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中原地区以前政治经济方面都是太子系占据了主导地位的,现在中原各省都是年轻的班子,大家雄心勃勃的发展地方经济,在地方经济高速发展,社会矛盾逐步凸显的过程中,太子系在中原究竟如何定位?他们的发展方向在哪里?他们如何在中原大变革中找准位置?这应该是目前中原地区面对的重要问题。
不夸张的说,中原雄心勃勃的几大主要领导,都遇到了这样的问题,他们必须要化解这一矛盾,要实现区域政治经济发展的大局方向和各方势力之间利益的平衡协调,这不能不说是个大难题。
中原的各方势力,扎根中原数十年,可以说是树大根深,牵扯极广。没有任何人,任何组织可以说有能力将各方势力连根拔除。
即使有这个能力,俗话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中原也会有新的势力滋生,那个时候中原地区的掌权者依旧摆脱不了平衡协调的问题,所以,这个问题是现任江南各省班子必须面对,同时也是必须解决的问题。
中原现在竞争如此激烈,各省之间大家互不相让,互相较劲,你追我赶的气氛非常的浓。实际上,如果认真仔细的分析江南各省的发展,不难发现,其实各省之间的距离非常的近。
每个季度,甚至每个月统计部门公布的各种数据,江南各省的排名都是交替变化,谁犯错误多,谁就可能要落后,谁就会被赶超。
在这样紧张的情况下,各省班子都有很强的共识,那就是要尽快、高效、彻底的解决内部存在的各种问题,所以,如何正确平衡江南各方势力之间的关系,是现在每个省都面临的问题。
通过了这些分析,张青云对中原的影响力非常直观了。张青云出身中原,在中原地区有威望、有地位,有广大的人脉。
而另一方面,张青云和赵家、郭家、汪家关系及其密切,甚至和高系他都保持了良好的接触。
没有人比张青云更懂中原,也没有人比张青云更懂中原各方势力。
有了这两个条件,中原任何一个省想尽快的解决自身的问题,想尽快的平衡各方矛盾,还有什么办法比找张青云更快捷呢?
唐禹就是最先按捺不住的人,豫南作为一个矿产资源大省,太子系在豫南的根扎得非常深。唐禹刚履新豫南的时候对此还没有深刻的认识,但是随着他工作的展开,尤其是在进行矿产企业大整肃,大整顿的过程中。
他深刻的体会到,如果得不到豫南各方势力的支持,如果和各太子系搞不好关系,他的工作将寸步难行,整个豫南要往前走更是难于登天。
尤其是唐禹还心中怀有雄心壮志,一门心思的想在矿产资源深加工以及矿产资源外调方面多做文章,现在豫南的矿产企业中,有超过百分之八十的企业,背后有太子系的背景。
至于矿产资源外调方面,整个外调环节,从资源开采,到运输、到销售这整个环节,就没有一个环节没有太子系影子的。
除此之外,豫南政坛上到部级干部,下到科技干部,太子系渗透得极为深。虽然这些年,中央对太子系的发展很排斥,一直在打压,这也致使太子系在中原的力量大不如前了。
但是,毕竟他们的根儿太深了,尤其是豫南这样的地方,企业和官场纠结在一块儿了,更是滋生山头主义,滋生腐败的温床,唐禹要想把这些种种关系全部理清,他不得不绞尽脑汁的想办法。
如不是这样,他怎么可能要主动见张青云?
官场上永恒的是利益,现在对唐禹来说,他需要借助张青云的关系尽快的解决豫南存在的深层次的问题。而对张青云来说,他现在虽然在京城担任市委书记,但是实际上他已经半步进了中央的序列了。
在这样的时候,张青云理应在共和国政坛上有更亮眼的表现,要在共和国政坛上发出响亮的声音,又有什么地方比中原更适合张青云呢?
