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知青史- 第6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发边疆、建设边疆和巩固国防的重大战略意义出发,应继续采取把大多数上海知青稳定在新疆的方针。但是,考虑到新疆农场和知青本人或家庭的实际困难,也要在现行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分期分批地把一部分符合本规定的知青商调回沪或迁回上海落户,或调剂到上海市所属的外地农场。具体规定是:
  (1)在沪的父母退休、退职,其子女是未婚的新疆农场工人(含1978年以前离婚及丧偶的,不含退干的人员),可以商调回沪;已婚的,如配偶也是上海知青,并符合这种条件,或符合“特殊困难”和“特殊照顾”条件,也可同时商调。
  (2)家庭符合“特殊困难”条件之一的农场职工可以商调回沪。这些条件是:1父母在沪的独生子女;2父母在沪,身边无子女或虽有子女,但子女均已丧失劳动能力、生活不能自理的;3在沪父母十年###中受###致死现已###昭雪的。
  (3)家庭需要“特殊照顾”的农场上海知青可以商调回沪。属于这种情况的有:1父母双亡,弟妹在沪均未成年,需要照顾的。2在沪父母身边虽有子女,但在远郊成家,实际无法经常照顾父母的。3兄弟姐妹有二人以上在新疆的,准予商调一名农场工人。4父母长期(三年以上)在国外工作,家庭有困难需要照顾的。5革命烈士子女。6中国籍外国人,外国籍中国人,港、澳、台胞及华侨子女。个别已担任农场干部的上海知青,如符合上述条件,困难较大的也可参照办理。
  (4)因工、因病致残,经地、州医院证明,团场领导审核,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或因精神病等不能参加劳动的农场工人,准办理退休或退职手续,由原单位按月发给退休费或生活费,迁回上海落户,不再安排工作。

一波三折的新疆农场知青返城风(9)
(5)本人原是上海郊区农村青年的农场职工,可办理离职手续,回原籍落户。
  (6)从1979年1月1日起至1980年11月1日止,已批准调回上海的知青,其配偶也是上海知青现留在农场的(含离婚又复婚的),可将其配偶商调到上海市所属农场。
  (7)已婚夫妇,一方符合上述(1)(3)两项条件的,可从1982年开始,将夫妇双方逐步调剂到上海所属外地农场。
  (8)以上商调回沪或迁回上海落户的农场职工,准备有计划有步骤地、分期分批地进行。
  (9)对已返沪的上海知青,要区别情况予以处理。凡符合各项条件的,办理合法手续,由上海市逐步加以安置;凡不符合条件的,律动员迁回新疆农场。
  上述《规定》对知青“顶替”、“特困”、“特殊照顾”、“病退”、离职等返沪条件作了详细说明,进一步放宽了返城限制。按会议估算,在新疆农垦系统488万上海知青中,符合条件的约15万人,不符合条件的约338万人。
  会议还商定,对现在新疆农场的上海知青,新疆方面将加强对他们私自返沪的控制新疆自治区政府、上海市政府:《关于解决新疆垦区农场上海支边知识青年问题的报告》、《关于解决新疆垦区农场上海支边知识青年问题的具体规定》,1981年3月30日。。
  到1984年4月,经上海、新疆两地共同努力,已办理符合调、迁回沪条件或调剂去上海农场的知青近16万人。同时,上海市动员盲目倒流的17万名知青返回新疆。留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982年新疆农垦正式恢复生产建设兵团建制)的上海知青尚有3万人据《新疆通志?民政志》(新疆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25页:1985年底,兵团尚有知青41200人,除30000名上海知青外,还有北京知青3100人,天津知青3100人,武汉市知青2300人,江苏省知青1300人,浙江省知青1400人。。
