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一只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明末一只虎- 第11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这时,有人来报,说是掌柜的钱多多回来了。
第六十六章 你不圆滑
    张家口的地理位置重要,扼守古代商路,自大明隆庆帝与当时的草原部落达成和议以后,这里就变成了马市。

    所谓‘马市’并不只单单卖马,蒙古部落是游牧部落,没有出产,最开始的时候便是用马来易物,马市就此由来。

    张家口在开放马市之后,极其繁荣。

    根据历史记载,宣府张家口马市规模是,缎匹年“不得逾三万”,而大同、山西两镇不过一万匹。“张家口本荒徼,初立市场,每年缎布买自江南,皮张易自湖广。”商业繁荣,“物阜民安,商贾辐輳,无异中原”。

    可见其商业的繁荣盛况。

    而清初《马市图序》说起明朝时的张家口:来远堡内“规方壖地,百货纷集。车、庐、马、驼、羊、旃(毡)、毳(绒毛)、布、缯、瓦、罂之属,蹋鞠、跳丸、意钱、蒲博之技,必具。”长城外“穹庐千帐,隐隐展展。射生投距之伦,莫可名数。

    而从《马市图序》中可以看出,因为张家口繁荣的商业,使得其周边娱乐行业发展了起来。其中,蹋鞠、跳丸、意钱、蒲博等,都是中国的百戏之一。像‘蹋鞠’据说就是现代足球的起源。

    特别是明朝后期开放小市,允许民间进行小宗农牧产品交易,更扩大影响规模。

    此刻虽是初春,仍是残冬,北方边城的天气依然很冷。只是寒流却阻挡不了经商做生意的热情,现在这里已经人马喧嚣了。

    李过此次来张家口,带来了几波人。一波是从孙登科的宣传队挑选出来的江湖艺人,其实都是李过的兵丁。跑马的,耍猴的,卖艺的,算卦的等等,有十来伙,人数有一百人。为首的叫郝千斤,郝千斤战场上也很英勇,这里用处更大,表演碎大石。

    一波由谷英率领,在张家口长城外的偏僻山岭驻扎了下来,人数有三百人,兵器、物资、粮食带的很充足。他们只是一种后备力量,以备不时之需。

    老钱,也就是钱多多,早就先行带着两个伙计自行进城,准备将以前的事情搞定。

    而李过则和聂心,带着孟子成跟罗虎扮成客商另成一路,带着十几个人走进了张家口。

    这里属聂心见多识广,也到过京城,也下过扬州,张家口虽说是有钱,但受到北方人的性格影响,这里的建筑也粗犷大气。聂心喜欢的是雕栏玉砌,喜欢的是小桥流水,这里自是瞧不上眼。

    李过虽然现代而来,见识到有,但现代建筑不过是高楼大厦,水泥柱子而已,不值一谈。刚刚穿越时穷乡僻壤的连裤子都是漏腚的,哪见过实实在在过去的大城镇!猛一到张家口也觉得新奇。

    孟子成和罗虎等一干人纯属土包子,要不是遇见李过,不定在哪个山沟里转呢,怎么到过这么大的地方?望着人来人往的人流,孟子成和罗虎等人低着头,原本拿着刀枪在马上与敌人厮杀的英勇样子不见了,神色之间甚是扭捏,每个人心中不觉有点揣揣然,走起路来,那脚也有些发虚了。

    李过看到这种情况,租下一间僻静的小院后,气的对这些人大骂“你们这些个狗才,眼皮子忒浅,到个张家口都熊成这样,日后若是到了京城,还活成活不成?”

    “活不成了。”罗虎懦懦的说“李爹,自从进城前换上这新衣服,我就浑身觉得痒。一进城,更加的不自在了。”

    “穷命!”李过骂道。“享福都不会!”

