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逆风去》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我要逆风去- 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后来的很长的一段时间,江湖都认为是这个故事给予她一次新生的机会。
  故事的开端,发生在黑龙江黑河的冬季,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战备值班连的值班战士需要真枪荷弹地在江边巡逻,密切关注河对岸莽丛中的“苏修”。
  那时候的领导们说对岸是我方最大的敌人之一,但是对于千里迢迢赶北赴此地的青年来说,恶劣的环境、无望的前途、一年一年逝去的青春,才是他们最大的敌人。
  当然,也有人不会这么悲观。
  一个叫小荣的插队落户的知识青年,兴高采烈地告别了嫩江农场的劳作生涯,来到黑河边上,进入了编制更好的兵团。这意味着,他进了一大步,首先不用干肮脏的农活了,其次在这里能受到更好的照顾,尤其是转业回城的机会会更多一些,还搞定向分配,往后就都有了保障。
  洪蝶说到这里,告诉江湖:“这都要感谢他无意中认识的一个高干子弟哥们儿,但其实他也无需感谢那个哥们儿。”
  因为就在农场的第七年,小荣通过他的各种努力,获得回上海参加高考的资格。这个弥足珍贵的机会,被一场车祸毁了。
  载着小荣的货车进城的路上,同一辆军需用车相撞,车子翻在半山腰,当他脱困的时候,军车上也有个青年爬了出来。
  两辆车只有他们俩幸存下来,而对方伤的比较重。
  小荣背着青年,徒步了一天一夜,终于抵达山底下的小镇。
  他们都在山下卫生队里躺了一个月,而小荣失去的是唯一一次的高考机会。
  那个青年叫小虎,父亲是某某军区一个特别大的官。他把小荣当做救命恩人。在恢复以后,他拖了些关系把小荣调来黑河附近的兵团。
  小荣也算从祸事中得到了另一个福利。他宽慰自己应当知足。
  然而,在他在黑河边上却遇到了另一次生死攸关的事故,之际诶关系到事故中几个人后来的命运。
  洪蝶放慢了语速,慢慢地,对江湖讲述着这段故事。
  那是一个大雪初晴的上午,很冷,黑龙江的山林雪野也没有想象中这么美丽。
  小荣跟着资深的班长缩手缩脚地在冻成了冰面的江边凑在一起取暖。江的另一头,有一些与这边不太一样的树林和建筑,那就是当时所谓的最大的敌人——“苏修”的领域了。
  他们不会轻易接近那里,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危险。
  但是也会有意外。
  小荣看到了一只肥硕的狍子闯到了冰面上,不论如何动弹,都没法立起来。
  他知道遇见一只狍子意味着什么。
  虽然兵团相对农场的条件已有改善,但每日的伙食仍是白汤和粗粮,汤分不加调味品的白菜汤、萝卜汤,粗粮是大馇子饭和大馇子粥。偶尔会有馒头和面疙瘩,一概淡而无味的。
  所以这只狍子让他兴奋得几乎发疯,唯一的理智是清楚明白此处在边境四公里之内,没有敌情不可以鸣枪,所以没法向目标开枪。
  小荣看向老资格的班长,班长身手好,他是知道的。
  班长也知道他的意思,更和他想的是同一个意思。
  他们拆下身上的武装带,悄悄地向那只美味靠近,投掷武装带,中标。一切都很顺利,而且猎物竟然不曾反抗。
  两人合力把狍子往岸边拖,四十米、三十米、十米米,就要接近岸边了。但,意外发生了。那只狍子不知从几时积聚好了气力,猛地一窜,扑到小荣的身上,小荣猝不及防,仰面倒地,狍子已借他的力腾空跳到了岸边。
  班长也被狍子带倒在冰面上,只听“卡擦”一声,两个人都没有反应过来,就往下一沉。
  小荣当时想的是“一切都完了”。
  有一个十六岁的黑龙江丫头和她的父亲路过岸边,看见有老毛子战士从冰窟窿里拉出了两个人来,两个人都是黑头发。
