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一点点利害冲突也没有,双方尽管是第一次见面,却也是投机。
潘家大管家与何斌两人在酒桌上推杯换盏,互相交谈,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双方的心理毫无负担,显得格外轻松……最终决策的事情,根本不可能是他们这样身份的人能操心的,于是双方都很放得开。
不一会儿,一整瓶张家百年孤独,被二人非常写意地饮尽了。
何斌笑道:“大管家,你看这酒如何?”
“我等一直在饮此酒,虽然贵了些许,但未饮前,想起来便令人口舌生津,饮后又极有回味……非常适于小酌,刘家的就烈了些,不敢多饮……”
“呵呵,我汉唐集团百年孤独的产量,现在越来越高,在我台湾本地,此物已是不贵了,不知大管家可否想经营?”
“哈哈,还真是适合我等的一门好生意,可惜我这全部身家都卖于潘家了……我爷爷在潘家老去,我爹在潘家老去……潘家待我家如手足,我家待潘家如亲人……我怎可私下里做这个勾当?潘家无意于此项,那千金也与我无益了,我等全部身家尽在潘家了……”
何斌微笑不语,两人换了话题说话。
不一会儿,等到何斌感到微熏,连茶也不饮,便起身告辞了。
离开时,他感到背后暖洋洋的,那大管家一直送他到了大门口,想必在那里一直微笑目送……潘家对自己的礼遇可是够高的了。
何斌来的时候带了一帖,一信,离开时则双手空空,但他心中却有潘家的一声许诺……何斌从没有怀疑过他们是否能遵守诺言。
何斌推却了潘家用轿子送他离去的好意,这广州城里所有的地方,他都是熟得不能再熟了……在一场惬意地接风宴后,他只想走一走,再看一看这广州的市景。
何斌完全明白汉唐集团交待给他的任务都是什么,所有的都装在他的心里了,或者说是烂在心里了……但是他还是不太理解,为何会有如此的安排,莫非汉唐集团的人如同上天一般可左右人之生死?不可能吧……
那是一个平平常常的黄昏,深秋了,天气到底是有些凉了。也好,原本空气里总是有一股腐烂发酵的味道,现在则好多了。
广州城内依然是人来人往,喧嚣得很,热闹得很,所有行人的表情自然,一切都没有异常。
他顺着大街往南走去,沿街看到了各家饭店、刷字、刻字、成衣、造玉牒册、刊竺板的各家店行……待至广州长史司署,便往东南方向拐了一下,又见那两边商铺里面除了竹货店、漆店正在忙着关铺外,其他如各色菜蔬店,素面店,羊肉店,鱼货店,家禽店等还正忙得欢气,讨价还价之声不绝于耳。
何斌直至走到大隅首折向东,那里街道两边都是一些打银铺、缎店、估衣铺,这时方感觉周围安静下来了……人流变少了。
何斌一路东看看,西望望,溜溜达达的,心情极为安妥,忽然就想到,早晚吧,那热兰遮市场定会比这里更加热闹。
随后的几天,他没有理会广发物流公司的修建任务,在他何斌的计划里,他知道这个公司只是个简易的建筑,竹木加水泥而已,远不似那热兰遮海关的大楼了……尽管他从心里希望在这珠江畔也建这样的一栋大楼,那时该有多好…可是正如汉唐集团的人常常说的那样……面包会有的,牛奶也会有的,言下之意十分明确了,会有那么一天的,但却不是现在……若是快一些到了那时又该有多好…
他又去联系了几家在台湾有生意的海商,他们差不多都认可了汉唐集团的安排,参与了进来。
本来嘛,只是借用各家海船在闲暇时期的雇佣权问题,并不与各家的自家使用权发生冲突……各家海商的海船,总会有空闲的时候,不可能集体出海,也不可能集体休整。
当时,何斌也是问了好多遍才弄懂这个道理。
如何去整合,调配,运筹……这些才是他何斌当时要慢慢理解的地方,他也认真地学会了用小竹片写上各家海船的名字,然后再在白纸上写出他们各种使用的安排时间,摆出个安排运作的图表,到时挂牌安排就行了。
当然,也有一些私家海船,不喜加入那个名字怪怪的什么公司,虽然他们给的价钱确实比平常被其他商人雇佣的价钱高。
他们也不在乎台湾货物优先供给的条件,更别说挂什么可笑的小旗子了。
哈哈,我等海船凭啥听别人事先安排?再说了,我等只是运货而已,要那些物件,何用之有?
