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迷六月花》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情迷六月花- 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代序(1)
一个女人的自我发现历程(代序)
  李杰
  今天早上我哭了
  我哭是因为我爱这条让我离开亨利的街道
  有一天或许也会因为它让我回到亨利的身边
  我哭也为了成为一个女人的过程如此痛苦
  我更为了从今起不再哭泣而哭
  在电影《情迷六月花》(台湾译为《第三情》)的结尾,清纯美丽的女作家阿娜伊丝?宁那天真而幽怨的双眼与这哀伤的旁白从每一个观众的眼前滑过,终结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那一段惆怅。
  根据法国女作家阿娜伊丝?宁的自传体小说《情迷六月花》改编的电影,是大导演菲利浦?考夫曼继《布拉格之春》之后的又一次大胆演绎,影片再现了当年的巴黎以及亨利?米勒、阿娜伊丝?宁和米勒美丽的妻子琼?曼斯菲尔德三人之间纠缠###的关系。当年,该片曾获奥斯卡最佳摄影提名,并成为世界电影史上一部经典的###影片。而今天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就是阿娜伊丝?宁的自传体小说《情迷六月花》的全译本。
  一
  阿娜伊丝?宁(1903—1977),二十世纪著名的西方女性文学作家、精神分析学家。她生于巴黎近郊的纳伊市,后加入美国籍。她的父亲是西班牙音乐家,母亲是法国歌唱家。宁九岁的时候父母离婚。1914年,她和母亲以及两个兄弟来到了纽约。
  在青年时代,阿娜伊丝?宁基本上靠自学,并成为纽约公共图书馆的常客。在那里,她不用指南,而是按照书名的字母排列,一本一本地读过去。可以说,宁是自学成才的作家。1923年,她和爱好文学的银行家雨果?奎勒结婚,而后者则成为了她作品中化名为伊安?雨果的人物原型。
  1924年,她和丈夫一起去了法国巴黎。居留巴黎期间,她的丈夫从事银行业,她上大学学习心理学。1930年,宁认识了美国著名作家亨利?米勒,他们在文学上互相影响,宁不仅成为米勒的情人,还爱上了米勒绝美的夫人琼?曼斯菲尔德。关于这段生活的日记,后来成为《情迷六月花》的写作素材。
  这段情事,米勒在《北回归线》中也曾提到过,1987年出版的二人的通信集《文学热情》(A Literary Passion)中也有所涉及,但在《情迷六月花》——宁自己的叙述中,宁则完全以女性的角度叙述这错综复杂的三人恋情——自恋与他恋同在,异性恋和同性恋并存。小说中,这些隐秘的世界都穿插在一次次的心理分析与“善意的谎言”之中——她的作品混淆了真实和虚构的界线。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宁返回美国,定居在纽约,开始集中写作女性文学作品。然而,当时所有的美国出版商都拒绝发表她的作品。于是,宁用省吃俭用积攒起来的钱,自己印刷发行自己的作品。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开始了嬉皮运动,她的作品开始受到广泛的社会关注,她的小说和散文不但迅速成为最走红的畅销书之一,而且,也成为该运动的启蒙作品。宁成为了女性###文学的代言人。
  随着阿娜伊丝?宁的《日记》的陆续出版,她逐渐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在《日记》中,她记录了从1931至1974年期间一个女人的自我发现历程。她对女性的性观念和性行为的描述和见解尤为独特,对那些准备为艺术而冒险的人们来说,她已成为一个激发灵感的源泉。
