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文化》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齐鲁文化- 第2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除了行书外,王羲之的楷书和草书也是一绝,分别代表了当时两个书种的最高成就。如《乐毅论》、《黄庭经》和《十七帖》等,就是这两个方面的代表作品。其中《十七帖》最为有名,是王羲之草书艺术中的传世绝作,影响力仅仅逊于《兰亭序》。
  王羲之的书法非常受到世人推崇,唐太宗李世民为了搜罗《兰亭序》真迹,曾花费了很多年时间。当他从王氏后人手中得到时,亲自撰写了《晋书·王羲之传论》,并称赞道:“详察古今,研精篆素,惟王逸少乎!”后来,李世民还专门命人做了《兰亭序》拓本,分别赏赐给王公大臣。
  王羲之作为一代书圣,其书法对后世影响之大、之深,在中国历史上无人能够企及,后世的文豪巨擘如欧阳询、颜真卿、褚遂良、苏轼、黄庭坚等人都临摹过他的作品。
  王羲之出身名门望族,又才德俱佳,因此在人生旅途中曾被多次荐举、征召,但是他每次都婉言拒绝。后来,他也曾勉强入朝为官,终因性格耿直,经常得罪人,而很难在官场立足。最后辞职返乡,过起自由、恬淡的生活。
  据史书记载:王羲之平生经常与道士和平民百姓往来,留下了许多佳话,其中有这样一个故事:王羲之非常喜欢鹅,听说会稽有位孤寡老太太养了一只善于鸣叫的鹅,自己也很想养一只,但在集市上买不到,就与好友一起去老太太家观赏。哪知老太太非常仰慕王羲之,听说他要来,急忙准备酒席,但家里贫穷,没有什么可吃的,就把那只鹅杀了款待王羲之。对此,王羲之叹惜了很久。

第六章 齐鲁英杰(21)
王羲之曾经居住在蕺山下,一天到山下的一处集市上闲逛,遇到一位卖六角扇的老太太。王羲之走上前问道:“一把扇子卖多少钱?”老太太回答道:“二十文。”王羲之听后没有吭声,只是取出笔来在每把扇子上写了五个字。老太太很不高兴,王羲之对她说:“你只要说这是王右军的题字,即使开价一百也会有人买。”老太太对他的话半信半疑,但既然已经写了字,只好照他说的叫卖。结果,人们听说扇子上有王右军的题字,立刻围上来抢购一空。老太太尝到了甜头,又拿出一些扇子请王羲之题字,他却笑着没有答应。
  关于王羲之,在历史上还流传着一个东床快婿的故事。王羲之的族叔王敦和王导都是当时的高官权贵,很器重王羲之。王羲之与其族弟(王敦、王导的儿子)王承、王悦并称“王氏三少”,皆非常有才学,堪称高门才俊。一天,一个叫郗鉴的太尉派门生来到王家,声称选女婿。王导听后对来人说:“他们都在东厢房里,你去挑吧!”王氏子弟们听到这个消息,都忙着应对,有的更衣,有的正襟危坐,以显示自己的清高与勤奋。只有王羲之袒腹躺在床上,悠闲地吃着东西,根本没有将选婿的事情放在心上。太尉的门生看过便返回了,并把自己看到的情况详细地禀告太尉。太尉听后非常高兴地说:“那个躺在床上袒腹的逍遥公子就是我要寻觅的女婿!”于是,王羲之与太尉的女儿结婚了。
  晚年的王羲之曾经想舍宅为观,但没有做到。公元361年,王羲之过世,终年59岁,葬于金庭瀑布山(又称紫藤山)。王羲之的五世孙孟平继承遗志,将宅院改建为观,后来南朝的齐高帝赐名为金庭观。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王氏子孙在金庭观的左侧修建了写有“晋王右军墓道”的牌坊,现保存完好。
  第五节南北朝时期
  南北朝时期,山东地区人口进行了大规模迁出和迁入,这不仅对山东区域的政治、经济、军事形势产生了重大影响,还引发了当地文化风貌的变迁,产生了一批齐鲁英杰。
  一、农学家:贾思勰
  贾思勰,大约生活在公元5世纪末到6世纪中叶,北魏著名的农学家,山东益都人,曾担任高阳郡(今山东淄博市)太守。
  贾思勰生活在北魏政权建立初期。当时,北方游牧部落鲜卑族的首领是拓跋氏,国人多以畜牧为生,对农业生产不大重视,百姓过着漂泊不定的生活。公元399年,拓跋珪建立北魏政权后,致力于发展农业生产,制定了很多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使得北魏经济逐渐繁荣。但是鲜卑人天生好战,魏道武帝在治国的同时也没有忘记军事掠夺,导致征战不断,很多*离子散、家破人亡。
