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爷爷陈永贵》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我的爷爷陈永贵- 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1964年3月,毛主席南巡。他召集陶鲁笳和林铁等人到停在邯郸的专列上汇报工作。陶鲁笳把他在昔阳县蹲点的情况向毛主席详细作了汇报,他说:“我一直在农村,我见过的农民不少,我认为陈永贵是一个杰出的农民。”
  毛主席感兴趣地听着。陶鲁笳接着汇报:“陈永贵要求每个党员的劳动要好于一般群众,支部委员要好于一般党员,支部书记要好于一般委员。有人说怪话:‘看这些穷小子还办社哩,兔子尾巴长不了,用不了几年,非让他们吃塌了不可。’陈永贵知道后在党员大会上说:‘我们每个同志都要横下一条心,绝不占公家一点便宜,让他们看看,共产党员根本不是他们说的那种人。’十年来,大寨全村的工分账和财务账,从来都是一清二楚,定期公布,接受大家监督。群众称他们的书记是贴心书记,会计是保险会计。大寨的评工记分,有制度,不繁琐;有差别,不悬殊。”
  听到这里,毛主席说:“这个办法好。评工记分就是不要搞繁琐哲学。又有差别,又不悬殊,才能调动广大群众的社会主义劳动积极性。”
  陶鲁笳接着汇报:“陈永贵这个人,群众说他很有才干,他领导群众搞集体生产,年年都有新套套。他常说,没有新套套,天还是那个天,地还是那个地,它不会给你增产一斤粮食。他的新套套,不是凭空想出来的,是在和群众一起劳动的实践中琢磨出来的,所以很见效。正如他说,集体生产有了新套套,才能变思想,变技术,变土地,才能稳产高产。从建立初级农业社以来,大寨年年改变着生产条件,年年增产,年年增加上缴的征购粮。可是大跃进那几年,许多农村浮夸虚报,说他们的粮食平均亩产已过了‘长江’,超过了800斤时,大寨却如实上报粮食亩产500多斤。”毛主席抽着烟,仔细地听着。
  “1963年8月初大寨遭受特大洪灾时,有的人哭了起来:‘你看这么大的灾,咱们怎么往下活呀?’陈永贵挺起腰杆说:‘没有冲走一个人,也没有冲走一头牲口,这是大喜事,应该开庆祝会,还哭什么!毛主席说过,人是第一宝贵的,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我们每个人都有两只手,靠两只手我们就能改天换地。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嘛!’就这样,他把全村动员起来,不分男女老少,齐心协力,夜以继日,战天斗地,果真创造出了惊人的奇迹,被洪水冲倒在泥浆里的禾苗,一棵棵被扶起来,千方百计救活了,粮食亩产获得了700多斤的高产纪录。接着他们研究了洪水为害的规律,修订第二个十年造地规划,建设抗旱能力更强的稳产高产的新梯田、沟坝田、河滩田,用集体的公共积累重建家园。他们以白天治坡、夜间治窝的惊人毅力建起了焕然一新的新大寨。到大寨参观的人越来越多,都惊叹大寨人个个是改天换地的劳动英雄。”
  毛主席听到这里,饶有兴趣地问:“陈永贵是哪几个字?他识不识字?”
  陶鲁笳在纸条上写了“陈永贵”三个字,说:“他42岁扫了盲,今年50岁了,现在能读报,还懂得什么叫逻辑。不久前陈永贵在太原作报告,赵树理听了很佩服,对我说:‘陈永贵的讲话没有引经据典,但他的观点完全合乎毛泽东思想和辩证法。’”
  毛主席用肯定和赞赏的语气说:“陈永贵识字不多,干的事情不少。穷山沟里出好文章,唐朝时你们山西有个大学问家柳宗元,他在我们湖南零陵县做过官,那里也是个穷山区,他在那里写过许多好文章。你们有陈永贵的材料没有?”