  丫头的父亲是兵团卫生大队的,人称洪老头。他每隔一段时日就按照土方子去山里采集药材。他年轻的女儿自幼在山里成长,是个十足的山里野丫头,也是个山里好帮手。
  但她太爱多管闲事,看到冰面上发生的情状便赖在树丛里不走,非要看一个究竟。
  洪老头没法子,只好打个手势,暗示女儿万不可发出声响来。
  他们静静俯卧在丛林里。
  冰面上的老毛子们一看拉上来的是中国人,其中一个抬了抬枪杆子,被领头的阻止了。
  领头的是个金头发的中年人,他指挥抬枪杆子的那个搜那两个湿淋淋的倒霉鬼的身,还真搜出来一件东西。
  丫头定睛一看,几乎乐了。
  这些娇气的大城市里来的青年,竟然带了怀炉放在身上取暖,可真是有一套。
  领头的看看怀炉,伸手拿过来揣进兜里,一挥手,一群人扬长而去。
  如果丫头和洪老头没有在这天路过这里,这两个人就会难逃冻死在冰面上的厄运。
  但洪蝶对江湖说:“很多年以后的丫头情愿他们冻死在那里。”
  小荣醒过来时,看见丫头端着一碗面疙瘩在他的面前。
  这是一个好看的姑娘。他想。
  白皮肤,深眼廓,头发又黑又亮,辫子末还绑了喜儿绑过的红头绳。他又想。
  他想着,就把面疙瘩呼噜吃完了,里头加了麻油和酸辣粉。他吃得快,还连打了几个喷嚏。
  可真是好吃。
  丫头也在想,这是一个相貌体面的青年,这么斯文白皙,脸颊瘦瘦的长长的,像《红色娘子军》里的洪常青。
  丫头的家离开兵团只有五里地,卫生队就在他们院子里,一色土墙草顶,颜色灰塌塌的。丫头在自己的屋子里头,用城里买来的彩色纸头剪了许多蝴蝶贴在灰白灰白的墙上,小荣躺在炕上数着蝴蝶,绿色的有八只,蓝色的有九只,红色的有二十只。
  可真漂亮啊!
  他对丫头说:“嘿,我以前在动物园看到大型斑蝶,翅膀是黑底红纹的,可大了。”
  丫头坐在炕头,拿起包了红线的剪刀开始剪蝴蝶,她说:“我听说过动物园,把老虎狮子都关着。连蝴蝶都是死物,有什么好看的?”
  她侧着头,颇有不屑,她问:“你们怎么掉河里的?”
  小荣并不感到害羞或脸红,他照实讲了刚才的经历,讲到精彩之处,还把眉毛一扬,眼神很有光彩。
  丫头嘘他:“吆吆吆!你还了不起是吧?”
  小荣伤势好了以后,每个礼拜都会去卫生队。
  他把他从食堂盛好的面疙瘩汤伸到丫头面前:“嘿,给点酸辣粉。”
  丫头一手绑着辫子,另一只手用来赶他:“去去去,哪里来的不要面皮的穷小子来讨酸辣粉。”
  可是最后还是给了。
  过了这一年冬天,黑龙江的崇山峻岭开始抽起了绿条条,冬冰融化,对岸的老毛子再没法渡到这头来。
  小荣的家里寄来了包裹,他拿了两瓶麻油,一罐味精,一瓶酸辣粉,一块药皂,用漂亮的粉色新毛巾一裹,送到了丫头家里。
  他还递了一包大前门给洪老头,同洪老头在炕上聊到半夜。
  丫头一推门进来,说:“真是熊有熊路,狗有狗路。”
  小荣在炕上笑得打滚。
  他的家乡话是“虾有虾路,蟹有蟹路”。他对丫头说:“中听。”然后把随身带来的另一个包裹递给她,丫头瞠目叉腰。
  他抱拳作揖:“给洗洗。”
  是他的脏军服。
  丫头看着眯着眼睛抽烟的父亲,洪老头好像没有听到他们的对话,他歪在炕上打盹。
  之后的一些日子,丫头发现父亲手头多了些西药,阿司匹林,青霉素等等。是小荣托小虎弄来支援卫生队的。她骂小荣是个搬山鬼。
  洪老头在炕底下离开火源的另一头挖了个洞,还藏了些多出来的东西。
  第一年藏的是怀炉。
  这年春节,洪老头带着丫头去哈尔滨的亲戚家拜年,送去了一些山货,还有一条大前门。老头还跟闺女在城里下馆子吃了一顿实在的猪肉炖粉条。
  丫头问父亲:“哪里来的钱?”
  洪老头一直抽大前门了,他边吞云吐雾边说:“和老毛子换的。”
  丫头又问:“哪里来的怀炉?”
  洪老头敲了闺女额头一下,说:“小荣是个聪明蛋,城里多好啊!他城里比这里还要好,闺女你想去不?”
