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雄关:大明王朝1644年的山海关》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帝国雄关:大明王朝1644年的山海关- 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熊廷弼带着文人的天真情怀与武将的英勇禀性走马上任了。他接任了因为兵败而满门被责罚的杨镐的职务。为了安抚这位受到不公正的待遇的将军,明朝廷赐予了他一个至高无上的信物——可以先斩后奏的尚方宝剑,命他经略辽东。但事后证明,这把尚方宝剑还真不是个吉物,拿他的人,难保善终。
  还没有到辽东的要塞山海关,传来了消息,开原陷落,将到山海关时铁岭陷落,沈阳一带,后金兵出入如无人之地。一时间百姓被屠杀如刍狗,方圆百里炊烟断绝。
  在一个大风雪的日子,熊廷弼冒着生命危险来到了山海关,关城内外,一片狼藉,将士离心向背,斗志萎缩,更有无数将军级别的人已经存有了投降之意。
  文人出身的熊廷弼开始大开杀戒,斩降将刘遇节,王捷、王文鼎诸人,斩贪将陈仑,罢免、关押无所作为的总兵李如桢,造战车,制火器,修战壕,整顿军纪,短短数天,辽东军纪焕然一新。
  熊廷弼坐镇山海关,经常在大风雪之日出关寻访,在当时,面对后金兵的勇武,很多将领产生畏难情绪。初到辽东的熊廷弼对此颇有体会,他命佥事韩原善去沈阳抚慰军情,韩不敢去,他又命阎鸣泰去,阎走到一半就不敢走了。最后没办法,熊廷弼出关只身前往,在风雪交集中,见到几百里没有人烟的旷野,熊廷弼曾气得放声痛哭。
  就是这在这种情况下,熊廷弼提出了一个著名的策略:对付女真骑兵,以守为主。这是一个很大胆的提议,古往今来,人们印象中的功臣良将,多为进攻型人才,破关入城,势如破竹,但是如今这位辽东总指挥却提出了以防守为主的方针,怎能不让人跌破眼镜?
  但在这个防守的策略下,辽东得以平静。在很多时候,以退为进未尝不是一个好办法,面对女真人凌厉的骑兵攻势,丰富的游击战经验,“守”无疑是一个以逸待劳的良策。
  可惜的是,在以纸上谈兵为乐事的明朝廷里,阁臣集团因为并不直接接触军事,对保守和稳健的作风从来都是质疑的,而熊廷弼的耿直性格且对不依附权贵的行为也为他们所不喜。明泰昌元年(一六二○年),后金一举攻下抚顺西部的蒲河,明军损失七百余人。在两军争战中,这样的胜负比例原本并不为过,但嫌恶熊廷弼的人却因此找着了把柄,此时正是明天启帝即位,朝中大权,始落入太监魏忠贤之手,熊廷弼的命运,就值得堪忧了。
  “无谋者八,欺群者三”,这是朝中大臣攻击熊廷弼的话。对于这种凭空出现的栽赃,熊廷弼的反应是过激的,他据理力争,展示自己的军事主张。时间不长,朝廷下旨,收回那柄至高无上的宝剑,要他听候发落,熊廷弼主动要求辞职,谁也没有想到的是,明廷竟然应允了他的要求,未过数日,素以干才著称的袁应泰接替了他的职务。熊廷弼第二次丢失了他所曾拥有的一切。
  

世间已无袁崇焕(3)
努尔哈赤的探子向这位女真英雄报告,熊廷弼去职了。努氏大喜,于是发兵,书生出身的袁应泰,被迫应战。
  此战对于明廷来说是一个摧残性的打击。明军大败,袁应泰最后只能自杀身亡。但辽沈尽皆失陷,而其间七十余城,竟不战而下,方圆百里,逃得空无一人。
  朝中大乱,这时有人又怀念起实干家熊经略。阁臣刘一景面见皇帝,言明:“若熊廷弼在,局面决不于此。”(《明史·熊廷弼传》)
  于是,重新启用熊廷弼的呼声越来越高,皇帝再次听从了阁臣们的建议,那些曾经攻击过他的人尽皆被贬斥。
  辽东百姓与将官们等待着熊经略的回来。他们没有白盼,距上一次离职一年多时间后,熊廷弼真的又回来了。这一次,他登临山海关城经略辽东,手中仍然拿着尚方宝剑,而且还带着二十六万军队,其中仅广宁(今辽宁北镇县)驻军就十二万,“议饷千余万”,光是拨往广宁的火药就有二十多万斤。此情此景,令辽东军民无比振奋。
