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在中原大战中,张学良为了帮助蒋介石战胜冯玉祥、阎锡山,已将东北军主力大部分开进关内,其自己也长期住在北平。1931年七八月间,冯玉祥部投张学良的石友三受非常会议的收买,转过来反张,进兵北平。这时,张学良就把东北可能抽调的部队抽调入关,参加讨伐石友三的战事(黑龙江仅有的两个国防旅也都在这时调入关内),这样,致使东北的边防军兵力益显单薄。当时东北军将领对于这样的抽调兵力打石友三曾作了通俗而又形象的比喻:“东北军为了讨伐石友三,不但把棍子拿了出来,而且连笤帚纥达都拿出来了。”结果在东北,吉、黑两省只剩下五个旅,而且多为装备低劣、两团编制的省防旅;处在日军强大兵力威胁下的辽宁,也仅留王以哲的第七旅、张廷枢的第十二旅、张树森的骑兵第三旅、常经武的第二十旅和两个省防旅,总共五六个旅的兵力。这正如冯玉祥所说的:“当时看见张学良跑到北平,日本人觉得这个时候可以发动了,因为日本人看见蒋介石在北伐成功以后,自己用刀把自己的臂膀和腿都砍掉了,明明地知道,就是日本人占了东北,蒋介石也没有什么办法。”
第5页 :
东北的形势越来越危急,日本的侵略野心暴露得越来越明显。当时沈阳市公安局督察长兼公安总队长熊正平目睹“九一八”事变前“沈阳形势即日渐紧张”,就向警务处长黄显声报告。黄遂亲赴北平向张学良报告。黄由北平返回沈阳后对熊正平说:“副司令派王维宙代表他到南京请示中央了,蒋介石指示不必惊慌,有九国公约及国联,日本不能强占我领土,万一日本进攻,也不可抵抗,以免事件扩大,处理困难。副司令又说,你们地方武装可加紧训练,严加戒备。”当时第七旅旅长王以哲面对“万一发生事变,我旅必将首当其冲”的态势,亲赴北平向张学良报告,并请求将关内东北军调回一部分,以防万一。王回到沈阳时对部属说:“张副司令已经派人将情况报告了蒋介石,蒋指示暂不抵抗,准备好了再干,一切事先从外交解决;并告诉张学良要效法印度甘地对英国不合作的办法来应付日本,遇事要退让,军事上要避免冲突,外交上要采取拖延方针。”据第七旅参谋长赵镇藩回忆说:“在九一八事变前,张学良转来蒋介石的铣(8月16日)电,主要内容是:采取不抵抗政策,竭力退让,避免冲突,千万不要逞一朝之愤,置国家民族于不顾,希转饬遵照执行等语。”冯玉祥也说过:“九一八事变前,张请示过蒋介石,蒋对张学良说:无论日本人占什么地方,都随日本占,我们是不抵抗主义。蒋说:这话是我说的,但你不许对别人说。当时全国的舆论,因为张学良说的不抵抗主义,大家都攻击张学良,但张学良有苦说不出来。”3到了9月12日国民政府驻日大使馆电告说,近日日本政府决定对满蒙的最后方针,认为中村震太郎的失踪,系被中国虐杀,已密令驻屯南满沿线日军,相机为紧急有效的处置。这时,张学良还是令驻沈阳的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公署参谋长荣臻同日本总领事林久治郎说,中村事件经我方调查,已将兴安区屯垦军第三团团长关瑞玑扣押,即为负责处理,意谓中村事件如能协议解决,或不致发生严重事端。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蒋介石的态度有以下三种。第一,幻想和平解决。他说:“我们现在固要尽力避免战争,且在未至战的时候,仍要镇静持重,无暴其气。”“现在我们的军备武力,虽然不如日本,但因为我们人民知识程度提高,所增加的卫国力量,实在足以保卫我们国家的存在。这种精神的表现,决不是军国主义的国家所能压倒的,所以此次事件,固希望能够和平解决,但若万不得已而须以武力自卫,就必定可以得到最后的胜利。”他于9月23日致电何应钦指示对日方略,说:“对日方略,我应采取正当防范,如日军有越轨行动,我应以武装自卫。”第二,迷信国联来解决。