    “李爹,要不我回去,让小四来享福吧,我可不受这个罪了。”罗虎说完,其余的人都笑了。

    “不行!王四缴获了火铳,我让他带人训练呢!”李过瞪了瞪眼睛。

    “那让铁蛋哥来如何。”罗虎有些不死心。

    “就凭铁蛋的那个破名字就能知道他长什么样,他来行吗?”李过面色不善。

    “要不让孩儿兵里武艺最好的朱环来?他···。”罗虎的话没说完,李过一个飞脚过去,踢的罗虎满院跑。

    看着罗虎,李过也忍不住乐“罗虎,你个小兔崽子给我听好了,你要少说话,多想,多看,要学。我们以后很可能真的能用得上商路,这不仅是为了挣钱,你记住,你们现在做的是大事。”

    其实,罗虎等人初来乍到的,形势举动未免有些尴尬,这是人之常情。但罗虎这员小将,精明能干,日后真的为了李过立了不少的功劳。

    但是现在不行,这些个泥腿子没见过世面,所以要培训他们,他们现在这幅模样要说做生意,不被人笑掉大牙才怪。

    于是,李过的这些人都没怎么出门,开始培训。

    怎么培训?这事李过不行,得聂心来。

    “首先,要有气节!”这是聂心开口的第一句话。

    李过一愣,气节?干嘛?出使塞外?

    “这里所说的气节并不是固执!因为你们以后要学的是做生意,更需要圆滑。”聂心接着说道。

    这才对嘛,李过心里暗想。

    “可为什么要讲气节呢?就是因为你自己要有自己的尺度。就像我们虎爷,心怀解救天下苍生的信念,这就是虎爷的气节,作战勇猛杀敌就是他的尺度。”

    聂心说完,众人齐刷刷的,以一种敬佩的眼光看着李过。李过不觉脸上发烧。

    “那么做生意为什么要讲气节呢?因为做生意如做人。气节有了,气度自然不凡了,就会容易被人接受,与人交往,做生意便吃得开。另外,我们临来的时候,也和大家说过了,你们不但要学会做生意,还要学会搜集情报,这也是大事。身在异乡,没有气节是万万不行的。”聂心停住了嘴巴。

    李过点点头,做生意讲气节,倒是头一回听说。

    “下面要讲圆滑,做生意除了气节外,更要圆滑。气节在内,圆滑在外。知道铜钱为什么外圆内方吗?就是这个道理。”

    “那谁知道什么是圆滑吗?”聂心问。

    “就是见啥人说啥话。”罗虎说道。

    “嗯,嗯,小猴崽子,有发展。”聂心夸赞道。“不过,圆滑可是不好学的,来,罗虎,你跟我做个示范。”

    聂心搬出个凳子,坐在上面,命令罗虎“去,给我舀碗水来。”

    罗虎应声去了,递给聂心。

    聂心一扬手,将水泼到罗虎身上。

    “聂爷,我咋了?你用水泼我!”罗虎直发愣。

    “你看看,你看看,这就叫不圆滑!”聂心站起来不住的训斥。

    “哦,聂爷,我明白了。子成哥,你和聂爷做个示范让我看看。”罗虎转动着眼珠子。

    “好。”孟子成笑着去打水。

    嗯,孺子可教也,聂心坐了下去。不对,身后的凳子怎么瞬间不见了?噗通!一下摔倒在地上的聂心猛然发觉,罗虎手里不知什么时候拿到的凳子,而且他在笑。

    “你个小猴崽子!”聂心蹦了起来,捡起一根树棍,追着罗虎满院子飞打。

    罗虎一面跑,一面嘴里嘟囔“聂爷,你不圆滑!”
第六十五章 龙抬头
    崇祯四年岁末,人人都很高兴,因为年关快到了。富门豪户自不必说,就是小门小户的百姓也露出了笑颜,虽说在乱世中百姓很苦,可是年末岁初,人人都盼望来年有个好的瑞昭,所以都不愿露出愁容。

    俗话说,年初高兴乐一年。这话到底准不准暂且不说,人们对未来的祈望却是不言而喻的。

    北京城内,乾清宫中,崇祯做在金龙皇位上,看着众大臣向他朝贺。

    望着山呼万岁,三拜九叩的大臣们,崇祯不动声色。崇祯性格刚毅,虽有振兴大明的志向,但朝野内外弊端久疴,宛如重病缠身已久的患者,虽是医治,却未见起色。加之崇祯过于偏执,振兴大明的想法更是渺茫了。

    只是崇祯尚且不知,因为这一年总的来说,并无大乱。年初的时候,,崇祯帝曾召集内阁九卿、科、道及入觐两司于文华殿,讯问御寇、安民、宗禄、兵饷等事,现在看来似乎卓有成效。

