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在山腰上追逐、嬉笑;孩子们的身影消失在山后面,他就侧着耳朵听他们的欢叫声。他的眼睛时刻充满了向往,脑海里总是想象着朋友们在山后面挖灶烧火、用石头、瓦片当锅,用树枝作筷,用泥沙煮饭,有条不紊、齐心协力的场面。他们比谁机灵,玩老鹰捉小鸡;看谁最勇敢,分成敌我双方模拟开战,冲锋陷阵;比谁力量大,站在水库边把石头扔得老远老远;他们还到山上去寻找奇花异石,也在松林坡比谁爬树最快、最高……
听见孩子们声音,梅背碑就转动身子四方寻找,看见孩子们向他跑来,他咧开嘴欢叫着迎接。没有伙伴的时候,他就孤单单地蜷缩在笆篓里,睁着凄凉和渴望的眼睛看着灰蒙蒙的、一无所有的天空。
梅背碑的旁边就是人声鼎沸、热火朝天的工地,大人们在川流不息地劳动着。只是这个世界不属于他,他不能参与进去,他的目光总是从大人们的头顶上、人墙间穿越过去,飞到他的同龄人身上。
路基修好了,春天也到了,树枝上露出了嫩嫩的绿芽。空中飞起了毛毛细雨,燕子呢喃着,飘着美丽的弧线,到田野里喙衔新泥。鸟儿更加雀跃,鸣叫着一条树枝飞到另一条树枝,飞短短的距离就憩一下,抬头看看前面领路的母鸟,又回头招呼还没赶上来的姐弟,叽叽喳喳地叫着,象是在对妈妈说:我快学会飞行了。又象是鼓励同胞姐弟们赶快加油,争取早日自力更生。春天,一幅其乐融融的景象,在树丛中、田野里、鸟儿身上展现得淋漓尽致。
梅背碑依然坐在笆篓里,看着花儿一天天开放,果子一天天成熟,周围的万物都按照自然的规律在生长、发展,唯有他,春夏秋冬都被捆在笆篓里,只是睁着一双眼睛和世界交流。春天,他看大人们在田里播种,插秧,种玉米、黄豆,看鸭子在水塘里戏水,满山遍野嫩绿的野草,小朋友们在草丛中,灌木林里捉迷藏。梅背碑更加惆怅,小朋友们更容易消失了。夏天,他看大人们在田里施肥、除草,他坐在树阴下,透过密密的树叶看刺目的骄阳,看小朋友们玩得大汗淋漓,然后相邀到水库里游泳、嬉水,看蚂蚁抬着食物从身下经过,听黄莺在枝头鸣叫。秋天,他被捆在笆篓里看大人们掰摘包谷,收割稻谷,小朋友们背着背篓、蜷起裤腿、跟在大人后面拾谷穗,时不时停下来,比一比谁拾得多;看蓝蓝的天、白白的云,听蝉的鸣叫。梅背碑的眼中充满了对自由的渴望和向往。谷子收割完了,农忙季节也结束了,梅背碑又被棉被裹紧,拴在笆篓里,背到工地上,看大人们修补水库……
第二章 童祸一生之一
第二章 童祸一生
一
夏秋时候,是小朋友们童年时光最多姿多彩的季节。他们一会爬上高高的大树,去捣新鲜的鸟蛋;一会钻进密密的灌木丛,去摘甜甜的野果;一会走进青翠的竹林,去扳嫩嫩的竹笋;一会爬上山坡,去采鲜活的蘑菇……
在田里拦渠捕鱼更是他们的拿手好戏。特别是在田里的稻谷收割完毕后,小朋友们在拾谷穗的时候,就仔细留意了各个水渠凼里的蓄鱼量。下午,拾完谷穗,就带上舀水的勺子和盛鱼的盆子,兴奋地直奔已经选定的目标。
