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明真相》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孔明真相- 第1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渐渐的,有士兵开始抱怨了,说肚子饿得咕咕叫,这仗还怎么打呀?
  听着士兵们的抱怨,马谡的脑袋一下就大了。他心说,我熟读兵书,从来没有听说因为做饭找不到水而导致失败的,看来今天我将成为这种失败的典型案例了。
  后来士兵们实在饿得受不了了,马谡只好强行下山突围,结果被魏军好一顿痛击,蜀军死伤惨重,只有马谡和少数士兵逃脱了。
  (《三国志。张郃传》:诸葛亮出祁山。加郃位特进,遣督诸军,拒亮将马谡于街亭。谡依阻南山,不下据城。郃绝其汲道,击,大破之。)
  王平比较狡猾,他带领的一千人马在比较远的地方扎营,所以没有陷入张郃的包围圈,但他也没有去策应马谡的突围行动。看见马谡的兵马被敌人大砍大杀,他也只能力求自保,乘早撤退。
  (《三国志。王平传》:建兴六年,属参军马谡先锋。谡舍水上山,举措烦扰,平连规谏谡,谡不能用,大败于街亭。众尽星散,惟平所领千人,鸣鼓自持,魏将张郃疑其伏兵,不往偪也。于是平徐徐收合诸营遗迸,率将士而还。)
  全线撤退
  街亭虽然丢失,但诸葛亮的人马依然占据着数量上的优势。可就在这个时候,诸葛亮却却下达了全线撤退的命令。
  刘禅在给北伐军做战前动员时,曾经说过这样的话:“今授之以旄钺之重,付之以专命之权,统领步骑二十万众,董督元戎,龚行天罚,除患宁乱,克复旧都,在此行也。”(《三国志。后主传》)也就是说,北伐军有二十万人。虽然这有可能使一种激励自我的夸张说法,但人数在十万以上应该是可以肯定的。
  

第二十篇  第一次北伐(7)
《三国志。马良传》引《襄阳记》曾有这样一句话:“于时十万之众为之垂涕。”就是说,诸葛亮杀马谡时,有十万人为他垂泪。这垂泪的人自然主要是北伐的军人。
  《汉晋春秋》中有一段诸葛亮的话:“大军在祁山、箕谷,皆多于贼,而不能破贼为贼所破者,则此病不在兵少也,在一人耳。”这也说明,诸葛亮的士兵数量绝对超过了曹真和张郃的人马。
  也许是从街亭逃回的士兵夸大了魏军的人数,使诸葛亮失去了决战的勇气;也许是诸葛亮担心敌人的援军还会源源不断地到来。总之,他不想再继续在这个战场上呆下去了。当然这也体现了诸葛亮一贯谨慎的风格。
  全线撤退,意味着也要放弃已经“响应”了诸葛亮的三郡。早知这样,还真不如强行进城抢粮呢。为了弥补损失,诸葛亮对士兵下令,把西县一千多家居民驱往汉中。
  舍车保帅
  街亭之失,马谡罪责难逃,但诸葛亮也难辞其咎。后人常说,诸葛亮错就错在使用马谡作先锋官。要我说,诸葛亮还有两个更大的错误。错误之一是,他没有和马谡进行很好的沟通,致使马谡将掩护撤退理解成了诱敌决战;错误之二是,当魏军包围马谡时,诸葛亮没有勇敢地抄敌人后路,表现出了怯懦的指挥行为。
  假如在张郃包围马谡的时候,诸葛亮能率大军前来决战,马谡率山上士兵同时杀下来,那么张郃就一定会被击溃。要知道,蜀军北伐部队数量要远远多于张郃的兵马。
  遗憾的是,拥有人数优势的诸葛亮却没有战胜敌人的信心,于是他的大部队也便没有出现在街亭战场上。结果致使马谡遭到了惨败。
  张郃一定也很奇怪,他在包围马谡的时候,竟然没有遇到蜀军的其他攻击。结果让他很轻松就把马谡的大部分人马歼灭了。
