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这回他又喷了什么?不是又鼓吹废除八股,用他的新天理搞科举吧——这本来就是吐糟,皇上还当真了!
只是这次看了下刘白羽连续发的十道奏章,钱龙锡却是越看越怕,最后面色惨白的把这些奏章扔了一地!
也不是钱龙锡胆小,问题是刘白羽连续发的十道奏章,内容实在是劲爆,吓死人了!
刘白羽连续发的十道奏章主要是这几个问题——第一,天启皇帝的遗孤在哪里?魏忠贤领进来的几个宫女是不是天启的种?如果是,这些孩子该是么待遇?如果不是,拿出证据。
第二,走程序彻查,魏忠贤和圣夫人客氏一案,到底残害先皇骨血的是谁?
第三阉党该处理没错,但是阉党的标准到底是什么?借助魏忠贤平衡朝野时候上去的都算么?比如你的爱将钱龙锡?还有那个请立生祠的袁崇焕算不算?
这三条是质问,接下来就是专门和崇祯唱反调的指指点点了。
第一,刘白羽指出,很多要害岗位必须是太监,因为太监办事不力你可以随意杀,文官行么?
第二,清理阉党只能限于高层,中层和底层搞实际工作的,你要是处理,那会出大乱子的,不行!
第三,陕西一带穷困而出强兵,不许加大救济,你还非要陕西催缴旧欠,这是逼着天下大乱!
第四,辽饷什么的不能加征一分,对满清不能急,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第五,我说皇帝学生,你不要做尧舜禹汤的梦好不好?咱是懂甲骨文的,尧舜禹汤,三代之治的真相说出来吓你一跳。你作为藩王,又没受过皇帝的教育,还是老老实实受皇帝教育,同时把朝政交给某位靠得住的大学士或者大太监才靠谱……
我的爷爷,亲爷爷啊!你怎么地图炮不玩了,搞精确打击了!你这是我大明的文官惯用的刷名声的那套?
钱龙锡算是彻底被刘白羽搞得大脑死机了,我大明的文官惯用的刷名声是为了当大官,你呢?需要名声么?你已经是当代博学大儒,经学大师好了吧?你还刷什么名声???
不对!钱龙锡猛然明白了,刘白羽其实就是刷名声,只不过刷名声不是为了当官罢了!
钱龙锡心里自然清楚,这位崇祯皇帝多疑,刻薄,不是一位好伺候的主儿,而我大明看上去还是泱泱大国,万国来朝,实际上早就是暗伤处处,苟延残喘罢了,其实他心里很佩服魏忠贤,就这么个老的都快走不动的国家,魏忠贤硬是没让他散架了!
自己也是没办法,毕竟当阁老这种事情,自己错过机会就几乎不再有了!可是对于刘白羽呢?人家是天子老师,士林里的天生圣贤,老百姓眼里的万家生佛!
据说士林里都流传说“白羽不出,苍生奈何”了,人家只怕除非是首辅,一般的阁老都看不上呢!
人和人没法比啊,自己一个阁老不努力都吃不到,人家首辅还要挑挑拣拣的——明白了,其实刘白羽说了这么多,就是一句话——把朝政交给某位靠得住的大学士或者大太监【刘白羽自己】才靠谱!
他不仅仅是要当首辅,还要当张居正那种和丞相无异的首辅!
否则人家不干!想到这里,钱龙锡心里那是羡慕嫉妒恨,只是刘白羽如果入阁,当张居正那种和丞相无异的首辅,自己这个次辅只怕就是和秘书差不多了,如何能甘心呢?
不对!钱龙锡猛然想到刘白羽绕着弯子把自己往阉党哪里扯,只怕根本容不下自己!
草泥马!老子招你惹你了!你下这么狠的手?
难道是……
钱龙锡终于明白了,刘白羽是看上了东林党党魁的帽子,毕竟东林党掌握舆论,
谁都想收为己用,万岁爷让我出来整合东林不就是为了这个么?这事可就难办了,钱龙锡一脸苦相,和刘白羽比,自己在士林的影响力不是一个档次,东林三大巨头叶向高,孙承宗,钱谦益都是人家的铁杆,尤其是钱谦益那个不要脸的,自己年纪比刘白羽大,居然还给刘白羽递了门生帖子,说是达者为师,还在江南成天宣传刘白羽的新理学才是儒家正统——你眼瞎了,还是脑子坏了,刘白羽那套和儒学有一毛钱关系么?
