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和》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清和- 第4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城内立刻军心浮动,上头不是和他们说家里人被燕王杀了,尸体都堆在大街上?

现在这是怎么回事?他们的家人不是还活得好好的,主帅是在骗他们?!

宋忠闻听情况,知道事情要糟,没等他想出办法,城下又传来一阵骂声,领头骂得最欢的,声音最大的,就是孟十二郎。

“城内的兄弟不要被宋忠这老匹夫骗了!大家的亲人都活得好好的!王爷乃是太…祖高皇帝和孝慈高皇后嫡子,仁厚和善,怎么会对治下的百姓动手?兄弟们可要擦亮眼睛,不要听信谎言,被个不要脸的老匹夫诓骗,替他送死,成就他的名声,自己却什么都得不到!王爷仁慈,既往不咎,兄弟们可千万不要做错事,一失足成千古恨啊!”

“娃啊!”

“当家的!”

“爹啊!”

城下呼声再起,城中人心更乱。

宋忠听到报告,颓然坐在堂中,除了下令他带来的南军严守城门之外,再无其他办法。

大势已去,无力回天。

宋忠长叹一声,缓缓抽—出了长刀,燕军,明日必将攻城!

城下,孟清和将喇叭递给身边的人,狠狠出了一口恶气,好爽!

“孟佥事。”沈瑄走到孟清和身边,侧头看他,黑色的双眸,清晰映出了对方的影子,“明日随我出战。”

“是!”孟清和求之不得,接着眉头一皱,“指挥,宋忠此人,王爷打算怎么处理?”

杀还是留?

“王爷自有计较。”沈瑄没有因孟清和有些愈矩的话动怒,反而压低了声音,在孟清和耳边低语一句,转身离开。

孟清和站在原地,捂着耳朵,自会让他如意?

眯起眼睛,笑了。

沈瑄,果然和他一样记仇。

夜色—降临,喊话的人被召回营寨休息。

城内也加强了巡逻,上半夜,双方平安无事。

丑时刚过,怀来城的东门突然有了动静,守卫此门的南军被摸到身后的边军偷袭,带着泥土味的大手紧紧扼住南军的喉咙,南军挣扎两下,很快没了动静。

“得手了,告诉柱子他们,快走!”

东门被打开,城内的边军在几个百户的带领下,纷纷出逃。

出城的动静惊动了巡逻的守军,刚要示警,却被另一队边军围住,雪亮的刀子出窍,声音中带着杀意,“大家都是一起杀过鞑子的,如今只想求条活路,别逼着兄弟动手!”

巡逻的士兵神情一变,为首一名总旗干脆道:“兄弟的家人也在城外,如此,一起走!”

困在城内就是个死,投靠燕王,反了又如何?祖上不也是跟着太……祖皇帝造过反的?

丑时三刻,城内的守军已是彻底乱了。先时计划逃跑的不必说,还犹豫的,见这么多人往外跑,也壮着胆子跟上去,其中竟有不少的南军。

宋忠派人弹…压,根本弹…压不住。

燕军营寨中灯火通明,军士衣甲鲜明,见城中大乱,却未趁机攻城。

燕王手按长刀,站在营中,单手抚过颌下短髭,“孤乃太…祖高皇帝,孝慈高皇后嫡子,慈悲为怀,不欲多犯杀戮。传令,城中守军,但凡投我,孤必不亏待。”

“是!”

诸人看着表情很是“超然”的燕王,再将目光转向骂人都能瘙到燕王痒出的孟清和,果然是个人才,难怪沈指挥如此看重!

丑时已过,城中仍有守军奔出,燕王下令沈瑄与朱能一同收拢这次士兵,孟清和提醒沈指挥,提防其中有宋忠的探子。

沈瑄会意,仔细盘查之下,当真抓到了一条大鱼,竟然是都指挥余瑱!

看着被五花大绑的余瑱,孟清和笑了。刚想着报仇,机会马上就来了。

余瑱却不是来投降的,而是伺机混入燕军,刺杀燕王。被沈瑄拿住,知道必定没有生路,倒是发挥出了硬汉风格,大骂燕王是个反贼。

燕王对他没多大兴趣,换成宋忠,或许还会招揽一二,但区区一个都指挥使,还是打仗没什么水平的,根本不必耗费力气。

一声令下,余指挥被砍了脑袋,同其他几名被揪出的细作一起,挂在营前的木杆之上。

日出时分,城内的宋忠召集手下亲兵和没有出城的守军,当着众人的面说道:“燕贼势大,忠唯有拼死一战!王师大军一到,必令贼军粉身碎骨!随我出城,杀贼!”

