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于是拐上了另一条小路,依然奔驰着。
陈子洛的管家斜背着包袱,推着木架子车快走,车上坐着陈子洛的一双儿女,陈子洛的妻子挽着包也在快走,但明显是很累了……
陈子洛的管家说:“夫人,要不你也上车吧……”
陈子洛的妻子说:“快行,快行!”
走到一个拐角处……忽然听到前方传来了马蹄声!
陈子洛的管家赶紧放下车,抱着两个小孩子,就往草丛里钻,口中喊道:“夫人,夫人,我等快躲起来!”
陈子洛的妻子也慌忙地钻进去了,那架木架子车,就孤零零地留在原地。
他们刚刚钻进去,还不太深,好像是骑马的人就赶到了,他们赶紧蹲下。在草丛的缝隙间,依稀能看见不停挪动的马腿。
三个汉军镶蓝旗的骑兵骑马跑过来了,他们手中的马刀上还有鲜血的痕迹,刀身在阳光下闪着寒意。
他们跑到这里后,看到了那个车子,一个骑兵用刀把车上的包裹挑开,一看都是些衣物――――――他撇了一下嘴,明显不满意这些收获。
他盯着那草丛中看了会儿,突然喊了一句:“呔,看到你了,南蛮子!”
这句话的话音在两个小孩子听来怪异且吓人,小女孩子一下子吓哭了!
管家和夫人一下子慌了――――――他们没有想到小女孩子能哭,刚刚捂住小女孩子的嘴,可是小男孩子又哭了――――――
那个骑兵满意地听见了孩子的哭声,喊到:“出来吧,南蛮子,献出你们的宝来,俺就不杀你!”
他身后的两个骑兵偷偷地笑着――――――
“再不出来俺冲进去,一个不留,全杀了!”
管家悄悄对夫人说:“小人一直受陈家照应――――――现在,我等出去引开他们,你们往里走――――――”
陈子洛的妻子惊慌地不知该说什么好。
管家毅然拔开草,现出了身子。
“大王,大王饶命――――――小的全部身家都在身上!”
说完他把那包袱从身上解下来,一下子重重地丢到了马匹的旁边,包袱里面发出了金属相碰撞的声音――――――那个骑兵挽了个刀花,一下子把包裹划开,动作干净利落。
那里面有四锭大银,还有些其它珠宝和银票――――――
一个骑兵立刻跳下马,蹲在那里说:“不错,不错,这次探路收获好!”
骑马的骑兵用手中的马刀指着管家说:“再把里面的人都叫出来,俺再饶你不死――――――”
管家虽然害怕,但是声音还是很坚定:“这还有没有天理?你刚才说我献出我的宝,你就放过我等――――――”
“天理?哪里有天理?俺的钢刀就是天理!”
“天理啊!救救我等!!”管家悲愤地大喊了一句,他也许希望草丛里的人快些跑掉。
陈子洛的妻子听到了这叫声后,变得坚强了些,她一手夹着一个孩子,开始往草丛深处走,里面越来越黑,陈子洛的妻子的呼吸声越来越沉重,但是活下去的**,让她拼命地走,但是不知是什么东西却一下子将她绊倒了。
娘三个滚成了一团。
骑马的骑兵嘿嘿笑了,说:“你喊吧,你听它答应你嘛?!”
“谁说不答应!!”
一个洪亮的声音插了进来。
三个骑兵猛然转身看去,不知道什么时候,他们的身后站着三个人,手里端着三眼火铳。
那三个人的装扮吓了他们一跳!
骑马的骑兵喝了一声:“你们是什么人?”
“我们是带着天理来的人!”
骑马的骑兵一副哭笑不得的样子,没听说还有人能带着它。
这时,“嗖”,“嗖”,“嗖”三声弓弦响,两个骑马的骑兵咽喉上,各中了一支弩,那个站在地上的,右肩则中了一支,当时就掀翻在地,痛得嗷嗷直叫。
那个自称是带着天理来的人,看着倒在地上嚎叫的人,说:“好了,这个家伙的口好掏……这么怕疼!”