……何斌此时也不多劝,辞别后,转身就走,其实有潘家一家都够用了,其他还有能参与的,那算是多了些收益罢了。
忙活了这些之后,何斌开始找人制作大明的第一张“海报”。
那时,广发物流公司刚刚建成,何斌按照任务的要求,找了家雕版刻印行,用饾版印了一千张“海报”,着人遍贴大街小巷……那海报所用的纸和油彩都是何斌专门从台湾带来的。
印刷术在明大陆发明以后,一些书籍与图画都用单色印刷,一般常用黑色,有时用红色或蓝色,随着文化的发展,对印刷品的要求越来越高,便创造了在一张纸上印几种颜色的图书,开始出现了彩色印刷。彩色印刷有两种主要形式:套版和饾(音豆)版。
工匠们在一块版上用不同颜色印刷文字或图像,称为多色套印。
这种套印,在明代有两种,第一种是每色分别刻版,再逐色套印。第二种是在一版上刷上不同颜色一次印刷。
在何斌的任务里,汉唐集团明确告诉他千万不能采用第二种印刷方式,不管多便宜都不行。
汉唐集团的人在认真研究了古代明大陆的印刷技术后,才做出这个决定。
明大陆的多色套印起源于宋代,一开始用于纸币的套印。
到了元代,开始出现了书籍的朱墨套印。
到了明代以后,有双色乃至四色套印的书籍,而且还能印出渐变层次的称彩色印刷品,这种印刷技术便称之为饾版印刷。
它的原理也是很简单,就是将原稿中的色彩不同,深浅不同的部分,分别刻成印版,然后再逐色套印,最后完成近似于原作的彩色印刷品。
在实际的印刷过程中,它把同一版面分成若干大小不同的小版,每块小版代表版面的一部分,分别刷上不同的颜色,逐个地印到同一张纸上,最后拼集成为一个整体。
这种饾版同时又是非常细致复杂的工作。
那画面上有几种色彩,就要刻几块版。一幅颜色层次看来不很复杂的图画,常常要刻三四十块版。
用这种方法印出来的图画,颜色深浅浓淡,跟原画完全一样,就是按照彩色绘画原稿的用涩情况,经过勾描和分版,将每一种颜色都分别雕一块版,然后再依照“由浅到深,由淡到浓”的原则,逐色套印,最后完成一件近似于原作的彩色印刷品。
由于这种分色印版类似于“饤饾”,所以明代称这种印刷方式为饾版印刷,也称为彩色雕版印刷,这种印刷方式最能保持彩色画面的艺术特色。
而那种能够一次印刷成功的印刷品,也就是那面世界里,常见的烧纸钱上的图案……模糊得厉害,所以说只能是糊弄鬼适用。
当时,何斌又是溜溜达达地走进了一个悬挂着“万木春”悬匾的雕刻印行。
那行里的掌柜见有客人上门,连忙迎了上来,做了个揖说道:“小行雕、刻、裱、印四行兼有,不知客官有何需求?”
“我要印一幅……画,不知能否?”
