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稚仙�48000。
扩张,扩张,扩张!不管英国国内的形势如何,尝到了扩张甜头的英国人,已经无法停止征服世界的脚步。他们和西班牙人争夺西印度群岛,打着国王的旗号入主纽芬兰、马里兰,他们的野心像腾空而起的烈火,难以遏制。
而在这些野心家放眼世界寻找财富的同时,居住在伦敦塔里的詹姆士一世也没有闲着。1606年,英国王室的债务已多达60万英镑,才刚刚开始经营的弗吉尼亚殖民地在短时间内不能给王室带来太多财富。詹姆士一世想到了一个愚蠢的办法增加收入:指示亲信卖官鬻爵。4个月后,全英国的骑士骤然增加了两倍多,律师、商人、金融家、乡绅,只要掏得起钱,就能戴上贵族头衔。
第一章 革命年代的王权复兴(2)
俗话说,物以稀为贵,新贵多了,老贵族的身价便相对下降了,很多上流人士对此不满。封建等级秩序和贵族体制,在詹姆士一世的“努力下”开始崩塌,王室的威信一日不如一日。
海外贸易和工业的发展,从外撼动着封建专制的大厦,而卖官鬻爵又从内削弱了这座大厦的力量。英国人为1688年那场推翻专制王权的光荣革命没有流一滴血而自豪,事实上,革命之所以能干净利落地完成,还着实要感谢詹姆士一世的这些举措。
在古代英国,国王和议会的关系一直非常微妙,议会的存在牵制着国王的权力。詹姆士一世多次因不满议会对他的尖利抨击,而断然将议会解散。在议会看来,这样的国王简直让人无法忍受。
詹姆士一世在1625年春天去世了,他的儿子查理一世成为新一代的英国国王。查理一世继承了詹姆士一世的政策路线,继续无意识地瓦解着专制制度的根基。在查理一世统治期间,革命爆发了。
革命缘于查理一世和议会的矛盾。查理一世和议会的关系,比他父亲在位时还要恶劣。查理一世需要大笔金钱应付和西班牙作战的开销,议会却宣布废除国王终生征收关税的特权,查理一世威胁要将议会解散,议会就拿查理一世的宠臣开刀。查理一世逮捕了一些“喜欢制造麻烦”的议员,另一批议员又集合起来号召民众抗捐抗税。查理一世被这些叛逆的议员弄得恼羞成怒,在1629年解散了议会,英国议会由此消失了整整11年。
为了获取更多的钱财,查理一世狠狠地向那些没能出席国王加冕式的骑士征缴了一大笔罚款,得罪了为数众多的中小地主。之后,他狠狠地向那些拥有王室森林的大贵族课以重税,惹得大贵族满心怨气。这些原本应该成为王室守护力量的人,也开始盘算着废掉国王。同时,查理一世残暴的宗教政策,也让平民百姓对他恨之入骨。面对各方的不满,查理一世却无动于衷。
1636年,苏格兰爆发了反对国王的大起义,查理一世派兵镇压未果,还被打得落花流水。苏格兰起义则成为革命的导火线。迫于庞大的军费开销,查理一世无奈重新组织议会大选。1640年11月3日,那些让查理一世头疼的议员再次登上了政治舞台,大显身手,革命的序幕正式拉开了。
这些议员一上台便着手削弱查理一世的力量,他们先从查理一世的宠臣下手,将查理一世的左膀右臂斯特拉福德伯爵和劳德大主教送上法庭,准备以叛国罪起诉二人。鉴于斯特拉福德伯爵的所作所为无不是在遵照查理一世的吩咐,下议院便通过了一项名为“褫夺公权法”的法律,并在1641年4月,冲破查理一世的阻挠,处死了斯特拉福德伯爵。紧接着,议会趁热打铁,颁布了《三年法案》,规定每隔3年都要召开一届议会,国王要解散议会或终止会议时,必须先征得议会的同意。同时,国王还必须撤销王室法庭,放弃专卖权,如果开征赋税没有得到议会的许可,将被视作无效。
查理一世非常懊恼,自己手中的王权又被削弱了一大块,然而,他的霉运还没有结束。1642年1月,查理一世刚准备离开下议院,现场的一些议员突然颇具挑衅意味地高喊“特权!特权!”。伦敦市民听说这件事后,大受鼓舞,将王宫团团围住。查理一世见势不好,只得匆匆逃跑并慌慌张张地调集外省军队,向议会进军。