他挥挥手,两个和他一模一样的人拖着那个还活着的,进了草丛。然后那里面就不时传来怒吼声和惨叫声。
陈子洛的管家整个人都呆了,他呆呆的看着这一切,看着大路对面鬼魅一般地钻出十几个拿着三眼火铳,拿着奇怪的弩的人,他的装扮都是一模一样………
这时有一个人撮嘴吹了一声口哨,短且急,然后他趴在地面上听了听,说:“前方大约二百米远,有一骑!”
这些人放松了,那个一直发布命令的人说:“把车子推路中央,今天是好日子,全是落单的鞑虏!”
管家看着这些人跑来跑去,没有人关心那路边的包袱,他想过去装起来又怕这些人不让,想偷偷离开,又不舍得那一个包袱……虽不是全部身家,但是好大的一笔……他不担心生命了,这些人肯定不是和鞑虏一伙的。
他一点点往那包袱的地方凑和。
那一骑的马蹄声越来越近,上面的骑兵刚一出现在拐角,那个发布命令的人连忙喊道:“自己人!”
杨三仔虽然在转弯时加了小心,也放慢了速度,可是他万万没有想到,路中间会有一辆木架子车,搞得差一点人仰马翻。
等他非常狼狈地稳住后,他看到了那个发布命令的人用右肩扛着三眼火铳,正笑呵呵地看着自己。
“呵呵,杨三仔,这骑术可不精!”
杨三仔看出他是吴长乐队长。这个吴长乐队长是浙江人,原先当过山贼,这次也是由于表现突出而选拔出来了。这货一直对刘匪王队长不服气,连带着这两个小队也有些暗中较劲的意思。
杨三仔说:“吴队长,事情不太好了。”
“还有刘匪王队长对付不了的事情?”
“不光是他,还有吴化龙队长!”
“快,说说看。”
听完杨三仔的讲述,吴长乐队长的脸色也凝重了,他说:“他娘的,不好玩了!你快快去珠江口报信,从我这里换上两匹马走!”
“多谢,吴队长!”
杨三仔把那鞑虏的两匹马后背装着的包袱都掀到地上,然后跳上马,又拉着一匹马,快速向南而去。
一个队员上前说:“吴队长,他全招了,他是靖南王耿继茂那面的人……东北方向三十多里外的范家村里有十几个鞑虏骑兵,几十个降兵……一盘好菜。”
范家村?可是吴队长那里……如果他们队独自去解决范家村的鞑虏,那么这份功劳单独算他们头上;如果他们去协助吴队长,那么这个功劳算协助了。
可是战场规定中有一条,保证队友的安全是最重要的………
“不如这样,”吴队长抽出胸前的刀,在地上画着,说,“我等快行,先去范家村看看,如果短时间可解决就短时间解决……然后立刻去冯家村!”
“好!好!”
队员们高声叫着。
“要是去范家村有近一些的小路就更好了!咦,刚才救的那个家伙呢?”
众人一看,那人早都没有影了,连自己的包袱都收拾走了。
陈子洛的管家,匆匆在草丛里前进着,低声喊着:“夫人,夫人,恶人全被杀死了,我等安全了!”
ps:推师兄的一本书《大明柱国》,这货的文言文水平较高,我等自惭不如。
第三百八十章 汉唐集团的捕鲸文化(九)
潘家在台湾有两块宅基地,热兰遮城地区一块,笨港地区一块。
这一点和郑家的情况是一样。
潘家刚入驻这里时,笨港这里仅仅是一个小渔村子级别的码头,这个是明显不够使用的。
郑家的三爷郑斌找到了先期来这里的潘家大公子潘琦,说:“我等两家既然决定在此发展,不如我等合建一座大型码头如何?”
大公子潘琦想了想说道:“郑家三叔的话,十分有道理,此事,我马上告知家父……待家父回言吩咐。”
三爷郑斌口中赞道:“好,好,行事稳重!”