在收割完稻谷的田里,稻谷杆象木桩似的一茬一茬的,凌乱而有序。整个沟壑里、整个山梁上,金黄的谷茬子、臃肿的谷草堆,时时处处都显出农民们引以为傲的景象。在梯田的排水口下,因雨季而冲击成的小水坑中,生长了一年的小鲫鱼是小朋友们盼望已久的美味佳肴。如果不是大人们的阻挠,这些天真的小朋友们早在稻谷还没有收割的春夏季节就动手捕鱼了。在春夏季节,稻谷还没有成熟,不谙世事的小孩子进入田里捕鱼,或多或少会损伤禾苗。在农民的眼里,每一颗粮食都是用辛劳的汗水换来的,都值得珍惜、爱护。这种毫无由来地践踏庄稼,是农民谴责和痛恨的行为。
现在机会来了,田里的稻谷收割了,只留下一茬一茬的谷茬子。虽然只过了几天,一部分谷茬子已抽出了嫩绿的新芽。但川东这一带的气候一年一熟,这些新鲜的嫩芽只能成为寒秋的牺牲品,不会象生长在长江中下游一带的稻子一样,会再次长成为丰硕的谷穗。这些新鲜的嫩芽也是小朋友们的临时玩具,是他们的比赛工具。他们拔出约半尺长的嫩芽,抓住最长的一片嫩叶,轻轻地用巧力扔出去。扔的时候力不能太大,力太大会折断嫩叶,扔不出去;也不能太小,力太小就扔不远,成为小朋友们的取笑对象。如果把角度掌握好了,可以扔过两三块梯田,有三五十米远。
今天的主要目的是抓鱼,梅背碑和堂弟梅小风都没有心思玩,他们早就看好了一个地方,早就约好了:等收割完稻谷就来这块田里抓鱼。他们高高地挽起衣裤,赤足站在水渠凼里。水凼里的水并不多,也不深,只及他们的膝盖。因为干旱,很长时间没有下雨了,田里没有多少水,大部分泥土都裸露在水上面,只在几个较低的低洼里,形成一些深浅不一的水坑。其它的水坑里都很少有鱼,鱼集中在排水口下面的水凼里。这个水凼里的水最深,营养最丰富,在整块田里,是鱼类最好的栖身之地。
梅背碑和梅小风用泥土在小水渠凼的边上围了一圈,使朝外舀出的水不倒流回来。做完这项准备工作后,就开始用盆子朝外舀水了。这个水渠凼有点大,约两米见方。田壁上有条石缝,石缝比较深,梅小风把手伸进去,没有触到底,反而碰到了一条鱼尾巴,鱼一惊,慌乱地游了进去。 。 想看书来
第二章 童祸一生(2)
第二章 童祸一生
二
梅小风也吓了一跳,赶紧把手缩回来。蛇和鳝鱼都爱栖身在缝隙里,鳝鱼滑溜溜的,小孩的力小,不易捉住;蛇却让人害怕,浑身冷冰冰的,人们宁愿避开也不愿碰它,更何况蛇有毒,被它咬了一口就生死难料了。鳝鱼出来也依然让小孩们害怕,抓鱼的时候,心里想的是鱼的模样,忽然在泥水中摸到了滑不溜秋的、长长的、冷冰冰的鳝鱼,心一惊,以为抓了一条蛇,慌忙把它丢掉。等回过神来,看清丢出去的是鳝鱼时,又赶快去追回来。田壁的石缝周围,长满了草,长满了灌木,就要预防有蛇了,如果没有草和灌木,有蛇的可能性就很小。这是常识,农村的小孩都知道。
梅背风放学回来了,看见梅背碑和梅小风在田里抓鱼,家也不回了,背着书包直奔过来。边跑边挽裤子,口里还急切地问:“抓到没有?多不多?”
“多,多得很,浮起来的都多得很。我的脚还碰到几个大的,” 梅背碑一边说一边不停地朝外舀水。水已经不多了,很浑浊,鱼在缺少氧气的泥水浆里,快窒息了,只好时不时浮出水面来换换气。
“石缝中都还有,我刚才把手伸进去,摸到一条大的,它尾巴一摆,把我吓了一跳,”梅小风放下盆子,站直腰,边说边比划。
梅背风把书包往田梗上一丢,扑通一声跳下水,弯下腰,心急火燎地在水渠凼里乱摸一通,口里还直嚷嚷:“多得很,我碰到两条了。”
梅背碑急忙说:“别急,莫把水搞浑浊了,把鱼呛死了!”