“哈哈,小行正做此业,必保客官满意……”那掌柜的说完,连忙招呼小二先伺候何斌坐下,然后送上香茗,大家慢慢来商谈。
此时哪家商家都是如此,那何斌也不客气,当时就坐下饮茶说话。
那掌柜的看到何斌身无他物,便说道:“不知客官所印何画,又要印几许……”
何斌放下茶碗,伸手从怀里掏出一物,展开后,乃是一幅精美异常的画面。
“就是它了,我要印一千份……价钱好说……”
那掌柜的接过画来,顿时倒吸了一口凉气……世间竟有如此的精致的画面!只见那画面的上方,有一个富家士子打扮的青年男子,英俊潇洒;他身旁站着一位贵家小姐,娇艳逼人……两人同时侧站,深情地望向远方。那远方是一片海,海对面似乎还有一处陆地……他们的下方则是一艘巨大的福船,扬帆启航,那白色的船帆遮住了他们的下半身。
那二人的头发、衣服,各处线条极为逼真,真是丝毫不差,特别是他们的神情,完全如真人站在面前……这是如何才能画出来的??
这幅画的再下面一点,有着“广发物流,圆你远航之梦……”几个拳头大小的大字,那字迹生硬异常,最下面还有若干核桃大小的小字“承揽台湾货运、客运业务,有意者,请联系广发物流公司旗舰店”。
整幅画是天蓝色的主调。
那掌柜呆看了片刻,然后干巴巴地说道:“这幅画定是来自台湾……”
何斌楞了一下,问道:“你是如何得知?”
第二百九十五章 商人用脚来投选票
何斌随后到了潘家,送上帖子后,潘家的大管家亲自接待了他,并在潘家花园里摆了接风宴。
两人把酒言欢,谈话间,似老友才相见一般。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那时潘家的家主潘择臣,对自己四儿子潘峰在台湾的表现相当满意。
当然,这个满意绝不是因为那雪盐、雪糖之类的事情,长途贩卖来获利而已,但凡正常行商者都是可以行作此事,潘家的家主还不会关心这一点点银两的收益……
关键是四儿子潘峰在这次行事中,表现出的眼光和气魄,这才是让他最为满意的地方。
第一次派外经商的人,最容易犯的过错是什么?不是折了本。
折本是商家必须有过的经历,从不折本的人,到了他潘家还不会受重用呢,原因很简单,此人不会冒风险,必然也不会得大利,守户之犬耳。
第一次经商之人,最容易犯的过错是见小利而欣喜万分,有收益便收手止步……潘家的家主潘择臣,当听到四儿子一系列运做经过时,乐呵呵地回想起自己当初刚开始经商的情形了……挣了几百两银子就急忙忙回家表功,却差点老人打出家门……仅从此点上看去,四儿子潘峰比我当初强!
经商要有眼光,但凡有人的地方就一定有商机,四儿子看得很准,表现不错。
经商还要有气魄,看中了就下一大注……哪里有十成十的把握?但凡言有十成十把握的事情非奸即诈……
此事可以看出,四儿子潘峰经商的眼光和气魄兼俱了。
可是啊,这个峰儿啊,还是有一些操之过急了……
当时,潘家的家主潘择臣想到这里时,神色轻松地对大管家说:
“呵,呵,你看这个峰儿何必急于自立?如果我等在那里,必会与那汉唐集团合办,如此岂不更好?安安稳稳地与他们共同得利……你如何看待这事?”
“公子想用完全自立来表明自己的经商之能,我以为不是坏事……”
“是啊,些许费用不在话下……我奇怪峰儿为何如此信任他们汉唐集团?他们何曾做过许诺?”
“老管家曾经回信言到,那汉唐集团只是有事先说的那么几条规定,商人等照做就是……其他的事情便无为而治了……红毛蕃也概不例外……听闻目不识丁,口无人言的山野土著也有参与进来的……”
“无为而治……兼有规定……”
潘家的家主在书房中来回踱着步,用心想着。
他忽然又抬起头来,说道:“回信告诉峰儿,照着他们的规定去做,如果遇到没有规定的地方……事先必须问妥后方可行动……小心行得万年船……如果想做文章,他们必定会在此处找机会了……”
潘家家主所担心的文章,汉唐集团连理都没理,或者说想都没想过一点。
在这个期间,如果能有商人,还是有能力的商人,能主动把生产加工砖头瓦块之类的任务接过去,哪怕仅仅是分担了一些生产的压力,这都要乐死汉唐集团的人了……以至于都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