  丫头回去之后,等小荣休假,约他去了附近的林子里。
  林子都绿了,气味清新,面目也清新,一片生机勃勃。
  丫头严肃地警告小荣:“你这是投机倒把,是犯罪。”
  她进了一趟城,学了一些新名词,还知道怎么用。
  小荣没有油嘴滑舌,只是静静望着她,目光沉淀出一些别样的情怀。
  他说:“如果我被抓了,会被判死刑吧?”
  丫头失语了很久。
  后来她问:“你和救你的老毛子做的交易?”
  小荣点头:“是他找了法子寻上我的,‘苏修’是只纸老虎,什么都不会,他还问我买水壶。”
  丫头不说话。
  小荣又说:“现在已经有人在办专业回城了,小虎答应我,他回去以后托他们家老爷子想办法,把我尽快弄回去,好的话去北京,搞个好单位,再不然回上海,他也会想法子跟我们街道打招呼走门路。”
  丫头把脸沉下来:“你就想着靠别人。”
  小荣照样没有生气:“丫头,我爸妈在六五年就下了干校,再也没有回来。”
  丫头不知从哪里来了勇气,主动抱住小荣,把脸埋在他的胸怀里。
  小荣说:“我在想如果我们都走了,你爸咋办?我一时半会没办法带他一起走,就给他老人家多弄点钱傍身。”
  丫头突然生气了,撅撅嘴说:“我知道,这两年你们都在干什么。爸爸把挣来的钱都塞在火炕的缝里,我一直在想他哪里能赚这么多钱!”
  小荣也伸手抱住了丫头,没让她把话再说下去。
  他们无声地依偎在一起,听到风拂过树林发出沙沙的声音。小荣随手摘了一片树叶下来,用手一撮,放在唇边,吹了一曲“小小竹排向东流”。
  水壶那单生意花了小荣很长的时间应付,他装病回了两趟家,其实是去南方手工业发达的小镇组织货源,又找到了合适的运输队。
  洪蝶说:“这其中自然有小虎的功劳。但也有赖于小荣本身就是个聪明的青年,勤劳、爱动脑筋,他的父母死在干校,他却可以在寒冷的北大荒找到他的起点。”
  江湖能从她的眼底读出她附予的教诲。
  “和小荣比一比,是不是觉得自己手里的东西更多?至少你还能来日本泡到温泉,享受美食。”
  江湖问岔开了这段故事的洪蝶:“然后呢?”
  洪蝶便继续她的故事。
  小荣和老毛子约定在山里的边境线旁交易,货是分批带出去的,小荣是寻着机会就赶老长的路,把水壶交过去。
  断断续续运了一个月,最后剩下了五十只水壶。小荣要送货的这天,兵团要开一个会,丫头说:“我和我爸去。”
  小荣同意了。
  只是丫头的运气不好,她和洪老头的手推车刚进了林子,就被一阵手电筒光照得睁不开眼睛。
  他们被送去城里的拘留所,审讯的同志很和蔼,告诉他们,他们在林子的那一头发现等货的苏联兵,鸣枪警告,苏联兵落荒而逃。他们在林子里搜查,直到遇到洪老头父女。
  洪老头在拘留所犯了老慢支,丫头被警察同志带到他跟前。他艰难地向丫头使眼色,一直到他被卫生队的人抬走。
  丫头知道父亲的意思,如果不招出小荣,他们就是一条“投机倒把”的大罪,是要被枪毙的。
  但是如果招出小荣,小荣会被枪毙。
  丫头坐在拘留所冰冷的监牢内,特别想念小荣用树叶吹出的“小小竹排向东流”。
  故事说到这里,江湖问洪蝶:“小荣去救丫头了吗?”
  洪蝶摇摇头:“丫头被关了几个月,她根本不知道外面发生了什么,只知道最后在卫生队病情稳定的父亲主动向组织交代了罪行,他坚持自己的女儿并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他最终被判了死刑。”
  丫头终于被放出来的时候,父亲已经被枪决了,父亲临终写了一张字条留给她,上面只有一句话——“好好过日子”。
  她攥紧了字条,埋葬了父亲,然后直奔兵团。她想要找小荣。
  这一年知青大返城,兵团和农场都乱哄哄的,每天都有大卡车接走一批又一批本来就不属于这里的年轻人。
  丫头找到小荣的班长,就是当年和小荣一起打狍子,一起被她救起来的那位年轻人。他也正整理好行李,预备返城。他告诉丫头:“小荣第一批就走了,凭他和小虎过命的交情,小虎当然在第一时间捎带上他。”
  班长用同情的目光望着丫头。
  丫头失魂落魄地离开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