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虽然在《隆中对》里提到了“横跨荆、益”,但那只不过是歪打正着而已。刘备在军事上从没有倚重过诸葛亮,刘备所实现的“横跨荆、益”和诸葛亮《隆中对》的战略思路并不沾边的。我们也可以推断,当诸葛亮在《隆中对》里提出“横跨荆、益”的主张时,并不为刘备所看好。那么,当时刘备为什么要对诸葛亮称“善”呢?这是因为,看重了诸葛亮的政治才干。当时打动刘备的,是诸葛亮《隆中对》演讲报告中的第二部分。在这部分报告中,诸葛亮先是肯定了刘备“帝室之胄”的尊贵地位,又称赞刘备“信义著于四海”、“思贤若渴”等,最后还给刘备打气,说北方老百姓一定会“箪食壶浆”地热情欢迎刘备的北伐,他还给刘备描绘了一幅“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的动人画卷。这些可正是刘备最喜欢听的东西。于是刘备开始感觉到:此人对巩固自己的统治大有好处啊!这也正是刘备对诸葛亮说“善”的原因所在。至于易中天所属的“醍醐灌顶”之类的话,那纯粹是一种无端臆测而已。
总之,刘备之所以请诸葛亮出山,不是因为看中了诸葛亮的军事才能,而是看中了他能为自己的政治集权带来好处。有关这一点,本人还将在以后做进一步阐述。
(二)易中天读不懂“江东和谈”
“江东和谈”是孙刘两家达成联盟的关键性会谈,刘备派出的代表是诸葛亮,东吴方面的主谈人则是孙权自己。从和谈结果看,表面上似乎是诸葛亮说服了孙权,实际上却是孙权占尽了刘备方面的便宜。可以说,诸葛亮在“江东和谈”中吃亏很大,有辱使命。但是易中天看不出这一点,他认为,诸葛亮在“江东和谈”中对孙权说的那些话是“折冲樽俎的经典,可以看作外交学的绝妙教材。”
本人之所以说诸葛亮在“江东和谈”中吃亏很大,是因为他上了孙权的当,把过多的精力用在了如何说服孙权上面,从而牺牲了刘备方面的很多利益。而孙权其实是根本不需要说服的。因为孙权打心眼里就决定了要抗击曹操。
既然孙权本意是要抗曹的,为什么诸葛亮还要去费尽口舌地说服孙权去抗曹呢?他这不是多此一举吗?这是因为孙权使出了一个非常狡猾的计谋,而这个计谋着实把诸葛亮给骗住了。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附录1:易中天读不懂诸葛亮(3)
鲁肃拜见刘备,这本可以视之为孙权主动伸向刘备得橄榄枝。但当鲁肃领着诸葛亮来见孙权时,却突然发现,情况有些不妙。孙权不仅没有积极迎战曹操的意思,反而在“拥军在柴桑,观望成败”。(《三国志。诸葛亮传》)而江东群臣则纷纷建议孙权迎接曹操呢。
诸位可能会奇怪,孙权先前不是主动派鲁肃联盟刘备的吗?周瑜和孙权不是早就做出了抗击曹操的决定吗?为什么此时此刻会发生这样的变故呢?
其实,孙权并不是真的要“观望成败”,他只不过要演一出戏给诸葛亮看而已。那么,孙权为什么要演“观望成败”这出戏呢?当然是为了提高自己在“江东和谈”中的地位,以获得“孙刘联盟”中的最大利益。
孙权深知,刘备是当世豪杰。如果此次孙刘联盟打败了曹操,刘备很可能会马上和自己抢夺胜利成果。所以他孙权不能不防着点。最好的办法就是,利用此次刘备的危急局面,提出一个苛刻的合作条款。
正是基于这样的目的,孙权才故意“观望成败”;即使是面对群臣的迎曹建议,他也并没有公开表示反对。他是想让诸葛亮知道:我孙权并非只有抗曹这条路,其实我也是可以投降曹操的。
孙权这么一演戏,诸葛亮果然就着急了。他上来就对孙权说:“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据有江东,刘豫州亦收众汉南,与曹操并争天下。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英雄无所用武,故豫州遁逃至此。将军量力而处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不能当,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 (《三国志。诸葛亮传》 )
诸葛亮实际上使了一个激将法,那意思是说:“你能打就打,打不了就投降,别这么又想打又不想打的样子,这样做会大祸临头的。”
对于诸葛亮的讽刺,孙权一点也不生气。因为他要的就是这个效果:让诸葛亮着急起来。你越着急,就越有求于我,未来我得到的利益也就越多些。
孙权反问诸葛亮:“你让我投降,那么你家刘备怎么不降?”而诸葛亮的回答则是:“连田横那样的人都能守义不辱,我家主公是王室之胄,且英才盖世,为世人所敬仰,这样的伟人如果不成功,只能说是天之意愿,他怎能心甘情愿沉沦下去呢。”
(《三国志。诸葛亮传》:权曰:“苟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亮曰:“田横,齐之壮士耳,犹守义不辱,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若水之归海,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能复为之下乎!”)
