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 第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自命为社会良心的游侠(6)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长驱蹈匈奴,左顾陵鲜卑。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在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这首诗不仅表达了自己的向往——建立功业的理想;还宣泄了郁积于胸中的慷慨不平之气。这种作品的题材可以说是一种全新的题材,是过去的文学作品中很少涉及的。在国家危难、外族入侵与平时保卫边疆的战斗生涯里,对于读者有鼓舞作用。这首诗也确是好诗,但诗人所写的已经不是司马迁所说的“不轨由正义”、“赴士之阸困”与主流社会相对抗的游侠了;他写的是报国之士(实际上报的是曹植父兄所建立的王朝),但却顶着“游侠”之名,我们只好说他是另类“游侠”,因为这种游侠还有某种程度的“为他”性质。以后这类作品成为一个套路,用“游侠”这个激动人心的名称表彰那些以身许国、建立功勋的少年志士。如鲍照的《拟古诗》(幽并重骑射)、王维的《夷门歌》(七雄雄雌犹未分)、《陇头吟》(长安少年游侠客)、崔颢的《古游侠呈军中诸将》(少年负胆气)、元稹的《侠客行》(侠客不怕死)、陆游的《剑客行》(世无知剑人)等。这类作品把本来是令统治者十分头痛的游侠,变成了统治者能够接受、甚至是十分欢迎的人物了。把反主流社会的社会现象纳入了主流社会。随着时代不同和当时社会状况的差别,这类作品另有别的社会意义。 
  唐代时候的陈子昂、边塞诗人、李白和许多盛唐诗人都是带一些“侠气”的。他们用诗人的眼光把这些武装报国的游侠理想化,并摄取他们奋斗生活中的美好一面,满怀着激情把它展示给读者。如陈子昂的《感遇》(三十四): 
  朔风吹海树,萧条边已秋。亭上谁家子,哀哀明月楼。自言幽燕客,结发事远游。赤丸杀公吏,白刃报私仇。避仇至海上,被役此边州。故乡三千里,辽水复悠悠。每愤胡人入,常为汉国羞。何知七十战,白发未封侯。 
  把一个在家乡杀人作案的少年描绘成忧国忧民的志士,仿佛有了“报国”就可以掩盖一切了。 
  不论哪类游侠诗,唐人写到游侠时都充满了一股青春气息,历来人们认为只有少年才会选择游侠生活,唐代又是许多文人向往在战争中建立功业的时代。李白在《行行游且猎篇》中歌讴道:“儒生不及游侠人,白首下帷知何益?”唐初郭震名作《宝剑篇》,写到宝剑的去向“非直交接游侠子,亦曾亲近英雄人”。连孟浩然这样襟怀冲淡的隐逸诗人都写下:“珠弹繁华子,金羁游侠人。酒酣白日暮,走马入红尘。”(《同储十二洛阳道中作》)青春、宝剑、酒、走马、报仇、杀人是以游侠为题材的唐诗中屡屡出现的意象。唐人写游侠生活或游侠的生活态度,也往往用乐府旧题中的“结客少年场行”、“邯郸少年行”、“少年行”等等。游侠虽然说是人们对生活的一种选择,但愿意做出这种选择的大多是青年人。因为只有青年才更少地泯灭人们本有的良知。 
  5假游侠——轻薄少年对游侠的模仿 
  人们在困厄中所企望的游侠,是司马迁在《游侠列传》中所描写的像郭解一样的游侠。太史公在《游侠列传?序》中所写的游侠的品格,也是人们所期望的,但这是一种非常成熟且具有高尚德行的人才能具备的思想品格。它不仅要依仗人性中所固有的善良本性,还需要有一定的理性认识以及长期磨炼和修养。基于年轻人的热情或一时心血来潮的人,做不了侠;养尊处优没有经历过任何苦难磨炼的人,也很难成为坚忍不拔的侠;没有果毅坚韧的性格,没有百折不回、坚持到底、永无悔恨的精神,也不能做侠;没有谦退冲和的胸怀也难成为完美的侠。 
