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后检验员估计着,当时可能达到百分之十了。要不烧制出来的木炭不可能裂成这个样子,有的裂隙都像小孩子的嘴了。好好的一批中高温木炭原料,被烧成了低温炭。只能用于烧锅炉了!
在那面世界当过高炉炉前班长的徐前明,现在暂时负责制炭这一块儿。从河口基地回来的叶子鸿和苏离白做他的助手和检验员。
徐前明气得浑身发抖,他骂道:“操你们妈的,你们知不知道低温炭才一千来块钱一吨?高温炭要三千多块,是炼钢的高炉都能用的好东西,要是能出口日本那都是能换回外币来!现在全毁了,和普通木炭没区别了!你们赔我!”
几个明人劳力吓得要给跪,徐前明没让,他恶狠狠地说:“磕头有屁用?扣工钱!一人扣五斤米!”
李子强董事听到这件事后也来了,他太关心这批烧制水泥的专用炭了。他气势汹汹地冲着几个明人劳力去了。
徐前明连忙拦住了他说:“李董,别生气了,我骂过他们,也扣了他们的米了。”
李子强董事气急败坏地说:“我还指着这批炭能马上烧制水泥呢。他们全给我毁了,我又得等!”
徐前明依然拦着他说:“算了,说起来我也有责任,就上厕所的一会儿工夫,他们就惹祸了,再生产还来得及,不是石膏还没到位吗……你们还站着干什么?!还不向李董拱手谢罪!”
几个明人劳力连忙向暴怒的李子强董事乱拱手乱说一气儿,动作可笑不说,有的还说“大王饶命”。把旁边帮忙翻译的一个穿越者都弄笑了。
李子强董也笑了,他对徐前明说:“你别拦我,我刚来时就发誓,每一个人都要狠狠地踢一脚!”
徐前明一下子松了手,靠,你刚才那表情我还以为要杀了他们。对,踢他们屁股,狠狠地。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李子强董事欺负明人了。他真就踢了明人劳力一人一脚。事实证明李子强董事说话算数。
临走时,李子强董事说:“扣米的事儿,就算了……传出去影响不好,我们总骂别人对手下小气……”
“那不行,违反了规定就得受罚!罚两斤吧……”
一脚换三斤米的典故就是这样来的。
李子强董事的脸现在阴得要渗出水来,他面对着请假的明人劳力说:“如果你们非要把立春当成法定假日也行,我就按照规定来,谁要是不请假,我给你三倍的米,就是三十斤,怎么样?”
明人劳力当时想了想,大多数明人劳力还是毫不在意地拒绝了,三十斤米怎么啦?我手里都有好几百匹马了。立春是大日子啊!好好和家里人祝贺一下,要不今年能这么好过?
最终请假回去的都是有家有业的明人劳力,留下的,都是单身且无家业,他们也跟着高兴,这一天挣三天的米钱,好事啊!
最早被收留的四十一个临时工,禁不住对着那些明人劳力露出羡慕的神情,李子强董事顿时怒道:“你们羡慕什么,你们有家吗?我放假给你们,你们能上哪儿?!你们什么时候才能知道产业工人最重要?他们顶多就算是给人家搞装修的短工…在不正常的社会里他们才能比你们挣钱多,咱们不正常吗?!瞧你们那点出息,明天你们的日工资也是三倍!”
明人临时工们真心乐了。
他们现在慢慢摸透了,只要顶住李董开头的雷霆之怒不怕,那么后面一定有好事儿等他们。
他们其实早都挣上工资了,比明人劳工还早,只不过当月的还没发,等他们开工资后,他们就知道他们远比劳力开得多。
一切都是个时间问题。
苏离白和叶子鸿鬼头鬼脑地跑到李子强董事这里,苏离白说:“李董,我们是不是也该放假一天?咱们没工资可要有福利吧?”
“小子,做美梦去吧。今年连过年都没有假,干活去!”
“我靠,合着我们连个古人都比不了!他们有工资,有福利,我们明天立春还得干活?!太不像话了。”
“你在那面世界时立春日放假吗?”