  其实,诸葛亮压根就没想过在街亭展开大决战。后人一提诸葛亮北伐,总对“失街亭”叹息不已。实际上,失街亭没有什么好可惜的。街亭只是个阻击点,早晚都是要丢掉的。假如没有牺牲过多的士兵,诸葛亮的全身而退也算是第一次北伐的不错成绩。可就是因为“失街亭”搭上了很多士兵的性命,才使得这次北伐变成了一次完败的战争。
  后来马谡被诸葛亮斩杀了。据说他临死前一句怨言也没有。其实他是完全有理由申辩的。因为诸葛亮事先没有讲明白,街亭之战是场掩护大部队撤退的战斗。这种沟通的失误,两人都有责任。
  尽管诸葛亮曾经交待过,一定要在要道关卡处布防。但假如是为了吸引敌人包围,然后为大部队创造反包围的良机,又何必要进行正面阻击呢?上山扎营不是更好吗?我成功将敌人牵制在了山下,可你大部队迟迟不来,这能怪我吗?总而言之,马谡有着充分的理由为自己开脱。
  遗憾的是,马谡并没有为自己开脱。因为他不想牵连诸葛亮。诸葛亮平时待他就像对待亲儿子一样,他怎能指责诸葛亮呢?可是,如果不为自己辩解的话,自己肯定就是死罪一条啊。痛苦万分之际,马谡选择了逃跑。他希望以自己的消失来成全诸葛亮的名节。
  然而,马谡后来还是被抓了起来,而且他还连累丞相长史向朗丢了官职。
  (《三国志。向朗传》:朗素与马谡善,谡逃亡,朗知情不举,亮恨之,免官还成都。)
  马谡被下大狱后,没有再为自己辩解。他勇敢地选择了死亡。
  马谡的生死问题,就在诸葛亮一句话上。如果诸葛亮能承认是自己当初没有把话讲明白,才让马谡把掩护撤退理解成了诱敌决战。那么马谡的责任就会立马解除。但此次战役的失败责任将会由诸葛亮一个人承担。
  后来诸葛亮在反思这场战役的时候,说自己“不能训章明法,临事而惧”(《三国志。诸葛亮传》),等于他承认自己当时的确胆怯了。
  但是诸葛亮并没有明说自己派马谡是为了掩护大军撤退,他反而在另外的场合表明:自己原本是想吞没曹魏的。
  

第二十篇  第一次北伐(8)
据说诸葛亮回到汉中后,曾有很多人来讨好他,说这次北伐打得魏军闻风丧胆,三郡投降不说,还俘获了姜维,抢来了几千名人口,这样的成绩可真是可喜可贺呀。诸葛亮则回答说:“天下是汉家的天下,可大多数人民还生活在别人的统治下。这点成绩有什么可祝贺的。”诸葛亮这话给人的感觉便是:我之所以北伐,不是要抢些地盘,我是要吞并曹魏,平定天下。这句话无疑也有另一层意思:如果不是马谡丢了街亭,我本来是有希望吞并曹魏的。由此一来,马谡便彻底背上了导致北伐失败的罪名。这句话同时也掩盖了一个事实:诸葛亮本来就没想和张郃决战。
  (《三国志。诸葛亮传》)引郭冲四事曰:亮出祁山,陇西、南安二郡应时降,围天水,拔冀城,虏姜维,驱略士女数千人还蜀。人皆贺亮,亮颜色愀然有戚容,谢曰:“普天之下,莫非汉民,国家威力未举,使百姓困于豺狼之吻。一夫有死,皆亮之罪,以此相贺,能不为愧。”于是蜀人咸知亮有吞魏之志,非惟拓境而已。
  蒋琬曾经劝说诸葛亮不要杀马谡,但诸葛亮说这是为了严明法纪。其实,他不过是要找一个替罪羊而已。死了那么多士兵,总要有人负责的吧。
  (《三国志。马良传》引《襄阳记》:谡临终与亮书曰:“明公视谡犹子,谡视明公犹父,原深惟殛鲧兴禹之义,使平生之交不亏于此,谡虽死无恨于黄壤也。”于时十万之众为之垂涕。亮自临祭,待其遗孤若平生。蒋琬后诣汉中,谓亮曰:“昔楚杀得臣,然后文公喜可知也。天下未定而戮智计之士,岂不惜乎!”亮流涕曰:“孙武所以能制胜于天下者,用法明也。是以杨干乱法,魏绛戮其仆。四海分裂,兵交方始,若复废法,何用讨贼邪!”
