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迁徙(长篇纪实文学)完整版》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迁徙(长篇纪实文学)完整版- 第5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很重的奖金呢。” 

 提到受奖的那篇报道,赵冠军在电话里平静地介绍采写过程:“那是2006年元月4日,报社收到一封来自于渭南的举报信。报社领导对举报的内容很感兴趣,认 为陕西省有关部门与华阴市政府截留救灾款的性质严重,应予以披露,保护灾民的合法利益,于是便马上召开编辑会,会议决定让我去华阴市采访。”讲到这里,赵 冠军停顿了下来——从后面讲的内容看,他是在计算当时领导给了他几天采写时间,“领导交代任务时告诉我,10号见报。当时,我一算时间心里就暗暗着急,只 有6天了,除去路上往返的两天,我采写的时间实际只有四天。” 
 当天,赵冠军飞抵咸阳机场。一出机舱,一阵寒风刮起地上的积雪迎面扑来,他身后的旅客不由得都退回舱内,可他却无事一样迎着风雪快速走下舷梯。他说:“我 没时间去躲避严寒的侵袭,我必须在天黑前赶到华阴干活儿。” 

 傍晚时分,出租车载着赵冠军马不停蹄地经西安赶往渭南,在那里,他找举报者了解了一些基本情况后,在路边小摊上买两个肉夹馍边吃边乘车,赶到华阴时已夜幕 渐浓。但他还不能休息,此时,“03。8洪灾”时受灾较为严重的高家村等几个村庄还有20多个移民在等着他。他租车赶到那里,对久等的移民们说声抱歉便开 始了采访。 
 二十多人围坐在一块,声泪俱下的诉说一直进行到深夜12点。赵冠军说:“灾民们悲惨的遭遇和当地官员的胆大妄为的那些事儿记得我心发抖,手生痛。那一双双 含着热泪和期盼的眼睛,使我感觉到了一种义不容辞的使命和责任,也让我忘记了劳累和疲惫。我一直以为,一个新闻记者是否合格,只有一个标准:那就是看他是 否能把真实和真相告诉给读者。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吃苦耐劳,尽最大可能接近真相。为了多收集新闻素材,凌晨1点,回到酒店后,我又采访了两位移民代表和 一位当地退休干部……” 

 凌晨3点,采访结束。但赵冠军不敢睡得太久,他把手机的闹钟调到6点——根据约定,5号早晨的这个时间必须起床赶赴华西移民西村、华西移民东村和高家移民 新村采访、拍照。 

 赵冠军至今还记得,“5号的天气不错,雪停了,天晴了。但气温特别低,让人感到一种透彻骨髓的寒冷。”裹着一身寒气,赵冠军到了灾民家中。在后来的两篇报 道中,他多次提到他当时看到的情况,“采访中,记者见到灾民的多处房屋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裂缝,有的甚至发生墙体倾斜,灾民们只能用木桩子顶着。”“跟逃难 的生活没有什么分别……在他们锁定的记忆里,因为没有房屋住,大多数村民在草棚里一住就是3年。也有个别移民住在用土坯建的简易房中,这在当时已经是极其 奢侈的事了,一家五六口人挤在不到10平方米的屋檐下的情景随处可见……” 

 当天上午10点,在去华阴市委、市政府采访时,赵冠军却看到了另一幅情景:“新盖的市委办公大楼非常显眼,除了楼宇高大之外,楼外墙采用的玻璃幕墙显得格 外阔气……” 

 在这栋阔气的大楼里,赵冠军遭遇到了少有的冷漠。赵冠军在电话里告诉记者,“到市民政局,声称局长下乡了。去市政府,别人冷冷地说,市里分管移民的领导出 差了。到市委宣传部,那位宣传部长先是查户口一样将我盘查一番,然后如临大敌般上网查看我的记者证,这才爱理不理地告诉我,不能安排采访,只能保证我在库 区的人身安全。没办法,我想到市移民局去碰碰运气,但办公室的人告诉我,局长已下乡好几天了……”讲到这里,赵冠军笑了——从电话中传来的笑声里,记者感 觉到那一定是苦笑——有这种遭遇的记者大多只能发出这样的笑。 

 笑声过后,赵冠军叹息道:“当时,从大楼里那些人的口气和眼神里,我察觉出各部门似乎已合伙形成了一个忽悠记者的防御体系,整栋大楼都弥漫着一股浓浓的 ‘防火防盗防记者’的气息。” 

 这种“气息”令赵冠军又气又急,他敲响了市委书记办公室的门。书记不在,却引出了书记隔壁的市纪委书记。问明情况后,纪委书记在电话上责问接电话的人:你 们怎能这样对待媒体记者?快让有关部门的负责人都来介绍情况! 