  七十年代以后,阿娜伊丝?宁被评为现代女性文学的开拓者,被公认为对世界文坛的性文学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正如当时《纽约时报》的一篇书评所说,宁的作品是第一次由女性作家以完全开放的风格撰写的性文学作品,是当代文学中的女性语言的创始人,是缓慢发展起来、却有深刻影响的现代女性性文学的创始人。1973年,她获得费拉德尔菲亚艺术学院的博士学位,1974年,她又被国际文艺创作学院录取。。 最好的txt下载网

代序(2)
1977年,阿娜伊丝?宁谢世了,当时西方的“性解放”运动达到了高峰。《新闻周刊》发表的哀悼文章说,“宁是现代文学中最重要的作家之一”。由于她的影响,美国等西方国家的不少高等学府的文学系设立了比较文学的性文学专业,宁的作品不但是这个专业的启蒙读物,也是被讨论得最多的;在不少大学的文学、艺术专业,改编上演宁的作品,也是师生们相当喜欢的保留节目。在纽约大学,从1977年开始设立了“阿娜伊丝?宁纪念奖学金”,每年作为荣誉奖资助发给比较文学专业的一位博士生。2003年年初,在宁诞生一百周年的时刻,坐落在纽约市的哥伦比亚大学再次举办了标题为“性文学之夜”的系列活动,其中包括对宁作品的研讨。
  二
  在宁同意将《日记》中1931至1932年间的内容整理出版时,她曾经犹豫很久。一方面,是不想借亨利?米勒的名人效应来“贴金”,更不想拿自己年轻时的###经历来哗众取宠;另一方面,她不希望这段带有自传性质的情事给自己的丈夫雨果带来伤害——毕竟,雨果曾经是自己最深爱的人。所以,在她六十三岁时,她决定以小说的形式出版《日记》——删去了其中大部分细节,只是为了叙事的完整性,保留了主要线索,以此展现出自己年轻时从一个青涩少女成长为成###人的心路历程。同时,小说中的人物姓名则与《日记》保持一致,以此说明自己情感与体验的真实。
  小说中,认识米勒之前,宁与自己的丈夫虽有新婚的甜蜜,但并不美满——她当时还是一个青葱少女,并不懂得如何去爱,如何去享受爱,正如雨果所说:“我们还处在蜜月的紧张阶段”。和其他男人一样,雨果一厢情愿地认为爱就是物质上的给予,而遗忘了爱也是一种索取——作为银行家的雨果显然没有意识到自己妻子心理上的微妙变化。其实,宁带雨果去布隆迪大街32号看###表演时,她已经在无意中对雨果发出了不满与抗议的信号,而雨果显然认为这是宁的一种慷慨大度。由此,宁只好在自己生命本能的引导下,去寻找一条新的成长之路。
  起初,她试图角色转换,尝试男###的方式。所以,她给琼以男人的关怀与帮助——赠送礼物,替她付钱,希望由此获得保护的自豪与拯救的光荣。然而,她很快发现,琼的遭遇与她只是表面相似,实质完全不同。早年,琼爱上米勒时,希望以自己的牺牲换来米勒——一个天才的诞生,并成为米勒伟大小说的不朽主角时,有一种甘做幕后英雄、舍生取义的信念。然而,在工具理性和现代化潮流占据主导地位的社会面前,尊重人性、反抗现代性是不合时宜的,米勒的理想注定会碰壁。此时的琼,既看不到米勒成功,或者哪怕是被社会所认可的希望,也看不到自己经受苦难的尽头。因此,她对理想、信念等一切或美好或高尚的词产生了怀疑,意识到男人喜欢的只是自己的身体,而她迷恋的是文字中的自己。她明白自己并非是米勒的诺亚方舟,米勒也在她的骄纵下变得愤世嫉俗、脾气暴躁、我行我素。如果年轻时自己坚持嫁给米勒是为了理想,那么再坚持下去,会不会被人认为是“神经病”呢?
  宁并不理解琼的经历和内心的变化。相反,她身上女性的好奇与年轻的冲动一起爆发出来——对幸福与苦难同样的渴望使她走上了琼当年的道路。她甚至认为,颓废到极致的女人才会真正的纯洁无邪。因此,她一度自豪地认为米勒是颓废的“精英”,而自己则是一个纯洁的“坏蛋”,她和米勒是天生一对。然而,当她沉溺于米勒的###中时,背叛后的自责与拯救他人的光荣却在她脑海中相互冲突,几近疯狂。在此期间,她的日记也采用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群魔》(英文名为The Possessed,又译为《附魔者》)作为标题。的确,她当时已经是一个“附魔者”,一个被“魔鬼”附身的女人。

代序(3)
然而,这个魔鬼是谁?如何驱除?宁求助于精神病医生艾伦迪,并一度认为自己陷入了不正常的###心理中,而米勒似乎是始作俑者。然而,只要她一见到米勒,无论是激情###的米勒,严肃深刻的米勒,或是颓废迷茫的米勒,甚至是歇斯底里的米勒,她都感到自己无法抗拒……是不是“无论什么样的爱情,我都无法抗拒”呢?等到拯救世人的医生艾伦迪也在不知不觉中身陷她的情网时,宁甚至想到了离家出走。
