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明真相》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孔明真相- 第1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三国志。诸葛亮传》引《袁子》曰:张子布荐亮于孙权,亮不肯留。人问其故,曰:“孙将军可谓人主,然观其度,能贤亮而不能尽亮,吾是以不留。”臣松之以为袁孝尼著文立论,甚重诸葛之为人,至如此言则失之殊远。观亮君臣相遇,可谓希世一时,终始以分,谁能间之?宁有中违断金,甫怀择主,设使权尽其量,便当翻然去就乎?葛生行己,岂其然哉!关羽为曹公所获,遇之甚厚,可谓能尽其用矣,犹义不背本,曾谓孔明之不若云长乎! )
  《魏书》曾经说:“诸葛亮粮尽势穷,忧愤呕血,烧营逃走,半道上病发而死。”应该说这段话有真有假,但裴松之却一古脑全盘否定了。他说:“诸葛亮驻扎渭水之滨,魏军藏着不敢应战,双方胜负未分。说诸葛亮呕血,只不过是把诸葛亮的自亡夸大化了。凭诸葛亮的聪明才智,岂能为司马仲达而呕血?这简直是个笑话嘛。”
  (《三国志。诸葛亮传》引《魏书》曰:亮粮尽势穷,忧恚欧血,一夕烧营遁走,入谷,道发病卒。臣松之以为亮在渭滨,魏人蹑迹,胜负之形,未可测量,而云欧血,盖因亮自亡而自夸大也。夫以孔明之略,岂为仲达欧血乎? )
  事实上,诸葛亮的病亡的确是因为工作压力而引起。而他的工作压力又来源于哪里?自然是少不了司马仲达给他带来的麻烦了。
  因素之四,历代帝王的扶持
  尽管诸葛亮的军事能力比较欠缺,但他具有忠君和勤政的优点,所以他也便成为历代帝王大力扶持的学习楷模。
  (一)刘备对诸葛亮的欣赏
  从诸葛亮发表《隆中对》时起,刘备就非常赏识诸葛亮。尽管诸葛亮在军事方面的阐述并不高明,但他却鼓舞了刘备的信心。诸葛亮夸刘备“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并为刘备描绘了一幅美好画卷:“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诸葛亮对刘备“帝室之胄”政治资本的这种见解,正中刘备下怀。所以刘备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等人不高兴,刘备解释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原诸君勿复言。”
  诸葛亮为刘备打理行政,很喜欢强调忠君思想和论资排辈。这一点深得刘备的赞赏。诸葛亮揭发彭羕有野心,刘备就开始疏远彭羕,并将其派往偏僻之地。彭羕酒后胡言,被诸葛亮抓住把柄而送进监狱,彭羕百般辩解也无济于事,最后竟然被诸葛亮诛死。法正对诸葛亮的行为有意见,但却对诸葛亮没办法。原因是诸葛亮以维护封建礼仪秩序而自居,他的忠君意识正是刘备所需要的。
  从刘备自封汉中王,到刘备自建国号而称帝,诸葛亮都是最积极的支持者。特别是刘备称帝,诸葛亮是最坚决的倡议者。他还给刘备讲了一个前代官员奉劝刘秀称帝的故事,说顶头上司称帝,下面人可以跟着沾光。那意思是在说,你刘备本来不想称帝的,而是为了手下人,你不得不称帝。诸葛亮的这种说法一下便把刘备想称帝的野心给掩盖了。这样的台阶自然被刘备认可了。当然刘备称帝后也没有亏待诸葛亮,他让诸葛亮做个丞相。
  (二)后主刘禅为诸葛亮立庙
  刘禅是个平庸之主,他生前对诸葛亮倚赖甚重。诸葛亮之死对他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就在这个时候,大臣李邈却前来进言说:“诸葛亮以前用强力架空主上,让主上您担惊受怕。这回诸葛亮死了。我们可以拍手叫好了。”李邈的话虽然揭示了一些隐情,但也让刘禅大为光火。因为李邈在批判诸葛亮的时候,也是在暗示刘禅的懦弱无能。所以,刘禅一怒之下便杀掉了李邈。