  失利后的反思
  回到宫廷后,诸葛亮向刘禅进行了一次深刻的检讨,并请求自贬三级。当然这个所谓的自贬也只是做个样子的。因为他自贬后的官职仍然不低,任右将军,继续行丞相事。也就是说,自贬并不影响诸葛亮在蜀汉的执政权力。
  (《三国志。诸葛亮传》:上疏曰:“臣以弱才,叨窃非据,亲秉旄钺以厉三军,不能训章明法,临事而惧,至有街亭违命之阙,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闇,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于是以亮为右将军,行丞相事,所总统如前。)
  在自贬三级的同时,诸葛亮也对北伐失利的所有相关责任人进行了处罚。其中对赵云的处罚显然是过重了。
  街亭失利,使得蜀军仓皇撤退,主力部队的人马、粮草和辎重器械丢失不少。而负责佯攻的赵云、邓芝部队则是另一种表现。赵云在箕谷亲自断后,把所有的军资粮草都带回了汉中,而且没有损失一兵一卒。
  (《三国志。赵云传》引云别传曰:亮曰:“街亭军退,兵将不复相录,箕谷军退,兵将初不相失,何故?”芝答曰:“云身自断后,军资什物,略无所弃,兵将无缘相失。”)
  按照赵云这种出色的表现,应该受到奖赏才对。但他不仅没有得到奖赏,反而被诸葛亮贬为了镇东将军。
  《三国志。赵云传》记载:“云、芝兵弱敌强,失利于箕谷,然敛众固守,不至大败。军退,贬为镇军将军。”陈寿在这里说赵云“不至大败”,那就是说赵云至少是有小败了。叫我说,既然赵云不损一兵一卒,根本就不算败。
  赵云的任务是佯攻。没有必要打败曹真,只要牵制住曹真不分兵对付诸葛亮的主力就可以了。很显然,他的这个任务是完成了。
  既然赵云出色地完成了任务,那么诸葛亮为什么还有处罚赵云呢?原因大概有两条:
  第一,赵云违抗过诸葛亮的命令。北伐失败后,诸葛亮想用赵云的军资余绢来犒赏将士,但赵云不同意,赵云说:“这次出征失败了,为什么还要赏赐?我恳请将这些物资存入府库,等到十月份再给大家发冬季补贴。”赵云完全站在国家的立场上说话,诸葛亮只能接受。而且表面上还表扬的赵云。但实际上他已经很不高兴了。
  。 最好的txt下载网

第二十篇  第一次北伐(9)
(《三国志。赵云传》引云别传曰:云有军资馀绢,亮使分赐将士,云曰:“军事无利,何为有赐?其物请悉入赤岸府库,须十月为冬赐。”亮大善之。)
  第二,赵云在退兵时烧毁了阁道,增加了下次北伐的难度。被烧毁的阁道有一百多里,一头入于山腹,一头立柱于水中。修建起来非常麻烦。当然这个不能怨赵云。对于蜀汉来说,士兵的生命才是最重要的。而且诸葛亮也没有要求他一定保护阁道。
  诸葛亮在处罚赵云时,并没有讲明处罚的原因是赵云烧毁了阁道。但《诸葛亮集》中收录了诸葛亮给其兄诸葛瑾的两封书信,从书信中可以看出,诸葛亮对赵云烧毁阁道一事实非常不满。
  (《诸葛亮集》与兄瑾言赵云烧赤(岸)〔崖〕阁道书:前赵子龙退军,烧坏赤(岸)〔崖〕以北阁道。缘谷一百余里,其个梁一头入山腹,其一头立(桂)〔柱〕于水中。今水大而急,不得安柱,此其穷极,不可彊也。”
  (《诸葛亮集》与兄瑾言大水赤崖桥阁悉坏书:顷大水暴出,赤崖以南,桥阁悉坏。时赵子龙与邓伯苗,一戍赤崖屯田,一戍赤崖口,但得缘崖与伯苗相闻而已。)
  赵云受贬,心情受到影响,身体也一天不如一天。第二年便病死了。
   。 想看书来

第二十七篇  诸葛亮怎样走上神坛?(1)
在中国民俗文化中,诸葛亮一直被视作智慧的化身。特别是当《三国演义》问世后,人们对诸葛亮的顶礼膜拜更是达到了的登峰造极的地步。正如鲁迅先生所批评的那样: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那么,诸葛亮到底是如何走向神坛的呢?笔者以为,促使诸葛亮走向神坛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因素之一:诸葛亮的自我包装
  早在诸葛亮躬耕南阳的时候,就常常抱膝长啸,以管仲、乐毅自居。管仲以治理国家见长,乐毅以攻城拔寨为先。年轻的诸葛亮向世人宣告:我兼此二人之长,我既能政坛扬眉,又可沙场凯旋。
  诸葛亮还借助亲友们的力量,成功地把自己包装成了“卧龙”。诸葛亮的老丈人黄崇彦、诸葛亮姐姐的公爹庞德公、庞德公的朋友司马徽、诸葛亮的朋友徐庶一干人等,都对诸葛亮的形象包装予以过一臂之力。
  等到诸葛亮进入蜀汉高层以后,他也把“形象包装”带进了自己的政治生涯。他严厉打击那些敢于冒犯自己的人,将目中无人的彭羕捉监处死,将言语不敬的缪立废官为民,将怨言满腹的魏延致于死地。
  诸葛亮实施严刑峻法,改善了蜀汉境内的治安环境,但也压制住了民主的声音。蜀汉政权的话语权,基本被诸葛亮一手操控。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