此时,1641年的《三年法案》发挥了作用,查理一世迟迟没有下达解散议会的命令,只是号召议会中那部分支持王室的议员从议会中脱离出来,组建与现有议会对立的新议会。1644年,一些投靠国王的议员在牛津召开了王党议会,成为查理一世的附庸。不过,这些人并没有如查理一世所期待的那样发挥什么作用,只有英格兰东北部和西北部等经济发展缓慢的地区,向查理一世提供声援。而那些资本主义经济生机勃勃、富裕发达的地区,大多投靠了议会。国王和议会谁强谁弱,人们一望便知。查理一世得罪了太多人,支持议会的人也许未必对议会有多少好感,但毫无疑问,他们痛恨国王。
第一章 革命年代的王权复兴(3)
由于缺乏经验,内战爆发之初,议会一度陷入被动。眼看议会的部队就要被国王的大军吞噬,议会中突然出现了一位军事天才——奥利弗·克伦威尔,他的出现改变了战场上的形势。克伦威尔当选议员时只有29岁,精明能干。克伦威尔手下的士兵不是饱受查理一世宗教政策迫害的清教徒,就是身处社会底层的自耕农,这些人早就憋足了劲头,要让查理一世下台。他们勇猛善战,打得王军落花流水,战争的局势很快发生了变化。一些偏远地区的农民,得知内战爆发后,也自发地组织起来,投身到推翻国王的行动中来。
由于战功卓越,克伦威尔被议会推举为新模范军的正、副司令。1646年,新模范军势如破竹一路杀到查理一世在牛津的大本营,迫使查理一世逃往苏格兰。而逃往苏格兰实在不是明智之举,苏格兰起义是内战的引线,苏格兰人早准备好给查理一世些颜色看看,他们将查理一世抓了起来,交给了议会大军。
内战终以议会的胜利告终。议会没有异议地掌握了行政、立法、司法、军事、财政、宗教等大权。王室法庭荡然无存,国王和王党分子的土地,落入议会的腰包。骑士制度被废除,地主也不用向国王尽封建义务,封建土地制度悄然瓦解。
内战结束了,英国的局势却没有完全稳定下来,议会中人也因政见分歧势如水火。有的说保留君主制有利于社会稳定,有的说天赋人权应成立人民共和国。最后,议会分成主张保留国王的独立派和主张建立一院议会制的平等派。克伦威尔就是独立派的骨干。
就在独立派和平等派吵得不可开交之际,查理一世的残余势力再次集结起来,发动反扑,二次内战腾然而起。但是这次内战很快就结束了,查理一世再次成为人人唾骂的国王。1649年,下议院绕过由贵族组成的反对审判国王的上议院,自行通过《成立最高法庭议案》,并组成了一个由一百五十多位德高望重之人参与的法庭对查理一世进行审判。数日之后,在成千上万人注目下,查理一世身首分离,成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个被自己人民推上断头台的国王。
曾有位诗人这样描绘查理一世迈上断头台的情景:
他的所做所想都不平常,
在那个值得纪念的广场,
(他的)眼睛坚定地凝望利斧的光芒。
他没用粗俗的诅咒,
请求神明搭救无助的君权。
只把大好头颅横放在斧下,
就像平时上床。
查理一世死了,下议院紧接着又废除了没用的上议院,废除君主专制,于同年5月19日,昭告全英,从这一天开始,英国将以共和国的姿态傲立于世。
革命至此似乎结束了,君主制已然倒了,英国人好像是可以在新的制度下平静地生活了。但事实上,英国共和制的基础相当脆弱。王党势力尚没有消失殆尽,新政府并不清楚要用怎样的政策收买人心,那些让平民百姓感到愤怒的政策,如消费税,仍然照常征收。大多数人并没有感受到共和制的好处,对它的未来非常悲观。伦敦的士兵和手工业者发动了示威,英国西南的一些城镇发生起义,爱尔兰的反殖###动如火如荼。
