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州收其他蒙古各部为兵,也就有了源源不断的炮灰,不再是那个怕消耗战的建州了,这是第一个问题。”
“建州收其他蒙古各部之后,立刻从陕西到辽东,万里长城处处都是敌人破口之处——元素,你也知道内地卫所兵和乞丐没有什么差别……秦军虽然是强军,比关宁军也还有差距,能挡得住满清破口么?”
“这,不能……就是关宁军对抗满清也要踞城而守,秦军虽然勇悍,但是内地军事堡垒年久失修,再说满清也可以绕过去啊!”
袁崇焕是彻底慌了,直接实话实说到。
“元素你说的没错啊,如果建州破口,秦军挡不住的。可是秦军挡不住,那言官们就会说辽饷这么多年就换来这个结果,关宁军怎么办?不入关作战行么?或者关宁军倾巢而出围魏救赵,直接攻打建州本部也成。”
“关宁军还得负担防守山海关的重任,不可能倾巢而出围魏救赵直接攻打建州本部。”
孙承宗眉头紧皱,最后说出了这个结论,其实他也不是没考虑过关宁军倾巢而出围魏救赵,不过算计之后,让他相当沮丧——就算建州只留下三分之一的兵力,倾巢而出的关宁军也顶多就是打个平手罢了。
“既然关宁军不能围魏救赵,那就得入关勤王了……”刘白羽点头说道。
“关宁身为官军,入关勤王是本分。”袁崇焕心乱如麻,感觉到满清一旦破口,内地卫所军不堪用,关宁军基本就是孤军作战,实力比不上满清,自保都难,还要有所作为,这实在是……
“入关勤王之后,你保哪里啊?北京你管不管,运河你管不管,各地的王爷你管不管……这么多点都要防守,野战还不能击败建州——加上巨额的辽饷,只怕谁当辽东督师遇上这个局面,也免不了熊大人的下场不是?”刘白羽叹了口气。
袁崇焕被刘白羽的分析彻底震住了,孙承宗也是眉头紧锁:
“青山居士你的意思是,和建州绝对不能选择在锦州一线决战,关宁军也不该是灭建州的主力?而是要依靠东江么?”
“我已经分析的很透彻了,什么不丢寸土,堂堂正正决战,那都是言官们好大喜功——有人不赞成么?我这是庙算,还没考虑到关宁军可能大败的情况呢——实际上,孙先生你也知道关宁军野战对建奴的能力——哎呀,不丢寸土,堂堂正正决战,不大败可能么?”
“青山居士,这兵都是练出来的,只要给足粮饷,和时间,我未必不能练出……”袁崇焕还不放弃,想再争取一下。。
“练兵,练兵,练兵!元素,你怎么这么糊涂?就是关宁军成为天下强军灭了建奴,就现在的鬼天气,朝廷要给的钱粮又能少到哪里去?”
“一旦朝廷钱粮少了,你不怕辽东再出一个李成梁!”
刘白羽这话说的就很严重了,袁崇焕不敢再说了。
李成梁。隆庆四年(1570年),擢为辽东都督佥事,驻节广宁(今北镇城内)。明嘉靖后期至隆庆年间,鞑靼插汉儿部多次进犯辽东。十年间,明三员大将相继战死。时值边备废弛之秋,成梁莅任即募四方健儿抗击蒙古、女真各部的侵扰,由是军声始振。万历初期,灭建州女真首领王杲、子阿台部,数次大败插汉部酋长土蛮、泰宁部酋长速把亥;计杀海西叶赫部首领清佳砮、杨吉砮。
李成梁有大将才。在整个明朝将吏贪懦,边备废弛的情况下,镇守辽东30年间,先后奏大捷者十,边帅武功之盛,200年来前所未有。明廷旌表其功,万历八年,建石坊于广宁城内(今犹存),增秩受禄数次。但他位望益隆,奢侈无度;军赀、马价、盐课、市赏随意侵吞;全辽商民之利,尽笼入己。不仅以贿赂权门朝士自固,甚至虚报战功,杀良冒级,为言官所劾。万历十九年罢官。其后10年,辽东边备益弛。