 纪委书记的指示不到五分钟就招来了七八个“负责人”,介绍身份时,赵冠军这才知道:民政局、移民局等部门的领导们并未出差。赵冠军抓紧时间就“03洪灾” 及中央拨款、当地救灾等情况尽行了采访。领导们的回答与移民的反映大相径庭。后来,赵冠军在那篇题为《5906万元救灾款的魔法历程》里写道: 
 “03?8洪灾”8个月后,重回家园的灾民们看到:麦田变成了沼泽,房屋变成了瓦砾堆。那时,灾民们没有怎么心慌,因为他们记着市里领导的承诺。当时,某 副市长承诺,洪水过后,“村民的每一片瓦都会得到补偿”。 

 不过两年过后,虽然灾民们还没有得到有效安置,但当地官员的说法已经与之前有了较大变化。1月6日,华阴市委宣传部一位袁姓副部长对前往采访的《公益时 报》记者称:“当年的洪水是天灾造成,我们绝对不可能牺牲村民的利益炸毁堤坝保护市区,村民是不能向政府申请赔偿的。” 

 赵冠军在文中说,其实,灾后,国家发改委很快就向陕西方面紧急下拨了5906万元救灾专款。不过,灾民们对此并不知情,他们只是记得当时政府让他们填写了 华阴市“03?8洪灾农林果渔损失调查表”。直到2004年10月,灾民们准备重建家园时,意外见到了一份宣传材料,上面有“国家对新建住房户按每户 1。5万元进行补助”的内容。 

 醒悟过来的灾民们在前往渭南市移民局咨询后知道了国家发改委的那笔拨款,但华阴市移民局矢口否认有这么一笔款项,说这事跟华阴市移民局没有任何关系。 

 2004年12月1日,灾民派代表赶到北京向国家发改委反映情况。华阴市一位姓聂的副市长赶到国家发改委,在那里,聂副市长承认国家给华阴市3474户灾 民拨款已经到位。他承诺,待灾民一回到陕西,马上兑现。但直到2006年元月,灾民们依然未见分文。 

 灾民还向记者反映,“聂副市长所说的受灾户为3474户不太属实。以高家村为例,该村实有户数370余户,华阴市却上报了417户,相差近50户。” 

 可这些情况,在那次采访会议上,都被移民局、宣传部的官员们否定了,他们强调:救灾工作很有成效,受灾移民安置很好。赵冠军说:“在两个多小时的采访中, 我几乎没听到他们讲过多少真话。其实,他们弄虚作假,克扣移民费用已不是第一次了……” 

 在赵冠军的采访本上,还记录着几件这样的事:1999年至2001年,省政府拿出3000万元实施返库移民安居工程,每户移民可从中领取5000元的扶持 建房款。可是,华阴市北社乡在给该乡北社村第一批移民发放时,却强行扣掉400元;给第二批移民只发了3700元;给第三批移民只发了1800元。而五方 乡和太华路办事处,竟以“给上级移民部门送礼办贷款”为名,非法向每户移民强行索要300至500元的办事费,且不给群众开任何票据或收条…… 

 灾后重建工作并非“很有成效”。赵冠军说:华阴市政府在华西镇华西村的地域划定了一个灾民新村点,取名为华西西村,共批准了64户灾民在此建房。记者在这 里了解到:真正建房的共有39户,约160人。灾民们来自洛西、北洛、庆华、演家及冯东5个村。现已建成并住进新房的有30户,正在建房的有4户,因经济 困难而中途停工的有5户。华阴市给灾民每户15000元建房补助款的支付办法是:把基础工程建成后,发给3000元;把两层楼房建成后,发给7000元; 把原先的旧房拆除并搬入新房后,发给剩余的5000元。截止现在,把15000元建房补助款领完的只有9户。 

