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玉仙缘》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金玉仙缘- 第14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魇俏薹ㄓ胄肫刑嶙媸ο嗵岵⒙鄣模ü赜谌缋捶鹱媸蟮茏又坏牡谖甯龅茏印靶肫刑帷笔遣皇切肫刑嶙媸谏院蟮钠新凼觯!〉缱邮椤》窒硗

《西游记》中的须菩提祖师为何方神圣(十)
㈥菩萨,“菩萨”一词做为一个称呼,可以说是一个世俗化的称谓,如人们把佛教的一些低级神明、护法神将(包括二十四诸天神将)、罗汉品阶的神明等也常常后缀“菩萨”二字敬称,信徒们也把寺院的僧侣称作菩萨,僧侣们则把施主也敬称菩萨等等;做为一个称呼而言;似乎每尊神、每个人的名字后缀上“菩萨”二字相称。

  在汉传大乘佛教里,菩萨的职司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依据“人人具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的汉传大乘佛教理念,人人都可以修行成为佛陀。但是,要修行成为比佛陀次一级的神明“菩萨”,就不像“菩萨”一词的称呼那么世俗化了,就不那么容易了。因为佛门里有个不成文的规矩,要成为菩萨品阶的神明,一定得具有人间帝王、王子之类的身份背景(在发展沿革中,这种概念在一些教派稍有松动,如具有“婆罗门”种姓概念的;具有王后、王妃、公主之类身份背景的女性在一些教派也可以忝列菩萨品阶的神明。不过关于菩萨的性别因宗教派别的差异,也有另外的说法,如有些教派就认为佛和菩萨品阶的神明根本就无性别之分,理由则是把“法无定相”、“佛法无边”等说法做为依据)。而且菩萨品阶的神明转世应化也多为人间帝王、王子之类的风云人物。可以说“菩萨”品阶的神明是佛教中唯一对身份有要求的贵族神明。有了这样的身份限制,面对佛教的“三千诸佛”(是泛指的说法,意思是很多),“菩萨”的队伍要单薄许多。而“须菩提祖师”做为一个“太乙散数”,在《西游记》一书中,我们是找不到其曾经的人间帝王、王子之类身份。除了这些,服饰也有很大的差别。

  在《西游记》一书中,尽管牵扯到西天的人、物、国体、官员设置、民风民俗,都被作者进行了汉化的描写。但是对于“菩萨”“佛陀”这样的神明,则找不到明确的汉化描写。

  其实“菩萨”这个品阶的神明其装束在作者生活的年代,早已成为定式。因其身份高贵,一般都是着古西域的王子装束。头戴宝冠、身披天衣、璎珞装饰的天人相。裸上身(包括上身、、居部一定程度的裸露),下着大裙。因为具有过人间帝王、王子之类的身份,所以佩带的饰物都很多,如头饰、项链、璎珞、耳环、手镯、脚镯、帔帛等等,其佩带的饰物几乎都能遮盖大部分裸露的上身,有的甚至接近全部遮盖。诸菩萨之间的区别则是按佛经的描述,体现在头饰、身相和一些细微的标志上。不过在“菩萨”这类神明的装束上也有三个特例,这里也和书友朋友们简要的探讨一下。

  一是观音菩萨的女体相。据《悲华经》记载,观音菩萨的来历是转轮圣王无净念的太子名不拘(关于观音菩萨的来历,也有“公主之说”以及其它说法)。以古代流传下来的佛教造像来看,早期的观音菩萨是蓄着小胡须的男相,这种形象一直保持到五代十国时期。到了宋代,依据《妙法莲华经》(简称《法华经》,为大乘佛教初期经典之一。据传是起源依据释迦牟尼佛晚年在王舍城灵鷲山的说法而作,经过历代佛教理论家的增益,至十一世纪全面修缮完备的佛教典籍)《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篇中观音有三十二种应化,非男非女的说法,观音菩萨的女体相开始出现,不过女体相的观音菩萨依然是西域王族装束。遮盖上身的饰品有一定程度的增多或增大,裸露方面比起男相菩萨有一定程度的含蓄。而在《西游记》书中,观音菩萨被彻底女性化,被孙悟空戏谑为“该他一世无夫”。其“头上戴一顶金叶纽,翠花铺,放金光,生锐气的垂珠缨络;身上穿一领淡淡色,浅浅妆,盘金龙,飞彩凤的结素蓝袍;胸前挂一面对月明,舞清风,杂宝珠,攒翠玉的砌香环珮;腰间系一条冰蚕丝,织金边,登彩云,促瑶海的锦绣绒裙;面前又领一个飞东洋,游普世,感恩行孝,黄毛红嘴白鹦哥;手内托着一个施恩济世的宝瓶,瓶内插着一枝洒青霄,撒大恶,扫开残雾垂杨柳。玉环穿绣扣,金莲足下深。三天许出入,这才是救苦救难观世音”的形象,仍然是西域王族装束,比起男相菩萨只是多了一袭“结素蓝袍”。