  这真的是一个可怕而不幸的世界。就在宁心魔未除、不知所措的时候,她忽然得知“昨天夜里琼回来了”。这个无情的现实立刻击碎了她的一切幻想,现实社会的一切道德制度立刻占据了她的脑海——琼回来了,那我是谁?我算什么?幕后的牺牲者也轮不到……都是米勒,是他的虚情假意、自私自利……很快地,宁的“病”就治好了——艾伦迪和雨果都非常高兴。
  如果说男人是在与社会和他人的抗争中适应生活,那么女人则是在男人的身上开始认识自我,品味人生。作为一种女性成长小说,作者将一个少女成长为一个女人的经历写得一波三折,直接大胆而又发人深省。宁明白,在她内心深处,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心魔并不能彻底消除或被治愈——它还会再回来的。作者对自己内心的剖析大胆而深刻,并没有“男人没有一个是好东西”的激愤,也没有将反抗的矛头对准“整个……整个……整个……”的一切,而是真实地记录了自己当年内心深处的爱与痛,使得本书成为一本描写女性成长的经典名著。
  三
  在西方文学的女性形象中,女性往往作为两种形象出现,一种是女神,一种是女妖。前者如圣洁的玛利亚、纯洁的奥菲丽亚,后者如冷酷的莎乐美、危险的塞壬。如果说这是人类早期神、人形象混杂的结果,那么宁则是将女性的文学形象——女神/女妖拉回到女人,表现的是女性作为人的真实的幸福与苦涩、声音与疯狂。
  宁曾为亨利?米勒的《北回归线》作序,高度赞扬亨利?米勒在文学创新上的贡献,《北回归线》也一向被认为是继卢梭的《忏悔录》以来最好的忏悔作品,是西方文明中理性对人性压抑后的终极反叛。但与亨利?米勒不同的是,宁并不是完全站在现代文明批判者的立场上进行文学创作,她更多的是以女性的眼光来记录现代女性在性、情、爱之间的彷徨与抉择。她并不完全认同###是帮助人在现代文明中寻回自由的武器,是发泄颓废情绪、忘却苦涩人生的最终捷径。她只是认为性是爱的自然延伸与升华,###可以使人的想象力获得解放,从而激发出作家的创造力,使这个疯狂而冷酷的世界获得“炽热的血,神圣的完美”。在这一点上,她所作出的贡献,正如但丁在《神曲》中所言:“永恒的女性,引导着人类不断飞升”。
  在亨利?米勒沉浸在性、酒精、大麻中,试图使自己敏感的心灵逃出幻灭与忧患的梦魇时,身为女性的宁更为注重自己内心深处在性、情、爱之间的统一。在《情迷六月花》中,无论是遭遇激情的米勒,还是邂逅精神病医生艾伦迪,宁始终念念不忘的都是一个词——忠实。每一次的###都会让她反省自己是否对爱情忠实,对爱人忠实,对自己忠实。对于她来说,她可以理解甚至尊重“没有爱的性”,但自己却无论如何接受不了——无论这个人是她曾经的恋人,现在的丈夫,当下的情人,或是与她惺惺相惜、貌美如花的琼。

代序(4)
在写作上,宁也从狂热地崇拜亨利?米勒的反叛、直接、颠覆的风格中冷静下来,以女性所特有的细腻和繁复对心理进行了多向度的阐释,将自己内心深处情欲碰撞的紧张描绘得惊心动魄。在她笔下,女人对性和爱情、高尚的艺术境界和生活安全感之间的追求是这一成长中不可分割的矛盾,女性在自由和伦理之间的摇摆不定和表里不一的特性,都被展现得淋漓尽致。而且,宁尤为引人注目的惊人之举,是她敢于在写作中毫不留情地捅破这双重人性间的一层纸。
  同时,宁的日记体小说写作也是文学创作中的一大创新。著名批评家弗莱在《批评的剖析》中将虚构类散文作品分为四种:小说(novel)、自白(confession)、剖析(anatomy)和罗曼史(romance),同时也指出,有些作品是四种因素同时并存——《情迷六月花》就是明显的一例。小说是虚构的,但日记是作者心路历程的真实写照,有着新闻与历史所不具备的真实,同时,宁又运用了独特的心理分析、坦率的内心独白,使得真实与虚构相互交织,“善”与“恶”相互转化,并将自己的叙述、言说、遐想、幻觉交织在一起,使一个原生态的自我彻底地展现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