 据群众讲,在当初,华阴市的聂副市长曾向灾民承诺:“在建设新村点时,政府将负责完成水、电、路的‘三通’工程。”可是现在灾民已搬入新房居住一年多了, “三通”工程至今仍未动工。目前,新村点灾民的生活、生产条件极差。走进新村,老远便闻到一股恶臭扑面而来,走近,记者才发现臭味是房后的水沟发出的。沟 里全是粪便,村民们说,这条水沟成了各家的排粪沟,因沟修得有问题排不走粪便,家里的门窗得长期关着。政府没有兑现给群众打深井的承诺,群众自己打的浅井 抽上来的是咸水,他们的生活用水只好到别处拉运。村上现在还未通电,有的灾民自己从华西镇的街道上借电用。村上的道路也未修建,遇到雨天很难行走。新村点 离农田相距10里之遥,群众下地干活极不方便。 

 更重要的是,村民们建房的钱大多是以2分左右的高息借来的,洛西村王增战、雷自兴、杨西龙等20多户灾民为了筹措建房资金,把自家的责任田租赁出去(时间 长达5至10年),然后,因无地耕种,便只好出外打工糊口…… 

 结束对华阴市政府有关领导采访后,赵冠军赶到渭南,在渭南市发改委的《关于下达2003年灾后重建华阴市渭河“03?8”洪水淹没区首期移民迁建工程投资 计划的通知》中看到,2004年10月13日,渭南发改委就下达了首期1188万元灾民建房款的投资计划。同时,款项已经下拨给了华阴市。 

 事实上,灾害发生后,华阴市移民局曾向华阴市民政局借了50万元。而华阴市财政局仅将1188万元建房款中的100万元拨给了华阴市移民局,除去偿还50 万元借款,这100万元剩下不多了…… 

 搞清这些内幕后,赵冠军当晚就回到了北京。1月10日,题为《5906万到50万的魔法历程》的稿件见报。 

 结束采访时,赵冠军说:“此后的情况你就知道了,稿件被众多网络转载,引起较大反响。很多企业家送来一些礼品,还有其他媒体的记者来公益时报应聘,中央领 导还作了批示,再后来,这篇报道当年被中央电视台评为2006封面奖……”
 
 56、CCTV记忆:漫长的灾后重建 

 CCTV——因其在中国媒体中特别令人瞩目的显著地位而成为了党和国家最响亮的“喉舌”,也因其有“焦点访谈”、“中国法制报道”等知名栏目而让中国人牢 牢记住了中央电视台这个缩写的标志。 

 在素有重正面宣传,控制、减少负面报道的中国,对一个地方或一个人接二连三地正面宣传是经常的,但对一个地方连续地曝光批评——特别是被中央电视台等主流 媒体连续批评报道肯定是极少见的。 

 渭南却成了这极少见的现象之一——2006年8月27日至9月2日的一个星期内,中央电视台连续三次对其进行了批评报道。 

 央视主持人以自己的职业能力和性格形成了独特的主持风格,以至于有人在网上发表评论说:听见赵忠祥的声音,一定能看到一群豺狼虎豹的相互撕杀;倪萍出现, 一定有一台煽情的文艺节目;那个一向表情严肃、凝重的敬一丹出来了,肯定有什么重大事情发生。 

 2006年8月27日晚七点四十的“焦点访谈”节目,敬一丹又出现了。这天,她说的的确是一个严重而又沉重的话题——“陕西华阴政府1600万元建大楼, 灾民3年住危房”。 

 导入这期节目的是一组触目惊心的画面:被滔滔洪水淹没吞噬的华阴,灾后遍野的残垣断壁、摇摇欲坠的农房,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华阴市委那栋豪华气派的办公大 楼…… 

 这些画面讲述的与前边《公益时报》披露的是同一个事实:2003年8月,陕西省华阴市遭遇那场特大洪水灾害时,11个村庄被淹,3400多户村民无家可归 等情况。洪水过后,国家紧急拨付5906万元灾民迁建资金用于补助灾民建房。3年过去了,中央电视台的记者在华阴市采访时看到只有50多户灾民使用这项资 金建设了新房,完成建房的只有30多户。使用灾民迁建资金总计不到200万元。许多倒房无房户仍然居住在简易房、废弃仓库甚至救灾帐篷里。而在这期间,华 阴市却耗资1600万元建起了市委、市人大新办公大楼。 

 演播室里,主持人敬一丹以严肃的表情地提出了一个问题:建房资金早就到位,但灾民为什么却迟迟住不上新房呢? 

 敬一丹的问题使每个熟悉那场灾难的人都能记起:渭河洪水发生不久,国务院***总理亲临灾区视察灾情,并要求各级政府尽快解决受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 洪水过后,华阴市政府提出对11个重灾村、3474户受灾群众进行整体搬迁,并请求国家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