但是他心里却不以为然,这大公子可比不得四公子潘峰有眼力。
四公子潘峰知道此事后,询问大哥,说:“码头之事,合则两利,为何拖延?”
大公子潘琦说道:“郑家在此地租地垦荒,他必然急需码头……潘家在这里只是分支,现在派我来先行安排而已。
台湾货物,对码头的要求不甚太高,我等可以走热兰遮大码头、布袋镇大码头,河口大码头、基隆大码头,甚至是高雄码头都可以,何必占用自家本钱?
再说这码头一项,投资巨大,见利则慢,我潘家在广州有码头,因为那里是我潘家根本……父亲一定会明白我的想法……”
四公子潘峰当时笑笑,说:“大哥,言之有理。”
他平常与这个同父异母的大哥话语不多,也不做评价。
他心里想,与郑家合伙修建码头,此事仅仅是修建码头一事吗?是不是非常有利于同郑家的后续交往?码头见利慢,那么不也是见利长久吗?
家父定然会同意。
他私下里找到三爷郑斌把自己的想法明说了,说若是家父不同意,他潘家四公子也会向汉唐集团贷款来合作修建……还请郑家三叔先期开工,莫误了工期。
三爷郑斌当时就笑了,这潘家四公子果然没有让自己失望,才十几岁就有经商的天赋了。
他说:“非我郑家独自修建不了码头……不愿让汉唐集团以为我郑家独大。”
他其实还有一点想法,就是看看今后可不可以借用上潘家的几条商路,经商之人还没有不希望商路越多越好的。
潘家四公子与三爷郑斌私交甚好,一起品茶饮酒那是常事,甚至偶尔能邀请到梅乐芝经理。
四公子潘峰当时答道:“确实如此。”
一个半月后,潘家主家之人潘择臣没有回信,却送来一船工匠,其中还有负责维修潘家码头的人员。
这个意思就很明显了,还包含着一丝责备。
那工匠中的主持之人说:“家主说,若是还缺什么物件,任随大公子调配。”
随船的还有几箱子白银,一一抬到了大公子潘琦的面前。
大公子潘琦面色如水,便直接去找三爷郑斌商谈,当时三爷郑斌正在码头工地上,郑家已经先期开工了。
三爷郑斌正在和一个汉唐集团的技术员商谈,他看见大公子潘琦来找他,也不把他介绍给那个技术员认识,两人商议了几句算是把合作之事大略定下来了,待明日让双方的手下人再一一确定,等他们分头写完后,两人再共同签字。
汉唐集团对笨港地区的管理,一开始是粗放式的,只在这里安排了一小队明人安保队员,让他们负责当地的治安工作。
在荷兰殖民时期,这里还遭到过海盗的入侵……这里只有一些渔民,还有一些在颜思齐时代移民过来的农民,这两种人都是靠天吃饭,日子过得苦,当地连一家真正意义上的商铺都没有。
真不知道海盗来这里能抢些什么。但是,荷兰人也不得不在此地修建了一个小型炮台,驻军十二人。
当时在清理荷兰人势力时,一起清理干净了。那个小炮台,稍微修整了一下,正好当了明人安保队的营房兼办公室。
本地的土著是平浦人,是熟蕃,在荷兰殖民时期,也是加入荷兰雇佣军的成员,只不过不是主力罢了。他们现在还是母系氏族社会,成员相对温顺一些,与当地明人的关系尚好。
本来汉唐集团没有全力开发这里的计划,一心想把自己的基础打牢一些再说,但是,郑家集团提出租地垦荒要求后,这让汉唐集团高兴了一下。
荒地有的是,不怕与本地人有纠纷,他们的生产能力只能让他们在溪边种田,可是我们汉唐集团有技术的支持,去旱田吧,他们解决不了水源,我们能。
郑家集团能提出这个要求原因很简单。
这一是福建地方确实是缺少耕地的地方,每年都要为米粮发愁。如果是以往还好说,这一战乱,更是缺粮了。
这二是三爷郑斌就想好好看看这汉唐集团种地,到底是有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