  所有人都以为这一次,熊经略一定可以大展抱负了。连熊廷弼自己也是这样认为的。但其实,他这第三次的复职,绝非善事,相反,更大的危险伴在他的身边。
  熊廷弼走马上任辽东经略,没想到的是,这次要面对的敌人不是努尔哈赤,而是身边的同事——广宁巡抚王化贞。而扶持这个对手的人,也是他在朝中的老对手——文官集团。
  明朝的党争之祸,并不仅仅是只限于天子脚下,而且一直延伸到社会生活中的各各方面,前面说过,党争导致用人制度被破坏殆尽,这个后果,自天启年开了个极坏的头,第一个深受其受害者就是熊廷弼。
  王化贞,山东诸城进士出身,长期来分守广宁,史书称其“刚愎自用”、“好漫语”,因为与兵部尚书、阁臣张鹤鸣的私交不错,扶摇直上,成为广宁守将,此次提拔熊廷弼,为起节制之用,朝廷将他也升了官,给经略熊廷弼做副手。
  “经抚不和”的苗头从一开始就出现了。。熊廷弼根据辽东战事的经验教训总结出:在拥有一支强大的骑兵队伍之前,明军是无法与精锐的后金军在一马平川的辽河平原上野战的。因此;必须“以守为战”。也就是这个理论基础上,他提出了“三方布置策”的战略思想。
  “三方布置策”精髓是:以广宁为主,重点布防,抵挡努尔哈赤的精锐部队,在天津、登州、莱州置舟师(也就是建设海军)袭扰敌军侧后;经略驻节山海关,节制三方,徐图进取。今天看来,这是一个非常正确稳妥有序的战略。但是在纸上谈兵急功近功的明廷阁臣眼中,防守从来就不是一件值得提倡的事。王化贞就对此论持相反的观点,与熊廷弼大唱反调。。他坚持宣称“不战必不可守,不过(辽)河必不可战”;要以投降后金的李永芳为内应,借察哈尔林丹汗蒙古兵四十万,甚至夸下海口“愿以六万兵进战,一举荡平!”
  王化贞的大唱反调似乎极为反常,照理他本是熊廷弼的下属,怎敢与上级对立?但其中的内情却是,与耿直、忠诚、不擅长曲意逢迎的熊廷弼相比,王化贞走的是另一条路线,他是内阁大学士叶向高的门生,而这位大学生的后台则是阉党首领魏忠贤。兵部尚书张鹤鸣又是熊廷弼的对头,在这个形势下,王化贞其实是直接取得了权利集团的肯定的。张鹤鸣甚至暗中授意,可以不理会熊的领导,便宜行事。
  也正是因此,当与熊廷弼意见相左时,王化贞索性拥兵自立了,在兵部的授意下,他将一切军务全部交给熊廷弼,军队则自己来领。明廷在辽东拥有大军二十万,张鹤鸣全部交给了王化贞领,熊廷弼空有经略之名,能带的兵不过五千。
  就在这个极端不利的局面下,又发生了一件事。当时还只是一个都司的毛文龙率二百余人突袭了镇江。王化贞乘机大力宣传自己的进攻策略,称为“奇捷”,熊廷弼却认为,此举乃纯属盲目冒进之举,打破了“三方布置策”,此乃“奇祸”!这场纷争把整个朝廷都卷了进去。天启二年正月十一日,张鹤鸣主持召开紧急会议,有八十余名大臣参加;最后提出了十几种解决方案,但最后决定的竟然是:支持王化贞的意见。
  

世间已无袁崇焕(4)
经抚不和,必然导致最后的失败。熊廷弼很不幸,他是第一个处在这漩涡中的将领。明朝军队的策略之争一直延续了几十年,争论的焦点就是在面对辽东的形势,“守”与“和”是否可行的问题,多年来,面对满清,“守”与“和”这个非常正确的作战策略一直被不懂兵法的所谓阁臣“主战派”打压,也直接影响到皇帝的判断。这年的十月,辽河冰冻,广宁人以为后金军队一定会渡河袭击,纷纷逃窜,兵部尚书张鹤鸣认为辽东形势不稳,要熊廷弼强攻,熊不从。但王化贞却坚持执行这个错误战略,经抚之争,最后以熊廷弼的妥协告终,王化贞几次进攻,无功而返。反而被努尔哈赤知悉了其实力,熊廷弼不得已将指挥部由山海关移至右屯。
  决战的日子终于到了,天启二年正月十八日,知悉经抚不和内幕的努尔哈赤率大军进逼广宁,在西平堡(今辽宁台安县南)发动总攻,王化贞听从宠将孙得功之言,调所有兵力由其指挥集中狙击努尔哈赤。但没想到这位深受信任的孙得功竟然叛变了,而王化贞的大军也因他错误地撤换广宁、闾阳两地守军,导致军力分散,在努尔哈赤大军的强大集中攻势下,明军一败涂地,孙得功趁乱散布流言,说敌军已经临近广宁,城中大乱,王化贞只带了两个仆人逃出。在大凌河上遇见了前来救援的熊廷弼,熊廷弼悲愤的问他:“你不是说六万军队,可以一举荡平努尔哈赤,现在怎么样?”(六万众,一举荡平竟如何?)王化贞惭愧无语。(《明史·熊廷弼传》)