  二是地藏王菩萨的僧侣相,地藏王菩萨除了菩萨类神明天人相造型外,也有僧侣相,起因缘于新罗国(位于朝鲜半岛南端)王子金乔觉出家为僧,在九华山苦修了七十五载,佛教信徒根据《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语:菩萨“安忍如大地,静虑可秘藏”,认定他即为地藏王菩萨应世,尊其为“金地藏”。从此九华山就成为地藏菩萨的道场,与峨嵋山、五台山、普陀山并称为“四大佛教圣地”,地藏王菩萨因此也有了个出家僧人的造型。

  三是弥勒菩萨(或称佛、罗汉,因教派或佛教理念而异)的僧侣像,前文已有介绍,这里不在详述。

  而在《西游记》一书中,我们也丝毫找不到须菩提祖师和人间帝王、王子之类相关的身份背景,除了身份、服饰的差异之外,菩萨类神明手中的法器也许有多种多样,但也一样绝对不会有道家的法器“麈尾”的。须菩提祖师也不可能会是菩萨类的神明。

  ㈦佛陀,佛陀是佛教的顶级神明,(简成“佛”,信徒们常敬称为“佛祖”)。尽管佛陀是佛教的顶级神明,但是依据“人人具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的汉传大乘佛教理念,人人都可以修行成为佛陀的。所以佛陀的队伍也是相当的庞大,常见的说法是西天有“三千诸佛”,而实际上这个“三千诸佛”是泛指,意思为很多,也指全体佛陀。在这“三千诸佛”里,其领袖神明当为“三佛”(前文已有介绍,这里不在详述)而“三佛”中的首领大神为释迦牟尼佛是无任何争议的。那么《西游记》中的须菩提祖师是不是这“三千诸佛”中的一员呢?似乎很令人诧异。要将这“三千诸佛”逐一与须菩提祖师做个对照实际是件不容易做的事情。

  不过,细细品味《西游记》,我们依然会发现,须菩提祖师也不属佛陀类的神明。其一,装束不对,“佛陀”这个品阶的神明其装束在作者生活的年代,和“菩萨”一样,也早已成为定式。除弥勒佛有僧侣装以外,其他的佛陀都是头上有肉髻,有右旋螺发或水波纹发,两眉之间有白毫或无白毫,通肩式或袒右肩式大衣、褒衣、博带衣等等这一类的装束,手中也许有这样那样的法器,或者用手摆出这样那样的法印,但也一样不会有道家的法器“麈尾”的。其二如果须菩提祖师为佛陀类的神明,佛祖如来大可不必亲去灵霄宝殿,或者说即便去了,也不必动手,让一个(假设为佛陀类神明的须菩提祖师)佛陀跟去出手即可。可事实上并不是这样,在《西游记》第八回里,佛祖如来降服孙悟空之后,回到西天的雷音宝刹,“三千诸佛”(全体佛陀)都来迎接如来的归来,如果须菩提祖师为佛陀类的神明中的一员,当在这迎接如来的归来队伍中。但《西游记》书中并没有提到这一点,而且我们也可以想像到,如果手持道家法器“麈尾”的须菩提祖师出现在这样的队伍里,那这“三千诸佛”(全体佛陀)的队伍也就变味了。

  也有很多书友朋友说,须菩提祖师为佛祖如来的另外的化身,专门点化孙悟空的。其根据是按照佛教的说法,佛祖如来有无穷法相和幻身。其实这种说法也不恰当,也可以说是种想当然的结果,因为在《西游记》书中,作者对须菩提祖师的描述和佛祖如来是有着实质性区别的。 。 想看书来

《西游记》中的须菩提祖师为何方神圣(十一)
在佛、道两教为争夺信徒而跨越千年的斗争和发展中,两教之间的神明互相拉来供奉,经典互相借鉴使用,宗教用语互相使用等等,已经是种普遍性的现象。但是,这并不能遮盖佛、道两教各自的特点、特色。在宗教理论方面,都有各有千秋,独树一帜而出彩的地方,道教的为其宇宙观理论;而佛教的则是其人生观理论(当然在佛、道两教跨越千年的斗争和发展中,佛、道两教这方面已经有很多的揉合和借鉴,互相运用的理论)。

