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衣官道》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布衣官道- 第97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张青云在江南经营了这许多年,他的心腹、向他靠拢的各级干部不计其数,这其中有很多现在都是江南的中流砥柱。还有很多都是才华横溢,值得重点培养的人,从干部队伍的梯队建设来说,张青云有时候还真得在这些繁琐的事情上面花点精力。

    但是这一次,张青云走得很匆忙,即使和身边最亲近的人都没有说什么,陈家强跟了他这么多年,张青云也没有给他安排,也没有打招呼,一切都是匆匆的。

    张青云这样做并不是不近人情,张青云离开江南了,江南进入了后张青云时代。在他的内心,他希望每一个江南的干部都尽快的适应这一变化。

    这批干部中也要包括跟张青云近的人,张青云跟他们打招呼、做安排,他们能够自立自强的成长吗?这个答案显然是值得斟酌的。

    人才如大浪淘沙,经历过无数摔打,最后依旧能够能够茁壮成长,能够有所作为的人才是真正可为大用的人。

    当然,另外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也是因为张青云这次进京前途未卜,京城刚刚历经了苟诚的特大腐败案,京城的政坛可以说是千疮百孔,这一切都等着张青云过去解决。

    张青云需要轻装上阵,不应该带着什么包袱,但另一方面,中央的任命如此急促,张青云对马上要面对的工作还心中没有底,要知道在天子脚下,什么都得谨慎啊


第一千二百一十四章 首要任务

    第一千二百一十四章 首要任务(求月票)

    中组部罗清远部长亲自陪同张青云上任,当天京城市干部大会在京城市委召开,在会上,罗清远宣布了中央关于任命张青云为京城市委书记的相关决议。

    张青云在会上发表就职演说,他用乡巴佬进城来形容他的这次进京履新,惹得会场大家对他第一印象不错。但随后他道:“所谓乡巴佬进城,是讲我初来乍到,对京城的工作方方面面都还不熟悉。尤其是京城不比下面省市,作为我们共和国的首都,这和任何其他省市相比都有特殊性。

    所以从这个角度,我希望我们的同志们能够多给予我一些帮助,让我尽快的融入工作中去。

    另一方面,我这个乡巴佬在下面省市工作过多年,我个人认为,京城目前可以融入一些新的元素,而这些新元素的来源,可能就是我们这些新同志带来的,所以从这方面说,京城要有革新和改变也是必然的。”

    “京城变革”这是张青云上任之初第一个吸引人眼球的词汇。这也是很体现他性格特点的词汇。

    京城重地,天子脚下,谁都把稳定、安定、和谐发展放在第一位。但是张青云的讲话中却明确提出了京城变革的目标,不能不说,张青云的这个讲话是有魄力,同时也是很大胆的。

    京官都谨慎,所以张青云在干部大会上的演讲着实让很多人听得心惊肉跳,此时大家才听明白,张青云说自己是乡巴佬可不是一味的自谦,其中隐隐还有着乡巴佬的悍勇,京城变革谈何容易?京城变革如何变?京城的定位究竟是怎样,这些每一个问题都牵扯极为复杂,张青云担任省委书记多年,怎么可能看不透这一点?

    但是他看透了还敢说,看透了还敢讲话,这只能说明他是有备而来,真是有备而来吗?

    要知道张青云的这次履新是很突然的,可以说是一次事先没有计划的履新。事先谁能计划得到前京城市委书记苟诚会有如此多严重的问题,甚至要到锒铛入狱的地步?

    张青云的上任是仓促的,但是他仓促上任却敢如此讲话,其性格特点表现得太鲜明了。从华东到江南现在再到京城,张青云的仕途都是充满荆棘和挑战的,而张青云敢于讲话、敢于作为的作风依旧没有改变。

    张青云就是靠敢拼敢作为,他在华东和江南两地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现在他进京了,京城不比地方,他的这种敢作为能够给他和京城带来新的辉煌吗?

