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面商人在明末》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位面商人在明末- 第22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刘弟想了想,又反问:“难道‘智’有错吗?总不能说愚民才对吧。”

    刘白羽答道:“你以为孔丘的‘智’是常人所说的‘智慧’?其实还是分不清狭义广义的概念,孔丘自己说‘仁者安仁,知者利仁。’有助于‘孔丘之仁’的聪明和知识才是‘孔丘之智’。”

    “孔丘之智——就是维护建立在蛮荒时代生产力水平的周礼,世卿世禄统治秩序的聪明和知识!”

    “臧文仲在当时被人们称为“智者”,但他对礼则并不在意。他不顾周礼的规定,竟然修建了藏龟的大屋子,装饰成天子宗庙的式样,这在孔子看来就是‘越礼’之举了。所以,孔子指责他‘不仁’、‘不智’。换句话来说,其实孔子维护的是世卿世禄的周礼,说的穿了,就像咱们庄子上的下人,变着法子偷懒耍滑,这也不能说这人不聪明,可是在你我看来,此人断然是不智的了。”

    “正常人所说的‘智’是广义上的智慧,不是孔丘所说的‘智’,孔丘的‘智’是一种严重狭义的‘智’,是建立在‘世卿世禄政治正确性’之上。季氏派人请孔丘的徒弟闵子骞去做费邑的长官,但季氏违反周礼的统治秩序,于是闵子骞对来请他的人说:“请你好好替我推辞吧!如果再来召我,那我一定跑到汶水那边去了。在孔丘一门看来,是否有利于社会、是否有利于发展,并不重要。如果违反世卿世禄统治秩序,那就是大逆不道,你帮他就是‘不智’。但对社会发展视而不见的话,就是孔子智慧再高,历史也要扇他的脸!于是眼看着就要周礼制度彻底完蛋。”

    “可见孔丘缺乏深厚的历史观和广博的社会生产和协作实践,把周礼误当作理想目标,又要人们按照周礼去生活,维护世卿世禄政治统治秩序,这才是他的‘智’。他以为恢复世卿世禄的制度这样就可以天下太平了,顽固的,看不到社会发展了,建立在蛮荒时代生产力水平的周礼已经不能适应这个时代了。还埋怨各国的君主不实行自己的主张——这样不站在管理国家角度的人、这样还停留在几百年前的见识又怎能成大事、利万民呢?”

    “但是朝廷里的老夫子们不都说要实行周礼么?上古三代是大治之时么?”刘弟被刘白羽说的满脑子都是星星,脱口而出。。

    “你听这些文官忽悠,真要是按照周礼来,岂不是要把辽东封给李成梁,蒙古封给戚继光不成?上古三代是大治?那按照世卿世禄的制度,科举这种东西又算是什么玩意呢?”

    “作为一个政治家,该忽悠的东西,你要去忽悠——说的穿了,和老百姓哄孩子差不多,还不是连蒙带骗外带吓唬的,现在世人真是奇怪,自己长大了,觉得老妈哄孩子说谎不对么?难道在某些人心里,政治家治国比妇女哄孩子还简单么?”

    刘弟没想到一向自诩能说会道的自己和姐夫一比,立刻就成了牙不尖、嘴不利,便转移话题:“难道讲信用也有错吗?孔子不也要讲信用么?”刘白羽听了就想笑:“你以为,孔丘的‘信’,是常人所说的‘信’?别逗啦——孔丘说:信近于义,言可复也。讲信用要符合于义,符合于义的话才能实行。”

    刘弟争辩道:“这是当然,难道要因为信就要实行不义的行为?比如被绑匪挟持人质,迫不得已说的话,也要一定做到,那不是成了傻子么?”

    刘白羽点头说:“说的没错,你也知道信也好,义也罢,都是有一定前提和范围的不是,孔丘的‘义’自然也不例外,就是帮会,强盗也有义气啊,所以孔丘的义气你以为是常人所说的正义吗?显然不是也,在孔丘这里,符合于仁、礼要求的行为才是义!而孔丘的仁和礼又是什么呢——周礼!周礼制定的世卿世禄统治秩序!你看,绕了一圈,还是绕回来了。维护世卿世禄,建立在蛮荒时代生产力水平的周礼的‘政治正确’才是孔丘的本质呀。而‘政治正确性’,我们都知道,是一定的技术条件基础之上的,刻舟求剑恰恰导致‘实践不正确’王莽的新朝就是一个例子。”

