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难收商税,这也是无计可施的,若是地方开了关卡,征收过往商旅的厘捐,给地方有些补给,军费上咱们也能松快些,不过,凡事须有规矩,昨个胜保在安徽上了折子,里头说‘可否请旨饬下各路统兵大臣,会同本省邻省各督抚,会同地方官及公正绅董,仿照雷以諴及泰州公局劝谕章程,悉心筹办。官为督劝,商为经理,不经胥吏之手,自无侵漏之虞。用兵省份就近随收随解,他省亦暂存藩库,为协拨各路军饷之需。’倒是出了几个好建议:一是以统兵大员为主,各地方官只是会同;二是以公正绅董经手;三是以济军需为名,随征随解。”
“皇上,这其实就是商税,只不过没有商税的名义罢了。”在咸丰朝财政大危机之际,许多官员也有征商税之议。咸丰三年,户部也获准拟定了具体办法,准备先在北京试行,然后推广到全国。但北京的商人们闻讯后纷纷以关闭相抗,市井萧条,民众不便,最后不得不取消。
“若是商税,可不能操于地方之手,到时候朕的命令就出不了圆明园了!”皇帝惊恐了起来。
“无妨的,皇上,如今且要灭了发逆再说,若是到时候天下太平,商旅们也要闹起来的,目前先头疼治头吧。”
清承明制,国家收入的三分之二来自于地丁。永不加赋的祖制,又使之失去了扩张性。此外虽有盐、茶、矿、关、酒、当、契、牙诸税,但除盐税外,其余税目征收额很小。这种落后的税收制度,使国家财政依赖于农业。本来产出有限的土地,因官府种种名目的加增(大多为中饱,中央财政沾润很少)受到越来越多的榨取,农民甚至地主都无力承受。而利润颇丰的商业,却长期处于轻税甚至无税的状况。这种不合理的现象产生了两大严重后果:一是国家在商业中获利甚微,为保证其财政收入,一直采取重农轻商的政策,传统的农本主义的经济思想一直占主导地位,商业得不到国家扶植反备受打击。二是获利的商人成为各级官吏搜刮的对象,各种陋规和摊派多取自于商人,一些商人也结交官府,谋取超经济的优势,如广州的行商、扬州的盐商即是,这使得正常的商业秩序久久不能建立起来。与宋代已经取得的城市经济和工商业兴旺的成就相比,明清的工商业未能达到其应该达到的水准。
“所以臣妾觉得俸禄不可减少,铸银币、开捐例、设厘金这三个倒是极好,而且臣妾有雕虫小计,可以三者并使,损害最小,效果最大。”
“皇后你说,”咸丰皇帝如今是对杏贞心服口服,如此批折子几日,就精于政务了,提起了朱笔,“朕给你记着。”
“捐例者,一省之内无需再捐厘金,出省再交厘金;厘金捐例者,许用银币交付,如此增加银币流动之效;铸银币者捐例者,均操之中枢之手,权柄不下移。”杏贞奉了一个桂圆茶给咸丰,“皇上以为如何?”
“朕看以后这折子就都你看着办罢了,”咸丰皇帝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了一句,还没等杏贞回话,外头杨庆喜跌跌撞撞地爬了进来,咸丰皇帝恼怒地瞧着手忙脚乱地杨庆喜,“混账东西,没瞧见朕和皇后说话吗!”
