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明真相》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孔明真相- 第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在与刘封交战之前,孟达又表现了一次自己的好文采。他给刘封写了一封劝降信,信中的内容是这样的:
  古人有言:“疏远分不开亲情;亲人会影响旧人”,这是古今颠扑不破的真理。如果你面对的是圣君明主、贤父慈亲,还值得去赴汤蹈火,英勇赴难。问题是,你和刘备之间并不存在什么亲生骨肉之情,也不存在什么乐患与共的誓约。或许刘备早就不把你当回事了,也可能早有人向刘备说了你的坏话。那么你的忠臣就根本无法让君主感受到,你的孝心也根本无法让父亲察觉到。从目前形式看,改亲为仇的可能性很大,何况你和刘备之间也没有什么血缘关系呢。像申生、卫伋、御寇、楚建这样的古人,和自己亲身的父王之间都出现了生死存亡的问题。再看看你和汉中王刘备之间的关系,你们也就是陌路相逢之人而已。你们没有骨肉之亲,也没于君臣之义。你出征率领的是偏军,驻扎时获得的是副军中郎的职位,这都是因为亲疏有别,远近不同啊。自从刘备立阿斗为太子后,有识之士无不为之而寒心。申生、卫伋、小白、重耳他们都是因为太子之位的争纷而避祸于外,结果都获得了不错的结果,今天你不妨可效仿他们。
  (《三国志。刘封传》:达与封书曰:“古人有言:‘疏不间亲,新不加旧’。此谓上明下直,谗慝不行也。若乃权君谲主,贤父慈亲,犹有忠臣蹈功以罹祸,孝子抱仁以陷难,种、商、白起、孝己、伯奇,皆其类也。其所以然,非骨肉好离,亲亲乐患也。或有恩移爱易,亦有谗间其间,虽忠臣不能移于君,孝子不能变之于父者也。势利所加,改亲为仇,况非亲乎!故申生、卫伋、御寇、楚建禀受形之气,当嗣立之正,而犹如此。今足下与汉中王,道路之人耳,亲非骨血而据势权,义非君臣而处上位,征则有偏任之威,居则有副军之号,远近所间也。自立阿斗为太子已来,有识之人相为寒心。如使申生从子舆之言,必为太伯;卫伋听其弟之谋,无彰父之讥也。且小白出奔,入而为霸;重耳逾垣,卒以克复。自古有之,非独今也。;)
  智者才能免祸,聪明人方可实现自己的夙愿。可是汉中王他心意已定且疑心太重,这样的人必然固执己见,但又敏感恐惧。大凡祸端之泛起,无不由废立之事引起。对于人情之私怨,你决不能熟视无睹。恐怕早有人在汉中王那里挑拨离间了。如今你远离刘备,尚可安定一时,若我大军开进,你失地而还,恐怕日子就不好过了。昔日微子离开殷商,果然命运好转,告别了磨难,躲避了灾祸,今天的道理也是如此。你离开自己的亲身父母而甘做别人的后代,这是非礼的表现;明知大祸临头还要留在危墙之下,这是弱智的表现;看见正道你不走,这是非义的表现。你既然自称是大丈夫,难道不知这三条才是最珍贵的吗?以足下的才干,弃身来东,与自己的罗氏家族相认,不算是背亲;北面事奉我曹魏君主,不算弃旧。你就是愤怒,也不能方寸大乱;你千万不要一味徒步行走,否则难免危亡。我曹丕陛下最近刚刚受禅,他虚怀若谷,德高望重,若足下能幡然悔悟,转投我曹魏,必然受封三百户侯,继统罗侯家族,还能成为第一批受封之人。我陛下的大军早晚会出宛、邓二地,如果吴、蜀二敌没有被平定,我们就誓不还朝。所以足下你应该慎时度势。正如《周易》所说的“利见大人”,又如《诗经》所说的“自求多福”。好了,我不多说了,足下你还是好自为之吧。