  随即,中共山西省委农工部部长阴发祥递给毛主席一份由山西省委副秘书长毛联珏整理的材料,材料的第一页是关于政治挂帅、差别不大又不繁琐的劳动记工和报酬分配办法,总结得十分简练。毛主席当场看完,对大寨的劳动分配制度非常赞赏,并针对当时的社会状况讲了一大篇话。毛主席说,过去在革命根据地实行供给制,人的思想还健康些,并不为追求待遇吵架,工作都很努力,打仗都很勇敢,完全不靠物质刺激,而是靠革命精神的鼓励。毛主席还批评了不讲政治觉悟,只讲个人主义的物质刺激等现象。
  会见结束后,毛主席继续南巡。每到一处,就讲大寨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讲陈永贵带头劳动、不搞特殊、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说这是干部不脱离群众的好方法,还说农业要过关,没有大寨精神不行呀!
  

附:《用革命精神建设山区的好榜样》(1)
1964年2月10日《人民日报》社论
  一个人穷、地穷的山村——山西昔阳县大寨公社大寨大队,用它自己亲身的经历,证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尽管自然条件多么不利,但是只要人们有了建设社会主义的雄心大志,充分发扬革命精神,并且把革命干劲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就一定能够使大地变样,使河山易色,创造出伟大的业绩。今天本报发表的题为《大寨之路》的通讯,就是说的这个大队怎样依靠自己的力量,同穷山恶水作斗争的经过。这是一篇极其感人的通讯,值得人们仔细地读一读。
  大寨村坐落在层峦叠嶂的太行山中,全村的土地分布在大大小小的山坡上和沟壑之中,土质十分瘠薄,耕畜和农具量少而质劣。解放前大寨人民在地主和富农的残酷剥削下,过着极其穷苦的日子,全村有一半多的人当长工、短工,赶牛放马,出外讨吃讨穿。解放了,人民重见天日,实行了土地改革,又实现了农业集体化,农民翻身了,组织起来了,然而大寨的自然条件却仍然十分恶劣。
  但是,特别困难的自然灾害并没有使翻了身的大寨人民垂头丧气,相反地更加激发了他们的革命斗志。1953年,是这个穷山村组织起来的第一年,他们就制订了一个改造自然的雄伟规划,决心要使穷山沟变成富饶的米粮川。
  要学习大寨的革命精神,就要学习他们这种远大的革命理想和对未来坚定不移的信心。
  大寨人民的革命精神,固然是穷逼出来的,但是,正如大寨大队党支部书记陈永贵同志所说,他们所以那样辛勤地和忘我地劳动,不仅仅是为了“自己做饭自己吃”,而是要为社会主义打基础,要让人们看看社会主义有多么远大的前途,集体经济的力量有多么大。大寨大队的党员、干部和群众,虽然住在群山之中,但是并没有被太行山的群山挡住视线,他们身在太行,眼看全国。在大寨大队党支部的领导和教育下,大寨的绝大多数人,尤其是那些在旧社会受尽剥削和压迫的贫农和下中农,心胸开阔,眼光远大。他们不仅看到自己的集体,而且看到别的集体,看到我们整个国家及它的光辉灿烂的前景。他们对自己的集体,对于我们国家的未来,充满了无限信心。正是在这种远大的理想和对未来的坚定不移的信心的鼓舞下,大寨人民始终保持着旺盛的革命斗志,把穷山沟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新农村。
  要学习大寨的革命精神,还要学习他们敢于藐视困难,敢于同困难作斗争的顽强精神,学习他们实干、苦干的优良作风。
  大寨人民在同自然作斗争,建设山区的过程中,碰到的困难是很大的。要把全村七条大沟、几十条小沟都打坝垒堰淤成良田,要把全村分割成四千七百多块的八百多亩坡地、圪梁地修成水平梯田,这需要一块一块地垒石头,一担一担地挑泥土。工作量是相当大的,劳动是艰苦的。而当时全村只有五十多个劳动力,集体经济又刚刚建立起来,财力、物力都很单薄。但是,大寨人民敢于藐视困难,并认真地同困难作斗争。他们坚信,只要在党的领导之下,坚决依靠集体的力量,就能把大寨的面貌改变过来。他们没有坐等农业机械化,没有单纯依赖国家的支援,当改造自然的规划一经制订,就立即投入了战斗。他们经受住了一个又一个严冬的考验,尽管凛冽的寒风吹裂了他们的皮肤,坚硬的岩石震破了他们的双手,他们的心始终是热气腾腾的。困难没有吓倒他们,失败也没有使他们后退。正是这一股子天不怕、地不怕的顽强的革命精神,使他们战胜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夺取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成倍地提高了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和总产量,同时使林业和畜牧业也有了相当大的发展。
  我们干革命,就是要改造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不论是同阶级敌人作斗争,或者是同自然作斗争,就一定会碰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只有坚决战胜困难,我们才能前进。对困难采取什么态度,这是考验人们是否真正具有革命精神的试金石。大寨人民出色地经受了这种考验,使大寨的山河变样,使穷大寨开始变成为富大寨。 。 想看书来