  道教的宇宙观理论十分庞大和繁杂,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基础理论,以自然崇拜、主生、养生为主旨,对天上的星宿、以及诸多自然现象,都赋予了神仙的概念,从而激发人们对自然界的好奇心,诱导人们修道成仙,长生不老,以升入天界。在古代,在全真道教产生之前,道教的信徒多为权贵阶层与其宇宙观理论有着重大的关系,因为权贵阶层不存在衣食之忧;不存在手中钱财匮乏之虑。吃饱了、喝足了、女人玩够了,就想着怎么样长生不老,天上的日、月、辰是怎么回事,白云在天上飘来飘去多自在等等,有了这样的欲念和好奇心,那么就修道吧,特别是宇宙观理论一定能满足这些权贵阶层的心理需求。道教的宇宙观理论中,对于天上(天界)神仙住的地方,那是描绘得丰富多彩,是一个堪称完美,并且是一个“白日飞升”后住上去之后就会长生不老、与天地永寿的世界。相比之下,佛教的宇宙观理论就显得有些单薄。如佛教的“天界”起初就是“西天极乐世界”,后来的大乘佛教又划分出东方净琉璃世界、娑婆世界、极乐世界,甚至于也和道教一样都有三十六周天,但“西天极乐世界”仍为其“天界”的中枢系统。

  尽管佛教的“天界”也扩延为整个周天,但是其以“西天极乐世界”做为其“天界”的中枢系统,与中国传统的文化中追求正统、中心等理念是有相悖之处的。古代的中华民族自尊理念很强,一直自豪地认为我们是中央之国、中央上国,例如在《西游记》第三十九回《一粒金丹天上得三年故主世间生》中,《西游记》作者就借孙悟空之口来阐述“我东土古立天朝,久称上国,……自古道,上邦皇帝,为父为君,下邦皇帝,为臣为子……”这一民族自尊理念的。不仅如此,中华先祖们甚至于还找出了天上的中心正对着地上的中心位置“天中”(今河南省驻马店市)。而“西天极乐世界”就方位而言,则是西天一隅,不属于中央之位。所以天上中心位置就理所当然成了中华民族上古传说之神、民俗之神、道教神仙等等之类神明的居处。而佛教与中土文化的揉合过程中,在和道教跨越千年的斗争中,由于其“西天极乐世界”位置的限定,也给中国本土道教留了一个攻讦的口实。如佛祖释迦牟尼就常常被道教信徒,甚至于在民间被称为“西天世尊”、“边隅之神”、“天隅之神”等等。释迦牟尼佛被称为“世尊”在佛经上是种常见的说法,寓意为释迦牟尼佛是世上最尊贵、最受人尊敬的神明。如《无量寿经义疏》卷上载“佛备众德,为世钦仰,故号世尊”。但是汉文字义奥妙之处甚多,“世尊”一称也被道教信徒利用,认为释迦牟尼佛称“世尊”是由于其转世成神的缘故(没有道教的“白日飞升”高明),佛教有“三世”学说,释迦牟尼佛有做人间王子、思惟菩萨的经历,涅槃后才成为了佛祖,故称“世尊”。借此以抬高道教“长生不老,白日飞升”的修行方式。再加上佛教其“极乐世界”的位置在“西天”,而“天界”的中心部分又居住大量的中土上古传说之神、民俗之神、道教神仙等等。并且在民众和道教理论家们千百年的努力下,以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秦朝为主要参照蓝本)的政权体系为蓝本,形成了神仙界的政权体系。而以中国历代封建政权和宗教的关系来看,宗教可以对政权体系产生重大的影响力,但不能凌驾于政权体系之上或者对政权有绝对的主导作用。所以,在中土大地上,任何宗教活动历来都是在政权体系之下运行的。宗教与政权体系的这种关系千百年来在中国社会已经形成了一种氛围和共识。而这种氛围和共识也被道教信徒们延伸至神仙界的政权体系当中。除了说释迦牟尼成佛是“老子过函关化胡”的因素外,其封号也是神仙界(道教)的政权体系(玉帝)封敕的,道教信徒在已有的“世尊”称号前又加了两个字,称释迦牟尼成佛为“西天世尊”。这个“西天世尊”的称号要比“边隅之神”、“天隅之神”等等文雅了许多,但寓意都是指释迦牟尼成佛为天界(或天边)某个方位或角落的神明。这其实是道教信徒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