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和魂--日本根性窥探》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和魂--日本根性窥探- 第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参赛双方都要先行礼,比赛时也讲究点到为止。
  在日本人看来,禁止开展剑道活动简直让他们难以理解。然而,战后,剑道一度被日本政府禁止,并非没有原因。在和平年代,剑道不过是和花道、茶道一般的传统文化罢了。但在战争时期,剑道却是日本魂的最好体现,他要求人要效忠天皇,无惧生死,那时的它绝不仅仅是强身健体的修行。日本的武士精神、日本魂就寄居在剑道之上,初入剑道之门的人或许感觉不到,但随着修行程度的加深,武士精神便会被悄然唤醒。一旦这种精神上升为全民精神,和战争结合,就变得极其危险。
  今天,剑道在日本如此受欢迎,不能不说日本人身上依然存在着武士情结,在剑道中感悟日本的传统文化,这个传统文化本身就蕴含着武士精神。了解了剑道就了解了日本灵魂。
  《四十七士物语》虽然在世界文学上没有一席之地,在日本,却是连小孩子都能娓娓道来的故事。
  1730年,正是日本封建社会的繁盛时期。按照当时的规矩,各地大名都要定期到幕府觐见将军。每当这时,幕府就会特地派某位大名主持觐见仪式,这次,主持仪式的任务落到了浅野侯和另外一名大名身上。浅野侯从来没做过类似的工作,偏巧他精通此事的家臣又不在身边,无奈之下,他只有向在幕府工作的吉良侯请教。
  浅野侯不知道在幕府求教,需要有金钱打点,并未给吉良侯献礼。这让吉良侯大为不快,他故意让浅野侯穿上了本不该在仪式上穿着的服装,要他出丑。浅野侯不清楚吉良侯的意图,主持仪式之时,果然穿着不和适宜的服装出场了,在各地大名面前丢足了面子。备感耻辱的浅野侯当下拔出战刀砍伤了吉良的额头,两人从此结下仇怨。
  对一个武士来说,为捍卫名誉而复仇理所当然,但在将军的大殿上袭击其他大名就是一种不忠的行为了。依照规矩,武士必须为这样的行为付出代价,切腹自杀,保存清白。于是,浅野侯回到私邸后,逐一安排好切腹的事宜,然后静待家臣大石,打算在交给他善后事务后,切腹自尽。大石是浅野最信赖的人,他精通世故人情,为人忠义,做事谨慎机敏。
  大石回来了,浅野向他告别,然后自尽。浅野虽然死了,但亲属们还是不能原谅他在将军大殿上闹事的不忠行为,不愿继承他的家业。很快浅野的封地就被收归国家,旗下家臣也都失去了依靠。
  按照武士的传统,主君若自杀了,家臣也应该追随主君而去,切腹自尽,不这样做就不能报答主君的情义。但是考虑到主君含恨而亡,家臣大石觉得不能就这样赴死。当日在将军殿上,若不是被其他大名拉开,浅野侯定要杀死吉良才罢休。他认为,做家臣的理应完成主君的未竟之志,杀吉良。但是吉良是幕府的近臣,杀吉良就是对幕府不忠。
  当时的日本允许武士为维护名誉报仇,但在那之前,计划报仇的人必须向相关部门递交完备的报仇计划,确定报仇日期,若超过了这一期限,必须放弃复仇行动,永不再提复仇之事。
  对朝廷的忠和对浅野侯的情义难以两全,大石的复仇由于涉及国家重臣,必定不会被批准。大石已下定决心要杀死吉良,只是凭他一人的力量,显然难以成事,他需要其他人的帮助。于是,他将浅野侯的家臣召集到一起,试探他们的意图。
  浅野的家臣足有300多人,他们一致同意追随主君自杀。但大石心里清楚,这些人未必都是有情有义之人,他们或许有勇气为主君切腹,成就有情义的美名,却不一定有勇气冒着承担不忠的丑名刺杀吉良。
  杀吉良事关重大,不能走漏风声,那些害怕承担不忠之名的人,很有可能会破坏整个复仇计划。因此,大石将话题转移到分配浅野侯的财产上,他心想,那些执意为家属争取利益的人,一定不能担此大任。果然,一提到财产,大家就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大石主张平均分配,家臣中俸禄最高的家老却主张按人们俸禄的高低分配。大石此举不过是投石问路,他很快看出了哪些人能和自己一起为浅野侯报仇,哪些人尚有私心,不值得托付,他很快同意了家老的提议,家老和家老的支持者在得到这一结果后,都心满意足地离开了
  