  上面说过,世间最想做侠的大约以年青人为多,因为这个年龄段的人们最敏感、多同情心,向往不平凡、带有浪漫色彩的生活;他们易于为社会不公而鸣不平,为实现社会正义而热血沸腾。因此想做游侠、想充当社会良心的人,在任何时代都是以年青人为最多。可是年青人很少有历练,是最不成熟的一群。那种一诺千金,言必信、行必果的侠风,决非一些轻薄少年所能望其项背和模仿一二的。历代学游侠的多是少年、青年,他们只能学到古代游侠的皮毛,如服装打扮、行为作派等等。鲍照的《代结客少年场行》: 
   txt小说上传分享

自命为社会良心的游侠(7)

  骢马金络头,锦带佩吴钩。失意杯酒间,白刃起相仇。 
  另一首《拟古意》: 
  幽并重骑射,少年好驰逐。毡戴佩双(革建),象弧锸雕服。兽肥春草短,飞(革空)越平陆。 
  王僧孺的《古意》: 
  青丝控燕马,紫艾饰吴刀。朝风吹锦带,落日映珠袍。 
  这些以游侠自居的富家子弟,无非是着装华丽、威武以自炫,表示他们是不同于庸众的一群。他们有的甚至用敢于血仇而表现自己的果敢,用勇于屠戮无辜而显示自己的力量。其他如乘肥挟弹、呼鹰逐猎,也是这类“伪游侠”的典型行为。这些人处处表现出与众不同,仿佛是脱离了宗法秩序的一群,然而,他们与原本意义上的游侠却是大异其趣的。对于弱势人们的“存亡死生”,他们不仅没有这种能力,甚至根本也不会产生这种意识。他们的“游侠”不过是走马长林、逐兔丰草而已,有的甚至只是走狗斗鸡、樗蒲赌博罢了,总之不读书,再追逐一种不同于室内娱乐的娱乐就有了三分侠气(如同会饮酒、读《离骚》就是名士一样)。这些假游侠们不仅没有一点儿牺牲精神,有的甚至没有丝毫生死相搏的勇气,其反叛性、危险性都不存在了,游侠对于主流社会不仅没有危险,而且具有娱乐价值了。这种纯粹供人娱乐的游侠(像现今的武侠小说),谁都能接受它了。连太太小姐所居住的内室(也就是贵族少年的温柔乡里)也可以用它来装饰了。庾信在《咏画屏风诗二十五首》中,就有一首诗歌咏屏风上画的“游侠”少年。诗中写道: 
  侠客重连镳,金鞍被桂条。细尘障路起,惊花乱眼飘。酒醺人半醉,汗湿马全骄。归鞍畏日晚,争路上河桥。 
  这座屏风连环画中的“游侠”与《史记》中所写的郭解等人能差出十万八千里吧!他们也是呼朋引类,也是走马闹市,但他们是去“惊花”、“醉酒”的,所以才会害怕归鞍日晚,要与人争路呢! 
  有的诗人没有意识到这些假游侠的可笑,还一本正经地描写他们。如王维的《少年行》: 
  新丰美酒斗十千,长安游侠多少年。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 
  当然这只是少年游侠的一个剪影,一首小诗也不可能写到主人公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我们从这首诗的情调的欢快、少年游侠格调轻佻(能喝酒就是了不得的豪气了),都可以断定这位少年不过是借游侠生活玩玩的假游侠。真正的游侠的生活是十分沉重的。与王维相反,杜甫就对这类少年人有较深的认识。他的一首《少年行》中这样写道: 
  马上谁家白面郎?临阶下马坐人床。不通姓字粗豪甚,指点银瓶索酒尝。 
  古游侠有先秦士风,为人都是“廉洁退让”的,十分低调的,哪像这位少年如此张扬无礼。胡夏客说:“此贵介子弟,恃其家世,而恣情放荡者。既非才流,又非侠士,徒供少陵诗料,留千古一噱耳。”这种假游侠在杜甫笔下是很可笑的。 
  唐代诗人韦应物,少年时正逢盛唐,作为贵族,他成为玄宗皇帝的“三卫近侍”,这个编制是贵族无赖少年的渊薮。年青的韦应物也与这些无赖少年一起“游侠”,一起寻欢作乐——赌钱、追女人、违法乱纪,而且以其特殊身份(所谓“职位不高地位高”也)傲视官府,不受惩罚。晚年,他在《逢杨开府》一诗中对这段生活作了一些反思。其中写道: 
  少事武皇帝,无赖恃恩私。身作里中横,家藏亡命儿。朝持樗蒲局,暮窃东邻姬。司隶不敢捕,立在白玉墀。骊山风雪夜,长杨羽猎时。一字都不识,饮酒肆顽痴。武皇升仙去,憔悴被人欺。读书事已晚,把笔学题诗。两府始收迹,南宫谬见推。非才果不容,出守抚茕嫠。忽逢杨开府,论旧涕俱垂。座客何由识?惟有故人知。 
   txt小说上传分享

自命为社会良心的游侠(8)

