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身带着侯府重生》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随身带着侯府重生- 第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繁阋欢训娜丝即蛱退饕嗨撇罚缓攀壮ざ季耍嘏剂叫值芙獬钟腥挝瘢ㄐ母涸鸫绦宓氖拢坏诙馑档氖窃静⒚挥谢衽肜衿返ィ梢猿晌嫘腥嗽钡乃饺死衿饭担奔易遄急冈赽市开一家少数民族饰品店,要求俩兄弟抓紧时间增加产品的种类;第三份电报叙述了扎染样品的化验结果,证明了其纯天然无有害物质,并罗列了对身体机能的恢复起到了某某作用。收到电报后的张氏兄弟见已经脱离了五人组,忙得更欢实了,大张立刻将第三份报告整理成多分广告词,小张立刻来找大杨氏和筱瑜。对于第一封电报,筱瑜表示发绣可以有,双面绣也可以有,至于双面发绣嘛就不好意思了,物以稀为贵嘛,这个在以后某些特定条件下可以有。对于增加品类的事,就让大杨氏和杨大姑忙活了,再不济不是还有半个多月就到三月街了么,要什么样的物品没有?果然,到下午的时候,杨二姑和大杨氏娘家的两个姐姐一个弟媳都赶来了,一屋子的女人叽叽喳喳的讨论不休,俚语说一个女人是五百只鸭子,这几个女人凑一块都快赶上几千只鸭子了,连大小张最后都受不了的逃离了现场,筱瑜笑眯眯的回了房间躲进侯府自顾自逍遥去了。

    等吃晚饭的时候,几个女人已经拉出了一长串的单子,眼巴巴的等着大小张挑选。大张的方针很明确,既是无毒害对身体有益的东西,谁最需要?自然是老人和孩子,当然还有爱美的女人,这三种人群的钱自古以来都是最好赚的,单说老人吧,自己肯定是不乐意掏钱的,但架不住子女要表现自己的孝顺啊,除了大众需求的东西外,抹额、里衣、棉衣都是可以要的。皮尔卡丹的服装刚在中国席卷了一把,明快的色彩震惊了还是青灰黑色着装的国人,正好乘着这股风打出民族特色的旗帜,这样一搞阵容就大了去了,不是这种家庭式的小作坊可以搞定的,不过可以把这作为布料的加工厂,至于服装的制作就得要从长计议了。小张的要求就简单了,只要特色,卖京城没有的,肚兜可以有,彩虹纱巾可以有,手抓包的款式更要增加。。。。搞得好端端的一顿晚饭成了茶话会,郁闷得筱瑜边吃边数口水,当然,小张同志也没放过她,推着自己的酒瓶底很不厚道的求绣品,筱瑜表示已经有几幅发绣和双面绣的构思,只等着上绣架出成品了,至于双面发绣还在寻找灵感,为了尽快出成品,小张同志拍着胸脯保证不遗余力提供资源。

    到进山的队伍回来时,带回了一株含苞待放的素心兰。理市素心兰素来闻名全国,在点苍山上不算难发现,各种颜色的都有,难得的是他的颜色是纯正的白,在素心兰中是难得一见的珍品,虽然还只是花苞,也不难预见它全盛时会是怎样一个艳惊全场。可惜不等大家兴奋多久,挖掘小组就收到了上级下达的收兵命令,原来挖掘杏黄兜兰的那组在滇西悬崖上又发现了两株含苞待放的杏黄兜兰。杏黄兜兰是1979年才被发现的新品,花未开时呈青绿色,开前渐变成绿黄色,全开时为杏黄色,明艳而华贵是兰花界难得一见的新奇品种,目前在国际上绝无仅有,很有夺魁希望,两相对比素心兰自然就不够看了。筱瑜对这种尚未得以见真颜的杏黄兜兰很是感兴趣,突发奇想的要绣一副双面发绣,小张得令立刻通过特殊渠道弄来了几张照片,三张已开放的,五张含苞待放的,角度精准,图片很有艺术感,应该是专业摄影师拍摄的,有了这几张照片,筱瑜开始闭门谢客专心做起手中的活来。