第二章 武士,一个阶级的构成(6)
此时,留在大石身边的,加上大石自己,只有47个人,人虽不多,却足以成事。他们个个都情义坚定。大石终于可以放下心来和他们商量报仇计划。47个人依次刺破了手指,以血为盟,表示不管付出什么样的代价,都要保证报仇成功,不管出现什么情况,都不能背弃今天的誓言。为此,他们可以抛下对家人、朋友的眷恋,不怕忍受耻辱,遭人误解。
  同样是武士出身的吉良必然会料到浅野侯死后,他的家臣们不会善罢甘休,因此加强了防卫。大石等人只好假装无赖,让吉良丧失警惕。就拿大石本人来说,自从立誓复仇后,他一反常态,整日流连于烟花场所,四处滋事,以致没有多久人们就纷纷传言他是无耻之徒。为了不连累家人,大石借此机会和妻子离婚,可他的儿子却留了下来,成为复仇队伍中的一分子。
  浅野侯死后没多久,江户的人就都议论着家臣们的状况,认为他们很有可能为浅野报仇。然而,家老之流自没有报仇的打算,那47个下了决心报仇的人也装出一幅贪生怕死的样子。有些人表现出来的无赖样让家人都无法忍受,有些定了婚的人,女方也主动提出解除婚约,有些人被朋友背弃,有些人被邻里羞辱。这些人曾经把名节、情义看得比性命还要重要,但为了主君的情义什么样的奇耻大辱他们都忍受了。
  大石还当着朋友的面和女人胡闹,毫不知耻地说,那些想报仇的人愚蠢透顶,认为与其为虚无缥缈的情义而死,不如好好享受人生,饮酒纵乐。有人不相信大石会放荡至此,还特意抽出他的刀察看,武士们总会像关爱情人那样照顾自己的刀,决不让刀沾染灰尘,可大石的刀却早已经锈迹斑斑。愤怒的人们羞辱大石,用脚踹他,还往他脸上吐口水,可大石始终是一幅扶不起来的样子。
  起事需要资金,没有了主君的47个人生活都捉襟见肘,有人将妻子卖给了妓院,有人将妹妹送给了仇人吉良作侍妾,作为安插在吉良身边的眼线,帮忙收集消息。被送作侍妾的女人也表示,尽管自己是假意侍奉吉良,但为了洗刷这一污名,起事成功后也会和大家一起自尽。起事的日期一天天临近,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一位参与者发现岳父察觉到他们的行动,为了保守秘密,这名参与者亲手杀死了岳父。
  12月24日晚上,吉良在私邸大设宴席,邀请名士好友饮酒作乐。宴席过后,负责守卫的武士因喝多了酒,倒头大睡。吉良根本没有料到浅野的家臣们会来寻仇,大石等人瞒天过海的计谋成功了,放松了警惕的吉良丝毫没有发现自己已经大祸临头。
  对有备而来的47名武士来说,杀死醉酒的守卫简直易如反掌,吉良的防守虽然坚固,却还是抵挡不住他们的进攻,他们很快找到仇人的卧室,却发现卧室里一个人也没有。细心的武士摸了摸翻开的被褥,尚能感觉到温度。武士们知道,吉良一定没有跑远。经过了一番仔细的搜索,有人发现在官邸角落的小储藏室里隐约有个人影。一个武士拿着长矛试探性地刺入储藏室的墙壁,上面没有丁点血迹,但直觉告诉决意复仇的武士,小屋里一定有人。人们大着胆子走进黑漆漆的小储藏室,果然从里面拽出了一个人。
  原来长矛的确刺中了屋里的人,但被刺中的人非常狡猾,在长矛从身体里拔出的时候,用衣袖擦去了上面的血。被刺中的人反复辩解自己不是吉良,只是家老。武士们从来没有见过吉良的面,正在迟疑之际,其中的一个武士忽然想起,浅野侯曾将吉良的额头砍伤,多半会留下疤痕。武士们恍然大悟,被他们从小储藏室里拽出来的人,额头上就有一道明显的伤痕,他们一眼就认出那是刀伤。此人正是武士们寻找多时的吉良。
  鉴于吉良的地位,武士们要他当场切腹。对武士而言,切腹是一种相当体面的死法,没想到吉良竟然是个贪生怕死之徒,一口拒绝了切腹的要求。人们对吉良的鄙夷之情油然而生,毫不客气地用浅野侯自杀时使用的刀,斩下了他的头。