其实这个年代的儒生早就看出刘白羽的新理学根本不是儒家的东西——思维模式都不一样,过下脑子就懂了!
不过呢,历朝历代儒家能站得住脚,靠的不是儒家那几本经典,而是把一切有用的东西,都说成是儒家——刘白羽这种人,几乎是什么都懂,什么都会,又主动说是儒学门人,儒家如何肯推他出门?那不是傻逼么?
更不要脸的就是钱谦益了,他声称刘白羽传授的理科知识,就是君子六艺中的数演化来的,谁不懂那就不是真儒,那就是不学无术!
159刘白羽这人绝对不能用!
其实说穿了,刘白羽就是类似于现在的全民偶像一样了,儒家有点脸的就称呼就是当世大儒,没脸的直接说是当世圣人。
道家说是道德真君转世,佛家说是如来佛祖转世,两者是骗香火,医生说是药王孙思邈转世——这个不是医生节操低,现在不学刘白羽传授的医书,不用刘白羽的仙丹治病,稍微大点的城市那就混不下去,会被当成是游医甚至神汉……
厨子那就不用说了,因为刘白羽好吃,后世的食谱拿出来一堆一堆的,所以不管真假,大城市到处都是不知真假的刘府菜——还顺带宣传食疗,养生什么的。
更荒唐的是,元明清三朝到处没事找事的造反专业户白莲教,居然也打着刘白羽的旗号,说刘白羽是白莲教里面的真空家乡之主,长眉老佛转世……
总而言之,钱龙锡被刘白羽给记恨上了,那是亚历山大!说句不好听的,刘白羽肯在奏折里骂他,那都是给他面子,如果直接在士林里骂他,丫立刻就臭烘烘的了……
“陛下,这刘白羽仗着是陛下的老师,简直毫无君臣之礼,请陛下惩戒!”钱龙锡想了半天,还是狐假虎威更靠谱!
尼玛!踢皮球啊!我是让你帮我想办法的,不是让你拿我当皮球踢的,你怕刘白羽,我就不怕么?崇祯皇帝恶狠狠的看了钱龙锡一眼,其实他对上刘白羽,也是半点底气都没有,因为还有一封刘白羽的奏折他没拿出来呢,为什么?不敢啊!
这封刘白羽的奏折,在崇祯皇帝看来近乎于恐吓了!
虽然这封刘白羽的奏折极为简单,内容也是没啥大问题,可是刘白羽说出来,就让崇祯皇帝吓得一身冷汗了!
刘白羽自保奋勇的要给天启皇帝做尸体检验!还以医学专家的身份说天启皇帝吃了自己的仙丹,不该死的那么快;可能是给魏忠贤这个阉党害了……
草泥马;有这么坑学生的老师么?崇祯皇帝几乎想骂街了!
崇祯皇帝自然是知道自己老哥病情的;天地良心;老哥是身子骨坏了那是真撑不住了;他是先天身子骨就弱;你刘白羽在医书里不都承认治病容易;养生难么;这人和人体质能比么我真能掌握皇宫,至于皇宫里的饭都不敢吃么!天地良心啊!
但是……崇祯敢保证自己心里没鬼,他敢保证别人么?根据自己嫂子的提法,魏忠贤逼着体弱的老哥和外面找来的几个据说能生儿子的几个女人乱搞,其中两个已经有了男婴,而客氏则是一再劝皇帝让自己儿子登位,据说皇兄临死前有动摇,甚至遗诏都有了……
那么自己那个代表东林党,和魏忠贤,客氏势不两立的嫂子没用点手段么?退一万步说,就是自己大嫂很贤惠,没用盘外招——东林党们呢?丫们插手宫里的事情不是一次两次了吧,上次通过王安几乎控制了皇宫的事情,也不是很遥远的事情……
想到这里,多疑的崇祯皇帝忽然想到曹化淳这个自己的心腹太监就是王安的学生,和东林党也十分交好——万一他背着自己和东林党们干了些什么的话……
崇祯皇帝可没傻乎乎的以为万一东林做了什么大不敬的事情,刘白羽这个东林领袖就会替自己遮掩,东林党么,最大特点就是玩切割——王化贞那个家伙还是东林党人叶向高的得意门生呢,而且投靠魏忠贤也是为了保护叶向高,那又如何?东林党给他扣一顶阉党帽子,一切就都洗白了不是???