“万岁恕罪!外头的军机都到了,说是黄河,黄河决口了!”杨庆喜大声叫道。
一声脆响,皇帝手里的盖碗掉在了地上,碎成了几片,桂圆茶洒地满地都是。
十六、财源水患(一)
清朝的财政体系是一种相当落后的制度:每年的财政收入是固定的,约银四千万两,主要来源于地丁钱粮;每年的支出也是固定的,近四千万两,主要用于官俸兵饷。其基本特点就是量入为出,而由此引出的最大弊端,就是缺乏弹性。一切都是固定不变的,为政者没有钱去开办新的事业,而一旦遇到天灾**,如水灾、旱灾、蝗虫、战争、瘟疫,政府的收入锐减,支出剧增,往往会引起财政危机。但这种制度最初推行时,似乎效果还不错,康熙、雍正两朝明主的精心管治,使户部的存银最高时达到七千万两,但经好大喜功的乾隆帝大手笔开销,到嘉庆帝时,存银已经不多了。川楚白莲教起义、准格尔叛乱、鸦片战争,再加上黄河多次决堤,清政府的财政已陷于窘境。咸丰帝一上台,就想清清自己的家底,管理户部事务的大学士卓秉恬向他报告:国库存银仅八百万两,而且“入款有减无增,出款有增无减”,入不敷出,为数甚巨。
战争是吃钱的怪兽,其消耗量大得惊人。可清政府财用的匮乏,似乎没有影响咸丰帝镇压太平天国的决心。他从户部银库中支拨,从各地封贮银中调解,从内务府“私房钱”中发给。与先前和之后的列朝皇帝不同的是,咸丰帝动用皇家私产时毫不顾惜、毫不心疼。兵部尚书桂良奏称,内务府存有金钟三口,重两千余斤,值银数十万两,请销熔以补军费。他立即命令内务府查明,派恭亲王奕訢亲自监熔。结果这三口乾隆年间由宫廷工匠精制,镌有乾隆帝御制铭文,分别重八百斤、七百斤、五百八十斤的世界超级工艺品,被熔为金条、金块共计两万七千余两。户部奏请将宫廷园林中多余铜器发出,以供铸造铜钱。他又命令内务府查明,结果圆明园等处存放铜瓶、铜炉、铜龟鹤等二百二十八件。化成了八千七百四十七斤铜料。
到了咸丰五年八月,内务府终于向咸丰帝亮出了红灯,存银仅四万一千两,再也不能支付皇室以外的任何开支了。
原本准备好的木兰秋狩也被迫取消;皇帝握着一本折子在勤政殿和杏贞长吁短叹;“从咸丰元年到今年,为了南边的军费筹集了四千万两,如今真再也挪移不动了,户部的存银也只剩下了二十九万两,可奈何!”
“军机想出来了三个法子,减俸禄、开捐例、发银票,朕也没有别的法子了。内务府能找出来的金铜器都被朕找出来融了。只能听外头人的法子了。皇后你怎么看?”
杏贞仔细地瞧了瞧军机处上的折子,其中这大部分的东西是肃顺想出来的,心底不由得暗赞一声,果然是才干卓越的肃顺。
“这三个法子都有用。却都没什么大用!”杏贞说了一句,皇帝没有在折子上划出什么指甲痕,那就是意味着皇帝还要和军机商议一番,于是杏贞说了这几句话,放下了折子,能帮上一点是一点吧,皇帝点了点头,说道:“皇后你说说看。”
“先说这减俸禄,官员的俸饷减少。决不会使他们自甘生活无着。他们更变本加厉地搜刮百姓。皇上,别怪臣妾说话难听,”咸丰苦笑,“如此的话,让早已**的吏治更是坏到无以复加。若是前方打仗的士兵长期欠饷。那必然会因闹饷而起事,或是祸害地方,如此就把地方的人心全部失去了,要知道虽然小官小吏人多,俸禄也开支的不少,可这些俸禄是他们的生活来源,若是生活都维持不下去了,怎么还指望他们精忠报国。若是地方官吏都变坏了,这乱的可是全国的局势!”
“二说开捐例,花两三千两白银,捐一个七品知县的顶戴,最初的自我感觉自然是极好,咱们是能够跟县太爷平起平坐!但等到邻里中知县满街走,甚至知府、道员的顶戴日日相见时,反衬托出真正的县太爷的八面威风。虚衔又怎比得上实缺。”卖官鬻爵开捐是清政府应付财用不足的传统手法,自康熙朝开创后,几乎从来没有停止过。咸丰帝的父亲道光帝对此种手段颇为痛恨,每次召见捐班官员皆容色不悦,曾经发生过因捐纳官员应对粗俚而退捐罢官的事例。他在私下场合对一名科举出身的官员坦露过心迹:“捐班我总不放心,彼等将本求利,其心可知。科目未必无不肖,究竟礼义廉耻之心犹在,一拨便转。”道光帝虽对此不满意,但为了财政之需仍不得不为之。
“何况折子里说是要户部将空白官文分发各省自行发售,这就更是不妥了,皇上您想想,若是地方自己筹办军队,这军饷又是自己办理,长期以往,恐怕内外之势颠倒,于国家无福。”
咸丰点点头,“说的对,那银票之事呢?”
杏贞到底不是经济专业的毕业生,对着发行货币一只半懂,但是也知道滥发货币的危害性,“银票若是执行得当,比铜钱要好!不过皇上,这银票、宝钞、大钱不能滥发,更不能委了地方去发!若是滥发过度,物价飞涨不说,恐怕这地方的商票不承认,这银票一出便是废纸一张!”
