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边擦眼泪边说:“我没有爹娘,他们全死了”。
老班长问道:“怎么去世这样早?”
他说:“旧社会我家穷,母亲生孩子十几天就下地帮父亲干活,结果得了产后风,去世的时候才36岁。父亲给地主做了30年长工,也因积劳成疾去世了,丢下了我们兄妹几个,我现在很想念我的姐姐和兄妹们”。
老班长和蔼可亲地对他说:“别想那么多了,好好养病,从现在的形势看,战斗很快就要结束了,等我们回到后方,我给你请假。”
听了老班长的一席话,他心里感到暖融融的。
当天晚上,老班长用被子把他裹住,将他紧紧搂在怀里。
那天晚上,他出了一身大汗,病很快就好了。
每天朝夕相处。
他很有才,会学各种羊的叫声,而且惟妙惟肖。
他还会说相声。
每次聚会,大家总要欢迎他表演,他的俏皮话也特别多,常常逗得大家开怀大笑,大家都很喜欢他。
中午时分,鬼子进犯到我军阵地前,被一阵手榴弹打了下去。
敌人猛攻,我军力阻,战斗十分激烈。
打到下午4点多钟,老班长腹部受了重伤,被抬下阵地。
随队医生给老班长敷药包扎后,老班长在昏迷中闭着眼睛,说不出话来。
伙房给伤员做了粥,他端着碗,用勺子一口一口地喂,老班长只是张着嘴喝粥,眼睛一直没有睁开。
傍晚时分,大约六七百个鬼子向他们包围过来。
部队迅速集合起来向外撤,卫生人员也立刻将医药用品整理好,战友们你争我抢,都要背运药箱外撤。
这时,老山东迅速拿起扁担,挑起了大药箱,边走边说:“如果我负了伤或牺牲了,你们不要管我,药箱无论如何要挑出去!”
就这样,他们随部队迅速翻过了围墙,向北撤退。
到达桥头时,被敌人发现了。
敌人的子弹像雨点一样飞来,有几位同志在桥上牺牲了。
队长命令:机枪班掩护,其他同志避开小桥,从没胸的水里游过去。
这时,老山东喊道:“同志们,为保护好药箱,我必须在桥上走,如果我牺牲了,请转告党组织,我经受住了考验。”
子弹不时从他身边飞掠而过,他既不能卧倒,也没法躲避,两条腿像生了风一样,顺着桥向前跑。
大家都为他的安全捏着一把汗,侥幸的是敌人的子弹没伤着老山东一点皮毛,只是药箱让子弹钻了几个小洞。
当他们甩开敌人,转移到安全地方时,大家高兴地将老山东抬了起来。
第一二九章。地下尖刀战斗组
一。
借着街道两旁路灯射出的昏暗光线,一个瘦高个的中年男子,来到位于钟楼的一栋别墅的院门前,按响了门铃。
几分钟后,他被引进小巧精致的会客室里,他的对面坐着别墅的主人。
几句寒暄之后,看着壁炉里熊熊燃烧的火光,沉默了片刻。
他的心里十分清楚,南京正处于朝不保夕的境地,不管谈判成与不成,最起码南京是保不住了。
别看他嘴上称兄道弟的很客气,可实际上是个心狠手辣的家伙。
上峰下的命令如果哪个部下敢违抗,那是要受到军统“家法”制裁的。
潜伏虽说有危险,好在身份还未暴露,先不如先答应下来。
想到这里,他挺直了腰板痛快地答应道:“我同那日本人打交道也不是一天两天了,请处座放心。”
能执行这种任务的人自然是精英中的精英。
说起这种对敌后方的渗透侦察的特种力量,实际上在长江以南同样也存在这样的一支战斗力极强的地下尖刀战斗组。
特种地下突击队员,执行任务时他们身着紧身迷彩服,脸上涂着黑绿相间的伪装油彩,他们和特种侦察兵一样“武装到牙齿”。
生活中,人们时常会看到一些人总喜欢把食指与中指分开,形成一个“V”形,来摆姿势照相等,用以表达高兴和胜利之意。
然而,说到这个手势的起因,许多人恐怕还只知道是来自英语单词“victory”的第一个字母,却不一定知道这还与二战期间展开的一场特殊心理战紧密关联。
有人提出以“V”表示胜利的意思,并呼吁人们在敌战区广泛书写字母“V”,以示对抗战的坚定信念。