崇祯皇帝越想越害怕,没想到自己害怕的魏忠贤只是一只纸老虎,轻轻松松的就收拾了,可是刘白羽才是可怕的饿虎,几招逼宫的手法下去,已经把自己逼得无路可走了——也好,不做亏心事,怕什么呢!
崇祯皇帝下了决心让刘白羽进京给自己一个清白,不过他想的太多了对于曹化淳这个心腹太监也开始怀疑了:
“大伴【明朝皇帝对心腹太监的亲密称呼】你和我实话实说,我们的人没参与到皇兄寝宫里去吧……”
崇祯皇帝当然不会傻到问你手下人参合没参合到天启身边的事情,旁敲侧击说
只是崇祯皇帝聪明,曹化淳这个和他一起多年的心腹也不傻啊,这句话意味着什么,他是心知肚明:
“除了几个监视魏忠贤的小崽子,我们是一个人也没有啊!”
曹化淳看了刘白羽的奏折一眼,心里害怕崇祯皇帝没有担当,委过于人的毛病又犯了,急忙解释。
“真的只是通风报信,没有做别的什么?”崇祯皇帝不放心的问道,他尽可能让自己的表情舒缓一些,却不知道这样反而更吓人。曹化淳吓得腿都软了,跪在地下连连磕头:
“万岁明鉴,魏忠贤当时气焰嚣张,万岁名分又未定,这些人通风报信都不容易了,还能指望他们做些什么么?”
这也是啊,崇祯皇帝觉得自己疑心太重了,点了点头:
“说的好朕清清白白的,老师来更能证明朕这个皇位是皇兄亲手指定的,曹化淳,准备……”
“万岁,不可,不可啊!”曹化淳泪流满面的抱住了崇祯皇帝的大腿:
“最近锦衣卫刚知道,福王备下重礼,要拜青山居士为老师,还说福王府的子弟,以后都会学习青山居士的新理学……”
“什么!福王他居然说出了这话!?”崇祯皇帝顿时变了脸色,如果是一般的藩王,也就是礼遇儒生,图一个好名声罢了,但是福王这个人,是极为敏感的人物!
这里说的福王自然不是后来的那位南明皇帝福王朱由崧,而是他的老爹老福王朱常洵,朱常洵是明神宗最宠爱的妃子郑贵妃在万历十四年所生,为第三子。而在此之前的万历十年八月(1582年),王恭妃生长子朱常洛。明神宗宠爱郑贵妃,想废长立幼,被众大臣、孝定李太后极力反对,史称“国本之争”。
围绕这个问题,大臣们与皇帝斗了15年,期间发生很多事情。“国本之争”是万历一朝最激烈复杂的政治事件,共逼退首辅四人,部级官员十余人、涉及中央及地方官员人数三百多位,其中一百多人被罢官、解职、发配。斗争之激烈可见一斑。神宗因此荒废朝政以示抗议。终于在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神宗不得已让步,立皇长子朱常洛为皇太子,朱常洵为福王。不久后,福王完婚,婚费达三十万金。
廷臣请福王按制度就藩,而神宗和郑贵妃一直把爱子留在身边不放。福王的封地在洛阳,起造邸第,花了二十八万两银子,超出一般王制十倍的花费。神宗派出太监征收“矿税”,搜刮的亿万钱财,皆入福王藩围。
到了万历四十年,福王已二十七岁,宰相叶向高上疏力争,神宗答应第二年春天举行。到时候却又失信了,见舆论汹汹,不能不就藩,郑贵妃便借机开口,为儿子大捞一把。郑贵妃要求一次赐田四万余顷,群臣力争,不得以减为两万倾,又提出以下要求:
第一,庄田四万顷减半,仍须两万顷,中州腴土不足,取山东、湖广的良田凑足。
第二,籍没张居正的财业,尚存官的拨归福府。
第三,从扬州到安徽太平,沿江各种杂税拨归福府。
第四,四川盐井的一部分收益划归福府。
第五,请淮盐一千三百引。
以上五项,尤以最后一项影响国计民生、及于边防军饷,后果异常严重。而神宗一概答应。
好容易办妥,郑贵妃依然不让福王按制度就藩,借口为第二年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