  后金军队攻下广宁,辽东大片土地失守,熊廷弼将军队交给王化贞。自己带着难民入关。
  山海关城池中,一片悲哭之声,这一次兵败,完全是王化贞之失误,当然,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放弃了广宁沈阳辽阳大部分土地,熊廷弼亦有责任,后人也经常为此而认为熊廷弼在这个关键时刻没有清晰的目光。不过,今人看来,熊廷弼此举更像是有很多意气用事的成分,他内心非常不满王化贞的独断专行不服将令。与王化贞相比,熊廷弼要负的责任不足一提。但是万万没想到的是,此次撤回到山海关后,熊廷弼竟与王化贞同罪处理,不久,明廷下令,两人全部处以死刑。
  当时正是魏忠贤把持朝政,熊廷弼在入狱后,因为魏忠贤索贿未果,就加紧了对他的迫害。此时,正赶上与熊交好的东林党六君子也都入狱,于是,在阉党徐大化、崔呈秀的授意下,两案株连到一起,阉党诬蔑六君子之首杨涟收受熊之贿赂,“追赃”的审讯开始,熊家倾尽荡产,家破人亡,熊的大儿子也在“追赃”的压力下,自杀身亡。
  熊廷弼入狱掀起了对东林党的清算活动,也掀起了天启一朝党争之乱的高潮,这是他根本就没有意料到的,事实上,如果把他也划入“阁党”中,他还是东林党的对头楚党的派系。但是,因为东林党的杨涟等人突破门户之见,为他说了好话,结果反而被魏阉利用,成了党争的工具。熊廷弼最后死在了王化贞的前面。他的死与东林六君子的死前后相差不到一年。斩首后首级还传首九边,他的头被传来传去,让所有活着的人无不胆破心寒。而真正的罪人王化贞因为与阉党就有勾结,反而没有被处死,直到五年后才执行了死刑。追赃活动持续了很多年,熊家的人在这次持续时间极长的勒索活动中很少有人善终,直到崇祯上台,勒索活动才告停止。
  熊廷弼是明朝继于谦后,用极端手段冤杀的又一个军事天才,也是明末党争之祸的牺牲品。此后,辽东的大片土地被占领,无人可守。而这时临危受命的则是名动天下的孙承宗。
  孙承宗是万历三十二年中进士,授给编修,此后,充当日讲官,为天启皇帝朱由校当过讲师,深为天启所重,呼之为“吾师”。他在朝野上下,名望极高。同样的,他的军事战略眼光之高似乎尤在熊廷弼之上,这一点,从他一接掌兵部就能看到。他一到任,马上精简京师的军队,抽调兵力,修筑蓟镇长城,巩固山海关老龙头边防,处罚办事不力的大臣、将领,推荐兵部左侍郎王在晋接任熊廷弼为辽东经略,雷厉风行而有条不紊。而这其中他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是推荐当时名不见经传的作战参谋袁崇焕为山东按察使佥事,这个伯乐之举,为明王朝最后一个军事天才袁崇焕的脱颖而出创造了绝好的机会。
  

世间已无袁崇焕(5)
上任不久,孙承宗发现他举荐的辽东新任经略王在晋是个平庸之辈,毅然将他换下,以兵部尚书亲自督军山海关,这一点,在当时一个绝对了不起的行为。为表彰他,朝廷下职,命他对总督山海关及蓟镇、辽东、天津、登、莱诸处军务,并享受特权,可以便宜行事,不受朝廷节制,批给八十万军费供其使用。其风头之劲,一时无人能及,即使当年的戚继光,也未免要甘拜下风。
  辽东军备,这时焕然一新。但就此时,在军事上无所不能、深受将领与边关军民爱戴的孙承宗,却没想到,因为在无意间得罪了一个人,竟然在转眼间令自己如日中天的功名事业一下子跌进了谷底。
  孙承宗得罪的这个人,就是天启皇帝身边的红人,大太监魏忠贤。
  由于孙承宗曾经是帝师现在又是帝国军队最高首长的身份,魏忠贤对他最初采取的是拉拢的姿态。但是孙承宗从不买�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