几天之内,城乡;村镇的街道上和墙壁电线杆上,到处都能见到大大小小的“V”字,就连日军营房内也频频出现。
很快“V”不胫而走,传遍大江南北,亲朋好友见面也往往伸出手指表示“V”,心照不宣地表示出团结一心;反抗日本鬼子的决心,甚至某些高官也非常喜欢打“V”手势。
“V”运动高涨,在沦陷区掀起一场抗日斗争热潮,形成了一股强大的精神攻击力量,冲击着日本军队的心理战线。
对于“V”的巨大作用,人们念念不忘,并逐步将其扩展到了需要表示胜利的各个领域。
“V”运动正是运用心理暗示的方法来唤起人民的斗争意识。
所谓暗示的方法,就是用含蓄的;间接的手段对人发出刺激信号,使其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并进而控制其行为的方法。
军事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这样的实验;他们选择5名士兵,先测出正常情况下的最大握力为101磅,可是对他们催眠后,暗示他们是软弱无力的,这时测得的握力只有69磅;随后,又暗示他们有很大力量,这时测得结果竟有140磅。
通过平均握力的暗示实验,人们看到了暗示所产生的心理能量是多么的巨大。
二。
在整个抗日军队里,关于驻扎在丛林地区的,一支神秘部队的传闻不径而走,这种神秘感吸引了更多的抗日志愿者来投奔。
这些人是一个奇怪的混合体;其中一些人是冒险家,
另一些人是无法适应正规部队纪律森严的生活;还有一些人是真正意识到了建立这支部队的必要性,并愿意投身其中,这一部分人大多是前战区“特种侦察连”的成员。
然而,这种门庭热闹的局面并没有降低他的择人标准,多数人因达不到要求不能被录取,一些人则在加入后又被淘汰。
闪电部队在人数最多时也没有超过80人,它在全程中只保留了一支仔细筛选过的精干分队,这个核心为今后的特种部队在人员水平上树立了一个标准。
越过门口的两个哨兵,营地里,三四十个士兵在摆弄着花样繁多的装备,包括各式各样的冲锋枪;步枪和突击队匕首。
肖锐锋翻查了这两支部队封存已久的老档案,从中挑选出了第一批中意的战士。
他们中间的大多数人退役,是因为突击部队和侦察兵合并后,受不了正规部队一本正经的纪律约束。
而他恰好对形式上的东西倒并不在乎;和一般想象中的不同,突击部队在起初很长一段时间内,看上去是松松垮垮的,官兵们早上穿着拖鞋和睡衣三三两两地溜达到食堂,打着哈欠自己煮咖啡和煎鸡蛋。
后来,当突击部队开始向正规化发展时,后任的营长们花了不少力气纠正这种从“突击”部队一脉相承下来的游击习气。
值得特别提出的是,肖锐锋从战区部队里发掘出了聂长风。
他是战区部队侦察兵出身,与突击队合并后担任过特种侦察分队队长,曾被肖锐锋誉为,最出色的突击队员,后因负伤退出突击队。
孙跃明通过突击队的几个老伙伴将他请出山,聘请他担任部队的第一任侦察分队队长。
在聂长风为部队编写第一批正规的作训教程前,突击部队惟一的作训教材就是那本《勇者无敌》。
在丛林和荒野上的无数个夜晚,突击部队的第一批战士围坐在帐篷里,无比激动地聆听聂长风朗读书中的章节。
时直到今天,野战侦察分队的新兵在参加野训合格正式入伍的时候,仍然会得到一本《勇者无敌》。
到了后来,部队朗读的教材又多了一项:每个周末,官兵回家过团圆日之前,都会把他们聚集到一起,由聂长风给他们朗读勇者无敌作战日记。
战区发给这支部队数量上不受限制的武器弹药,杰出的士兵成了这些军火毫不吝啬的“消费者”。
他们常常即兴选择各种打靶目标,其中包括他们随手扔起来的军用罐头;无辜的鸽子和营房的墙角。 。。
第一三零章。灵魂与肉的搏杀