他说:“我国是世界国家之一,既不能离开世界,同样既是国际联合会的一分子,即不能离开国际。”“我们更应相信国际有公约,人类有公道,我们要以和平的心理去遵守,以牺牲的精神去拥护。”第三,先要安内。他在9月28日宣誓救国御侮决心时写道:“持其复仇之志,毋暴雪耻之气,兄弟阋墙,外侮其御,愿我同胞,团结一致,在中国国民党领导指挥之下,坚忍刻苦,生聚教训,严守秩序,遵守纪律,期于十年之内,湔雪今日无穷之耻辱,完成国民革命之大业。”10月10日,蒋介石在双十节手书救国之道誓词说:“救国之道,在和平统一,御侮之要,在守法奋斗,统一为和平之基,守法为奋斗之本。”到11月30日,蒋介石在顾维钧宣誓就职外长时更是露骨地说:“攘外必先安内,统一方能御侮,未有国不能统一而能取胜于外者。”蒋介石的态度,集中到一点,即是对日寇的入侵采取“不抵抗主义”。
第6页 :
陈布雷在日记中写道:“九月十八日,日军突破北大营,沈阳沦陷。蒋主席闻讯次日即起程回京,变起非常,全国民意激昂,社会群情惶惑无主,而党中元老之不在中央或故树异职者,复推波助澜,以长攻击政府之气焰。蒋主席忍辱负重,决定按照国联盟约及非战公约与九国公约,诉之于国际之公论,一面则严令东北当局,节节抵抗。然东北军骄逸性成,不能遵奉命令,达成任务,日军复锐进侵略,以致失地日广,三省相继被占,而内外责难更纷然杂起矣。”冯玉祥当时避居山西汾阳,打电报给蒋介石说:“日本大肆屠杀,不闻有备战之举,反以镇静为名,徒然日日哀求国联。试问宰割弱小民族的国联能代中国求独立,能代中国打倒该会常务理事之日本乎?与虎谋皮,自欺欺人,仍甘为帝国主义之工具而不悔。”这个时候被蒋介石起用的外交部长顾维钧在回忆录中写了一段很深刻的话,揭示了蒋介石对“九一八”事变的态度。顾说:“委员长原已发现他的处境非常困难。早在沈阳事件之前的夏天,他就在庐山举行扩大会议,讨论当时提出的特别是少帅的东北的集团提出的对日采取强硬态度,和直接抵抗日本侵略的政策等要求。委员长是个现实主义的政治家,他觉得必须对日谈判。另一方面,作为一个精明的政治家,他不愿意公开明言直接谈判的政策。”_米_花_书_库_ ;www。7mihua。com
蒋介石对“九一八”事变日寇侵华是采取“不抵抗主义”,这是长时期所作的结论,我们却于心里有不踏实之感,理由:一是没有见到原始资料,唯一像原始资料的是《文史资料选辑》(全国)第6辑上赵镇藩写的那篇《日军进攻北大营亲历记》,其中有一段加引号的文字即:“逞一朝之愤,置国家民族于不顾,希转饬遵照执行”,说是蒋介石于1931年8月16日给张学良的“铣电”。二是作为南京政府首脑的蒋介石,会明目张胆地不加掩饰地说“不抵抗”还加“主义”,似乎不大可能。于是我们曾怀疑过有无所谓的“不抵抗主义”。在这里我们仅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出版的我们曾参与编辑的“前日本末次研究所情报资料”第五十册上有关资料摘录于后:
材料一:“SEP221931”(1931年9月22日)《晨报》报导:“(本市特讯)昨晚张副司令在协和医院接见外国记者团时,答复各记者询问后,作以下之宣言:日军于九月十八日夜间未经通知突然袭击沈阳及东北各地,此举为空前所未有。日本于数星期中激动其国人,并于中国受水灾共祸内战之苦痛时,而取暴行。当余闻及日军在东北,将有某种行动时,余即命令中国军警收兵器于兵库,取不抵抗主义。当日军实行进攻之消息传来时,余又下令勿事抵抗。日方虽对此举认为有临时原因,然张氏宣言称事实证明过去若干时间,日方制造战争已引起世界注意。日军现已开衅,但中国无意以武力对待之。中国方面维持世界公意之判决,并希望而期待对此事件将有公正之判决。张氏称日方欲占至何地为止及其目的,彼均不明,因全部事件均系非常。有询将来交涉系由中央抑由东北地方进行,张氏答称此苟全国一致之问题,当由南京解决。张氏又答苟国联方面提出的问题,则自由南京国府办理,各国记者最后对张氏之接待,表示热烈之谢意,并祝张氏早日恢复健康。”
