糜家一旦收购了这些小商行就注入巨资,对其进行改造,一般都扩大其规模,甚至会在短期内开了很多家分店。店里卖的货物也是大量增加,其中出售的很多货物都是蜀国和“工业部”的特产。
刚开始时,应用这种超市形式经营的都是这些糜家秘密控制的商号,它们在短时间内就抢来了大量顾客,赚取了大量的金钱。不过后来其他商家看到这种经营方式好赚钱,也纷纷效仿,才使糜家一家独大的局面有所改变。
不过糜家背靠蜀国,有一个国家的资源和出产多种独一无二产品的“工业部”为后盾,自然不是其他商家可比的,所以,糜家的秘密商号始终能执三国零售业之牛耳。
三国虽然混战不止,但是蜀国出产的蜀锦、纸张、肥皂、烈酒这些民用的东西,在魏国和吴国是不禁止销售的,同样,魏国和吴国一些民用的货物也可以畅行无阻地出口到蜀国去售卖。三国间禁止贸易的是铁器、粮食等战略性物资,现在还加上了硫磺、硝石。
隆兴行就是在糜家的秘密培植下迅速崛起的商号,仅仅五年时间,几乎垄断了魏国的零售业,当然,其过程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期间也遭受过其他商家的联合抵#制,还有魏国官方的刁难、打压。
不过糜家生意能做到全天下都有,自然有其独到的经营手段,对付各种刁难都有一套办法,所以,五年来,隆兴行不但没有倒下,反而越发的兴旺发达,成为许都乃至于整个魏国的零售龙头商行。
糜家控制的这些商行为蜀国带来了极大的好处,不但可以倾销蜀国的产品,聚拢起庞大的财富,而且秘密收购魏、吴两国的战略物资,走私回蜀国。
例如粮食,隆兴商行每年到了收获的季节就会派出大量人手,到各乡各村去收购粮食。因为隆兴行几乎在魏国每个城池都有分号,其中也出售粮食,所以,魏国的地方官员也不以为意,还以为他们收购的粮食不过是在本国出售。
更何况,这些官员多数会被隆兴商行打点到,就算他们发觉隆兴商行有些不是那么合规矩的行为也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对于这种表面看来起没什么问题的收购粮食行为自然是不会有什么意见的。
殊不知,隆兴商行大量收购民间米粮,这些米粮除了一小部分在各分号售卖外,大部分都是走私回蜀国的。由于他们暗中这样操作,使得魏国即使年年粮食丰收,可是粮价却一直高企,官府想了很多办法也无法平抑下来。
因为官府没找到粮价高企的根源在哪里,那些官员根本不知道有隆兴商行这样的庞然大物在暗中搞鬼,大肆收购粮食,使得魏国本应充足的粮食供应变得供不应求。
这就使得他们使出的平抑粮价措施始终没有打到点子上,这有点类似后世那些什么“国n条”的房价调控措施一样,看起来好像很高大上、声势很浩大,但实际上却是无的放矢,没有作用在房价上升的根源上,结果是越调控房价越高。
第一百七十章 打折扣的计划
话说刘厚调查清楚司马家族的势力后,也感到头痛了,司马家族在魏国朝野都势力极大,而且势力盘根错节,他们可以在魏国获得极大的利益。
这种利益大到在魏国后期几乎把持了所有的朝政,大到产生了另一个曹操、曹丕——(司马昭和司马炎),大到最后篡位,取曹魏而代之以晋朝。
面对这么大的利益,刘厚除非将皇位让出来,让司马家的人做蜀国的皇帝,否则有什么代价是可以说服司马家的人举族迁徙到蜀国的?