    自从农民军领袖,称王称帝的王嘉胤被杀,崇祯的心情好很多。所以,对打了胜仗的洪承畴和曹文昭这样的大臣、将领,崇祯是很满意的。

    “洪承畴和曹文昭他们现在有什么动向吗?”崇祯问。

    “洪承畴主掌三边,三边境内的乱匪大部肃清,只是三边关系重大,不得擅离。而曹文昭则在山西部署平灭匪乱,想是年关过后会有消息。”内阁首辅周延儒说道。

    崇祯点了点头。

    “只是据说洪承畴纵容部署,滥杀无辜的事情时有发生,不妨请旨责问,让其整肃部队。”周延儒望着崇祯。三边辖区内整县的士绅被杀,周延儒也有所闻。

    崇祯摇了摇头,站起身,向外走去。

    “退朝!”喊礼的太监喊道。

    崇祯对洪承畴极是信任,洪承畴的部下多杀了几个人,崇祯并不放在心里。崇祯要去看看田贵妃,田贵妃这几天有恙。

    跟北京的皇宫相比,盛京的皇宫很是简陋,但气象却是不同。

    后金的皇太极是个雄才大略的人物,自从被推举为大汗以来,巩固了政权,并使得后金发展壮大。

    皇太极派人丈量土地,将“各处余地”归公,发给民户耕种,不许旗主、贵族再立庄田。这与李过的土地改革很是相似,虽说不如李过的思想超前,但实行的地域却要比李过大得多。

    而且皇太极为了扩大兵源,创立了汉军八旗和蒙古八旗。使得后金的军力很是强悍。而此刻,后金的皇宫内,正为废除后金旧有的“与三大贝勒,俱南面坐”,共理朝政的旧制,改为自己“南面独坐”的仪式。皇太极效仿明制,设内三院,六部,又设都察院和理藩院,完备的国家机构。从这一点上,李过已是被远远的落在了后面。

    李过现在不知道大明和后金的动向,李过的情报网络根本还没有来得及建设。而且,跟大明和后金相比,他现在还不够强大,他还要加倍的努力。

    不过,望着脸上露出笑容的农民,李过的心情不错。自己穿越到这个时代,争霸天下的事自不敢说,可是能让这片土地上的百姓安居乐业,李过却也满足。

    此时新春将至,河曲的百姓迎来了第一个安稳年,心中高兴,贴窗纸的,买鞭炮的,做新衣服的。

    李过在百姓的心中是大救星,百姓们将画着白虎的纸早早的贴好,与祖宗的牌位并列一起,烧香遥拜。李过是白虎转世的说法已经深入人心,家家供奉白虎已经变成了习惯。

    府谷的农民更是如此。快到年关的时候,大多数百姓猛的发现,原来已经没粮了。不少人家已经卷好铺盖卷,准备逃荒了。可是这时,那些今年新任的保长、甲长们,突然宣布,说是虎爷放粮了。

    虎爷是谁?他们也不知道,不过能让百姓吃上粮食,在寒天冻地中没被饿死,无疑是救苦救难的菩萨。绝处逢生之际不觉的对虎爷心中感激。

    有两个府谷的农民念叨“多亏了虎爷,要不都断粮了。”

    “可不是。”另一个说道“咱们这里算是好的,听说延绥的很多地方已经饿死了很多人呢。”

    “不过,听说河曲那里更是好过些,过年每家还发了二斤猪肉呢!”

    “还有肉!”这一个立时瞪大眼睛,几乎立起来“好些年没尝到肉香了。”

    “河曲的人不是跟着虎爷早么!也不要慌,看这情形,来年咱们或许也能吃上肉!”另一个分析“这几天村上丈量土地,说是要分给咱们地呢。”

    “哎呀,这是好事,不过跟官府没什么关系,都是虎爷给咱做的主啊!”

    “所以说嘛,现在人人都嚷嚷,要亲自见一见虎爷才好,给他老人家磕个头,谢他老人家的救命之恩呢!”

    “什么时候去?算我一个!”

    年关之前,李过再次巡视了一遍河曲跟府谷。负责宣传的孙登科有意识的将李过要去的地方,派人泄露出去,等李过到了各个地方,所到之处早已经人山人海了。尽管天寒地冻,有的百姓路途遥远,却也要亲自拜一拜虎爷方能安心。

    整个河曲与府谷自此不知有大明天子,只知道号称虎爷的李过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