  尽管如此,刘禅对诸葛亮的感情也都是可以理解的。毕竟,诸葛亮的尽心尽力让刘禅轻松了很多年。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二十七篇  诸葛亮怎样走上神坛?(5)
诸葛亮死后,据说各地纷纷要求为他立庙,朝廷因不合礼序而未予批准。但在景耀六年,刘禅下令在成都郊区为诸葛亮立庙。此举一下子就拔高了诸葛亮的形象。
  其实,刘禅之所以为诸葛亮立庙,是因为蜀汉正面临着外强入侵的危机,他需要树立一个忠君的楷模。也就是说,是危急的形势逼迫刘禅拔高了诸葛亮的形象。
  遗憾的是,树立忠君楷模并不能挽救蜀汉的命运。就在为诸葛亮立庙的当年,司马家族派邓艾、钟会、诸葛绪等人数道并伐,蜀汉无法抵挡,终于彻底灭亡了。
  后人在谈刘禅与诸葛亮的关系时,只强调了刘禅为诸葛亮立庙的事情,却不考虑当时立庙的历史背景,于是便以为诸葛亮在刘禅心目中具有神圣的地位。这显然是不对的。
  (《三国志。诸葛亮传》:景耀六年春,诏为亮立庙于沔阳。
  (《襄阳记》:亮初亡,所在各求为立庙,朝议以礼秩不听,百姓遂因时节私祭之于道陌上。言事者或以为可听立庙于成都者,后主不从。步兵校尉习隆、中书郎向充等共上表曰:“臣闻周人怀召伯之德,甘棠为之不伐;越王思范蠡之功,铸金以存其像。自汉兴以来,小善小德而图形立庙者多矣。况亮德范遐迩,勋盖季世,王室之不坏,实斯人是赖,而蒸尝止于私门,庙像阙而莫立,使百姓巷祭,戎夷野祀,非所以存德念功,述追在昔者也。今若尽顺民心,则渎而无典,建之京师,又偪宗庙,此圣怀所以惟疑也。臣愚以为宜因近其墓,立之于沔阳,使所亲属以时赐祭,凡其臣故吏欲奉祠者,皆限至庙。断其私祀,以崇正礼。”于是始从之。)
  (《三国志。后主传》:六年夏,魏大兴徒众,命征西将军邓艾、镇西将军锺会、雍州刺史诸葛绪数道并攻。于是遣左右车骑将军张翼、廖化、辅国大将军董厥等拒之。大赦。改元为炎兴。冬,邓艾破卫将军诸葛瞻于绵竹。用光禄大夫谯周策,降于艾。)
  (三)司马家族对诸葛亮的赞誉
  (1)司马宣王时代
  诸葛亮死后,司马宣王曾说诸葛亮是“天下之奇才”。这句话比较好理解,称赞对手自然是为了抬高自己。那意思是在说:这样厉害的对手都被我打败了,可见我有多么高明。后人不解其中之意,只记住了“天下奇才”这句话,从而误以为司马宣王自叹不是诸葛亮的对手。
  司马宣王也曾说过,诸葛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晋书。宣帝纪》)。可见司马宣王并没有把诸葛亮放在眼里。
  (2)司马炎时代
  司马炎想让自己的儿子司马衷继位,但司马衷天生是个白痴。为了防止易世后权臣欺主,司马炎开始着手对大臣们进行忠诚教育,而蜀汉丞相诸葛亮则被司马炎拿来做了教材。
  刘禅继位时只有十七岁,诸葛亮长期辅佐刘禅而不篡其位,自然就成了司马炎所树立的忠诚榜样。在宣传诸葛亮的过程中,诸葛亮的形象很快就被拔高了。
  陈寿在做西晋著作郎时,奉命编订诸葛亮的故事。由于素材太少,陈寿不得不加入过多的评论,而这些评论多是些赞美之语。
  (《三国志。诸葛亮传》:臣(陈寿)前在著作郎,侍中领中书监济北侯臣荀勖、中书令关内侯臣和峤奏,使臣定故蜀丞相诸葛亮故事。亮毗佐危国,负阻不宾,然犹存录其言,耻善有遗,诚是大晋光明至德,泽被无疆,自古以来,未之有伦也。)
  (3)司马衷时代
  根据《蜀记》记载,西晋永兴年间,镇南将军刘弘曾到隆中参观诸葛亮故宅,还称是晋朝皇帝派他来凭吊诸葛亮的。刘弘命太傅掾李兴写了一篇赞美诸葛亮的祭文,文中说:“您遇到了知己之主,报之以毕生的精力。所以能够三分天下而居其一,跨居于边荒,与北方相抗衡,在魏疆之内自由驰骋。”还赞美诸葛亮“推出八卦阵,不在孙、吴之下;发明木牛流马,不是一般人能玩转的;设计连弩,何等微妙!”