    刘弟略有不满:“您这样解释有些强词夺理。孔子不是说‘见利思义。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吗?可见他的‘义’还是有正义的成分。”

    刘白羽道:“就像义和礼有时间限制一样,正义也一样有时间限制,世卿世禄统治秩序,在运行良好的理想状态,固然也有正义的成分。但说到底,它还是建立在蛮荒时代生产力水平的周礼统治的秩序。比起科举制度产生的起起落落,商纣王时代任命没有出身的贤人不过是小巫见大巫罢了。”

    刘弟听得晕晕乎乎,半天才问道:

    “那按照姐夫的说法,孔子的世卿世禄是非常不好的制度了,科举制度才是正道所在?科举制度,人人如龙,贤者上位…。。”

    “你这话又错了,世卿世禄一样也有好的方面,关键是要把爵位传承和实际职务分开,别说汉朝了,就是本朝不也有一大把王爷和勋贵么?本朝太祖的时候,武官就别说了,开国的文官也不是科举来的,而且文官里有着国子监生这种东西。”

    “而且什么是科举?科举的本意是地域的平衡,所以明太祖才整出了科举南北帮之类的东西,就是为了协调地域矛盾,毕竟家乡人照顾家乡人也是人之常情。自万历前后朝廷首辅多出自南方,自然不了解北方的问题,政策也会忽略北方,现在的世道,北方冰灾,旱灾,洪灾比比皆是,江南的钱粮却收不上来,朝廷无法协调南北矛盾,早晚要出大事。”

    “至于你说的人人如龙,贤者上位,这里面问题就大了,刘弟你也是苦出身的,老百姓过得是什么日子你不是不知道,科举首先就得练字,先别说写的好看不好看,就说认字写字吧,正体字笔划可动不动二十以上,不是简单的俗体字能比的,笔墨纸砚是一笔开销,买时稳,交际同窗这些又得多少钱——就算这些都不算,现在科举考八股文的,需要大量练习,可不是传说中的耕读就能维持下去的——一般人家养活一个小子,十几年不干活容易么?”

    “是啊,我也留意了就是小康家庭,也很难出一个秀才的,那为啥有人说科举让平民百姓都有机会?”

    “无外乎是两种,大家庭的庶出,宗族里补贴的福利,或者是南方有个二十亩好地的富农啥的……。”

    “这不是蒙人么?南方有个二十亩好地的富农可比北方百亩坏田的地主强得多!”刘弟恍然大悟。

    “这也不算蒙人,你自己傻而已,人家又没说谎——何况这科举也不是这么玩的,科举其实没错,然而科举要看考什么,不考数学,地理这些实际学问,只是靠八股文这种聪明人的游戏,其实也不是不可以,可以把科举作为一个准入标准,到京师的学堂再学习——如果非要这样继续把八股文作为未来宰相的依据,那至少也得经历十年南北州县开阔视野,现在倒好,就在京师宅着,能培养出来什么丞相——还有就是言官系统应该和政务官分开,否则就别怪言官靠喷人上位……。。”

    “当然,其实世卿世禄那套,也不是百无一用,如果换个视野,却是可以大用的。”刘白羽石破天惊的说道。
373炸营?
    “世卿世禄那套,根本不是任人唯贤,怎么会有用?”刘弟疑惑的说道。

    “世卿世禄第一个用处,就是能扶植起一个皇帝自己掌握的和文官系统牵制的勋贵集团——当然,像大明这样的就算了,勋贵和文官根本没啥大的冲突,皇帝也没有掌握勋贵的强力手段,弄的勋贵成了米虫,这就完了。”

    “世卿世禄完全也可以任人唯贤,你也不是不知道大家族动辄几百几千人,难道就选不出几个像样的人才么?完全可以不选嫡长子任人唯贤啊,然后选择贤才相持不下的时候,皇帝进行裁决——这样恩威并施,勋贵才会成为皇帝的铁杠拥护者。”

    “但是姐夫,你也说了世卿世禄,建立在蛮荒时代生产力水平的啊,现在中原早就不是那种蛮荒时代了……”

    “你也说了范围只是中原,如果有新朝建立,打下南洋,西域甚至更远的天竺,在那些偏远的土地上世卿世禄有何不可?这些地方和中原相隔千里以外,不搞世卿世禄,搞中央集权,如何守得住?”

