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战区最高统帅:抗战时期的蒋介石》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战区最高统帅:抗战时期的蒋介石- 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堪。唯蒋主席始终保持中和严正之态度,对青年学生绝不取压迫之办法,故两三月间,至京请愿者无虑五六万人,而卒未发生一次冲突,其行动越轨者,亦足以警察徒手驱散或弹压之而已。”打电报到南京提出质问、警告的更是像潮水一样。顾维钧说:“我不但受到学生团体和代表们的质问,而且受到潮水般的来自全国的电报质问,这些电报把直接谈判的计划说成是为委员长保持政权的阴谋。那些发电报的人认为我只是为委员长的政治计划服务的工具,我记得江苏省同乡会发来的一封电报,表示反对直接谈判,并且警告我,如果我不改变态度,就要毁掉我的祖坟。”“我记得上海各界联合会和上海市商会发给我的电报,对我提出的直接谈判的方针也提出了警告。”5米5花5书5库5 ;http://www。7mihua。com

    这时的蒋介石成为众矢之的,再加上宁粤分裂和国民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分头在南京、广州和上海召开,蒋介石被迫第二次下野。

    1931年12月15日,国民党中央常委会在南京中央党部举行临时会议。在京的中央执监委均参加,于右任任主席,作出了决议:“(1)国民政府主席兼行政院长蒋中正呈请辞职案,决议准蒋同志辞职;推林森同志代理国民政府主席、陈铭枢同志代理行政院长。(2)考试院长戴传贤、监察院长于右任、立法院长邵元冲呈请辞职案,决议慰留。”陈布雷在日记中说,蒋介石“乃于十二月十五日向中央常会正式提出辞呈,将国府主席、行政院长及陆海空军总司令本兼各职一并辞去”。会后,蒋介石发表了辞职通电,说他担任国民政府主席三年来“无日不思竭其愚庸,实现总理之遗教,无负党国之付托”。特别提出:“乃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已以委曲求全之精神,接纳全党团结之方案,而在粤同志迄未能实践约言,共赴国难。胡汉民同志等微日通电,且有必须中正下野除兵柄,始赴京出席等语。是必欲中正解职于先,和平统一方得实现。中正昔因顾虑政治中断之危,愿为党国忍垢负责于一时者,将转为同志团结与党国统一之梗。且使外交政策,日滋无责任之批评。莫衷一是,现在国事至此,若非从速实现团结,完成统一,实无以策对外之胜利,慰国民之期望。权衡轻重,不容稍缓须臾,再四思维,惟有恳请中央准予辞去国民政府主席等本兼各职,另行选任贤能接替,以维团结,而挽危亡。”他又表态说:“中正许身革命,进退出处,一以党国利害为前提。解职以后,仍当本国民之天职,尽党员之责任,捐糜顶踵,同纾国难,以无负总理之教训。”同日,林森和陈铭枢联名发表就职通电,各地中委纷纷入京。12月22日至29日,国民党召开了四届一中全会,于右任致《开幕词》,孙科致《闭幕词》。蒋、胡、汪三派表面上实现了统一。会上,通过了改组中央常委会、中政会常委会案。以林森为国民政府主席,孙科为行政院长。蒋介石、胡汉民、汪精卫均为中政会常务委员。孙科在《闭幕词》中讲:这次全会“无论东西南北,各方面的同志,都相率来京,集合一堂,决定党国今后的方针”。还特别表扬了蒋介石,说:“这一次党内同志能够得到精诚团结的结果,我们又不能不想起蒋介石同志这种伟大精神的表现。如无蒋同志这种伟大精神的表现,也不能感动全体同志,有此良好的机会,使大家集合在一起,所以我们回想这几天内开会精神之良好,结果之圆满,不能不对蒋介石同志表示最大的敬佩。”
第9页 :
    蒋介石出席开幕式后,就带着宋美龄乘飞机到了宁波,随即回他的老家奉化溪口去了。蒋介石在行前曾约陈公博、顾孟余、王法勤谈话。蒋说:“本人甚盼汪先生能不顾一切,任此艰难。前在沪时,曾向汪先生面述此意,汪太客气,希望三位再代转达。中兴本党,非汪先生莫属。”同时,蒋又留函致于右任、何应钦、孙科等人,说:“全会既开,弟责即完,故须还乡归田,还我自由。”并说:“此去须入山静养,请勿有函电来往,即有函电,弟亦不拆阅也。”