“不啊,咱们这不穿越过来了吗?这边不是讲人性吗?”
“想讲人性啊?晚上陪我喝酒吧,我好好给你讲讲!还敢在网络上臭我!”
苏离白当时就火了,叶子鸿当时就跑了。俩人前后追着跑远了。
李子强董事看着这两个孩子一样的人跑远,心里叹了口气。放心吧,我们以后一定会很美好的,现在苦点吧。咱不和古人一般见识。
在红星工业区,穿越者们生产机制炭的原料来源主要是由台江内海修船厂提供,他们造机帆船时产生的锯末子,还有他们使用过后的下脚料等都送过来。剧末子可以直接用,下脚料他们要再加工一下,直接就用粉碎机粉碎成合格的原料。
用它们制成的机制炭,李子强董事表示满意。经检测它们含炭量都在百分之八十五以上,热值在八千左右。
还有其它的一些东西也可以充当原料,比如稻草、稻壳、竹子、枝条等。当然,这样的都被制成低温炭,充当烧石灰和普通锅炉的燃料了。
徐前明曾对李子强董事说:“满足吧,你。在那面的世界都是用劣制煤烧制水泥的,挂窑挂得厉害。几天就要停炉清除一次,很麻烦。咱们这儿啊,是用优质机制炭,灰分极低……不过我怎么看怎么觉得我们都是败家子儿,这水泥得卖多钱一吨能够本儿?”
李子强董事大手一挥,说:“你可别学河口基地的那个宋董,我看他越来越要往地主老财方面发展了,手头有东西总是先攒着攒着的,备用备用的。哪里像伍董那样,一句话,使劲霍霍去吧。多干脆。”
这套机制炭设备是李子强董事强行从宋士达董事那里要出来的。计划书上本来是安排河口基地供应木炭,一直坚持到台北地区能供应煤炭为止。
可是台湾北部地区传来的信息说,那里的荷兰人是有一千多,但合格的劳动力不足二百。
这可就太气人。
李子强董事当时就泄气了,完了,我要的煤不可能现在送来了……
感谢yezhongye、美乐芝、酒后不乱性、jiangsong、tfhy5523、过过吧六位朋友的帮助和鼓励,现在均订终于达到一百人了,真好。
欢迎新朋友天医星君的到来。
第一百零五章 你们为何来得如此之晚
穿越者们在插秧,明人农民们也跟着欢喜,他们一大帮子人在机耕路上手舞足蹈起来。还有人高叫着穿越者们听不懂的话,还一套一套的。有人笑,有人哭,真有意思。
原来大田里修这样的路是给那个物件用!早说啊,一开始让我们糊里糊涂的。明人农民笑得开心,哭得有趣,好像那插的稻秧都是他们的一样。不过也别说,这里面还真有人家三成呢。
但是,这三成可不好拿。
他们明人农民也为那大田付出了心血。机耕只能解决水田田地的基本面,人工方面的收尾工作也很重要。一些小石子和硬质土块无法机械化处理,只能他们上了,当然这时候的工作强度要小了很多。
等这批秧苗完活后,汉唐集团的人对明人农民说过,后面还有几批,直到把开出的水田都插完。一切活儿还得照样重复好几遍。
明人农民们对此表示淡定,农民的活儿本来就是万万年,一天到头都要忙!