“杀贼!”

不到三千的守军,在都督宋忠,都指挥彭聚、孙泰的带领下,擂起战鼓,出城迎敌。

如北平城西直门的守军一样,他们所求不为成败,只为一个忠字。

七月盛夏,北方草原吹来的朔风仍带着凉意。

燕军摆出阵型,严阵以待,这是对勇猛之士的敬意。

“杀!”

都指挥彭聚一马当先,手中长枪挑飞了一名燕军步卒,胯…下战马却被另一名燕军斩断了马腿。马声哀鸣,彭聚摔落马下,几名燕军一同涌上,长枪齐出,却被彭聚一一格挡,在彭聚又杀伤数名燕军之后,一柄长枪猛然从他背后…贯……入,血从口中涌出,数杆长枪同时扎入了他的身体,彭聚大吼一声,手中长枪最后一次挥出,杀死偷袭他的一名燕军,力竭而死。

血沿着长枪和铠甲滴落,汇成一条条小溪,染红了他脚下的大地。

彭聚死后,孙泰也被沈瑄一刀削去了手臂,跌落马下,不愿受俘,自刎而死。

宋忠麾下大多战死,只有极少数人受伤被俘,罕有主动投降。宋忠却被活捉,被带到燕王面前时,已是狼狈不堪,满身血污。

“宋都督别来无恙?”

“逆贼!”宋忠挣扎想站起身,却被两名士兵狠狠按跪在地上,“吾恨不能将你手刃!待王师一到,你这逆贼必不得好死!”

燕王没有动怒,起兵以来,这样的辱骂他听得多了。

不造反,他就能安稳的活下去?

朱允炆的刀都架到了脖子上,他还要老实等着不成!

周王代王是前车之鉴,朱棣不愿坐以待毙,也不会这么做!

他服从老爹,也尊敬兄长,但是那个成日同腐儒谈天论地的黄口小儿,凭什么让他服气?凭什么让他跪拜?!

他是朱元璋的儿子,生于乱世,长于军中。他最熟悉的不是孔孟之道,而是战场上的拼杀。对朱棣来说,实力代表一切!

正是这样的人生经历,这样的性格,成就了永乐大帝,造就了明初盛世。

面前的敌人很多,宋忠不是第一个,更不会是最后一个。

朱棣笑了,笑容里带着属于王者的豪迈,走上了这条路,他就不会回头,也不能回头!

“宋都督高义,孤成全你!”

“逆贼!”

宋忠仍在高声叫骂,朱棣却不再看他,“瑄儿,你亲自送宋都督一程。”

“遵令!”

宋忠被拉出帐外,在营门之前,沈瑄亲手执刀,宋忠恨道:“当初,老夫该亲手杀了你!”

刀光闪过,失去了头颅的身体倒在地上,断颈中仍不断喷涌出鲜血。

孟清和看着死去的宋忠,并不如想象中的高兴,甚至没有在城下骂人时的爽快。

他不愿去想为什么,也不能去想。

只是看着沈瑄,对上那双黑色的眸子,心突然变得沉静。

走上这条路,是他自己的选择。

既然选了,就不能后悔!

宋忠战败的消息传到南京,朝廷再次震动。

没人认为宋忠能战胜燕王,却也没想到他会败得这么快。

伴随着宋忠的死讯,还有通州,蓟州,遵化,永平相继失陷的消息。

建文帝当即下令,征讨燕王的大军即刻出发。不能等了,火烧眉毛了,再等燕王就要打到南京了。

大军尚未全部集结,粮草骡马也集中有限,可皇帝下令,佩大将军印的长兴侯耿炳文也不能有二话。

为激励士气,建文帝亲自送耿炳文出征。但对耿炳文和军中将领来说,他来了,真不如不来!

皇帝当着众人的面,竟然说出一句“勿使朕背负杀亲之名。”

听听,这叫什么话?

不杀亲,就是不杀燕王。

皇帝亲口下令不能伤害对方主帅,这仗还怎么打?

耿炳文无语了,他开始后悔,怎么没早点退休,偏要摊上这么件事!