“朕也知道如今是饮鸩止渴,可若不弄点对策出来,该怎么办?”渐渐开始怠政的咸丰皇帝真想永远在同乐园听戏,外头的事儿一点都不用理会。
从世界金融史来看,从以重量为计的贵金属货币,发展到以数量为计的贵金属或金属货币(如金圆、银圆、铜钱等),再发展到纸币,是一种历史的必然。从清代的经济规模和商品交换的总量来看,纸币的出现本非坏事。事实上,民间钱庄票号发行的各种票据也弥补了此种不足。但纸币的发行须有完善的金融理论来指导,须有周密的设计,其中相当数量的保证金及严格控制的发行额,已是今日使用纸币的人们耳熟能详的决定性原则。
ps: ; ;月票推荐票呢,亲们。
十五、五年琐事(五)
七夕节合宫夜宴照旧奢靡不已,皇帝亲自择了的几处折子细细地听了半个晚上,夜里仍没尽兴,亲自架了船要去福海里头逛几圈,杏贞等人苦劝不住,没奈何,只好让皇帝架了艘小船在福海中玩耍,皇帝酒喝的有点多,不免手脚乏力,加上又瞧见水面上的月亮珊然可爱,又用手去捞,一时间头重脚轻,扎进了福海之中,御前的侍卫救的及时,皇帝只是呛了几口水,到底是受了惊吓,又添了一点风寒,卧在天地一家春的寝殿了好生休养了几日。
这一日杏贞来天地一家春来探望皇帝,瞧见皇帝的精神有些萎靡,便边拿了一把金刀给皇帝亲手削一个梨,又切成一片片,用金叉子奉给皇帝吃,皇帝笑道:“怎么还叫你做这个事儿。”吃了两片就不再吃了,又问道:“大阿哥怎么不带过来?”
“被贞妃妹妹带去瞧坦坦荡荡的金鱼去了,我瞧着他呀,最贪玩了。”
“他才几岁,让他多玩些罢了,日后若是进了学,有他辛苦的了。”皇帝语气中有些羡慕自己儿子的自由自在。
“皇上说的是,”杏贞想了一会,还是想着把最近想的事儿和皇帝说了,“倒是有个喜事要和皇上说,让皇上拿主意呢。”
皇帝咳了一下,“你且说来。”
“醇郡王似乎瞧上了臣妾的妹妹,这几天老是往着承恩公跑呢。”杏贞笑道。
“哦?”咸丰来了兴致,“这老七倒是还没和朕说过,这事是真的吗?”
“**不离十了,前些日子,在园子里头,臣妾带着妹妹一起去如意馆看画,恰好七爷就在如意馆,彼此瞧了一眼,七爷倒还有些不好意思呢。”
“此事甚好,姐妹花同嫁天家兄弟。也是一段佳话。”咸丰果然高兴了起来,“那就皇后你去问问老七的意思,若是真的,恰好中秋也快近了,节上加喜,这是极好的。”
“是,臣妾遵命。”两个人又闲聊了几番,皇帝说起江南的太平天国之事,还是头疼不已,用手支撑着脑袋。一脸沮丧之意溢于言表。“这军务朕叫肃顺去办了。可是西边的几个团练办的极好,湖广是一点也不用担心了,可是肃顺上次说这苏州太湖之地,富庶无比。恐怕发逆要调转车头,往东南进军了。”
“他说的极是,苏州若是又失,江南一带板荡,平叛更是不知道到猴年马月了,如今之计,倒是也没有别的能快速见效的法子,”杏贞宽慰皇帝,又把自己浏览过的折子里头的信息说了出来。“中原一带捻军尚未平靖,僧王还被纠缠着,总要河淮太平为上,再者也怕满蒙八旗的骑兵到了江南河道纵横的水乡不堪用,肃顺说的极是。苏杭乃是富庶之地,及早防备的好。”
“皇后你觉得如何比较好。”
“眼下倒是不急,江南江北大营重新建了,而且发逆如今人心不稳,最近些日子就小打小闹而已,”杏贞想了想最近的战报,“两大营若是稳当,苏杭无忧,若是两大营又有失,臣妾说是万一!如今且还早得很,那咱们就该好好预备了。”
皇帝强挣着要起来,杏贞连忙扶起,两个人扶持着走到了东暖阁挂着的大清版图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