第7页 :
材料二:“SEP221931”(1931年9月22日),《大公报》报导:“(赴沈平津记者团廿日来电)记者团二十日下午一点抵皇姑屯,由日记者野口则清取得领事馆许可,方入附属地内,(日军)进攻西门者,由三经路西侧进攻,城内事先日方已有埋(伏),由便衣队混入内应,击退我国军警,开门放日军入城,日军在发动之先,连日在北大营附近作战斗演习,形势严重,故驻北大营第七旅早有预备,连日即不在营内居住,由另一营守备,及日兵进攻,团长官命令不准应战,由后门退走,日军赶至,纵火焚烧,驻讲武堂之学生队约两千人,亦向沈海线退去,兵工厂迫击炮厂粮服厂等全被占领,兵工厂所存械弹,传闻足数十师之用,与新式机器全被日军运走,。”Ⅰ米Ⅰ花Ⅰ书Ⅰ库Ⅰ ;http://www。7mihua。com
材料三:“SEP221931”(1931年9月22日)《晨报》报导:“(本报特讯)东北边防司令长官公署参谋厅厅长荣臻,宪兵司令陈兴亚,参谋次长鲍文樾,于前日由沈阳来平,昨晚十时,车过天津,今晨一时十分抵平,张副司令令汤国桢到站迎接,万福麟、周大文、胡若愚等均到站欢迎,荣等下车后,偕汤国桢等乘汽车赴协和医院谒见副司令,因时间过晚,未与记者发表谈话,闻沈阳等处东北军,自无抵抗撤退后,一部分集中锦州,尚有一部分,现拟集中山海关。”
材料四:“SEP241931”(1931年9月24日)《晨报》报导:“(南京二十三日下午六时四十分本报专电)漾(二十三日)国民政府告国民书,原文如左:日军在东三省暴行发生以后,我全国人民应取之态度,中央已有详切之指示。今兹事变起后,政府已立即将日人之暴行,报告于国联,并要求第一步先使日军立即撤退,政府现时既以此次案件诉之于国联行政会,以待公理之解决,故已严格命令全国军队,对日军避免冲突。对于国民,亦一致告诫,务必维持严肃镇静之态度。”
根据以上四段材料,可见:
第一,“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中国方面,至少是东北方面是采取了不抵抗,而且有明确的“不抵抗主义”的对策,尤其是“材料一”中张学良在9月21日晚接见外国记者团时说的一段话:“余即命令中国军警收军器于兵库,取不抵抗主义。”
第二,张学良的“不抵抗主义”对策是他自己决定的还是按蒋介石的旨意,现在没有原始材料证明是蒋介石的旨意,过去许多史书说是蒋下令采取“不抵抗主义”,均为人云亦云。张学良承认是他下的命令,他说:“我下了不抵抗命令”,“我不能把九一八事变中不抵抗的责任推卸给国民政府”,“是我自己不想扩大事件,采取了不抵抗的政策”。1996年11月香港同泽出版社出版的《张学良文集》(下卷)附录(二)《日本NHK(日本广播协会)采访张学良的记录》有一目“张学良的不抵抗政策”,把张的“我下了不抵抗命令”的有关谈话公布了。
第8页 :
第三,蒋介石要负多少责任呢?至少可以说蒋介石是不主张抵抗的,从“材料四”可以看出当时国民政府的态度是:“对日军避免冲突”,“务必维持严肃镇静”。从分析角度,张学良的对策是符合蒋介石的宗旨,所以对“九一八”日寇入侵就顺着“不抵抗主义”的思路走下去,结果导致整个东北丢失。
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全国学生纷纷到南京请愿,要蒋介石出兵抗日。陈布雷在日记中说:“学生团体来京请愿出兵宣战者不绝,大队集合于中央党部及国民政府,提出种种要求,常有不逞之徒从中煽动,故意与政府以难堪。唯蒋主席始终保持中和严正之态度,对青年学生绝不取压迫之办法,故两三月间,至京请愿者无虑五六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