馓鹾樱亲拧薄�
徐川笑着说:“怎会不记得呢?当初我们不是在这里一起漫步聊天吗?”
文若扬:“多亏你还记得,故地重游,看你好像还没有什么感觉呢。看,当年你是不是在这里照过像啊?再看,这里的小河、小桥流水,还记得吗?不过也难怪,这些年来你一直都在国外,哪还能记得这么多呢?”
徐川一时无语。
若扬:“你那封信真是一部长江杰作啊,可是我一直不明白,你在轮船上写的那封信为什么直到一年多之后才寄来呢?这也是我一直都想问你的。”
徐川听了先是一愣,但马上反映过来:“杰作?哦,哦 …… 你知道,我当时写完这封信以后想回到北京后立刻寄给你,后来又感到有些难为情。想修改一下,然后再寄给你。可是一忙起来,就把这封信放下啦。到了国外以后,再看看这封信,想起我们当初的情景,感到非常亲切。觉得还是照原样寄给你更显得真实一些,所以当时没有去想别的,就把一年前写的这封信原封不动寄给了你。喔,你看了以后是不是觉得有些可笑,觉得我有点傻呀?”
“不,不,没有。恰恰是这封信打动了我,才使得我认为你一定还会回来的……”
……
两人又一起来到过去曾经到过的少数民族村寨,这里和三年前没有什么不同,原始味的村落,茂密的丛林 …… 随即俩人步入了那条通往贵阳火车站的小路。弯曲的小路还是那样清净,听不到大路上繁杂的汽车声和喧闹声。当初若扬带徐岳走这条幽静的小路就是为了抄近路,比起大路来确实近了许多。
还是那座小桥,目睹了人间旅程的古桥;还有那些熟悉的大树,那条小河,那条见证了人间沧桑的小河……所有这些,对于徐川来说既是陌生的又似曾相识。说陌生,是因为他未曾到过这里,也没有触景生情的感觉,没有当初哥哥与若扬的那种浪漫的感受,所以是陌生的;说似曾相识,是因为从哥哥和文若扬的信件里了解到了这些。
然而,不论徐川怎样努力,都无法与文若扬拉近心灵的距离。
这当然也不能够怪他,那是因为他与徐岳尽管是孪生兄弟,有着十分相像之处,但徐川毕竟是徐川,他与徐岳终归是两个完全独立的人,他自然也就没有徐岳那样的情感和思维,更不会有徐岳与文若扬两人那样相遇相知的情感经历。如此怎能够让他们的心灵达到相通呢?
而这些,文若扬似乎并没有过多的注意到。她只是觉得现在的“徐岳”不像几年前那样开朗和富有诗意了。她自己在心里这样想:这可能都是因为他出国留学所形成的吧?
两人一路走一路聊,徐川告诉文若扬说由于自己在国外的学业还没有最后完成,过一段时间自己还将要回美国去学习。文若扬听后不知是没有想好还是别的什么,她没有过多的反映和表示。这样一来好像对徐川来说是再好不过的事情,因为这样就能够免去许多的麻烦,又何乐而不为呢?接着徐川又告诉文若扬自己此次回国的目的所在。文若扬听后立刻来了兴致,她说自己正是在假期当中,愿意为此项活动助他一臂之力。徐川也当即表示非常欢迎她的加入。
第三十五章 疑团顿生
北京。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为了全力搞好父亲的这场纪念活动,徐川开始了紧张的工作。他忙着奔走于爸爸的同学、朋友、学生、同事、文艺界资深人士以及演出单位和电视台之间。此外,还要与一些国外友人通电话进行联络,并一个一个向他们发出邀请信函。
无论徐川走到哪儿文若扬都会跟随到哪儿,里里外外还真帮了他的大忙。比如说制作节目单、设计广告宣传品、发放请帖和邀请函、接待来访事宜,林林总总的事情非常之多,每一件事情文若扬都做得非常认真仔细。为电视台、报纸准备的新闻报道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