    等到筱瑜闭关出来时已是农历三月十四了,筱瑜展出了自己的全部作品,那副杏黄兜兰尤为引人瞩目,依旧是蒲扇大小的幅面,峭壁上一株盛开的兜兰引来了翩翩蝴蝶,连叶片边缘的细齿都格外清晰,染得金黄的发丝织就在绣布上,在阳光下闪耀出一片金辉,背面的那株有一朵已经开了三分之一,一只蜜蜂已经在一旁焦急的等待,花瓣从青绿色到绿黄色再到杏黄色,三色的过渡自然,叶片上晶莹欲滴的露水惟妙惟肖,连筱奶奶见了也是惊奇不已,直夸筱瑜青出于蓝。对这幅作品筱瑜是有要求的,既然和参赛的兰品是同属一个品种,当然是要力争参加交流会,而且要和真品摆在一起,只做展示不得销售,最好能制成可以旋转的那种台屏,更有趣味性。至于其他的就交给张家兄弟放到店里寄卖,发绣和双面绣如今刚刚从严寒的冬天过渡到温暖的春天,都是有价无市的艺术品,定价什么的就让大张看着办,卖给谁自然不需过问,坐等收钱就好了。小张同志心满意足的收下绣品,对筱瑜的要求当然是百分之一百二十的应承,这么相称的装饰品可是对参赛作品的最佳造势啊,自己在要照片的时候就把报告打上去了,连一号首长都亲自过问了,不参展不是找抽吗?这几幅绣品正好能在明天去三月街的时候发回b市,尤其是这幅杏黄兜兰得单独打个包裹以免途中损坏。这几天已经接连发出去几批货物了,筱家大院里人进人出的像割韭菜似的一茬一茬的没停过,京城方面已经收到第一批货,就等着交流会后举办新闻发布会,只要两兄弟能在倭国一炮而红,发布会自然会没有任何阻碍的如期举行,经此一役,大张将成为下一任家主最炙手可热的候选人。
32、三月街
    “千年赶一街,一街赶千年”。作为一个有着千年历史的民族传统盛会,它既是滇西部最为古老而繁荣的贸易集市,也是理市各族人民一年一度的民间文艺体育大交流的盛大节日。“赛马唱歌做买卖”是其千年不变的主题。忙碌了近一个月的众人纷纷给自己放了个假,一大早不管男女老幼都盛装打扮,结伴而行。筱瑜今天头戴色彩鲜艳的红色绣花头巾,绣花头帕上端精心梳理出茂密雪白的绒毛,如同点苍山封顶的皑皑白雪,及腰的长发绑成四发辫缠在头顶,系以大红色绒线,形如满月,一侧垂下雪白的缨穗飘飘洒洒,手上带着粗夹细的一组十几个的银手镯,仍旧一件白色右衽大襟衣,外加红色领褂和围腰,只不过围腰是用杨梅汁浸染的,中间一副蜡染的孔雀开屏,边角再用针线刺绣出一条色彩艳丽的花环,和领褂的花花草草相互呼应。

    筱瑜和张家兄弟一样都是第一次看到三月街的盛况,犹如进了大观园的刘姥姥觉得两只眼睛根本不够看。古城的主大街纵贯南北,街道两旁青瓦坡顶的白族民居、商店、作坊相联,一派古朴风貌。街道是棋盘式格局,素有九街十八巷之称,多为青石铺路,石头垒墙。盛装的人们在广场载歌载舞,街市里也是热闹非凡,街道两边摆满了装的满满的箩筐,也有将染布铺在地上,摆上玲琅满目的小饰品,每隔不远就会有卖小吃的,像鸡豌豆凉粉、木瓜水、牛干巴应有尽有,尤其是那乳扇在炭火上一烤,一边涂抹豆沙、巧克力、奶油、果酱等等酱料,一边用一根筷子将乳扇卷起来,再烤一烤,那味儿微酸里一股清淡的牛奶香,钻进鼻子里就让人拔不动腿,于是张家兄弟立时决定今天的逛街计划改成两轮,第一轮当然是带着小鬼头们从街头到街尾一家一家的吃。

    吃饱喝足的众小孩被分成了几波,小杨氏带着部分贪玩的依旧去广场看表演和比赛;筱奶奶带着爱美的赶趟儿去挑玉石银器,在这里有句俗话叫做“看一个人家里有没有钱只需看他家的房子,看一个姑娘有没有私房钱只需看她身上的首饰”,建盖一所像样的住房,是白族人花毕生精力的大事,而爱美的姑娘们则喜欢把所有的私房钱花在淘换精美的首饰上,滇省靠近缅国,经由茶马古道运进了大量廉价的玉石,是姑娘们头上、身上首饰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历来月街最受女子热捧的;张家兄弟和杨大姑带领的则是庞大的考察团,分两队分别从街头和结尾开始对着手工艺摊子一家一家的逛,待到太阳快落山时才满载而归。今日月街一日游最为兴奋的便是大张,发掘了一家很有潜力的披肩生产厂家,已经越好明日去厂子里拜访,80年代初的国营企业职工还是很敬业的,在全州放假的情况下任然坚持着自己的岗位,如此热情周到的服务注定了与大张有缘,在十几年后该厂的厂长看着周围一个个倒闭的兄弟企业无不感叹当时的明智。