一。
此外,他们每天都要进行新奇的勇气和技巧的试验,如自己站在房子下面,向这座房子的顶上扔手榴弹,或是向岩石陡峭的悬崖上边冲锋边射击。
一间小屋里,孙跃明正在设计每一天的训练计划,他把士兵们分成几个分队,在他们中间造成一种紧张气氛,使他们彼此对立,从而形成毫不留情的竞争局面。
渐渐地,聂长风开始将一些战斗小组派出去进行侦察和设伏训练。
出发前,队员将讨论他们的行动计划;行动意图,毫无顾忌地提出自己的想法,最后由孙跃明在这个基础上定下具体的行动方案。
一旦方案定下,每个人都必须执行,但孙跃明从不忘明确一点;如果偶然情况迫使他们不得不改变原计划,那么,他希望他们发挥创造力,使用必要的谋略完成任务。
这一套制定作战方案的程序,后来成了特种部队的一种典范。
某个老兵向孙跃明推荐了一个有潜力的战士,他便会不动声色地赶到那个部队去,暗地了解“发展对象”的情况。
教员觉得满意以后,会为他安排一些题目去做,这些题目当然不会很容易,甚至还显得有些奇怪。
比如,孙跃明会要求一个候选者,给他来一次间谍电影里的那种接头;候选者穿着指定的衣服,在指定的公共场合,腋下夹着指定的报纸或杂志。
等着和他根本不认识的人接头,直到这时他本人也不会知道;这是因为有一支部队看中了他,正在考试。在进行这种考试时,无一例外地亲任考官,候选者在执行指令上的任何一点错误和纰漏都不会被原谅。
来无影,去无踪,如闪电,似青风,单枪匹马闯敌阵,捕捉俘虏探敌情,水深千尺能囚渡,山高万丈敢攀登。
战争永远都离不开血与火的拼搏,军人灵与肉的搏杀,精神与力量的较量,智慧与体能的生死对决。
摆在官兵面前的是设置在250米通道上的泥潭,铁桩网,火障,绳桥,堑壕,水坑等十组障碍物。
第一道难关就是“刀山火海”。
士兵们必须从低矮的铁桩下爬过碎石和泥潭,然后跃过熊熊燃烧的火墙。
紧接着就要翻过称为“步步高”的三组横木。
此时,一道“天堑”横在士兵们的面前。
他们必须运用两根相距两米的绳索跨过这米长的障碍。
全副武装的士兵在这摇晃不定的绳桥上艰难前行,接下来是过沙袋掩体和轮胎墙。
经过这一番过关斩将,士兵们已是精疲力竭,浑身上下被红色的泥水灌了个透,一些战士还挂了彩。
但这还没完,下一个难关迎面而来。
“旋转木马”这个听似轻松的“游乐项目”,在训练场上却是一个面目狰狞的关卡。
一根架在离地米高处的粗壮圆木,由两名士兵在两端来回旋转,另一名士兵往上面不断地浇水,受训的士兵要翻越这根又湿又滑的圆木。
二.
持久战战略和游击战,对于一些弱小的民族和军队来说,在反抗占领性军事入侵的战争中,仍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但要特别注意的是,游击战作为一种战术,可以灵活运用,但作为战略指导,则有着严格的政治限制。一个国家如果不看实际情况削足适履照搬照套,将会犯下忽视军事发展大势的错误。
侦察,情报是作战的前提,历来如此。
日军也好,抗日军队也罢,在比它的对手强大的地方,首先就是借助突击部队,随时侦察,跟踪,监视,掌控对手—我们姑且其称之为“先敌制胜权”。
在此基础上,其精确打击系统和情报传递系统等才能有效启动并发挥作用。
由于做到了单向透明,所以抗日军事行动如有神助,此次日军却耳不聪,目不明。
由于武器威力大,作战节奏快,弱势一方易被隔绝、割裂,陷入孤立无援境地,对战斗人员的心理影响更大。如果没有坚定的信仰和坚强的作战意志,很容易导致精神崩溃,并在群体中迅速蔓延失败情绪。
抗日军队是一支“普通的军队,具有一般的弱点和缺陷”。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