诸葛亮的话中依然充满了讽刺的意味。这次孙权故意装作被激怒了,他勃然说:“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三国志。诸葛亮传》)
诸葛亮连用两条激将法,才让孙权说出“吾计决矣!”。但孙权继续沉住了气,他装作很不放心地样子问诸葛亮:“不是我小瞧刘豫州的实力,毕竟他刚刚吃了败仗,他到底还能有多少抵抗之力呢?”
诸葛亮则告诉孙权:“刘豫州虽然败于长坂坡,但是归来的战士,加上关羽的水军精甲,足有一万人,刘琦在江夏也有一万人。曹操远道而来,行进太快,犯了兵家之大忌,正如兵书所说的‘必蹶上将军’;且曹军不习水战,军心不稳。只要我们两家联手,破曹并不是一件难事。”
诸葛亮所讲的那些兵法道理,孙权并不感兴趣,因为先前周瑜早就为孙权讲过了。让孙权最感兴趣的是:在刘备那边,还有两万人马可用。这本来是刘备的军事机密,结果却让诸葛亮给泄漏了出来。于是,孙权当时就“大悦”了起来。
孙权说那好吧,既然刘备只有两万人马,那我这边就先出三万人马吧。
(《三国志。诸葛亮传》:权勃然曰:“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亮曰:“豫州军虽败于长坂,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曹操之众,远来疲弊,闻追豫州,轻骑一日一夜行三百馀里,此所谓‘强驽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将军’。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操军破,必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成败之机,在于今日。”权大悦,即遣周瑜、程普、鲁肃等水军三万,随亮诣先主,并力拒曹公。)
附录1:易中天读不懂诸葛亮(4)
从以上史料可以看出,孙权不愧是人中之杰。原本是他自己想拉刘备共同抗曹的,但他却故意做出一副“观望成败”的样子,害得诸葛亮绞尽脑汁地“说服”他。这样一来,“江东和谈”的主动权自然就落到了孙权的手中。
那么,“江东和谈”的核心条款是什么呢?这样一个关键的问题,查遍所有的史书,竟然也不见记载。难道,双方只是随便说了声出兵便不再谈别的条款了?难道,他们也没有规定战后利益怎样分配吗?很显然,这个关键性的史料,被人隐去了。
本人大胆推测,当时“江东和谈”肯然是定下了战后的利益分配原则,这个原则便是:一切由孙权说了算。惟有这样,我们才能够解释,赤壁之战后为什么周瑜要分土地给刘备;惟有这样,我们也才能够理解,为什么刘备嫌周瑜分的地太少,不得不去向孙权借荆州数郡。
刘备对诸葛亮的江东之行并不是很满意,因为刘备明白,诸葛亮被孙权耍了。所以在战后封赏的时候,刘备只给了诸葛亮一个军师中郎将的职位,而且还派他派到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负责那里的赋税征调工作。
(《三国志。诸葛亮传》:先主遂收江南,以亮为军师中郎将,使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调其赋税,以充军实。)
与诸葛亮相比,关羽和张飞得到的提升更高。其中,关羽被升为襄阳太守、荡寇将军;张飞则成为宜都太守、征虏将军,封新亭侯。
明末学者王夫之便认为,孙刘联手破曹,关羽捞不得半点功劳,刘备方面的最大功臣是诸葛亮。
(《读通鉴论》:诸葛公东使,鲁肃西结,遂定二国之交,资孙氏以破曹,羽不能有功,而功出于亮。)
可王夫之又哪能了解刘备心中对诸葛亮的不满呢?