    干部大会散去,张青云和京城市委常委挨过的座谈,作为新的班长,张青云必须要快速融入到班子中,要尽快了解班子中各个成员的性格特点,然后把整个京城的局面掌控在手中。

    京城不比下面省市,京城的班子成员每一个都不简单,京官高一级,京城市委常委的分量不是下面省市一般常委能比的。

    而能出任京城市委常委的人选,无一不是杰出人物,张青云在班子中还不是最年轻的,京城市宣传部长余叔平就比他还小一岁,这也让张青云的年龄传奇得到了相当的淡化了,同时也是对他工作的一个警醒。

    在京城担任市委书记,可能不能像下面省市一般的工作方法,得需要更多的耐心和沟通,而这方面对张青云来说可能算是个短板,张青云的性格比较强势,工作方法有时候比较直接,他的这套方法在下面行,但是回到京城后可能就会有问题了。

    ……

    春天的京城风和日丽,北方不比江南,江南的春季多雨,北方则多是晴天为主。一年四季,春秋两季对京城来说是最好的季节,没有北风呼啸的寒冷,也没有烈日当空的暑气。

    京城市委一号办公室,办公室外面就是一个小花园,花园里面花团锦簇,春意盎然,美不胜收。办公室按照张青云一贯简洁实用的风格布置,显得特大气。

    沙发上,张青云夹着一支烟细细的品味,他的对面沙发上,高坐着一位身材消瘦的西装男子,年龄50多岁的样子,头发有些稀疏,但是整个人却显得气宇轩昂,特别的有精神。

    他和张青云相对而坐,气势不弱于张青云,但是一眼看过去,却还是能看出两人之间的差别。

    张青云的笑容很真、很自然,举手投足之间都很洒脱,而另一名男子则略微显得有些拘谨,虽然他可能在竭力的表现自然,但是言谈间得细微差别还是能清晰的表露出,在这间房里,他是客人。

    京城市周邦明市长,团系干部中的佼佼者,在京城知名度相当的高。他30多岁就在京城工作,现在已经20多年了,属于名副其实的京城地头蛇。

    按照常理,周邦明在京城应该没有能够让他感到不适的地方,可能也就只有在这间办公室,他才会感觉到很不适应吧?

    “老周,你是老京城了,我是初来乍到。我们这一老一新搭班子,外面不知有多少人在议论啊,很多人都对我们的新班子表示疑虑。

    恕我直言,我看他们主要是在疑虑你我两人是否有能力把工作做好,所以,你我二人一定就得争一口气,只要我们两人稳得住,京城就无大碍”张青云道。

    周邦明笑了笑,心头却在暗暗的叹气,他早听说张青云的处事风格直接、开门见山,今天这一谈话,果然名不虚传。他说一老一新,听上去是谦虚,有老带新的寓意,但是他言辞之间,又哪里有这层意思?

    至少周邦明听不出这层意思来,他反倒觉得张青云言辞之间有暗暗警示一些老地头蛇不要倚老卖老的意思。周邦明早就听说张青云霸道,这一说话果然霸气十足。

    “书记,京城现在刚刚经历了那么多事,有些不稳。现在你来了,京城上下人心大定,正是印了那句‘人无头不立’的话”周邦明道。

    “你客气了”张青云摇头道,“京城要定,这是中央下的严令的,不管是谁来当这个书记,那都必须要保证稳定,所以京城的定不能归功于我,得归功于我们班子大家的共识

    实际上,任何问题只要我们上下有共识,实施起来就不会有困难,所以加强我们班子成员之间,加强我们上下级之间的沟通是非常必要的。

    这两天我思考了一些东西,都是关于畅通沟通渠道的,以后我们要把畅通沟通渠道的办法当做制度固定下来,我相信有了这些制度,我们效率要提高很多,我们的困难也要降低很多。”

    周邦明连连点头,心中却是有些无奈,张青云言语之间目标很明确,逻辑很清晰,周邦明言辞间稍微有点问题便被其机敏的抓住了,提出了自己履新京城后第一项施政计划。

    张青云和周邦明两人谈话,听上去自然而随意,但其实两人互相之间都是在频频试探,两人今天是第一次接触,彼此都保持了相当的警惕,但同时,两人同作为如此高级别的官员,又不能表现得太过直白,只能是互相之间打机锋。