  

第二十七篇  诸葛亮怎样走上神坛?(6)
(《蜀记》曰:晋永兴中,镇南将军刘弘至隆中,观亮故宅,立碣表闾,命太傅掾犍为李兴为文曰:“天子命我,于沔之阳,听鼓鼙而永思,庶先哲之遗光,登隆山以远望,轼诸葛之故乡。盖神物应机,大器无方,通人靡滞,大德不常。故谷风发而驺虞啸,云雷升而潜鳞骧;挚解褐于三聘,尼得招而褰裳,管豹变于受命,贡感激以回庄,异徐生之摘宝,释卧龙于深藏,伟刘氏之倾盖,嘉吾子之周行。夫有知己之主,则有竭命之良,固所以三分我汉鼎,跨带我边荒,抗衡我北面,驰骋我魏疆者也。英哉吾子,独含天灵。岂神之祗,岂人之精?何思之深,何德之清!异世通梦,恨不同生。推子八陈,不在孙、吴,木牛之奇,则非般模,神弩之功,一何微妙!千井齐甃,又何秘要!昔在颠、夭,有名无迹,孰若吾侪,良筹妙画?臧文既没,以言见称,又未若子,言行并徵。夷吾反坫,乐毅不终,奚比于尔,明哲守冲。临终受寄,让过许由,负扆莅事,民言不流。刑中于郑,教美于鲁,蜀民知耻,河、渭安堵。匪皋则伊,宁彼管、晏,岂徒圣宣,慷慨屡叹!昔尔之隐,卜惟此宅,仁智所处,能无规廓。日居月诸,时殒其夕,谁能不殁,贵有遗格。惟子之勋,移风来世,咏歌馀典,懦夫将厉。遐哉邈矣,厥规卓矣,凡若吾子,难可究已。畴昔之乖,万里殊涂;今我来思,觌尔故墟。汉高归魂于丰、沛,太公五世而反周,想罔两以仿佛,冀影响之有馀。魂而有灵,岂其识诸!”)
  那么,《蜀记》所载这件事的发生,是否就意味着司马家族对诸葛亮怀有敬仰之情呢?当然不是。
  晋朝永兴年间,做皇帝的是晋惠帝司马衷。司马衷是晋武帝司马炎的长子,他天生白痴,但还是被司马炎立为了皇子。司马衷即位不久,中国便发生了非常著名的“八王之乱”。八个诸侯王相互攻伐,而晋惠帝便成了他们争夺的对象。
  身为白痴皇帝,司马衷是不可能命令刘弘去凭吊诸葛亮的。永兴年间,控制司马衷的主要是成都王司马颖、东海王司马越。此二人均是打着忠君旗号而篡权夺位的主。很有可能,是这二人中的一位派刘弘去祭奠诸葛亮,目的是不外乎标榜自己是多么的忠君。所以,李兴所写的那篇祭文,也不免有了很多虚夸诸葛亮功绩的内容。
  (四)唐太宗对诸葛亮的认可
  唐太宗李世民曾对大臣房玄龄说:“汉魏以来,诸葛亮为丞相,亦甚平直,尝表废廖立、李严,立闻亮卒,泣曰:‘吾其左衽矣!’严闻亮卒,发病而死。故陈寿称:‘亮之为政,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卿等岂可不企慕及之。”(《贞观政要》第十六)
  李世民对诸葛亮的评价,显然是取材于陈寿的观点。而陈寿本来就非常偏袒诸葛亮。所以李世民的评语是不对的。
  因素之五,士大夫的吹捧
  根据《汉晋春秋》记载,晋武帝司马炎曾向蜀汉旧臣樊建询问诸葛亮的治国之策。樊建说:“诸葛亮知错必改,毫不隐瞒自己的过失;他赏罚有信,足以感动神明。”据说晋武帝感慨地说道:“如果我得到此人的辅助,岂能有今日的劳累?”
  樊建是诸葛瞻、黄皓时代的朝臣,并未与诸葛亮共事过。他对诸葛亮的评价,也只能是道听途说而已。
  《三国志。董厥传》引《汉晋春秋》曰:樊建为给事中,晋武帝问诸葛亮之治国,建对曰:“闻恶必改,而不矜过,赏罚之信,足感神明。”帝曰:“善哉!使我得此人以自辅,岂有今日之劳乎!” 建稽首曰:“臣窃闻天下之论,皆谓邓艾见枉,陛下知而不理,此岂冯唐之所谓‘虽得颇、牧而不能用’者乎!”帝笑曰:“吾方欲明之,卿言起我意。”于是发诏治艾焉。)
  其实,诸葛亮并不像樊建说的那样知错就改。比如,他明知牂牁太守硃褒在诬陷常房,但为了迁就硃褒,他不惜诛死了常房的几个儿子,还把常房的四个弟弟流放到了偏僻的越隽。他的这些举动并没有打动硃褒,硃褒后来还是叛乱了。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二十七篇  诸葛亮怎样走上神坛?(7)
唐代中期宰相裴度曾说:“度尝读旧史,详求往哲,或秉事君之节,无开国之才,得立身之道,无治人之术。四者备矣,兼而行之,则蜀丞相诸葛公其人也。”他还说,诸葛亮如“尚父作周,阿衡佐商”,其才“兼齐管、晏,总汉萧、张。”(《唐文粹》卷五十五《蜀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铭并序》,碑今存,在成都武侯祠内)
  裴度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