  三万上海知青最终留在了新疆。在1700万城市知青中,像这样的结局是绝无仅有的。上海知青为了返城,尽了极大努力,却未能完全如愿以偿,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上海市人口压力在全国首屈一指,对迁入人口不能不严格限制;新疆战略地位重要,民族关系复杂,基于开发边疆、建设边疆、巩固边疆的大局,需要把一批知识青年留在兵团。这部分青年,文化素质、工作能力在兵团中均属上乘。在以后的年代里多数人成为各单位工作、生产、管理中的骨干。另外,这批知青下乡时间早,年龄大,70年代末,多数已在当地成家立业。家室所累,增加了返城的难度。有些上海知青是与外地知青或当地青年结为姻缘的,不符合返城条件。许多青年虽希望“叶落归根”,但耳闻目睹上海市在住房、就业方面的紧张状况,只好打消了返城的念头。
  

城市飓风(1)
1979年前后席卷全国的返城风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在下乡知青集中安置地,首先是在沿边地区的国营农场;再一种是知青的原居城市,大批知青倒流回城后,自发集结起来向政府请愿,目的同样是返城。当时,全国各大城市或多或少都受到这股风潮的冲击,特别是上海市,始终处在风潮旋涡的中心。
  (一)上海市“二五”卧轨事件
  早在1978年11月,上海市街头已出现知识青年请愿、###活动,要求返城。12月10日,各地返沪知青举行###、静坐,提出“我们要工作”、“我们要饭吃”的口号。形势日趋动荡。
  上海是全国人口最多的超大型城市,青年就业、升学一向比较困难。“###”十年,动员上山下乡的知青人数高达100余万,且具有跨省安置多,进入边疆国营农场(生产建设)兵团多的特点。迁往外省的70多万知青分布在东北三省、新疆、内蒙、云南、安徽、江西、江苏、浙江、贵州等省、区。在城市1100万人口(其中市区600万人)的巨大压力下,再想为100多万下乡知青(何况他们中相当一部分人已结婚生子)让出一块生存空间来,难度实在是太大了。这就注定了上海知青返城之路更为艰辛坎坷。
  上海市知青闹返城的活动历时长,规模大,其中轰动中外的是“二五”卧轨事件。
  1979年春节在即,上海市迎来了数十万回家探亲过节的知识青年。节前,上海市有关部门举办了内容丰富的慰问活动,以期安抚情绪不稳的返城知青。然而,节日期间的走亲访友,为知青们沟通信息,彼此串联提供了便利。躁动的情绪藉以蔓延。
  2月5日,即春节后的第九天,一大批知识青年(包括部分已在外地就业的知青)在一个所谓“行动委员会”的带动下,走上街头,######,高呼“返沪”的口号,要求市委领导人接见。因要求未得到满足,部分青年于当日下午聚集到上海站共和新路道口,情绪激愤,竟采取了卧轨拦截火车的行动。大批围观者将上海车站通往南京、杭州方向的咽喉要道堵得水泄不通。有的建议:如果市委不解决,将乘46次列车北上北京。一些青年高擎着白布横幅,墨笔大书“坚决要求市委彭冲、王一平接见”,“不达目的,决不罢休”,“我们要回上海参加四个现代化建设”等口号参见《事实真相不容歪曲——二月五日一些人违法拦阻列车纪实》,《解放日报》,1979年2月11日。。上海铁路局的几位负责人奉命到现场,劝说卧轨知青撤离铁路,后者不为所动。
  当晚,四名知青代表到上海铁路局办公大楼,请路局向上转达要求市委领导接见的意愿。并表示,只要同意接见,愿意撤离铁路。当获知市委书记、市革委会副主任严佑民同意在市革委会接见的消息后,代表们便返回共和新路道口叫群众撤离。至此,剑拔弩张的形势有所缓和。但知青的聚众请愿,只是一种自发的行动,没有一个领导核心,更没有什么组织,一哄而起,“群龙无首”,所以一旦面临何从何去的抉择,势必意见分歧,行动上也无法保持一致。于是,有态度过激者斥责代表是“叛徒”,又有人得寸进尺,提出市委领导人到现场接见的要求。最后,“强硬派”意见占了上风,卧轨行动继续进行。不久,严佑民在市革委会接见知青代表,批评了他们阻拦列车、中断铁路交通、影响铁路运输的行动《事实真相不容歪曲——二月五日一些人违法拦阻列车纪实》,《解放日报》,1979年2月11日。。

城市飓风(2)