“不得,不得,”梅背风边说边急急地摸,手摸到一条鱼的尾巴上,鱼尾巴一摆,扇在背风的手上,他一惊,吓得一下了直起腰来,朝后退了一步,刚好撞在梅背碑身上。梅背碑背对着梅背风,没有防备,一下子站立不稳,往前一扑,双手撑在稀泥里,衣襟垂下去,沾了很多泥,一只膝盖跪下去,刚好跪在盆子里,裤子也被泥水打湿了一大片。
“糟了!糟了!回去要挨婶婶的打了,”梅小风看见梅背碑狼狈不堪的样子,知道梅背风闯了祸,害怕梅背碑回去挨了打,他和梅小风脱不了干系,也依然会挨骂受罚。
“不怕!不怕!婶婶最喜欢小碑子了,最多不过埋怨他几句,决不打他,”梅背风没有向梅背碑道谦,一边继续摸鱼一边说。
梅背碑被梅小风扶起来,口里也直埋怨梅背风。忽然,他们发现泥土围的坎塌了一个口,舀出去的水倒流回来了,就立即动手修补。修补好后,又朝外舀了一阵水,就开始动手抓鱼了。
抓到的鱼并不多,鱼都躲到石缝里去了。石缝并不宽,鱼侧卧着能挤进去,伸手去捉,能碰着它的尾巴,却抓不出来,它反而拍着尾巴往里钻。用棍子去赶,也赶不出来。日头已经偏西了,必须赶在天黑以前把里面的鱼弄出来,否则前功尽弃,今天的工夫就白费了。
第二章 童祸一生(3)
第二章 童祸一生
三
梅背碑想了一个办法,他接过小竹棍,伸进石缝里面去,一点一点地把鱼朝外面掏,掏出来一点后,就用棍子把鱼拦住,然后伸进手去,用两根指头夹住鱼尾巴,一点一点地朝后拉,每拉出来一点,就把棍子朝前移一下,挡住鱼的退路。等到手能够完全抓住鱼身子时,就一下了抓紧,再拿出来放进装有清水的鱼盆里。用这个方法,他从石缝里掏出来二十多条鱼。梅背风和梅小风的手长一些,力量大一些,掏出来的鱼尽管鲜血淋漓、皮开肉绽,却也有十几条。
这一天,他们的收获颇多。在太阳下山以前,他们已经端着两盆鲜鱼,顶着余晖,迎着晚霞,满面笑容地踏着轻快的步子、乐颠颠地跑回家了。
俗话说“乐极生悲”。其实欢乐到了极点的时候,并不是一定会发生悲伤的事。就象“塞翁失马,焉知祸福”一样,结果是喜还是灾,在事情没有完结以前,是谁也无法知道的。“屋漏偏遭连夜雨,破船又遇顶头风”的事经常出现,都以为倒霉到了极点,灾难应该告一段落了,偏偏又遇“祸不单行”。在生活中,“双喜临门”很容易演化为“福不双降”,“祸不单行”却是次次灵验。
梅背碑他们端着两盆鱼回家去,刚转过馒头山,看见他爷爷梅尚天正坐在院坝里用篾刀划竹片来编背篓。背篓,这个不知流传了多少年的民间工艺编织品,在云贵高原、川东南等丘陵山区被广泛利用。在这些地方,山险路窄、谷深坡陡,车辆无法通行,挑担使用不便。有的山路,与悦来镇摸云山的“陡石山”一样,只是没有那么长、那么陡、那么壮观,也需要弯下腰,手脚并用才能爬上去。挑着担,腰不能弯,还得要一只手扶着担子,这在一般的山路还能行走,在紧要的关隘就无法通行了。挑着担行走在宽敞平缓的路上,两只担子一前一后、与身子大致平行都可以健步如飞;走在陡峭的险路上,挑着沉重的货物,两只担子必须一前一后,否则,人在上台阶的时候,就可能因为重心不稳而向后仰倒;挑着担子走陡路,两只担子一前一后,在险要的关口,就要千倍小心、万分留意了。这时候,安危只系于一线。在山路上,前面一只担子上不去,人就上不去,后面一只担子更上不去。这时,既要让前一只担子上去,又要控制好后一只担子的摆动,还得站稳脚步,不让重心偏颇。如有一个方面没有照顾好,就会打乱整个用力上坡的节奏,如果虚惊一场已非常幸运,闪断腰椎则遭遇灾难,失脚滑倒、摔下悬崖那就吉凶难料了。用背篓负重物,过陡峭的险关就不用这样吃力了。只要脚步能抬上去,再借用一点外力――拉着树枝、扳着石头,就可以轻松地跨过去。知道上山路的危险,也养成了习惯,那周边地势低缓地区的人们,既使不常走陡峭的、需要手脚并用的山路,也常常使用背篓。于是,在这些地区,背篓就成了人们运载货物的主要工具。
第二章 童祸一生(4)
第二章 童祸一生
四
背篓的功用是用来负载重物,根据工艺用料的精细,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叫背篓,用料粗糙,要求结实、耐用,不求美观,主要用来背负沉重的物品。大的背篓,篓口特别大,而篓底只有一尺见方,装运红薯、土豆这类铁实的东西,能装容二三百斤。这种背篓,常用在偏远陡峭的山区,使用的人,也不是特别强壮,一些身体平常的妇女,背负起来,也依然能爬坡上坎、翻山越岭。第二类叫细背篓,这类背篓比上一种背篓小,做工相对精细,略讲美观,负重在50…80斤左右。第三种背篓叫小背篓,要求美观且耐用,工艺精细,编织方法与前两种截然不同。
“竹篮打水一场空”,用竹篮打水,如果不用特殊的方法处理――涂上蜡或油,使工艺精密的竹制品表面上形成一层簿簿的防水膜――没走几步,篮里的水就会漏得无影无踪。如用前两种背篓打水,背篓刚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