  (《三国志。刘封传》:“夫智贵免祸,明尚夙达,仆揆汉中王虑定于内疑生于外矣;虑定则心固,疑生则心惧,乱祸之兴作,未曾不由废立之间也。私怨人情,不能不见,恐左右必有以间于汉中王矣。然则疑成怨间,其发若践机耳。今足下在远,尚可假息一时;若大军遂进,足下失据而还,窃相为危之。昔微子去殷,智果别族,违难背祸,犹皆如斯。今足下弃父母而为人后,非礼也;知祸将至而留之,非智也;见正不从而疑之,非义也。自号为丈夫,为此三者,何所贵乎?以足下之才,弃身来东,继嗣罗侯,不为背亲也;北面事君,以正纲纪,不为弃旧也;怒不致乱,以免危亡,不以徒行也。加陛下新受禅命,虚心侧席,以德怀远,若足下翻然内向,非但与仆为伦,受三百户封,继统罗国而已,当更剖符大邦,为始封之君。陛下大军,金鼓以震,当转都宛、邓;若二敌不平,军无还期。足下宜因此时早定良计。《易》有’利见大人’,《诗》有‘自求多福’。行矣。今足下勉之,无使狐突闭门不出。”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十四篇  冤斩刘封(4)
面对夏侯尚、徐晃、孟达的联合进攻,申仪首先投降,刘封也战败而退走成都。申耽一看无法再战,也只好投降曹魏,根本顾不得自己的妻儿还做着刘备的人质。
  (《三国志。刘封传》:申仪叛封,封破走还成都。申耽降魏,魏假耽怀集将军,徒居南阳,仪魏兴太守,封(真乡侯)'员乡侯',屯洵口。)
  逃回成都以后,刘封遭到了刘备的两项指责。一是说他欺负孟达,二是说他不救关羽。其实这两项错误都不能完全怨刘封。统领孟达的部队,原本就是刘备对刘封下达的命令,这样的举措怎能不让孟达感觉委屈?而不救关羽这件事,则是因为此二人不受关羽管辖,他们只负责房陵、上庸战区的防务,加上又没有得到刘备的命令,完全可以不听关羽的调度。
  只不过孟达那封信写得太巧妙,让刘备把气都撒到了刘封的头上。可以说,孟达给刘备的书信相当于一个反间计,而刘备果真就上当了。
  刘封虽然有罪,但罪不当诛。但诸葛亮却提出了一个很奇怪的观点:刘封性格太刚猛,未来刘禅恐怕无法驾驭他。这句话一说,刘备便毫不留情地诛死了刘封。
  (《三国志。刘封传》:封既至,先主责封之侵陵达,又不救羽。诸葛亮虑封刚猛,易世之后终难制御,劝先主因此除之。于是赐封死,使自裁。封叹曰:“恨不用孟子度之言!”先主为之流涕。)
  有人说,即使不考虑易世难制的问题,单单凭丢失房陵、上庸、西城三郡这几项,就可以判处刘封的死刑。因为这三个郡的位置对于蜀汉的战略意义极其重要。三郡的丢失,意味着在战略上失掉了由汉中东出、沿沔水而下东击曹魏、威胁孙吴的地理优势。本人不同意这种看法,三郡固然重要,但三郡的丢失不能完全归罪于刘封。刘备对孟达的不信任,才是孟达投降的最主要原因。所以,诸葛亮的那句话,才是刘备杀刘封的催化剂。
  。 最好的txt下载网

第十五篇  丞相之职(1)
从受命军事中郎将,到官居丞相之职,诸葛亮的职业道路曾出现多次转折。但当一个个竞争对手倒下的时候,他的机会终于到来。诸葛亮率众力推刘备称帝,而诸葛亮得到的回报便是丞相的位子,
  刘备称帝
  建安二十四年年末,孙权夺取荆州,且绑杀关羽。刘备的领土一下子失去了一半之多。正在此时,北方发生了一件大事情:曹操死了。
  多年的宿敌死了,但刘备并没有高兴起来,此时的他依然笼罩在荆州丢失、关羽身亡的阴影中。为了向东吴复仇,刘备决定暂时向曹魏示好。他特派军谋掾韩冉前去吊唁曹操,并向曹丕表达自己愿意通好的意思。
  韩冉没敢去见曹丕,而是借口称病,住在上庸,通过上庸来传送报书。
  韩冉的担心并不是多余的。刘备“因丧求好”的把戏让曹丕非常反感,他下令让荆州刺史把韩冉斩了,而且表明与刘备永远绝交。
  建安二十五年十月,曹丕逼迫汉献帝禅位给自己,改汉延康元年为魏黄初元年。刘备得到这个情报后,也加紧了自己的称帝活动。
  (《三国志。先主传》:魏书曰:备闻曹公薨,遣掾韩冉奉书吊,并致赙赠之礼。文帝恶其因丧求好,敕荆州刺史斩冉,绝使命。典略曰:备遣军谋掾韩冉赍书吊,并贡锦布。冉称疾,住上庸。上庸致其书,适会受终,有诏报答以引致之。备得报书,遂称制。)