铁路大动脉被阻断的消息很快惊动了中央领导部门。6日凌晨,国务院下达了电话指示。随即,部分卧轨青年撤离铁道。至清晨4点,仍有少数盘踞铁路,坚持不走。在这种情况下,市公安局只好调动民警和消防警察前往肇事现场,驱散人群,将少数人扭送公安局。轰动一时的“二五”卧轨事件至此结束。
  卧轨事件从5日下午5时开始至翌日凌晨4时30分终止,使作为交通枢纽的铁路大动脉中止运行12个小时。关于这次事件的过程,尤其是造成的损失情况,《文汇报》、《解放日报》、《中国青年报》均作了详细报道。这次事件造成损失包括:上海站共有29趟列车不能出站,31趟列车不能进站;沪宁、沪杭两路全线陷于停顿;8万多名旅客(其中包括千余名外宾和华侨)不能进站、出站。并且,搞乱了津浦、浙赣等几条铁路线的运行秩序,长途列车误点波及全国,需要一周时间才能恢复正常。有关部门精确算出:客车始发晚点和停运晚点累积达632小时27分钟,仅此一项就损失21956万元《中国青年报》,1979年2月13日。。总之,这次事件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不良的政治后果。
  为了消除这次事件的影响,防止类似事件再度发生,上海市委于2月7日召开电视广播大会,号召知识青年做维护安定团结的模范。粗略统计,在不到半个月的时间里,在《文汇报》、《解放日报》、《中国青年报》、《工人日报》、《人民日报》上发表的谴责这次事件的文章达20篇之多。2月6日《解放日报》发表的评论员文章,将这起卧轨事件与“###”中“那种捣乱社会公共秩序的行为”相提并论,强调对“继续捣乱的人”要进行法律制裁。这家报纸在16日又发表了题为《坚决制止“回沪”风》的社论,对知识青年中“颇有市场”的4个口号:“我们要骨肉团圆”;“我们要求落实政策,有错必纠”;“我们要解决实际困难”;“这是我们的###权利”逐一批驳,最后引导出“千道理,万道理,刮‘回沪风’是没有多少站得住脚的道理”的结论。
  春节前后,在其他一些大中城市,同时发生了知青请愿、###、聚众闹事的事件。
  1月25日上午,200多名农场知青在南京市委门口###,要求回城工作。这次###是由苏北东辛农场的一些知青发起的,他们串联了14个农场的知青,利用春节返城的时机,集体运动,要求市委解决他们的问题。
  南京市委派秘书长和知青办主任等20多人接待了知青代表。代表们反映的问题有:工资太低,一般是每月20元、28元,最高33元;不少农场干部作风恶劣,打人、骂人是常事,还进行各种体罚。他们对1978年74号文件有关农场知青的规定不满意,要求给他们插队知青的待遇(因为可以上调),不要全民所有制的职工待遇(这样只能商调)。主要原因是因为农场知青回城的难度大于插队知青。
  少数知青不听劝阻,在墙上刷标语:“还我户口,还我青春,结婚无罪”;有的把矛头指向“走后门”进城的农民工,提出“开后门上来的农民滚回去,把农民工非法占有的招工指标退出来,安插农场知青”。这突出反映了知识青年对农民工大量进城,增加知青返城和就业困难的强烈不满。还有的知青在市委门楼上大书“望乡”两字,以表达回城的迫切心情。下午,一些知青结队到市中心鼓楼、新街口等交通要道。他们拦截汽车,在车身上刷标语,交通堵塞近3个小时。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城市飓风(3)
这一天,南京市委召开了两次区委书记会议,要求做好农场知青工作:1做好个别头头的说服工作;2市、区、街道、居委会层层做过细的工作;3采取多种形式,稳定知青家长;4各区成立接待办公室,负责人亲自接待上访知青,听取意见;5进行家庭访问,组织节日慰问。由于南京市委的耐心、克制,及时进行细致的说服和疏导,使这次请愿活动很快平息下来。
  在浙江省会杭州市,一些在省内外农场工作的知青,以及一些在当地就业的原知青,趁着春节大批返城的机会,成群结队到市委大院请愿,要求返城。据说,一些人在请愿时“大吵大闹”,有的举着横幅堵住大门,有的不听劝阻擅自敲钟,有的强行闯进办公室,有的撞破市委印刷厂的玻璃,严重影响了市委机关办公。2月5日起,一些青年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