更何况那么大的家族,人口众多,财物无数,要长途搬迁动静有多大?可能不引起魏国官方的注意吗?如果无法做到静悄悄地搬迁,魏国必定会出动军队阻止这样的搬迁,那样一来,搬迁计划就会失败,挟亲属以令司马的计划也会跟着失败。
刘厚和“三个臭皮匠”商量来商量去都没商量出一个好办法,不是他们的聪明才智不够,实在是这件事太难办了,难度远远超出了“中情局”的能力范围。
“中情局”的负责人也明确对刘厚说了,依照现在“中情局”的力量,偷运两三个人出来还可以,要将司马氏几千、几万族人全部迁出来根本不可能。其实他心里还有句话:“痴人说梦”,不过他可不敢对着皇帝说这样的话。
刘厚没想到,刚定下来的计策还没实施就流产了。无奈中的刘厚还不死心,拉着郭攸之三人由早商议到晚,连吃饭都没停下来,叫人端了饭菜上来,让大家一边吃一边谈这事,大有今天不说出个子丑寅卯来就别想散会的意味。最后,步骘提出的一个意见被大家普遍认可。
步骘的意思是:放弃司马氏大量的族人,改为只“营救”司马懿的父母儿女。刘厚明白他的意思了,意思是只将司马懿的直系亲属弄到手。
司马懿的父亲司马防在前几年已经过世了,他老娘倒还在,已经七十多岁了。司马懿的原配夫人是曹魏粟邑令张汪之女张春华,另外还有柏夫人、张夫人、伏夫人等几房小妾。
历史上司马懿有九个儿子和女儿若干,比他老爸的生育能力只强不弱,不过现在司马懿才四十多岁,只生了司马师、司马昭、司马干等三个儿子,其他的还没出世呢。
这样一来,需要“营救”的司马懿家人大约十来个,数量大大减少了,难度自然也就大大降低了。至于那些什么“司马八达”,也即是司马懿的几个兄弟现在是顾不上了。
“司马八达”中的老大司马朗前几年也死了,剩下的其他六位个个都在魏国当官,如果“中情局”的人贸贸然去联系他们,说要带他们叛逃到蜀国,相信这些司马懿的兄弟最大的可能反应是:将他们抓起来送到朝廷中。
甚至因此连司马懿有投降心思的事情也会被泄露出去,一旦让魏国朝廷有了防备,再策反司马懿就很难了。所以,这剩下的司马六达不能动,“营救”司马懿家人的事更要瞒着他们。
一旦逼迫司马懿投降,曹丕会不会迁怒于司马氏其他人,会不会惩治剩下的司马六达,还真不好说,两兄弟分属不同阵营的例子在三国时代有不少,诸葛亮和诸葛瑾就是其中一个,将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这可以说是一些大家族的一种潜规则了。
但是司马懿掌管二十多万大军,又是魏国现在在南方的屏障,他的投降影响非常巨大,难保曹丕不会老羞成怒,不会破坏这个潜规则,做出什么过激的行为。
不过这些刘厚已经管不了了,只能由得司马氏的人自求多福了。这个计划可以说是原来计划的删减版,大大打了折扣,而且打折扣的幅度大得惊人,可能连原计划的一成都没有。
这样的删减版挟亲属计划,到最后有没有效果还不知道,毕竟司马懿是一代枭雄,他考虑事情的角度很难令普通人理解,在自己的直系亲属和整个大家族之间怎么选择还真不好说。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要想算无遗策就要知道敌人的想法,但是司马懿这样的老狐狸谁也算不准他的想法,所以,这个计划能成功与否,刘厚和三个臭皮匠谁也说不准。但是事已至此,不管这么多了,总要先试一试在说,至于结果,就交由老天爷来决定吧。
几个又商议了一会事情,“中情局”的负责人表示,即使单单“营救”司马懿的家人,也是很困难的,因为现在司马懿的家属都已经被曹丕派人监视。
要在他们眼皮子底下将人弄出司马懿的府邸都很难,更何况还要偷运出许昌,再偷运出魏国。
最后,刘厚以一句:“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结束了这次争论。会议最后决定,从特种部队中挑选30名好手,潜入许昌,和当地“中情局”的人合作“营救”司马懿的家人。