  如果韦应物要像现在某些“红卫兵”一样,能把他年轻时的所作所为写得非常浪漫(一掷千金的豪赌,与邻女偷情),十分风光。风雪夜中作为“武皇帝”侍卫的光荣,长杨围猎时的豪气,也是能体现“盛唐精神”的;可是作者没有这样写,而是把自己描写成一群恶少,暴露了自己作奸犯科、无法无天,成为了乡里一霸,并且写到自己的愚拙,作了真诚的忏悔。传统不习惯忏悔,所以弄得一些评论家认为本诗所写“不类苏州(韦应物)平生”。实际上这正体现了韦应物作品的价值。韦以自身生活为例,揭示了“假游侠”不仅有可笑的一面,还有可恶的一面。 
  “游侠”的末流虽然无害、并有娱乐价值,但也不能见容于主流意识形态,也为一切的正派人所不满。东汉伏波将军马援给自己的侄子马严、马敦的信中,曾就如何做人教育他们说: 
  龙伯高敦厚周慎,口无择言,谦约节俭,廉公有威,吾爱之重之,愿汝曹效之。杜季良豪侠好义,忧人之忧,乐人之乐,清浊无所失,父丧致客,数郡毕至,吾爱之重之,不愿汝曹效也。 
  马援《诫兄子严敦书》 
  对于杜季良这种真正的游侠,马援像对待醇儒一样爱重却不愿儿辈学习。其原因是,学龙伯高这种谨慎敦厚的人不成,尚能做个老实人,不会出格越轨;如果学游侠不到位,就成为一个无所不为,但又绝不干正经事的轻薄子了,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也”。马援《诫兄子严敦书》。由此可见一般人对于游侠的看法。 
  古代游侠有着广泛的影响力,他们所能鼓动的人数远远超出了他们自身和与之相交的人数。他们还与游民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到了宋代和宋代以后,这种联系尤为密切。随着世族大姓被五代的兵火扫荡殆尽,贵族游侠已成绝响,平民游侠兴起,具体论述见陈山《中国武侠史》。有些侠客与游民地位相去无几,他们只是比一般游民有更高的武功,更丰富的阅历,更具有指挥人的才能。他们是游民仰慕崇拜的对象,游民从他们身上汲取了敢于反抗、勇敢不怕死的精神。游民在进行大规模的反社会活动的时候,尤其把侠客看作是自己闯荡江湖的榜样。因此研究游民文化,不能不考虑到游民对游侠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游民知识分子在其所参与的通俗文学的创作中,对于侠是热情歌颂的,为侠在民间社会里的普及起了很大的作用,这些通俗文艺作品就是游民接触和了解游侠的桥梁。 
  后世的武侠小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受到古代游侠的影响,他们对于侠客游侠生活的夸张渲染和描绘,使得广大老百姓更把他们看作“社会良心”,特别是那些喁喁望救之士。实际上,这是人造的幻影,对受着沉重压迫的老百姓起着麻痹的作用。因为游侠有可能被统治者利用的一面,侠客为了扩大自己的影响,也与权贵相往来,作为政治投资。鲁迅曾说: 
  汉代大侠,就已和公侯相馈赠,以备危急时作护符之用了。 
  《三闲集?流氓的变迁》 
  汉代的班固虽然对游侠有偏见,班固在《汉书》中批评司马迁歌颂游侠是“退处士而进奸雄”。但是他在《汉书?游侠传》中所说的许多游侠是“藉王公之势”,“以取重诸侯,显名天下”,确实也是事实。不仅在汉代如此,后世许多有广泛影响的游侠也都与权贵相勾结,甚至为权贵效劳。这还是具有独立意识的,不藉强势以欺压百姓的游侠。至于那些本来就没有什么超越精神,纯粹靠游侠之名以获取个人利益的游民,则可以为任何人所用,“有奶便是娘”就是他们的信条。于是就出现了许多名为游侠,实际上是统治阶级鹰犬的人物。如唐高祖时,太子李建成在战功和属下将领都远逊于其弟李世民的时候,为了保住其位置并顺利接班,便大量招收游侠。安史之乱后,地方势力壮大,一些藩镇驯养游侠刺客,谋害朝中力主削平藩镇的大臣。他们在对抗朝廷和分裂国家的活动中起了一定的作用。在不同政治派别的斗争中,游侠也往往充当杀手,从肉体上消灭政敌。这在两千年皇权专制社会历史中并不少见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