    5.同意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1936年10月,蒋介石在解决了两广“六一事变”后赴南京参加了“双十节”。接着,宋美龄拉上蒋介石赴杭州参加中央航空学校开学典礼。在杭州,蒋介石将韩复榘(山东省主席)、徐永昌(山西“绥靖”主任)、杨虎城(陕西“绥靖”主任)、戈定远(冀察政治委员会秘书长兼宋哲元的代表)以及其他军政头目召集在一起举行会议,以显示所谓中央的统一。这时,西北已成为蒋介石反共的前沿,而西北的局面在蒋介石看来是相当不稳固的,因西北“剿总”副总司令张学良和陕西“绥靖”主任杨虎城在全国抗日救亡的大势感召下,“剿匪”态度有所动摇。此时,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以及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线,而张、杨的部队在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陕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军事“围剿”中又遭到沉重的打击,杨虎城曾说,部队被派往打红军,等于一个人被判了无期徒刑。所以,张、杨都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关于“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同中国共产党有过接触。对这些举动,蒋介石既不满又担心。10月21日,蒋介石由南京飞抵西安,召集张、杨和陕西省主席邵力子开会,商议“剿共”事宜。蒋介石对张学良的举动深为不满,认为“汉卿乃如此无知,可为心病”。他向张、杨指出两条出路,一是参加“剿共”,二是调离陕甘。张、杨是哪一条路都不愿走,既不听从命令,又不离开西安,于是决定先进忠言,劝蒋介石回心转意,不得已则用武力,即所谓“先忠谏然后兵谏”。

    10月31日是蒋介石50岁生辰,全国搞了一场“献机”祝寿。29日,宋美龄由上海出发,蒋介石离开西安,在洛阳相聚。30日晚上,洛阳的国民党中央军事学校分校举行一个盛大的提灯游行会,庆祝蒋介石的生辰。31日早晨,“二万多民众齐集洛阳分校,向蒋委员长致敬。阎锡山和商震也特为此事赶到,同其他的要人出席这个庆祝会了,当蒋委员长偕同蒋夫人在二十一响的礼炮声中莅临时,民众鼓掌欢呼,响彻云霄,群众一齐向蒋委员长行三鞠躬礼,以表示庆祝,而蒋委员长发表了一篇动人的演说。当这个庆祝闭幕时,由蒋夫人将从上海带来的两个巨大的诞辰蛋糕切开,分给当地三十个团体的每个代表”。这场祝寿活动是为了粉饰蒋介石政权的统一。一个外国人写的经蒋介石“特许”的传记中吹嘘说:“凡是曾经参与过这次典礼的,没有不深信中国确已获得了永久的统一。”

    原在1936年一二月间,中国共产党一方面加紧对张学良、杨虎城及所部的军队的争取工作,另一方面组织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队东渡黄河赴华北前线抗日。到了这一年的8月,红军和张、杨的东北军和十七路军三个方面,在抗日的基础上,实现了联合。11月24日,张学良把西北的“前线的紧张的形势”报告蒋介石,并请求蒋介石到洛阳“以待面谒”。12月2日,张学良飞往洛阳向蒋介石“作了一个详细的口头报告”。蒋介石也知道情况危急,在日记上说:“东北军之兵心,为察绥战事而动摇;则“剿赤”之举,几将功亏一篑。此实为国家安危最后之关键,故余不可不进驻西安,以资镇摄,而挽危局。盖余个人之生死早置诸度外矣!”4日,蒋由洛阳飞往西安,“决定使纠纷的局势好转,同时亲自指示剿共军事”。当蒋介石抵达西安机场时,“有数百个东北军的军官莅场欢迎,他们表示想向蒋委员长面陈关于剿共军事的意见。蒋委员长就叮嘱他们将意见交给张学良转呈给他。这是东北军对政府所采继续剿共政策表示不满的第一次的公开的表示”。在西安,蒋介石召集高级将领,举行了数次会议,讨论“剿共”军事,并决定由蒋鼎文担任晋陕宁绥四省的“剿匪”总司令。张学良多次劝说蒋介石改变内战政策,但均无效。7日,蒋介石同张学良发生激烈的争论,张学良痛哭陈词,但丝毫不能改变蒋介石的态度,蒋表示他的“剿共”政策至死不变。
第10页 :
    在上述各种形势交错的影响下,西安事变就发生了。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软禁了蒋介石。“事变”的消息当天由国民党驻潼关的樊松甫军长将张学良自西安发出的一个电报传送南京政府。当时为什么张学良没有向南京发电呢?主要是因为蒋介石逃离华清池住处躲进骊山还未找到,张学良等将领很焦急,所以急电樊松甫说蒋介石“失踪”。南京接到樊转来的电报是12日下午3时50分。又过了一个半小时,即到12日傍晚,南京政府才接到由西安发来的通电。通电说这次捉蒋是“学良等多年袍泽,不忍坐视,因对介公为最后之诤谏,保其安全,促其反省”。通电并提出西北军民的八大主张,中心点是要求“停止一切内战”、“开放民众爱国运动”。1米1花1书1库1 ;www。7mihua。com