30人相当于一个排的编制,但是这30人是特种兵那就不一样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有足够的运动空间和时间,或者说战略纵深也行,他们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单独干掉一个排的普通士兵,并且全身而退。
这里说的干掉一个排的普通士兵指的是hong军中的火枪兵或藤甲兵,如果换成魏国或吴国的冷兵器部队,他们可以对付更多的人。
当然,如果让他们硬碰硬正面作战是不可能打得过一个排的火枪兵的,如果没有地方躲藏,人家一轮排枪打过来,你就算练了金钟罩铁布衫也没用。
这里说的有足够的运动空间是指在丛林中、山地中或者巷战这样的复杂环境中,这些环境可以充分发挥他们隐藏、潜行、偷袭等特战技能。
在这种环境中,他们可以将自己隐藏起来,不让敌人发现,然后不断发动偷袭,可以用弩箭、用狙击枪、用炸#药、用陷阱、用毒、用各种匪夷所思的机关,当然,他们的个人战斗力也很强,每个人都是武功高强的好手,只要有足够的时间,他们要干掉一个排还真不是什么难事。
五天之后,许都颖水河畔,八里桥(即后世的灞陵桥)西侧有一个繁忙的码头,码头外竖着一块古旧的石碑,上刻“许县码头”,四个大字,可见这块石碑已经有些年头了。
这里原来叫许县,在东汉建安元年八月(196年),曹操至东汉京都洛阳迎献帝,迁都许都许县(今河南许昌东)。后曹丕篡位,建立魏国。魏国魏黄初二年(221年),魏文帝曹丕以“魏基昌于许”,改许县为“许昌”。
这块石碑显然还没有改过来,依然沿用旧名,不过没有人在意这一点,多数人也不叫许昌为许昌,而是称为“许都”,“都”是魏国都城的意思。
这个忙碌的码头上停泊着大大小小的船只数十艘,显示出这里的漕运事业兴旺发达。
ps。下星期出差,我这两天存点稿,在路上再写点,尽量保障不断更,但是可能每天只更2k了,请大家将就着看吧。
第一百六十九章司马家族
上回说到,刘厚和三个臭皮匠计划派人潜入魏国将司马懿的亲属“救”出来,这样司马懿就不得不投降,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大家都认为这个方法很好,可以一试。
于是,刘厚叫来了随军的“中情局”人员,让他速速调查魏国境内司马家族的情况,准备“营救”计划。
这期间,刘厚让大军在城外择地扎营,每天只是派少量人马到城下骚扰、叫骂一番,却不进行实质性的攻城,以免士卒做无谓的牺牲。
倒是后军的兀突骨真的捞到了不少的战斗,因为魏军也有一支多达五万人的部队包抄到蜀军的南边,刘厚担心他们截断了自己的运输通道,所以命令兀突骨将他们驱赶。于是兀突骨和他们不断产生摩擦,大仗小仗不断。兀突骨终于一尝所愿,这段时间打了很多场痛快的仗。
最后双方达成了默契,互相保持一个安全的距离,战斗才逐渐减少了。在这个过程中,蜀、魏两军损失的比例达到一比十,蜀军凭借着藤甲超强的防护能力和比魏军先进得多、数量上也多得多的火器优势,使双方的战损比非常悬殊。
刘厚一等就是七天,七天后“中情局”才有信息返回来。千万不要嫌这个时间长,古代没有飞机、火车,也没有汽车轮船,更没有电报电话、电邮、qq、微信,想要通信?行,有钱就骑马、坐马车,没钱乖乖地走路吧。
“中情局”这些消息都是按照八百里加急传递的,途中不知道跑死了多少匹马,累坏了多少个传令兵,七天有信息返回来,已经堪称奇迹了。
刘厚拿到“中情局”返回来的信息,心凉了半截,为什么?因为司马懿的家族在魏国实在太庞大、人口太多了。河内司马氏不但势力很大,而且在魏国朝野中盘根错节,这样的庞然大物,如何才能将他们连根拔起,移植到蜀国啊?
河内司马氏家世显赫,历史悠久,上古的时候可以追溯到高阳帝的儿子重黎,夏朝时,其家族有官为司马。周宣王时,以世官克平徐方,赐以官族,因而为氏。这就是司马这个姓氏的来源。
到了楚汉之争时,司马仰为赵将,与诸侯伐秦。秦亡后,被立为殷王,都河内。汉时司马氏以其地为郡,子孙遂以为家,从此司马氏就在河内郡繁衍生息。司马氏一直为河内大族,几乎每一代都有人当官。
一直到了司马懿的高祖父司马钧�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