    “问题这些地方,打下来皇帝几十年后只怕也管不了,打下来又有何用?哪个皇帝这么干,岂不是傻了?”刘弟疑惑的问道。

    “怎么没用,中原三百年大乱一回,说穿了就是人多地少闹得,有个移民的地方,是最大的长治久安!至于地方么,不求为我所有,但求为我所用——这点气度我还是有的。”

    “早就知道姐夫可不是类似朱洪武那样薄待功臣的人!”刘弟满脸感激的说道。

    只是还没等刘弟兴奋完,却是有亲兵来找刘弟。鬼鬼祟祟的凑在刘弟耳边说道:

    “大人!请你回营一下,有点事……”

    “什么事情说在明处,我这人在姐夫面前没有私事的!”刘弟这人虽然性子跳脱了点,又贪财好色,没有老婆就养了三个美貌小妾,又经常从刘白羽那里打秋风,大是大非却是看的很准——他自己就经常说,自己做错事没关系,反正自己本事就那么大,错不到哪里去,姐夫一定能帮自己善后,但是自己做错人,让姐夫不帮自己了,那就大事不妙了。

    “你现在也是独当一面了,不必事事都和我说。”刘白羽觉得刘弟这样谨慎未必是好事,随口说道。

    “这可不行,姐夫,你不是说过了么?别的东西都可以给别人,唯有军权怎么抓都不过分!”刘弟急忙解释到。

    “我在姐夫面前没有什么隐秘,你有事说事!”

    有事说事的结果就是部队炸营了!

    这话雷的刘白羽外酥里嫩,刘弟吓得汗流浃背,毕竟刘白羽军虽然名为民团,实际上待遇纪律都远远超过一般明军,明军习以为常的逃兵之类无伤大雅的现象都没有,如何会玩出炸营这种东西来?还是青天白日的?

    刘弟本来觉得自己在东江,和关内大败满洲,隐隐是所谓当世第一名将,虽然表面上谦虚,实际心里不止一次把自己比作霍去病,和动不动炸营的明军不是一个档次的——哪成想结果自己和明军比也没好到哪里去……。

    四城之战后,为了防止勤王军恶意讨薪,大明朝廷下令勤王军的所有军队临时就地驻扎。一直等到京城封赏的圣旨来了以后再说。

    刘弟自以为刘家军都是训练有素,铁板一块的存在,却没有注意四城之战前,临时召集的八千炮灰其中大部分没有死,剩下六千多人,只给了抚恤和商银之后,对这些炮灰士兵的前途没个说法,结果驻扎以后,军营中的气氛就有些紧张了。这次刘白羽从刘家庄带出来的兵丁中,没有大的伤亡,现在留在军营中的炮灰兵丁。而为了防止他们逃亡,刘家庄的兵丁就把他们看管了起来。

    其实本来也没什么,亲兵监视一般士兵,也是这个时代的惯例,没有伤亡的炮灰士兵也能理解,关键是等了几天,也没听说刘弟从自己这些流血流汗的立功人员中选拔亲兵,这就让他们心里忐忑不安了,而这些原本就知道自己被当做炮灰出身的兵丁,他们心里的想法又不断的被脑补——因为刘白羽军的条件太好,虽然这些人被当做炮灰,也是粗粮管饱,别说和沦为难民的时候比,就是和寻常时候比也是大大的超出——毕竟不是每一个住在河北的人,都有京师的生活水平,他们这时候也感到了威胁,因为他们并不知道他们未来的命运会不会是被扫地出门。

    因为没有安全感,他们于是渐渐地靠拢在一起,在另一位威信比较高的,京师出身的兵丁——因为作战勇敢提升为连长楚天的率领下,和看管他们的刘家庄出身的兵丁对峙了起来。

    当刘弟听到了手下的兵丁对峙了起来以后,他迅速地赶到了现场。这时候,对峙的双方已经有了摩擦,有几个人已经开始发生了肢体冲突。还好,所有的人都没有丧失理智,还没有人敢拿起什么兵器来进行生死搏杀。

    见到刘弟的到来,围在四周的兵丁立刻给刘弟闪开了一条道。刘弟走到了发生肢体冲突的那些兵丁面前,二话不说,也不分对象,对着那些出手打架的兵丁就是一阵拳打脚踢。

    见到刘弟发火了,那些兵丁也立刻散开,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