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商河》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小商河- 第5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能够拿得上台面的理由基本上跟梁兴的差不多,就是临安城中家小,秋香小腹渐隆,老杨眼看就要享天伦之乐,怎么肯轻易放弃眼前光景?!

    甚至救岳飞之举也不无私心:高林等在北方牵制兀术,正面战场有岳、韩等无敌将帅,怎么也轮不到自己出头充大个的吧?宋金间上百年的不了之局,不是自己轻易能够扭转的,何必让数十年短短光阴虚耗在那些注定要失败的事情上?

    就算保得大宋百年平安,难道还躲得过百年后的蒙古铁骑么?

    杨峻没有那么强悍,更没有那么伟大,只想利用眼前的功名,好好享受生活,伟大的事情还是留给岳大神这种人去做吧,前提是他如果不死的话。

    “诸位兄弟保重!且在太行建立新寨。勤苦练兵,募民屯田,广积兵甲钱粮,多杀金贼!只莫要受那狗官节制。殿前司军北伐中原之日,杨某愿与诸兄弟相见于北京城下!”杨峻也没忘了把目标定得合理些,以免诸兄弟日后谈论起来,说道大宋枪神其实也是贪生怕死之辈。

    “是!”诸将齐齐躬身。

    “忠义社之名既然不能再用,大哥倒是出个主意,此后我等兄弟应该如何建寨?又如何称呼法?”高林持重些,没忘了问这个关键问题,众将也都点头。

    ※※※※※※※※※※※※※※※※※※※※※※※※※※※※※※※※※※※※※※

    一个月后,太行雄定关深入,一座新寨拔地而起,随后在极短的时间占了太行八陉的南三陉,各立了一座分寨,规模都不下忠义社旧寨大小。新寨不仅大量招收流民,连原来忠义社治下军民也多有流向新寨者。不为别的,只因新寨打出旗号:“誓杀金贼!誓保大宋!不逐宋民!”

    新寨建成后,不仅四处袭击金军城池兵营,更于险关后大力拓土,屯田安民,提供农具、种子,帮助流民建房、建村,流民所开垦的新土地即归流民所有,新寨只收十一税,第一年甚至还提供免费安置粮食。

    新寨外高悬大旗:“侠义社”!

    相比之下,忠义社不断登记寨中流民姓名籍贯,要求寨兵不得与金军起衅,更不断催促各州县难民回归金人治下各州县去。晋州城中忠义社军民早已经撤得干干净净,只是多半撤回来的人都跑到了侠义社去。金人接收晋州时,城中连完整的石头都没有几块!

    梁兴见忠义社中兄弟、治下流民一个个跑到新寨去,再不伏大宋朝廷节制,整日里长吁短叹,几番要卸却大头领职务,都为王湛所派驻寨中的部下所止。

    一时间,“侠义社”在河北风头有盖过“忠义社”的趋势,并不断有太行北麓诸寨寨主前来联络,要求易帜,也不再伏朝廷节制。甚至寨中流民有在江南一带的亲属,也私下加入,不断从江南偷渡回河北参加抗金,或者偷运物资至太行。

    此后“侠义社”开始在江南有分部,以筹集抗金所需要的物资,江南富户中,有急公好义者纷纷慷慨解囊。兵甲钱粮不断通过鄂州地界偷偷北渡,那方自然有人接应,并送上太行。只是每次经过后护军营时,物资不免在原来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些。

    王湛几番派遣统军官前往侠义社,要求寨主归朝廷治下,都不甚顺畅。

    “大人好意,小人心领了!”王兰打着哈哈,拒绝了王湛所封的统制官:“所谓食君之禄,忠君之事,在下一介平民,不曾食君之禄,只不过这些乡民们为保平安,送些粮食来请我等兄弟为他们保护村寨,免受金贼糟蹋罢了!王师北上中原之日,侠义社自然解散,自有朝廷保境安民,咱家也不懂什么为官之道,还是去种五亩薄田是正经!对了,今日田里该锄草了,大人慢坐,请用茶,小人要下地里去,恕不奉陪!”