附:《用革命精神建设山区的好榜样》(2)
要学习大寨的革命精神,还要学习他们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优良作风,学习他们严格要求自己、以整体利益为重的共产主义风格。
  大寨人民是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从事山区建设的。他们在创业的初期,虽然自己也很困难,但是他们没有要求国家援助。他们时刻想到国家要兴办的事情很多,想到有些兄弟队比他们更困难。他们懂得“路要自己走,家业要自己创”的道理。大寨的事迹证明了:农村人民公社,采取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方针,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生产,战胜自然灾害,能够充分显示人民公社集体经济的优越性,长劳动人民的志气,灭阶级敌人的威风;能够使群众的生活越过越好,对国家的支援也越来越大。总之,坚持自力更生的方针,对社员个人、对集体、对国家都很有利。
  正是由于以陈永贵等同志为首的大寨大队党支部是这样看得深、看得远,所以他们一贯用自力更生的精神教育干部和群众,要求他们处处精打细算,把一切可以节省的财力物力都节省下来,用到生产建设上。十一年来,他们只向国家借过一次钱,而且第二年就如数还清了。去年他们遭到了空前未有的大水灾,仍然坚持自力更生的方针,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重建家园,修复被洪水冲毁的土地。事实证明,他们走的是一条完全正确的道路。十一年来,大寨大队的集体经济大大地发展了,自己牢固地站稳了脚跟,又有力地支援了国家社会主义建设。
  我们的国家是一个整体,一个单位有困难,国家或者别的单位加以支援,这正是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但是,对于每个单位来说,首先不应当是要求国家和别的单位支援,而应当像大寨大队那样,充分发扬自力更生的革命精神,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搞好生产和工作。因为只有每个单位都这样做,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才能迅速发展。
  要学习大寨的革命精神,还要学习他们永远前进并且把伟大的革命精神和严格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的好作风。
  十一年来,大寨人民在建设山区、发展农业生产的斗争中,获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但是,他们并没有被已有的成绩所陶醉,不再继续前进了。在大寨大队党支部的坚强领导下,大寨人民始终是朝气蓬勃,一往直前。他们治理好了这一条沟,又开始治理那一条沟;修好了这一处梯田,又开始修那一处梯田。在治山、治坡、治沟的斗争中,坚持科学试验,把种试验田的制度一直坚持下来,几乎从种到收的每一个环节和每一个技术措施,他们都进行过科学试验。革命精神推动他们进行科学试验,探索大自然的奥秘;科学试验的每一项成果,又更加坚定了他们不断前进的信心。到1962年,大寨每亩土地的粮食产量,已经超过七百斤,超过了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规定的指标。这是相当出色的成绩。但是,大寨人民仍然没有满足,他们要从各方面继续努力,争取在1970年使粮食单位面积产量达到更高的指标。
  我们所以要学习大寨人民这种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学习他们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是因为事物的发展是没有止境的,革命的道路还很长。只有永远向前、不满足于现有成绩的人,才是真正的革命者,才能为国家和人民做出更大的贡献。而我们每前进一步,都必须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严格地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这就需要经常地、认真地进行科学试验。
  大寨贫困落后的过去,是我国农村过去的缩影;大寨的现在,土地变样,生产变样,技术变样,人的思想变样,正是当前我国农村的现实写照。在我们国家的每一个地方,不论是山区还是平原,都有自己的“大寨”。每一个地方,既要很好地学习大寨的经验,也要很好地总结推广自己的“大寨”的经验。在无数个“大寨”的光�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