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心智》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历史的心智- 第1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寿余诈降计的实施,是晋人欺骗秦人的一出双簧剧。在剧目中,寿余扮演受逼迫含怨难申的叛逃者,赵盾、韩厥,乃至灵公则充当迫害和抓捕叛逃者的角色。双方按预定的计划配合默契,把剧目表演给他们以外的人们看,并想借观看者传达给秦国,向秦国送去寿余立场已经转变,与晋国互相憎恶的信息。 
  晋人的这一双簧剧有两个特别的地方:第一,只有在寿余开始了叛逃行为,并且这一行动被赵盾获悉后,晋国才能去抓捕寿余,但按剧目要求,寿余的叛逃必须是背着赵盾秘密进行,使赵盾难以知道。根据这一矛盾的要求,剧目中特意安排了寿余酒后鞭打厨师,厨师含怒向赵盾告发寿余叛逃之密的情节。厨师看来是一个不知剧情的人物,为了让他解决剧目中的一个难题,寿余巧妙地利用其求生欲望和报复心理,刺激他告密于赵盾,这样就使剧目的表演合乎情理。告密情节的安排是把旁观者引入剧中,诱迫他完成剧中角色难以安排的情节,给“观众”增强剧目的真实感。鞭打厨师是双簧计中的计中之计,它使该双簧计体现出了极深的韬略。 
  第二,韩厥带兵去抓捕准备叛逃的寿余全家,如果这里真的将其全家抓获,后面的诈降就难以实施;但如果漏掉寿余之外的人物,就会给诈降计的完满实施带来麻烦,因而剧目安排韩厥只抓获寿余的妻子儿女,而有意放走寿余本人。剧目的困难不在于达到这一抓捕结果,而在于这一抓捕结果的实现要表演得合乎情理、天衣无缝,不把任何疵漏留给“观众”。通过这一高难度的双簧表演,晋人要抓捕扣留寿余的家小,以此作为对寿余的“迫害”,且免除后面用计的麻烦,同时又放走寿余本人,让这一“受害者”赴秦国用计。捕家小而放其本人,是该计具有难点的一个高明之处。 
  《列国志》据有关史载而演绎出的这一晋人诈秦的双簧计,含有对《三国演义》中“周瑜罚黄盖”一事的借鉴和发挥。 
  

魏寿余:体语暗示,隐情明传(1)
两人间要传递一种隐秘之意,由于有第三者在场,难于公开说明,于是两人就借助于特殊的眼色、手势和语气传达这一隐意,这种交流思想、传达心意的手段就是暗示法。史籍曾记载了春秋时期两次典型的暗示法。 
  《左传?文公十三年》记载了公元前614年魏寿余在秦国时“履士会之足于朝”的事。说的是寿余诈降秦国后,向秦康公提出把自己在晋的封地魏邑献给秦国,建议康公出兵攻取。秦康公转身征求谋臣士会的意见。士会本是晋国有名的智士,因与晋执政赵盾闹了别扭而投奔秦国。他这次对寿余降秦有所怀疑,本来是不大赞成康公采纳寿余建议的。寿余见康公征求士会的意见,怕士会败了自己之计,遂以目顾盼士会,又踩踏士会之足,士会顿然明白了寿余之意,于是反而表示同意寿余意见。 
  寿余入秦后要告诉士会衷情,并设法与士会一同返归,但寿余在碰到了可以一同返国的机会时,还没来得及向士会诉说衷情,情急之下,他向士会盼目履足,当着秦君之面传达给士会一种意外的信息,暗示出某种难言的隐情。士会为聪明之士,且乡情未泯,他心有灵犀一点通,立即明白了寿余的真实意图,于是转而配合寿余的活动。寿余在这里是把自己的意图通过某种“身体语言”传达给士会,得到了士会的准确理解。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记载了公元前547年楚太宰伯州犁采用的“上下其手”的暗示法。楚国攻打郑国,楚大夫穿封戌俘虏了郑将皇颉,楚康王的弟弟公子围欲抢来皇颉作为自己战功,他与穿封戌争执起来,众人难以决断。楚康王让伯州犁断其是非,伯州犁说:“战俘是郑国有身份的人,他自己能知道是谁俘虏了他。”乃让皇颉立于庭中,让公子围和穿封戌立于皇颉对面。伯州犁抬手向上介绍说:“这位是公子围,寡君之贵介弟也。”然后又放手向下介绍说:“此人为穿封戌,乃方城(春秋时楚国北部的长城)外之县尹(一县的长官)也。到底是谁擒获了你?”皇颉见状,遂回答说他是被公子围擒获的。不久皇颉即被释放归国。 