………【第九十三章 岳元帅罢兵,杨太尉开府。】………

    老杨自打发走太行兄弟,便全心投入到享受临安生活中去,除了七宝山下练兵不曾荒废,以及岳家小爷们的训练不曾落下,其余时间都是老杨的纵情声色奢侈生活安排。

    只是杨峻尽了力为岳飞脱罪,该来的似乎还是来了。

    绍兴十一年四月初三,直学士院范同献策于中枢,以为诸路节度久握重兵难制,当以三大帅皆除枢密使副,罢其兵。

    秦桧闻报,次日即奏入内廷,君臣二人随即达成共识,以柘皋、黄连两处大捷,拟论功行赏,此前倒也已经下令让诸帅赴行在,岳飞连鄂州也未回去,回军途中过了舒州即将大军交给张宪,自己赶赴行在临安。

    四月十四日,张俊自建康府赶至临安,四月十五日,韩世忠自楚州赶至临安。

    ※※※※※※※※※※※※※※※※※※※※※※※※※※※※※※※※※※※

    “相公,此番召卑职来,朝廷毕竟如何处置,还请相公赐教!”秦府内,张俊待诸人散去,私下向秦桧请教。

    “张太尉是大宋军中元戎,非诸路将帅可比,以太尉看来,圣意如何?”秦桧把玩手中一枚玉壶,觑也不正眼觑张俊。

    “卑职如何敢妄测圣意!”张俊陪笑道:“相公身在枢府,圣上有如倚山之重,军国要策,自然还须请教相公?”

    “呵呵呵呵!”秦桧笑道:“靖康年以来,社稷日渐安稳,大宋稍复生机,如今北人方肯与我大宋谈和,而非岌岌以图南下,此间实有诸帅莫大功劳,张太尉更为其中翘楚,大宋柱石啊!如今圣上明赏罚之制,以副诸帅之功,还能有何意?”

    张俊听罢,细细揣摸,缓缓色变道:“相公的意思,此番赏赐,是爵?是财?”

    “太尉不顾家室而上63万缗以救时艰,难道还需要圣上赐还么?大宋朝开国以来,诸帅之位已至武臣极高处,圣上宠眷,一改先王成法,将更上层楼,以副诸帅不世之勋,本相倒要先恭喜太尉了!”秦桧说得亲热,脸上却一点笑意也无。

    张俊脸色“刷”地变白!

    诸将帅中,除了蜀中吴氏山高皇帝远,以子质于临安外,其余诸帅中只有张、岳、韩三位达到了“开府仪同三司”的高位,从勋爵上讲,已经是“使相”的地位,高出武官太尉一层,再高处只有中枢的实授枢密使,那便直追秦桧,可以主宰中枢军国要务了。

    不过朝中形势,势容不下三位武人相公,所谓拜相,只不过是给秦桧做配角而已。

    但一入中枢,权柄归于秦桧还是小事,自家却回不得军中了,须在临安奉朝请,岂不是明明白白削了兵权?

    “相公,某家有何功劳,竟蒙圣上如此宠眷!只是某家历年来只在军中,中枢之事实非张某所长,这副身子骨若是放在临安,不多日间便朽坏了,他日国家有用时,必不方便!还请——还请相公在圣上面前,成全某家——为国守疆的私志!”张俊情急之下,说话都结巴起来。

    “张太尉报国之心,本相深知矣!”秦桧放下玉壶,入座端茶:“只是诸帅如此劳累,圣上何忍!倒莫如在临安筹划军机,参赞国事,为圣上分忧,也稍减秦某肩上重责!张太尉守大宋江防有年,劳苦功高,昔年平刘苗之乱,有定鼎之功,岂能他人同哉!圣上对太尉之宠渥,天下皆知,他日军中一旦有变,还须太尉出镇——太尉多虑了!”

    张俊一怔,旋即喜上眉梢:“相公所言当真?”

    ※※※※※※※※※※※※※※※※※※※※※※※※※※※※※※※※※※※※※※

    “相公,这张俊、韩世忠倒是来了,可岳飞……”次日中枢内,御使中丞王次翁眉头深蹇,对秦桧道。

    “若论路程,岳太尉也要远些,王大人如何不能多等他一日半日?还怕他……不成?”秦桧神色雍容,似未将此事放在心上。

    “相公说的是!”王次翁拱手道。

    “韩、张二帅眼下如何安置的?”秦桧一边翻着各地折子,一边随意问道。

    “按相公吩咐,西湖之上,美酒佳人,一日不得缺,必要两帅满意!”王次翁答道。

    秦桧点点头,不再多说。

    ※※※※※※※※※※※※※※※※※※※※※※※※※※※※※※※※※※※※※

    四月二十一日,临安北水门外。

    “咴!——”

    岳飞一勒马缰,驻足临安城门处,与诸亲卫下马缓步进城。

    “岳爷!”