    晚上回到家的众人还是胃满肚圆,实在是打包的小吃太多了,乐得煮妇们免了下厨的工作,只将剩的豆糕、破酥装碟摆在了正堂,肚子饿了自己去取来吃。被月街隆重盛大的场面震撼了一把的筱瑜,突发奇想的决定绣一系列的白族生活画卷,定名为“白族人的一天”,以杨新丽家为蓝本,描述了一家五口一天的生活场景,挑选了杨新丽早上起来梳妆、上山采割板蓝根、大杨氏下厨、杨绍升下田插秧、五口人在院子里染布以及拿着布匹到集市售卖这几个场景,提议一经提出,得到了杨大家热烈追捧,在杨村人心中,被大巫神教导过一年的筱瑜就是圣女的化身,能入筱瑜的绣画那是何等荣幸的事情啊,尤其是杨新丽立刻摆出了造型,臭美得令人喷饭。作为行动派的大小张从中又看到了商机,提出了获得绣品展示权的申请,展品卖不卖是作者的事,但人气一旦聚拢来了自己的商品自然就好卖了。没过几天,b市各大报纸开始陆续连载一篇游记,讲述作者以游客的身份在理市体会到的点点滴滴,秀美神秘的苍山、壮阔博大的洱海、千奇百怪的滇省十八怪和美味绝伦的滇味小吃迷倒了一众读者,引发了国内第一轮旅游热潮,也揭开了白族千百年来神秘的面纱,为张家即将开业的店铺吊足了胃口、造足了势。

    “白族人的一天”是一个繁杂浩大的工程,筱瑜打算让梳妆图、下厨图这两幅小场景的绣图用发绣来制作,在昏暗闭塞的空间里,通过黑白亮色的线条描绘温馨静宜的画面;其他全部用普通苏绣来完成,清丽绝伦的湖光山色透过明快艳丽的绣线一一展现,其中场面最浩大的染布图和街市售卖图则用一副双面绣来整体呈现。倾筱瑜个人之力肯定是不能如期完成的,于是筱奶奶加入了阵营,杨新丽姐妹在做模特之余也来打打下手,她们早已经到了学习刺绣的年纪,这么庞大的刺绣工作正好可以从中系统的学习。忙了屋里的事,春耕自然使不上力了,张家兄弟便自告奋勇的包揽了筱家责任田的春耕工作,于是诸如被牛倒追、装不上犁耙、被蚂蟥叮得满田埂乱跑之类的笑话每天都层出不穷的上演,让杨村人结结实实的感受到——城里来的书生原来是这么的可乐!

    愉快的乡村生活眨眼而过,等到五月中旬时,兰花交流会的举办时间已经近在咫尺,张家兄弟收拾行囊回了b市,整理随行礼品,无缘看到所有绣品的完工,但他们带走了杨村人的企盼,所有人的生活都将在这一役后改变。
33、彩云之南火了
    五月下旬,当筱瑜走完最后一针将所有作品收官时,大洋彼岸的倭国传来了令人振奋的消息,张家兄弟在倭国一炮而红。几天的展出,杏黄兜兰在众望之下夺魁,为国人挣回了大大的脸面,大出风头的却不是这盆活物,而是和它同台展出的同名台屏,倭国人对这种精巧绝伦的民间技艺连连称奇,各大媒体真相报道,张家兄弟对外只称是在民间偶得,至于何时何地何人所作却三咸其口。名利是把双刃剑,过早的出名并不见得是件好事,中国人都以伤仲永的故事为戒,对于筱瑜他们是打心眼里爱护的,希望她有一个较为平静的童年,而不是过早的暴露在镁光灯下,任人评头论足。而在交流会开幕前,张家兄弟便一刻也没得闲的拜访了留学时期交往甚密的老师同学,把一部分扎染成品送了给他们,剩下的明面上是全部赠送给了同学小野菊次郎,实际上是和小野菊次郎合伙,在交流会展馆外的小野家之店里销售,筱瑜制作的200个小荷包也摆在了店里,商店几乎和交流会是同时开幕的,整个店面绿竹环绕、野藤盖顶,一股山间农家气息,满屋的靛蓝色让人映象深刻,打出了“来自中华的神奇技艺”的广告,有老师和同学做活广告,加上倭国权威机构对产品的化验报告为证,正中注重养生之道的倭国人之怀。求知欲在张家兄弟身上得不到满足的倭国人,从展馆出来后蜂拥而至店铺,退而求其次的要拥有一件神奇国度的神奇物品,哪怕是一个小荷包、一顶太阳帽,即美观又实用,更有购物狂的欧巴桑一篮一篮的往家里提,于是,展览会期间倭国人民见面打招呼的问候语变成“今天你去买了神奇的扎染吗?”一时间倭国连续跟踪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