当然,对于现代人来说,李成梁的大智大勇,其实这他上台的时候,辽东的形式已经相当危急了,李成梁硬是让辽东免于崩溃不愧民族英雄之名——至于什么贪污之类的破事,其实在封建王朝能打的武官不贪财,皇帝睡觉都难安稳了——所以有些事,你懂得。
李成梁真的让人诟病的是,或许是他年老糊涂了,努尔哈赤的崛起和李成梁的大力支持,维护是分不开的,甚至有人说努尔哈赤是李成梁私生子,努尔哈赤的祖父觉昌安,是李成梁的朋友、好朋友,却被李成梁冤杀——冤杀其祖父,而扶植孙子——这种事要是好名的文官来做,挺正常的,要是李成梁这种杀人如同喝水的武将来做,这就有点一场了。
更诡异的是万历二十九年李成梁复职,年已76岁,之后复开马市、木市,缓和了东北地区的民族矛盾;三十四年(1606年),李成梁将万历初年时由他献议兴建,已“生聚日繁、至六万四千余家”的宽甸等六堡,以“地孤悬难守”放弃之,尽徙其民6万余户于内地,甚至以大军驱迫恋家之民,虽然让这些百姓逃过了后来努尔哈赤的辽东大屠杀——但是反过来说,城堡,熟地都被努尔哈赤占有,也促进了努尔哈赤的迅速扩张。
李成梁做的最有争议的事情,是他扶植了努尔哈赤,培养了明朝最大的敌人。李成梁晚年能力下降,与努尔哈赤往来甚密,于边事又常有敷衍之举。只要努尔哈赤表示忠心,即“保奏给官”,甚至“弃地以饵之”,因此被宋一韩、熊廷弼等廷臣所参劾。所以建州势力能够在辽东的崛起,与李成梁的包庇不无关系。
所以对于李成梁这个人来说,基本就是一辈子的功绩被最后十几年毁了。
当然在文官们看来,李成梁的最大问题不是扶植了努尔哈赤,而是野心太大。这种人就是定时炸弹,你立了军功就老老实实的做功臣回家养老多好,多大岁数了还出来招摇,维持几千家丁——丫就不是想造反,也是想藩镇割据——简直比什么蒙古鞑子更能动摇国本……
刘白羽质疑如果靠关宁军击败建州,十有**会出现李成梁之流的人物,这可就太严重了,严重到即使是孙承宗也不敢出来打包票,袁崇焕更是不敢再说。
“其实出个李成梁还好了,万一出现了安禄山
之类的人物呢?那可比建奴危害更大了……”刘白羽继续推演。
“这……关宁军不至于出现这样的人物吧。”袁崇焕本来不想说话,只是刘白羽的指责过于严重,安禄山都出来了,他不得不出来质疑了。
“那万一出李元昊呢?我说元素,你功利之心也太热了吧?辽东之事,关宁强而东江弱,东江为主力,不但耗费的钱财少,京师危险小,消灭建奴事后也可以用关宁军制衡!非要以关宁做主力,耗费钱财多不说,京师危险大,消灭建奴事后关宁军也是尾大不掉……元素,你是读书人,我说的道理你都不懂么?”
刘白羽连续出击,打的袁崇焕说不出话来!
叶向高思考再三,也出言赞同刘白羽:
“青山居士这是老成谋国之言,消灭建奴事用东江主攻,关宁军主守,这是万无一失的好办法,文青你该上书陛下……”
“我是草民一个,只是在家侃大山罢了,上书陛下也得陛下看呢!”刘白羽摇了摇头。
“那就以我的奏折发上去!本来我名利之心已经淡了,不过这事实在事关重大,我不能不说!”
叶向高下了决心,逼着刘白羽附议!
“你不怕惹恼了那位好不容易才让你回家的九千岁?”刘白羽继续激将。
“青山居士,这你就放心吧,这位九千岁,心狠手辣是半点也不冤枉他,真关系到江山社稷,只怕比我们还上心,而且也看的出这里的门道就是了!”叶向高对魏忠贤的评价,是大大的出乎刘白羽的意料。
“既然如此,我也附议!”
“好!立刻上书陛下!”
叶向高和刘白羽达成一致,决定就辽东战略上书魏忠贤和天启皇帝,搞得袁崇焕心里流泪,自己的计划被废了,还能东山再起么???