  当时相传汉献帝已经被曹丕害死,刘备便组织了一个隆重的发丧仪式,并追谥献帝为孝愍皇帝。接着便是一班大臣向刘备提出了登基的建议。这批大臣以益州本土官员为主,包括黄权、谯周等人。他们对刘备说:“我等父辈在世的时候,说西南方经常有黄气,直立有好几丈高,而且常有###祥风从星辰吹来。二十二年来,经常有气流像旗帜一样,自西而东,在天上运行。查看《河图》、《洛书》,对这种现象的解释是‘必有天子出其方’。”然后这些人又附会了很多日月星辰的变化,指出圣主当出于蜀汉。他们对刘备说:“大王的各种特征都符合天命数术,是当之无愧的天子。所以,希望大王应天顺民,赶快登基,以使海内安宁。”
  (《三国志。先主传》:二十五年,魏文帝称尊号,改年曰黄初。或传闻汉帝见害,先主乃发丧制服,追谥曰孝愍皇帝。)
  (《三国志。先主传》:是后在所并言众瑞,日月相属,故议郎阳泉侯刘豹、青衣侯向举、偏将军张裔、黄权、大司马属殷纯、益州别驾从事赵莋、治中从事杨洪、从事祭酒何宗、议曹从事杜琼、劝学从事张爽、尹默、谯周等上言:“臣父群未亡时,言西南数有黄气,直立数丈,见来积年,时时有###祥风,从璿玑下来应之,此为异瑞。又二十二年中,数有气如旗,从西竟东,中天而行,图、书曰'必有天子出其方'。加是年太白、荧惑、填星,常从岁星相追。近汉初兴,五星从岁星谋;岁星主义,汉位在西,义之上方,故汉法常以岁星候人主。当有圣主起于此州,以致中兴。时许帝尚存,故群下不敢漏言。顷者荧惑复追岁星,见在胃昴毕;昴毕为天纲,经曰'帝星处之,众邪消亡'。圣讳豫睹,推揆期验,符合数至,若此非一。臣闻圣王先天而天不违,后天而奉天时,故应际而生,与神合契。原大王应天顺民,速即洪业,以宁海内。”)
  连续上书说什么符瑞、祥兆的人已经达到了八百多,诸葛亮也不失时机地带领一班大臣向刘备进言:“曹丕篡逆,汉失天子,天下不安。如今上天显灵,天下群英共同上书,《河图》、《洛书》和孔子的谶、记均已应验。我等坚决要求陛下上尊号。”在众臣的再三进谏下,刘备终于登上了皇位。
  (《三国志。先主传》:太傅许靖、安汉将军糜竺、军师将军诸葛亮、太常赖恭、光禄勋(黄权)〔黄柱〕、少府王谋等上言:“曹丕篡弑,湮灭汉室,窃据神器,劫迫忠良,酷烈无道。人鬼忿毒,咸思刘氏。今上无天子,海内惶惶,靡所式仰。群下前后上书者八百馀人,咸称述符瑞,图、谶明徵。间黄龙见武阳赤水,九日乃去。孝经援神契曰'德至渊泉则黄龙见',龙者,君之象也。易乾九五'飞龙在天',大王当龙升,登帝位也。又前关羽围樊、襄阳,襄阳男子张嘉、王休献玉玺,玺潜汉水,伏于渊泉,晖景烛燿,灵光彻天。夫汉者,高祖本所起定天下之国号也,大王袭先帝轨迹,亦兴于汉中也。今天子玉玺神光先见,玺出襄阳,汉水之末,明大王承其下流,授与大王以天子之位,瑞命符应,非人力所致。昔周有乌鱼之瑞,咸曰休哉。二祖受命,图、书先著,以为徵验。今上天告祥,群儒英俊,并进河、洛,孔子谶、记,咸悉具至。伏惟大王出自孝景皇帝中山靖王之胄,本支百世,乾祇降祚,圣姿硕茂,神武在躬,仁覆积德,爱人好士,是以四方归心焉。考省灵图,启发谶、纬,神明之表,名讳昭著。宜即帝位,以纂二祖,绍嗣昭穆,天下幸甚。臣等谨与博士许慈、议郎孟光,建立礼仪,择令辰,上尊号。”即皇帝位于成都武担之南。)
  

第十五篇  丞相之职(2)
诸葛亮拜相
  在劝谏刘备做皇帝的时候,诸葛亮曾说过这样的话:“想当初吴汉、耿掩等人初劝世祖即帝位,世祖前后辞让四次,耿纯便进言说:‘天下英雄这样做,也是心有所望。如不让大家都满意,士大夫们就会各归求主,没办法再跟随你了。’世祖感觉到这话在理,于是就答应了耿纯的提议。如今曹氏篡汉,天下无主,大王您是刘氏苗族,现在您来即帝位,当然非常符合时宜。再说我们这帮士大夫随大王这么多年,感觉勤苦已久,希望能满足尺寸之功,正如耿纯说的话一样啊。”
  (《三国志。诸葛亮传》:二十六年,群下劝先主称尊号,先主未许,亮说曰:“昔吴汉、耿掩等初劝世祖即帝位,世祖辞让,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