  武士们的心愿了了,他们带着沾满鲜血的战刀和吉良的人头平静地来到浅野侯的墓地,拿出早已写好的祷文齐声朗读起来。此时,整个江户都得知了他们的义举,那些曾经羞辱过、误解过他们的人都大受感动,纷纷走上街头,与他们拥抱,以各自的方式向他们表达敬意。吉良的人头则被安放在浅野侯的墓前,以告慰浅野侯在天之灵。
  武士们自知违反了当时的法律,没有向相关部门呈报就私自寻仇,而被他们杀死的又恰好是国家重臣。短暂的祭奠仪式过后,他们都准备一死,他们没有辜负浅野候的情义,就以一死,为国家尽忠。他们并不后悔,情义要求他们的,他们已经做到,忠诚要求他们的,他们就要做到。幕府的命令很快下来了,47名武士当场切腹。
  日本的历史学家评论到,他们为武士的情义,抛弃妻子、儿女,杀死岳父。他们为回报浅野侯的情义,不得以抛下对其他人的情义,而在报答了主君的情义后,他们又以死来补偿对他人的亏欠。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个故事都被用来教育日本的小孩,它一度被写入日本小学生的课本,还被编排成歌舞伎,拍成电影。47士的墓地至今保存完好,是日本著名的旅游胜地,每年都有大批的日本人前去凭吊。
  武士道精神经常和日本右翼联系在一起,但追根溯源,就会发现日本的武士道和中国的儒学有很多相似之处,二者都反复强调要忠君爱国。但相比温文儒雅的儒家,武士道明显暴戾许多,它是日本人引以为豪的日本精神。日本人看重精神,战争时期,很多日本士兵都相信,他们可以凭借强悍的精神战胜比自己强大得多的敌人,无论情势如何,是胜是败,他们都要展示出英勇无畏的“大和魂”。
  樱花是日本的国花,每逢樱花绽放的季节,日本人总愿意邀上亲朋好友一起赏花,一些日本人还会把樱花花瓣收集起来,装在精致的小瓶子里,送给朋友。然而外表纤细美丽的樱花却和剑道一样,也是武士精神的象征。
  日本人常说“花数樱花,人数武士”,短短8个字,刚好折射出日本人的传统价值观。日语中几乎所有和美好沾边的词语都用“樱”来修饰。日本人欣赏灭寂的美,樱花稍纵即逝的美丽,引起了他们心灵的共鸣,樱花总在盛放之际悄然飘落,不会凋谢枯萎。就像那些以杀伐为使命的武士,总不免在人生最辉煌之际骤然战死。
  风吹花落,日本人在飘落而下的樱花雨中,感觉到武士的精魂。德川末年,会津白虎队成员的死就被当成武士的典范。实际上组成白虎队的不过是十五六岁的少年,他们从七八岁时起就接受严格的武士教育。1868年戊辰战争爆发之际,这些少年正准备进入讲义所学习,但他们一接到来自会津的命令,就毫不犹豫地宣誓效忠幕府,加入战争,其中的大部分人都在战争中战死。
  像樱花那样死亡被当成武士的荣耀。同时,总是一齐绽放的樱花还象征着团结精神,二战期间,日本海军的军徽就是樱花图案。
  《三箭誓言》的故事像《四十七士物语》一样,在日本家喻户晓,故事的情结和中国的“一根筷子容易折,一把筷子折不断”的故事如出一辙。
  在日本战国时代,各国纷争不断。在一次战役前,西国大名毛利元就找来了自己的3个儿子。他拿出3支箭,分别交给了他们,要求他们将箭折断。儿子们照做,很轻松地将箭折断了。
  毛利元就又拿出3支箭,将它们一起交给了某个儿子,要他一次折断这3支箭,儿子接过箭,使尽了力气,却怎样也折不断。另外两个儿子看到了,都跃跃欲试,他们不相信,他们身强体壮,居然连3支箭都折不断,但他们都失败了。3个儿子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折箭,3支箭却依旧完好无损。
  毛利元就走上前来,告诉儿子,他们就好比这3支箭,若他们团结一起,毛利家就不会轻易被人打败,如果他们不团结,就会像孤单单的一支箭一样脆弱,很容易被人“折断”。此时,毛利元就的次子和三子分别是吉川家、小早川家的主人,3个儿子将折箭一事牢记在心,让毛利家日益强大。
  尽管日本最终落到了德川家康手中,但在此后数百年的时间�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