由于“江东和谈”吃亏太大,导致刘备在战后不得不听任孙权、周瑜对胜利成果的分配。刘备想拿下贫穷的荆南四郡,都不得不先去“诣京见权”,而且还由此担上了“借荆州”的债务。所以,自从江东和谈以后,刘备没再让诸葛亮搞过外交。
由于孙权演戏过于逼真,以至于陈寿认为,孙权是因为既佩服刘备,又欣赏诸葛亮的才华品行,才派兵援助刘备的。
(《三国志。诸葛亮传》:权既宿服备,又观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万以助备。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江南悉平。)
就“江东和谈”的整个过程看,孙权才是真正的外交天才;而诸葛亮根本不是孙权的对手。
(三)易中天读不懂“借荆州”
在研究三国历史“荆州之争”时,很多人都在纳闷:既然赤壁大捷是孙刘两家联手获得的成果,曹操败退后留下的荆州土地就应该由两家平分才是,为什么历史上会有刘备向孙权“借荆州”的说法?
有很多学者实在搞不明白这个问题,于是就干脆宣称:刘备从没有向孙权借过荆州;而孙权向刘备讨还荆州,则是一种无理取闹的行为。易中天先生在《品三国》(下)一书中,就沿袭了这样的观点。
如果刘备真如易中天所说的那样,从来没有“借荆州”,那么孙权为什么要不断向刘备讨还荆州?而刘备为什么会答应要归还荆州给孙权呢?难道孙权和刘备都是疯子,或者是傻子?很显然,易中天低估了古人的智商。
其实,困扰易中天的这个问题并不难回答。刘备之所以要向孙权“借荆州”,是因为孙刘两家在赤壁之战前有过一次“江东和谈”,这次“和谈”的基调之一便是:战后的胜利成果应由孙权负责分配。惟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理解,周瑜为什么要分南郡南岸之地给刘备;惟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理解,刘备为什么在“诣京见权”(《三国志。周瑜传》)及“复从权借荆州数郡”(《三国志。先主传》引《江表传》)后才去进攻荆南四郡。
那么,为什么孙权能在“江东和谈”中占居主导地位?那是因为刘备正被曹操大军追赶,惶惶如丧家之犬。赢得孙权的援手,刘备就获得了救命的稻草。所以,诸葛亮曾急迫地对刘备说:“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三国志。诸葛亮传》)
txt小说上传分享
附录1:易中天读不懂诸葛亮(5)
既然刘备方面是求救,而孙权方面是救人,双方的和谈条款自然有利于后者。虽然《三国志》中没有记录“江东和谈”的条约内容。但从后来事态的发展看,“江东和谈”给了孙权很大的实惠。我们有理由认为,“江东和谈”中必然有荆州之胜果属于孙权的相关条文。
既然荆州之胜果由孙权负责分配,刘备嫌少也不能硬抢,只能去借。孙刘两家之间,因为“荆州之争”而出现过多次摩擦,但刘备方面从没有说过荆州是自己的地盘,也从没有当面否认过“借荆州”的说法。
鲁肃曾指责关羽:“国家区区本以土地借卿家者,卿家军败远来,无以为资故也。今已得益州,既无奉还之意,但求三郡,又不从命。”鲁肃在这里明确指出,我们借地给你们了,可你们却耍赖皮不还。关羽无法否认这点,只好王顾左右而言他:“乌林之役,左将军身在行间,寝不脱介,戮力破魏,岂得徒劳,无一塊壤,而足下来欲收地邪?”他的意思是刘备将军立下那么大功劳,总该有个立脚之地吧,你们为什么要收回这些土地呢?实际上关羽的话已经默认了“借荆州”的说法。
对于关羽的话,鲁肃毫不客气地迎头抨击说:“你这话就不对了。刘豫州向我们求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