    当时,宋美龄正在上海以航空事务委员会秘书长的身份向各级官员了解情况。孔祥熙首先得知蒋介石“被绑架”的消息,随即直接找到宋美龄,把这惊人的消息告诉她。她在震惊之余决定马上同孔祥熙、蒋介石的顾问端纳乘夜车返回南京,翌日上午7时抵达。

    宋美龄一到南京,看到的情况是“薄雾中南京有股异于往常的混乱味道”。事变发生的当天夜里11时,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临时开会,一直开到深夜3时,接着马上开中央政治会议。基于维护政府威信,也激于对张、杨的所谓“愤慨”,大部分国民党员大骂制造事变的爱国将领,主张“出兵讨逆”,甚至提出“不惜玉石俱焚”。最终会议决定快速、严厉地实行报复行动,立即向西安开战,轰炸这个城市并且进军西北。会议还决议免张学良职,交军亊委员会严办。南京政府这的一决定最受日本的支持,日本是希望事态扩大,酿成中国的新内战,以便实现灭亡中国的野心。宋美龄到达南京的这一天(13日),南京收到张、杨发来的电报,明白表示蒋介石是安全的。张学良另致电孔祥熙、宋美龄。在他致孔祥熙的电报中说:“弟爱护介公,八年如一日,今不敢因私害公,暂请介公留住西安,促其反省,决不妄加危害。”在他致宋美龄的电报中说:“大义当前,学良不忍以私害公,暂请介公留住西安,妥为保护,促其反省,决不妄加危害。学良平生从不负人,耿耿此心,可质天日,敬请夫人放心。”

    在南京,实际上是两股势力在发生作用,亲日的为一方,亲英美的为一方,客观上却起着不同的作用。亲日的,当时以何应钦为代表,不论他们是从何种目的出发,表面上似乎是站在蒋介石的立场上,对张学良、杨虎城采取强硬的态度,而效果上却有利于日本帝国主义的大举侵犯。相反的,亲英美的,当时以宋美龄为代表,不论他们是从何种目的出发,表面上似乎是站在张、杨的立场上,对张学良、杨虎城采取“软弱”的态度,而效果上却有利于国内团结抗日。

    宋美龄到了南京后就马上卷人了这场交锋。宋美龄是怎么处理这件事的呢?“在这一段日子里,美龄经受着可怕的精神折磨,但她在白天的时候却从不表露出来,她与霭龄住在孔家公寓。事情发生后霭龄立即来到南京,她意识到自己的作用,意识到作为大姐会给别人带来最大的安慰,因为她确信蒋介石没有死。美龄忙得不可开交,连哭的时间都没有,她也不会轻易地哭。只要蒋介石还有活的希望——在等待的那段日子里,她从未失去过希望——她便负有巨大的责任,不能推卸。她需要去战胜许多不同的暗流:激进派——她丈夫也算在内——诚意地认为,对叛乱者采取强硬的手段就是捍卫国家的最螅妫灰跄奔以蚱笸荚诖竽阎写廴ǎ矶嗍鼐傻闹泄宋蘼垡馔既绾危蝗戎杂谑┬┬∪ㄊ趵聪ナ惫猓舛杂谕纺悦羧瘛⑹芄鞣窖盏拿懒淅此导蛑笔欠⒎琛8猩跽撸鲜稣庑┤硕冀游诲钊跖樱坏貌徽依碛衫囱谑嗡抢碇堑木俣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