“得中原者得天下”张青云在中原的影响力如此大,他完全可以以此为契机,让共和国政坛所有人都认知到这一点。从而为更进一步做铺垫。
一个伟大政治人物的诞生,总是需要一些大事件的。现在中原地区的主旋律是中原崛起,张青云有能力、有实力,并且已经在中原崛起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了。
如果,张青云能够更进一步的表现,共和国的发展历史上张青云和中原崛起之间的关系必将进入史册。而张青云政治资本也可以因此得到快速的积累……
无疑,这一次六省书记汇京城可以说是成就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张青云。因为张青云的斡旋,让六省之间的矛盾得到了妥善的解决。
这也许不算是了不起的大事,但是这是张青云第一次在世人面前展示他在中原地区所拥有的巨大影响力。而张青云既然迈出了第一步,后续肯定会接二连三有很多步要走,也许从这件事情开始,张青云真正就要步入共和国政治顶尖的舞台了……
第一千二百四十七章 又是黄新权
第一千二百四十七章 又是黄新权(求月票)
京城秋季的主要蔬菜品种不多,但是黄新权秋天总喜欢种菠菜和萝卜,张青云清楚的记得,以前每年这个季节去黄新权家的小院,菠菜和萝卜总是长得最旺盛的
今天京城的秋季来得比往年迟一些,虽然已经到了秋天,但是在晴朗的天气,京城的暑气不减。
院子依然和往年一样,但是院子里的一块菜地已经荒废了,以往绿油油的菠菜和萝卜,今年看不到了,只有满园的杂草,葡萄树的叶子还没有落下,但已经有了萧瑟的景象。
张青云的车停在门口,他不急着进门,就站在院子外面的一个小土坡上看着院子里的景象,情绪一下变得很低落了。
今天是黄新权的生日,每年的这一天,张青云都会来给他做寿。但这么多年来,就数今天是最为沉重的
今年黄新权的心脏又动了一次手术,手术不是很成功,医院的主治医生向张青云汇报过情况,明确告诉张青云,黄书记可能很难捱过这个寒冬。
对医生的判断,张青云总是相信的,所以今天极有可能是张青云给黄新权最后一次做寿了……
“张书记,哎哟张书记,您来了,看我这……”院子里面,负责黄新权生活的勤务员看见张青云,连忙开院门迎了出来。
他这一吆喝,给黄新权做寿的人都迎了出来,走在最前面的赫然是很久没有看到的郭雨和黄姚夫妇,另外,张青云还看到了黄子歌两兄弟,另外还有两个女人,应该是他们的老婆。
张青云现在的身份不同以往,他到一方,哪怕是到黄新权这里,那也是阵势惊人。前来出迎的人自觉站成一排,没有任何人组织,大家动作整齐划一,好像事先排练好的一般。
张青云和郭雨握手,郭雨双手搭上来,道:“张书记,我昨晚进京,就盼着想见您,又担心您工作太忙今儿一大早我就来这里了,知道您一定会来”
张青云笑笑道:“你来这里可不光是为了见我吧?”
郭雨神色一滞,不自然的笑了笑,黄姚在一旁道:“张书记,爸爸一早就念叨着你的,说你现在事情多,让我们少烦你,晚上也不要留你吃饭,你说这……”
张青云轻轻的笑了笑,道:“黄老是有道理的”
后面黄子歌兄弟面对张青云神态极其不自然,张青云朝他们点点头,没有说话,也没有伸手。两兄弟倒是笑得很谄,屁颠屁颠的跟在张青云后面,大家前呼后拥把张青云迎进门。
到客厅,张青云见到了一帮以前江南的老同志,他一个个的见礼和他们握手。这些人都是张青云的前辈,但是张青云现在身份太不一般,他们也不托大,都是起身还礼握手,又是一番好寒暄
黄新权今天精神看上去不错,他穿着一件中山装,灰白的颜色,拄着一根墨色的拐杖,手上拉着一个小孩子,应该是郭雨的小孩。
见到张青云,他笑得像孩子一般纯粹,道:“你看到院子了吧?去年你来的时候,回去还带走了一筐萝卜和菠菜,今天可什么都没有了,都荒芜了,荒芜了……”
张青云笑了笑,笑容非常勉强,想说点什么话,却感觉难以开口。
多年以来,黄新权在张青云面前都是严肃严厉的,即使他退下来后,张青云有问题找到他,黄新权都自有一股气势。
但今天,黄新权却只有和蔼和慈祥了,他的笑容是如此熟悉,一如当年的赵老将军一般。
时光过得太快了,岁月无情,黄新权的生命竟然如此快就将走到尽头……
张青云还清晰的记得当年在江南的情形,黄新权担任省委秘书长,担任省委副书记,那个时候的黄新权正值当打之年,举手投足之间气势风范无一不让人折服。
尤其是张青云履新桑梓担任县委书记的那天晚上,黄新权对他的淳淳教诲现在他依旧历历在目。
无疑,张青云的成长历程中,黄新权是非常重要、非常关键的人物,正是黄新权的信任、培养和提拔,张青云才能有机会在江南政坛崭露头角。
否则,张青云在江南都没有机会冒头,又哪里有机会走向京城,走向全国呢?