不过这一次和汉唐集团的人一起劳作还不算太累人。真好,每天还有马票拿。
忙完这些,他们还得去土豆地、地瓜地、玉米地忙活。最后还要集体去甘蔗田里对付那些宿根,打垄和松蔸都是很累人的活儿。不过比起这活儿,在其它的田地里平整和起垄,也轻快不到哪去。
土豆、地瓜、玉米也和水稻一样,高产的种子配上当地的原生种一同种植,不过让明人农民感到新鲜的是,他们看到这几样物件也正在新开出的秧田里育秧。
他们认得出这几样品种,只不过把玉米叫番麦而已。
如果不干涉历史的发展,从这些外来物种的称号上,我们可以看明人大陆上的人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心态变化:
但凡带“胡”字的,大多是两汉、南北朝传入中国的;带“番”字的,就是明朝以后,传入中国的美洲作物;带“洋”字的,洋葱、洋白菜等等,可能是清朝末年和民国时期传入的。
如果不是穿越者们的到来,用不着我多说,大家可以看出明大陆人的民族自尊心是怎样一步一步变化的。
汉唐集团的建国安董事说现代高产种和古代原生种搭配种植,效果最好了,那就是最好了。谁也没有怀疑过。
其实穿越者们带了螺旋起垄刀,开沟扶垄器和旱地刀等工具,但是他们计算了一下,这样的活儿还是用人工合适一点。
新港社投靠的较早,可以置换出一些明人农民去干地里的活儿。穿越者们则省了柴油。小气样子吧。
顺便说一句,荷兰人把土豆和花生带到台湾后,当地人把土豆叫做荷兰豆,却把花生叫土豆。穿越者们来了后,强行都给改了过来,还好,此时这两样还不算普及,等以后台湾的明人叫习惯了,改口可不容易。又是个潜在的障碍。
当然,目前还是以水稻种植为主,其他的往后面排。台南真是个精华之地,种什么都可以,节气的问题不用太考虑。
在计划中,穿越者们把第一步目标分成两期。
前期,先建成一家敞开式育秧工厂,利用现有的条件来实现统一管理、统一控制、统一施肥打药,充分利用上台南良好的水、热的自然条件。当然这是在穿越者们的技术支撑下。
他们不去追求自动化,用人力好了。特别是在当前明人农民青壮年劳力不足的情况下。
要不然穿越者们哪里会舍得使用柴油去大搞机耕?
明人农民们习惯于种旱稻。我们尊重你的选择,可是你也得先育秧啊?怎么到了台湾后和当地土著学了呢?一点也没有体现出文化的先进性来。
考虑到明人农民可能对旱育秧等抗旱育秧技术接受能力不够,容易造成秧苗素质参差不齐的情况,敞开式育秧工厂可以帮助他们实现旱育秧。
这样一来可实现适期早播早栽。
建国安董事通过询问当地的明人农民,发现他们其实还可以提前种植,不必严格遵循教科书。首次种植浪费了点时间哟。
后期计划是,建成具有本时空特点的温室大棚,利用温室大棚工厂化集中育秧,可根据水稻秧苗生长发育所需,合理地调控温度、湿度,为秧苗生长发育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还期望实现四分之一的自动化生产。
这样可提早水稻播期,缩短秧苗生长期,有利于秧苗及早栽插至大田,对避开水稻生长后期高温伏旱的影响,实现水稻稳产增产十分有利。
水稻的问题解决后,其它的问题就不太重要了。玉米可算最后一个大项,排在甘蔗前。穿越者们从来没有想过利用蔗糖可以换回大量商品粮和银两,他们只想着先如何生存了。所以甘蔗被排在后面了,毕竟不能让那些宿根白白荒了。
在穿越者们的计划表中,红星工业区的水泥应该在玉米秧苗下地前能够达到量产,以实现机井的建设。
否则,没有机井的配合使用,谁都无法保证玉米的正常生长。而且连带着关系到甘蔗的浇灌。它们都是用水大户。
问题都是一环扣一环,这是个大大的系统。
工业发展和农业发展的相互促进相互依靠,在穿越者们的手里得到理论上的完美展现。
一切只是个时间问题了。
看完汉唐集团的插秧后,杨童生和刘结首慢慢行走在赤嵌溪的河岸上,杨童生慢慢平复了他刚才激动的心。
从汉唐集团的人来到这里开始,杨童生一直淡定无语。
他从不似那些明人农民般傻呵呵地围观。他不是看不上农民,恰恰相反,像他这样的农村大家族里的书生,对农业那是相当的关心。
耕读世家,在这个时代倍受尊重。但我们可以看到“耕”字是排列在前的。
博得功名,可跻身于公堂,以待光宗耀祖,照顾家族中的晚辈;时运多舛,可耕作于田地,期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