留在这里吧!你不是想写书么?你不是想做实验么?在这里,你不但能写书。还能做实验!要钱给你钱,要物给你物!要官给你官!只要你留下,怎么都行!要什么给你什么!”
李过终于想起了这个宋应星,他就是历史上写下《天工开物》的宋应星!
说起《天工开物》,很多人都知道,这是明末宋应星写的一本大百科丛书。但里面到底写的是什么。大多数人并不清楚。
但要说《天工开物》,先要说说宋应星这个人。
宋应星年轻的时候就已经熟读经史及百家书。对程朱理学有较深钻研,又能独立思考。他尤其推重张载的关学,从中接受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同时,他对自然科学及技术很有兴趣,熟读过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等书,还喜欢音乐、美术,对时事政治特别关心,怀有济国济民的理想,常与同学好友纵谈天下大事。
总之,宋应星是个有真才实学的人。
可是宋应星接连考了五次科举,竟然没考上!足以说明八股文的害处。
宋应星目睹了官场弊端丛生的黑暗现象,最终,宋应星与科举仕途决裂,转向实学,尤其是研究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
而宋应星研究了科学技术知识和见识社会见闻后,对旧学术旧传统持批判态度,思想更为激进。他将自己的所学,所见,所思都写到了一本书里,那本书就是《天工开物》。
《天工开物》涉猎甚广,共三卷十八篇,全书收录了农业、手工业,诸如机械、砖瓦、陶瓷、硫磺、烛、纸、兵器、火药、纺织、染色、制盐、采煤、榨油等生产技术。尤其是《机械》篇详细记述了包括立轴式风车、糖车、牛转绳轮汲卤等农业机械工具,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和实用价值。
李过需要的就是这种人才!这种人才是与民生息息相关的。李过虽然知道现代的最新科学,可是在明末造些飞机大炮不现实。只能根据当时的情况加一点拨。
而宋应星则是明末的大家,本身因为考取功名不成,痛恨守旧,更加愿意创新。这正是李过所需要的。
但是宋应星和涂绍煃并不知道李过的想法。涂绍煃虽然知道宋应星博学,但始终认为那不是正路。在历史上,涂绍煃支持宋应星刻印《天工开物》,也不过是为了尽朋友的情分。
而宋应星每每和一些士子大夫谈起他的想法,自然总是被人嘲笑。一句唯有读书高的论调将宋应星的嘴堵得死死的。
现在,李过突然提出留下宋应星,涂绍煃是纳闷。涂绍煃心想,你一个打仗的,留他刚什么?
而宋应星是惊吓,这李过到底看上自己哪了?难道真是自己那些实用的下九流么?
看着两个人不说话,李过问涂绍煃“大人,你给宋兄推荐的那个县教谕,每年多少银子?”
涂绍煃心想,问这干嘛,挠挠头“一年总有四十多两银子的进项吧!”
李过转向宋应星“四百两!我每年给你四百两,把你家人都接来,全家供吃供住,衣食住行都给你安排妥妥的,怎么样?跟着我干吧!”
“这。。。。”宋应星其实现在没事做,做点试验弄的全家穷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