另外,即使黄新权退下来以后,张青云这一路成长,每每到关键时刻,每每遇到特殊的困难。张青云总会请教黄新权,而黄新权纵横政坛一辈子的经验和心得,他也是毫无保留的和张青云一起分享,这份知遇之恩,这份教诲之恩,张青云又何以为报?
在客厅谈话,因为张青云的加入,不知不觉,大家都以他为中心了。
黄姚站在黄新权的身后,而郭雨却坐在黄新权旁边的小位子上,两夫妻营造出的是一副和谐的儿孙围绕膝下的图画。
“张书记,爸爸的身体这样,我在华东也实在放心不下最近我一直在想着回京的事情呢,可现在京城僧多粥少,我这又高不成低不就,实在是不容易啊”黄姚轻声道。
张青云面上挂着笑,心中却暗暗摇头。本来,张青云一直黄姚的印象不错,但是女人嫁人了,似乎总会变得不一样。
这么多年黄书记的身体都不怎么好,怎么这么多年,黄姚就没想过调回京?偏偏到这个关口她就想回京了?
还有,究竟是她想回京,还是郭雨想回京?
郭雨的状况怎样,张青云很清楚,他可能是在华东实在是看不前途了,已经待不住了……
“姚姚啊,我们家乡有句古话,叫‘一条牛从南京赶到北京,还是一条牛’。这句话你明白意思吗?一个庸才,在华东没出息,你能指望他进京就有出息了?”黄新权忽然开口道。
他说话的时候满脸挂笑,但是说话的内容却是极其的犀利,让人笑不出来。尤其是郭雨听了这话,脸上的阴霾一闪而过,脸色变得极其难看。黄姚的脸色则更是难看,在张青云面前她脸涨得通红,样子非常的窘。
张青云也很不好意思。毕竟在这个场合,黄新权这样一说,把黄姚的花花肠子全捅破了,让张青云不好怎么收场。
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黄新权的个性终究还是改不了,他看不惯的就直接说出来,哪怕今天是他的大寿的日子,哪怕他已经没有多少时间可以在这个世上存在了。
房间很安静,没有人说话,黄新权依旧挂着笑,道:“青云,我让你办的事情,办妥了吗?”
张青云愣了一下,茫然抬头,黄新权嘴角动了一下,道:“我终究还是要回去的,桑梓是个好地方,我喜欢那个地方
我看过了,黄岭尖的地势的确可以俯瞰整个江南,说起来这些年住在京城,我是浑身不自在,毕竟我是江南人啊”
张青云心渐渐的下沉,点点头,这个话题很沉重,黄新权可以若无其事的说出来,张青云却做不到这一点。生死之事,谁又能看透,即使能看透,提到江南,张青云内心依旧会有很多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愫。
“黄姚,江南你想去吗?你可以去江南”张青云忽然抬头道。
黄姚愣了愣,嘴唇掀动不知道怎么说话。她万万没料到张青云会建议让她去江南,从华东到江南?从发达地区调到欠发达地区,这是否有这个必要?
她将眼神投向郭雨,似乎想征求丈夫的意见,郭雨早就皱起的眉头,一时哪里又能有主意?
所谓黄姚去江南,说穿了就是郭雨去江南。黄姚求张青云帮忙想进京,其实就是她求张青云,让张青云把郭雨调进京。
这么多年,黄姚一直都是夫唱妇随,又岂有她一个人从华东回来的道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