152天启的请求
刘白羽这天是很高兴地,不露声色的就把袁崇焕那套好大喜功的政策玩死了,自己联合叶向高这东林党领袖,已经是成功了一半,至于另外一半,叶向高不是说魏忠贤很识大体么,应该问题也不大吧,没有袁崇焕瞎折腾,后面明朝的悲剧也就至少没了一少半,这满清的天下只怕是要化为泡影了——至于自己的造反大计,这一不用急,只要自己多招揽人口,培训技术人员,靠科技的代差就足以碾压这个世界了。
只是谋国有余者,基本都不善于谋身——刘白羽讲学完毕,要回去的时候,被孙承宗拦住:
“文青,实不相瞒,我这次是捎来了陛下的请求……”
尼玛,皇帝请求个毛啊!你就直接下圣旨完事了呗!刘白羽心里吐糟,身为现代人,没有皇权意识的他不得不做出一副慌乱的样子:
“我刘白羽是大明子民,圣旨自然是要……”
“不是圣旨,是陛下和你商量,这你答应也好,不答应也好,都给你加礼部尚书衔就是了……”
孙承宗一张老脸全是苦瓜模样,脸上刻了抱歉两个字。
刘白羽心里一沉,这位木匠皇帝不着调的时候不少,不过这请求可就古怪了,我居然可以选答应或者不答应,事先还给了我礼部尚书衔……
一般来说,*部尚书可以理解为现在的部长【实际上因为古代国家机构分工小,权力集中,可以相当于现在的副总理。】,不过呢,这*部尚书,同样也可以作为荣誉称号之类,比如袁崇焕就加过兵部尚书,但是当时真正的兵部尚书是王洽。
具体以袁崇焕为例子:崇祯任命他是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这个兵部尚书只不过是证明他的品级和待遇的,是虚职右副都御史是证明他有监督,弹劾的权利,实职是后面的,督师xxxxxx。
当然即使是虚职,也是相当尊贵的,而且按照文官制度,礼部最高,礼部尚书衔也比袁崇焕的兵部尚书虚职高出了几条街不止——但是这只是天启皇帝的礼物,刘白羽办不办事都给,可见天启请求刘白羽办的这件事一定是极为坑爹——都不好意思下圣旨了!
“孙先生,你说吧!只要不是太为难的事情,我当然接旨!”刘白羽有保留的说道!
“但是这确实有点……好吧,话说在前边,你可以不答应的……”孙承宗吞吞吐吐的说道。
尼玛!坑爹啊!刘白羽差点哭了,这木匠皇帝也太不厚道了!
原来天启皇帝觉得自己时日无多,孩子年纪又太小,于是决定要把皇位传给信王【崇祯】,但是又怕自己的孩子因此没有下场,苦思冥想没有两全其美之策的同时,刘白羽横空出世,不但救了他和儿子的命,刘白羽大儒的身份,也让天启皇帝想出了保险系数很高的一招!
就是把孩子秘密交给刘白羽抚养,同时留给刘白羽一道孩子如果被崇祯害死,就拿出来讨伐崇祯的圣旨!
当然,为了保护刘白羽的安全,崇祯继位的条件之一就是拜刘白羽为师!皇帝再尊贵,对自己老师不利,那名声立刻比厕所味道还差了不是……
不得不说,天启的思路天马行空,还是让刘白羽十分佩服的,丫要是不算计自己,而是算计别人,那就更好了……
刘白羽愁了半天,忽然想起,自己就是要当反贼的,自然不怕这些乱七八糟的风险——只要不被困在北京城就行了。
再想一想,崇祯就是一个不到二十岁的小孩,性格正处在叛逆期,遇上了自己一个不到二十五岁的帝师,还是老哥以那种奇葩理由制定的,不恶心自己才怪,只怕人家还觉得眼不见为净呢!所以这事也不算难就是了。
于是刘白羽答应下来,不过很书生气的提出,要给崇祯写一封信,看一看两人的学术观点是不是合拍——否则自己这个老师就是挂名的,北京坚决不去!
你还真要当人家的老师啊!孙承宗算是彻底服了,这青山居士呢,学问是学究天人没错,但是有时候莫名其妙的书呆子气让人无语,不过看来不答应还不行——于是只好答应了……
刘白羽的条件是什么呢?崇祯根本就不可能答应——当然不是什么崇祯必须让位之类的条件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