  伯州犁在向皇颉追问楚国的立功者时,故意把争功人双方的身份显示给皇颉,并采用了“上下其手”的不同手势,将他要讨好权贵的心意当着穿封戌的面暗示给皇颉。皇颉对伯州犁以暗示法传达来的隐意看来是心领神会。作为楚国战俘,他急于求释,为讨好楚国当权者,他遂顺着伯州犁的暗示去回答,果然得到了宽赦。 
  除史籍所载外,《列国志》根据《史记?魏公子列传、魏世家》所载战国时信陵君魏无忌窃符救赵的史实,描述了与此有关的一次暗示法。魏王宠妃如姬曾在魏王卧室盗得将兵之符(一种调动军队的凭证),让婢侍颜恩交给了魏无忌,事后魏王知道是如姬盗了兵符,心中大怒,但又不忍将如姬从重处罚,于是继续追查给魏无忌送去兵符的人,欲让其代如姬受刑。如姬在魏王的逼问下告诉说:“是颜恩递送兵符的。”魏王让人抓来颜恩,问其为何敢于擅送兵符出宫,颜恩抵赖说:“奴婢不曾晓得什么兵符。”如姬见颜恩说岔了话,在一旁目视颜恩道:“向日我让你送花胜(古代妇女的花形首饰)与信陵夫人,这盒内就是兵符了。”颜恩已会其意,乃大哭道:“夫人吩咐,奴婢焉敢有违?那时只说送花胜去,盒子重重封固,奴婢岂知就里?今日屈死奴婢也!”(第一百回)魏王觉得颜恩言之有理,就赦免了颜恩。 
  在窃符过程中,如姬没有出宫,魏无忌没有进宫,如姬难以否认有送符之人,无奈之下交代了颜恩送符的实情,但她绝不想连累颜恩,准备将盗符出宫之事一人承当。颜恩不知道如姬已向魏王供出了自己,开始想狡辩抵赖,若让魏王揭破,会罪上加罪,而如姬这时想与颜恩统一口径,订立防守同盟,当着魏王的面是根本不可能的。在这种特殊的情况下,如姬采用暗示法告诉了颜恩应该回答魏王的两点内容,一是承认兵符是自己送出的,二是表明自己是在毫无所知的情况下送出的。颜恩会意后,按照如姬的暗示口径去回答,既证实了如姬向魏王的交代,又使自己得到了赦免。 
  

魏寿余:体语暗示,隐情明传(2)
总之,暗示法是在有第三者存在的场合,行为人为把某种隐秘之意转达给另一方而采取的特殊的“语言”方式。在暗示法的实施中,第三者的存在无疑是行为人和受意人思想交流的障碍。然而,每一成功的暗示法,在场的第三者其实都起到了对行为人隐情传达的掩护作用。比如,有秦康公在场,秦人就不会怀疑士会是接受了寿余的某种交代而配合行事;有穿封戌在场,他就难以提出皇颉是受了伯州犁的旨意而有意误指;有魏王在当面,他就不能怀疑如姬已与颜恩订立了防守同盟来应付他。行为人把一种隐秘之情暗示给受意人,他们不希望任何人知道相互间发生过思想交流。由于成功的暗示法总是瞒过在场的第三者而发生的,因而第三者的在场正好掩盖了他们间发生过的思想交流,对他们的行为起了很好的掩护作用。 
  暗示法是把一种正常的思想用非正常的方式来表达,因而它的施予对象应该是某种程度的聪明之士。暗示法的形式手段可能有盼目履足法、手势诱导法、语言提示法等多种。无论采取哪种形式,总是符合具体的暗示情景,达到既让对方准确理解、又不让第三者看破的程度。 
   txt小说上传分享

士会:意在言外,托假诱誓
晋人魏寿余为劝归降秦的士会,诈降秦国,又用暗示法向士会表达了衷情,以献出魏邑为借口,引诱秦康公率军至黄河西岸。《左传?文公十三年》载,秦军在河西看见对岸有一支晋军,寿余对秦康公说:“请您派一位能跟对岸官员说上话的晋人跟我一同过河,必能说服他们来降。”秦康公选择了士会,士会推辞说:“晋人的心如同虎狼一样狠毒,如果我过河后办事不顺利,被晋人扣留杀害,我的妻子儿女在秦国也会受诛戮,这对谁也没有好处。”秦康公劝士会说:“如果你回不来了,我就把你的家小送归晋国。我的话有河神作证。”秦康公立了誓后,士会遂和寿余一同过河。士会一过河就被晋人迎归,再也没有返秦,秦康公如约将其家小送往晋国。 
  寿余诈降秦国的目的是为了诱归士会。他以劝降晋将为名,向秦康公提出同行人的条件,这一条件只有士会才能满足,秦康公自然选定了士会。 