    守门的小校拱手为礼。

    坊间正将岳飞、杨峻军功说得比天还大,虽然岳飞早已经是军中“神人”,眼下这些兵卒见到岳飞,仍有另一番敬意,与往日不同。

    其时天已近暮,天街之上行人不多,但岳飞所到之处,贩夫走卒之类都拱手回避,连沿街酒楼上的座客都起身问候,岳飞还礼不迭,心下甚慰。看来民心所向,大宋北定中原有望啊!

    与此同时,一骑如飞直抵秦桧府:“相公!岳飞到了。”

    “是么?!”秦桧正与王次翁等闲坐,闻讯连手中茶也倾了出来,浑不似口中说得那般闲适。

    王次翁却是大喜,正要向秦桧道贺,看到秦桧失措模样,悄悄将话吞回腹中。

    两日后,杨存中加检校少保,开府仪同三司,同时兼任殿前副都指挥使,沾杨峻之光,这个开府为使相的赏赐居然没有太大异议,虽然坊间已经为其改名为“蠢种”。

    三日后,三帅于垂拱殿受表,韩世忠、张俊皆任枢密使,独赐张俊玉带,岳飞任枢密副使,皆使参知政事。三镇之兵由其副职代治之。岳飞军中由王贵接替岳飞,担任鄂州驻扎御前诸军都统制,张宪担任副都统制,二人负责指挥原岳家军。岳飞带到行在的军中幕僚一概外委地方职务,着即赴任,一个也不许留在临安!

    四月二十七日,下旨废淮东、淮西、湖北、京西路宣抚司,各帅节度使、宣抚使,以及岳飞的屯田使等实职也一并撤消。同日取消诸军原来的称呼,岳飞所部的后护军,改为御前后护军,以示直属赵构。诸军统制以上将官及所部士卒,凡需调度,需要通过三省、中枢及圣旨方可实施,直接把兵权尽收于临安!同时对原来军中由朝廷委派的“领军”一职,也改为负责“节制”诸军,负责报发朝廷和各军之间的往返文件,预闻军政,实际为“监军”矣。

    旨下日,朝内轰动,王次翁罢朝回家,听儿子王伯痒谈到此事,呵呵大笑道:“吾与秦相谋之久矣!”

    同日稍晚,王德、杨峻、田师中同领旨进节度使之职,老杨终于实现了大宋朝武人“建节”的最高梦想!

    老杨看着身上的紫袍鱼袋,不知道应该是喜是悲。

    “岳老大,你兵权也就罢了,只是这命保不保得住哇!”被杨存中灌得不省人事的杨峻半夜醒来,再不能安睡,坐在熟睡的秋香边上犯愁。



………【第九十四章 神采风流,罢兵安足起丘壑?!】………

    “岳大哥!”

    五月初,杨峻思之再三,还是上门拜访。

    岳府显然稍经整治,府中花木也精洁了些,廊椽间剥落处都重新着漆。大约宫中所赐财物不少,府上人手也有增加,甚至衣着面料都上了一个档次,虽然距离韩府还差得甚远,却也与岳飞眼下的副相身份略有些相符。

    “呵呵!杨兄弟连日辛苦,早知杨兄必非池中物!果然如今因功建节,岳某也还未与杨兄弟道贺!今日既然过府,便须与为兄一醉方休!”

    岳飞身着儒服,头戴方巾,外罩缎袍,却不曾束绦,便这么大袖飘飘,披襟亮怀,手持书卷出迎,若非素知岳飞者,抬眼望去,竟是临安朝堂之上一位饱学宿儒!不过以岳飞胸中文采,也当得这般评价,能诗能词能文,行军间仍不废经典,稍得暇便手不释卷,比杨峻满腹的酒肉,那是高明得多了。何况衣着可以随便换,文采风流却是自然流露,哪能装得出来?

    岳飞为人本坦荡,加上学识胸襟,都非临安城中一班腐儒所能相提并论,此刻一旦放下军机,便沉湎书卷,飘飘然有出尘气慨,杨峻一见,身上酒肉味道顿觉难掩,不觉自惭形秽。

    “大哥哪里话来!”杨峻拱手道:“侄儿们每日到府,兄弟早知大哥拜相,却忙于军务,不得闲暇,今日携酒过府,正要与大哥共谋一醉!”

    “哈哈哈哈!”二人会意大笑。

    不消片刻,府中忙活开来,岳家众小自然不用说了,纷纷前来见礼,但到开席时,家中诸人自在厅堂中设席,岳飞与杨峻却在后园中单独摆了一桌,三荤两素,一壶黄酒,相府家宴,不过如此。杨峻平日里大鱼大肉惯了,倒也巴不得清淡些,换换肠胃。

    “大哥!”杨峻举杯相邀:“你我兄弟在军中时,大哥军令如山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