议会见此,只好再次找来能征善战的克伦威尔,克伦威尔毫不犹豫地将屠刀挥到爱尔兰人头上。战后,人们倒吸一口凉气,爱尔兰的人口比从前少了一大半。平息了爱尔兰起义,克伦威尔又率兵平定了苏格兰的叛乱。两次战争下来,克伦威尔那意气风发的革命军一下子变成了残忍暴虐的侵略军。而克伦威尔本人,也借着打胜仗的得意之势,成为英国的大独裁者,他解散了议会,并精心挑选了一些亲信,组建了以军官为主体的“英格兰共和国议会”。克伦威尔自命为护国主,并告诉大家,护国主是终身任职,同时执掌英格兰、苏格兰、爱尔兰的陆海军大权。当时,飞机还没有发明,如果当时有空军的话,克伦威尔也定会将空军大权一握在手。
第一章 革命年代的王权复兴(4)
克伦威尔宣布,护国主有任免官吏、赦免罪犯、立法的权利,议会法令必须经护国主过目,行政权归护国主和国务会议。不过国务会议的成员都由护国主一手任命,护国主是世袭的,克伦威尔死后,护国主将由克伦威尔的儿子接任。克伦威尔俨然是一个没有王冠的国王,英国的共和制从此徒有虚名。
社会制度的大变革,从来都不容易,总难免经历一些反复和波折。英国共和制后有克伦威尔的独裁,法国大革命后有拿破仑一世称皇,中国在清王朝覆灭后,亦有不少复辟称帝之事。但是落后的制度始终无法逃脱被摧毁的命运,在历史的洪流前,个人野心迸发的力量,微乎其微。
克伦威尔独裁期间,英国于海上打败了有“海上马车夫”之称的荷兰,又相继夺取了法国、西班牙的殖民地。然而,克伦威尔的独裁梦最终在1658年破灭了,这一年,克伦威尔去世了,功名荣华,烟消云散。
克伦威尔的儿子理查成了新一代护国主,理查没有克伦威尔那样摄人心魄的执政能力,但他却很清楚权势的另一面充斥着杀戮和阴谋,于是很快便识趣地放弃了护国主的名号。理查轻松了,英国却陷入没有主心骨的状况,各派势力展开角逐,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没有人发现,一个叫乔治·蒙克的军官,正悄悄和查理一世的儿子,流亡国外的查理二世联系,蒙克和查理二世签订了《布列达宣言》。蒙克帮助查理二世复位,条件是查理二世必须宽恕杀害查理一世的人,并给英国人宗教信仰自由。
查理二世在危机四伏的流亡岁月中练就了娴熟的政治手段,他参透了本国人的心思,庄重宣誓,他会保护革命时期确立的财产关系,并决不追究那些杀害他父亲的人。然而查理二世一上台,就违背了当初的诺言,他将克伦威尔的尸体从墓地里刨了出来挂在绞架上,以泄心头之愤,随后又宣布所有神职人员都要向国王效忠,服从国教。查理二世留给英国人的第一印象着实不佳。
1664年底,英国发生了自1348年以来最可怕的瘟疫,死亡的阴影从充满苦痛的贫民区一下子蔓延开来,仅伦敦一个地区,每天就会出现上千具尸体。国王携家带口地逃往乡村,瘟疫的魔爪也随之跟到乡村。1666年9月,伦敦的一个面包师傅忘记关上烤面包的炉子,引发了英国历史上最浩大的一场火灾,上万间民房沦为焦土。人们禁不住认为,天灾人祸接连发生,是上帝在惩治查理二世。
当然,应该看到在治理国家上,查理二世也有一定作为。他稳定了国内局势,成立了议会,颁布了一些有利于资产阶级的政策,并在1667年,再次打败荷兰海军。1672年,英国第三次在海上和荷兰舰队交锋,并大获全胜,英国海上霸主的地位无国能及。但即便如此,英国人对查理二世的埋怨丝毫没有减轻。
在英国议会中,议员们因王位继承、宗教信仰、内政外交等问题上的分歧,分化成辉格党和托利党两个派别。托利党成员很多都曾为查理一世效力,为了利益,他们必须和查理二世紧紧拴在一起。他们竭力要求扩大王权、推行国教。而辉格党成员要么是克伦威尔时代崛起的新贵,要么是头脑精明的商人、金融家,为时势考虑他们承认君主的存在有利于国家稳定,但从各自的利益出发,他们又大力要求限制王权。
查理二世为了让议会能更好地站在国王一边,1679年,重新进行议会大选,结果在新议会中,辉格党人仍然占据优势。在辉格党的努力下,1679年5月,英国通过了旨在限制王权的《人身保护法》,根据这份法案,国王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