  士会见晋国派寿余劝归自己,是有心返回故国的,但他若和寿余同归离秦,留在秦国的家小必然会遭到伤害。为了保护家小,他对秦康公的入晋之命故辞不受,公开表示对意外情况下家小性命的担忧。他以拒命不从压迫秦康公,迫使康公立下了不加伤害的誓约后方才成行。古人特别讲究对誓约的信守,并认为请神灵作证的誓约,若违背必遭神灵惩罚。士会利用秦康公的这一观念,故意引诱秦康公对河神起誓,及等他过河留于晋国后,秦康公情知上当,也已难以违背有河神作证的誓约了,只好送其家小归晋。 
  事实上,派士会过河劝降晋将,如果士会不返秦国,必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被晋人扣留,乃至杀害;另一种可能是士会自愿留于故国。秦康公对士会过分相信,派士会过河并为其立誓时,既没有将此与寿余降秦之事联系起来,考虑其中之诈,又没有料想和体察到士会的故土之情,因而根本没有意识到后一种可能的存在。士会则在此向秦康公故意打个马虎。他仅仅在被扣留的可能性上谈论过河不归,诱使秦康公为自己立下不害家小的誓约。严格说来,秦康公的誓约是士会骗来的,他以其他原因为借口,骗来秦康公的誓约,解除了后顾之忧,然后放心地离秦归晋。 
   txt小说上传分享

屠岸贾:挖就陷阱,诱人入坠
晋灵公是一个昏庸的暴君,上卿赵盾曾多次劝谏他改正过失,他非但不听,反倒图谋杀害赵盾。《左传?宣公二年》、《吕氏春秋?慎大览?报更》、《史记?晋世家、赵世家》和《说苑?复恩》多处记载了关于“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的事情。《列国志》据此描述了晋灵公和奸臣屠岸贾为杀害赵盾,合谋为赵盾设陷阱之事。屠岸贾对晋灵公献计说:“主公来日召赵盾饮于宫中,先伏甲士于后壁。俟三爵之后,主公可向赵盾索佩剑观看,盾必捧剑呈上。臣从旁喝破:‘赵盾拔剑于君前,欲行不轨,左右可救驾!’甲士齐出缚而斩之。外人皆谓赵盾自取诛戮,主公可免滥杀大臣之名。”(第五十回)灵公次日依计而行,饮酒间让赵盾呈剑观看,赵盾正要解剑,多亏在场的车右提弥明在堂下大呼提醒道:“臣侍君宴,何为酒后拔剑于君前耶?”赵盾猛然醒悟,起身逃出,屠岸贾的计策方告破产。 
  还有一个与此完全相似的事。齐懿公杀死侄儿舍,自立为君,并拘禁了舍的母亲叔姬,周匡王派大夫单伯来齐国为叔姬说情。《列国志》根据《左传?文公十四年》中“单伯如齐,请于叔姬,齐人执之”的记载,描述了齐懿公为拘执单伯而为他设置的陷阱。懿公先让单伯住于客馆,将叔姬以国母名义迁于别宫,使人对单伯说:“我们的君主对国母未敢怠慢,您何不谒见国母,让她知道天子的尊意。”单伯遂跟着使者入宫去见叔姬。叔姬刚在哭诉苦情,单伯尚未回答,齐懿公突然自外闯入,大骂道:“单伯如何擅入吾宫,私会国母,欲行苟且之事耶?寡人将讼之天子!”(第四十九回)遂将单伯拘禁。 
  上述两个蓄意陷害无辜者的策略可以称之为陷阱计。此计是施计人根据事情的特殊情况设置一个圈套,以堂而皇之的理由引诱受计人做出某种特殊动作,然后有意对这种特殊动作做出歪曲性的解释,将其说成是违背纲常道德的、大逆不道的图谋,使受计人难###迹,难以洗刷被强加的罪名,从而使施计人对其随意处置。 
  大臣拔剑于君前,本为君臣规范所不允,但晋灵公有意向赵盾索剑观看,他正是要以其他理由引诱赵盾无意识地违背这一规范,以便强加罪名,将其处置。周大夫单伯入见叔姬,听其诉状,本是齐懿公的安排,但当两人相见谈话时,齐懿公却故意诬蔑单伯“欲行苟且之事”,把两人会见歪曲为男女幽情,借故拘捕了单伯。施计人有意挖下一个陷阱,表面装饰一番,诱使受计人朝前行走,使其在无所知觉中陷坠入阱。及受计人坠入陷阱,情知上当后,他已难以自拔自救了。骊姬陷害申生的蜜蜂计也是与此相�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