    周邦明是老市长了,他在苟诚案中表现出色,为中央纪委工作组顺利突破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可以说是立过功的。不夸张的说,苟诚的倒台,周邦明在其中是发挥了积极作用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周邦明出任京城市委书记的呼声很高,而从资历来说,周邦明资历也够,能力也没有问题。但就是这样的条件下,偏偏让张青云占据了先机,最后中央任命了资历更浅一些的张青云担任了市委书记。

    从这一点来说,周邦明心中肯定是有疙瘩的,但是这个疙瘩还不至于让周邦明在工作上和张青云对立,在京畿重地,天子脚下,市委书记和市长之间搞得不团结,那是绝对不行的。

    张青云现在初来乍到,他能不能够越过周邦明把自己的影响力渗透下去,这是他能够在京城立足的关键。从这个角度来说,周邦明是张青云履新所面临的第一块绊脚石。

    多年的政治生涯早就磨砺了张青云良好的心态,他心中清楚,任何一个人在新的工作岗位总会遇到困难,总会遇到绊脚石。而所谓的绊脚石,其实也是一种磨砺,这样的磨砺张青云经历得太多了。

    京城,现在究竟面临的危机在哪里?张青云需要如何来正确认识京城的危机,如何正确处理危机,这是他必须要马上面对的问题。

    作为一个国际化的都市,京城在全世界都是有广泛影响力的,如果规划京城健康的城市形象,如果定位京城,这也是张青云需要率领京城班子认真考量的。

    其实任何一个国家化的大都市,这个问题都存在。但是京城的特殊性更甚,因为他是共和国的首都,京城的形象不仅只代表自身,放眼世界,他还代表着共和国。世界很多地方都是通过京城的变化来看共和国的,京城是整个共和国的窗口。


第一千二百一十五章市委书记的第一个动作

    第一千二百一十五章市委书记的第一个动作

    张青云履新京城,担任京城市委书记,这无疑不是一次简单的人事变动

    京津一系的苟诚捅了篓子,出了大事,京津一系的张青云回京接替他继续掌控京城,这一方面说明了京津系的根基很深,中央在处理苟诚案的时候,刻意的在淡化苟诚所处的派系。

    不仅是如此,中央任命张青云出任京城市委书记,可能也有帮京津稳住阵脚的意思,毕竟,派系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一柄双刃剑,京津系的存在这么多年,触角遍及共和国各个层面。

    中央出于平衡考虑,不过于打压京津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但是作为当事人的张青云,中央将他从江南调京城却引发了很多的议论,对这个问题,普遍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议论。一种议论是讲江南局面现在一片大好,中央在这个时候调张青云进京,是在考虑中原地区的平衡。

    中原六省,现在在很多人眼中,那都是骄兵悍将的聚集之地。张青云率领江南从中原突围,表现出了高人一等的政治素养和个人能力,在这样的情况下,继续将张青云留在江南,则不利于其他几省之间的公平竞争。

    尤其是唐禹、陈杰这种和张青云同为共和国重点培养的梯队干部,他们在中原地区积极的竞争是中央既定的计划,但现在江南的发展形势明显转好,而且后续势力强劲。

    在这样的局面下,中央把凸显在最前面的张青云调走,中原地区可以继续保持这种积极竞争的局面,从干部培养来说,这是对其他人有利的。

    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张青云资历不够,中央依旧调他进京出任市委书记的原因。把张青云从江南大好局面下调走,让他镇守京畿重地,也算是对他的一种补偿。

    除了这种观点,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张青云进京是京津系内部活动的结果。苟诚的出事,不仅是他个人的覆灭,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京津一系遭受了最严重的打击,尤其是京津下一梯队没有核心,这个问题凸显的非常厉害。

    在如此背景下,张青云进京恐怕不是简简单单出任京城市委书记这样简单,京津系内部真正的意图可是是培养张青云作为京津一系未来的领袖。

    所以,张青云这次进京不是点到即止,而是要扎根京津,要把自己的影响力渗透进整个京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