可皇帝金口玉言,不能不听。

长兴侯只能长叹一声,在建文帝的殷切期盼中,带领号称三十万,实际只有十三万的朝廷军队,满怀心事的出发了。

第五十二章

朝廷大军出发不久,消息就传到了燕王耳中。包括统兵将领,大军人数,甚至连建文帝送大军出征时说的那句话,都清楚明白的写在纸上,送到燕王面前。

“一门之内,自极兵威,不祥之极。今尔将士与燕王对垒,务体此意,毋使朕有杀亲之名。”

看到此言,燕王只有冷笑。

他这个侄子读书读傻了,如此自作聪明,当真是愚蠢至极。老爹没教过他的东西,做叔叔的应该教一教,做了…婊…子就别想立牌坊,想占便宜总得付出代价。

当即派人前往南京,与送出消息的人秘密联络,随时关注朝廷动向。

自燕王举兵,北平城内的朝廷耳目几乎被杀得一干二净,还活着的多倒戈燕王成了反贼。

燕王妃也知道自己兄弟的立场,再没有书信写往南京。魏国公徐辉祖对北平诸事是两眼一抹黑,建文帝很难第一时间得知燕王的动向。

燕王则不然,朝廷一旦有任何风吹草动,都会由建文帝身边的宦官想方设法送出消息。有徐增寿在宫外帮忙,送信人进出南京很少受到严格的排查。

建文帝自始至终被蒙在鼓里。即使知道,他也没有太好的办法。燕王能对王府长史教授落下屠刀,建文帝总不能把皇宫里的宦官都杀了吧?

内宫的宦官,女官,宫女,组成的各种关系网丝毫不亚于朝廷官员之间的联系。

燕王大范围撒网结交宦官,比起建文帝只走高端路线,高明的不只一星半点。

此时,燕王正驻兵怀来,接到朝廷大军开拔的消息,令部下张玉,朱能,邱福等率军加快速度扫清永平,滦河等地,务必在朝廷大军到来之前构筑起一道稳固的防线。之后密信不久前驻兵大宁的陈亨,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字里行间挑拨他同大宁都指挥卜万的关系,并许诺,若陈亨率兵来投,必将扫榻相迎。

这种热情诚恳的态度令陈亨极为感动,很快派人回信,将大宁军队将出松亭关,过沙河,进攻遵化的消息告知了朱棣。

燕王大喜过望,亲自执笔,又写了一封声情并茂的书信,派遣细作潜入大宁,同时下令在北平夺门战中表现不佳的何寿,领五百骑兵和一千五百步卒作势进攻大宁,与陈亨依计共同擒拿大宁都指挥卜万。

安排好这一切,燕王于七月底回师北平。

朝廷大军将到,他要亲自会一会被建文帝寄予厚望的长兴侯耿炳文。

身经百战的老将就一定会旗开得胜?未必!

他会用事实给侄子好好上一课,战争可不是书上写的那么简单。

北平城内,朱高煦朱高燧随燕王一同出征,北平政事及燕王府内诸事多由世子朱高炽做决断。北平布政使张昺被燕王杀了,代行其责的是布政司参议李友直。李参议同燕王府纪善金忠一同进言朱高炽,可借燕王回师之机收拢民心。

“王爷归来之日,世子当亲自出迎。王师入城,百姓必夹道相迎,民心可定矣。”

“李参议所言甚是。”朱高炽这段时日又瘦了不少,五官变得明朗,轮廓深刻,相貌极类燕王。只是脸上时常带笑,神态间显得温和,让王府官属颇有如沐春风之感。

思及燕王,再看世子,不免会觉得纳闷,不看长相,单论性格,当真是南辕北辙。

送走了李友直和金忠,朱高炽摸摸肚子,立刻叫人送上茶水点心。整天都在处理政务,不得歇息,又累又饿,刚要吃点东西,李友直和金忠又找来了。

谈的是正事,没法敷衍,碍于王府纪善在侧,更不能像往常一样想吃就吃,当真是折磨人。

想到王府纪善,就不免想起投缳的王府教授。朱高炽自八岁起就跟随余教授学习儒家经义,对余教授极为尊重,不想他竟然投靠了建文帝。

立场不同,朱高炽不便对余教授的死多说些什么,只能在父王要追究其亲族时劝说几句,保全他们的性命,算是尽了师徒之情。

朱高炽肚子开始响,王安催着小宦官去取点心,“快点,世子这边等着呐!”

仔细听着朱高炽那边的动静,见世子又在叹气,也没法劝上两句。朱高炽性格仁厚,轻易不责罚身身边伺候的人,可也不能犯了他的忌讳。没弄清世子是为政事还是其他的事情担忧之前,王安不敢轻易开口。

自燕王出征,燕王妃担心燕王和其他两个儿子,不免对世子有些疏忽。世子妃出身不高,也难同世子说上几句知心话。

世子整日忙着政务,心里有事也无人能够开解,瞧瞧这些日子瘦的哎!

王安越想越是心酸,忍不住擦了一把眼泪。一边擦一边偷眼瞅着,世子看见了没?看见了?那他得再哭一会。

做宦官这份职业,必须让上司感受到温暖,感觉到贴�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