  在战争中,粮食的充足与否往往是决定胜利的关键。作为太守,贾思勰不但意识到了这一点,还认为只要粮食、牲畜富足,百姓就能过上安定的生活,鲜卑人的掠夺本性也许会在富裕的生活中逐渐淡化。他决定投身到农业生产中,亲自养羊、种庄稼,从实际操作中总结经验,推广农业生产,使北魏政权更加强盛,人民生活更加富足、安定。
  贾思勰深知北魏人对畜牧业生产有着丰富的经验,且习惯于饲养牛、羊等牲畜。于是他想:如果我能在这方面总结出切实可行的方法,使畜牧业生产有较大发展,北魏国人就会接受并信服于我,到那时再推广农业生产就会顺利很多。于是,他从养羊开始。第一次,他养了200只羊,但由于缺乏饲养经验,没到一年就饿死了很多。饲养失败没有令贾思勰气馁,他决定继续干下去,接着又养了一大群羊,并种植了20亩大豆。他想,有这么多的大豆,羊就不会饿死了。哪知,虽然饲料充足,但羊还是死了很多。贾思勰百思不得其解。一位好心的邻居在了解到远处有一位养羊高手时,急忙将消息告诉了他。贾思勰听后,马上赶往100多里外的老羊倌那里,向他求教。

第六章 齐鲁英杰(22)
来到老羊倌家,贾思勰讲述了自己养羊的经过,并恳请老羊倌指教。老羊倌被他的诚意所感动,留他在家中住了几天,不但让他仔细观察自己的羊圈,还给他讲述了羊的选种、饲料的选择和配备、羊圈的清洁卫生及管理方法。听了老羊倌的叙述,贾思勰找到了自己第二次养羊失败原因:羊圈管理不得法。
  老羊倌见状,夸赞道:“你的悟性真高,其实羊是不吃自己撒过尿拉过屎的饲料的,你把饲料随便扔在羊圈里,并让羊在上面踩来踩去、拉屎撒尿,尽管饲料充足,羊依然会饿死。所以,保持羊圈卫生是必不可少的。不过,你能够这样认真地寻找其中的原因,肯定会把羊养好。”
  贾思勰回去之后,按照老羊倌的指点又养了一群羊,功夫不负有心人,这群羊膘肥肉壮,产奶也多,成活率非常高。从此,贾思勰是养羊能手的消息逐渐传了出去,并且越传越远,向他求教的人也络绎不绝。
  养羊成功只是发展农业生产的第一步。此后,贾思勰便着手试验耕地种庄稼。为了种好庄稼,他不辞劳苦地四处求教,足迹遍布河南、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田间地头、茅草屋、窝棚等地是贾思勰待得最多的地方。在这些地方,他与老农促膝谈心,仔细询问施肥、犁地、选种、不同土质如何下种等众多问题。老农们为他好学、谦虚、求实的精神所感动,毫不保留地向他传授自己的实践经验,同时告诉他:种子是种庄稼的关键,千万不可轻视。一般人仅知道选种要选饱满的穗子,但很少有人知道察看种子的颜色。同时,还要注意把割下的穗子高高挂起,待到来年春天时再打下来做种。此外,人们更不知道不同土质、不同气候的土地,对种子的要求也是不同的。一般来说,如果想要在潮湿温暖的低地种谷子,就要选用茎杆柔弱、生长茂盛的谷穗;如果在风大霜重的山地种谷子,就要选茎杆坚实的谷穗。而且,犁地虽然都在七月间,但在犁地之前需要看看地里有没有长茅草。如果地里有茅草,就要提前赶着牛羊在上面踩一遍,这样等七月犁地时茅草才会死去,否则就会影响庄稼的生长。
  贾思勰学到这些宝贵的经验后,便回家进行实际的耕作。在耕种的过程中,他又摸索出许多规律,同时悉心研究前人关于农业生产方面的资料,吸取前人著述的精华,结合自己的实践体会,最终创作出有“农业百科全书”之称的《齐民要术》。
  《齐民要术》共有92篇,11万多字,内容详实丰富,从大田作物中的谷类作物、纤维作物、油料作物到绿肥作物、香料作物、饲料作物、水生植物,以及蔬菜、瓜、果等无所不包,并且对制酱、酿酒、饲养鸡鸭、猪牛等副业也进行了全面的记述。
  《齐民要术》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从理论上系统研究农业的百科全书,对促进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在我国和世界农业科学发展史上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贾思勰因此名垂史册。
  二、文学理论家:刘勰
  今山东莒县的浮来山上原有一座南朝时修建的寺庙,叫定林寺。寺里曾住过一位名叫慧地的僧人,此人就是南梁时期著名的文学理论批评家刘勰。
  刘勰(公元467—538年),字彦和,东莞莒县(今山东莒县)人。由于出身于官宦家庭,刘勰曾产生过前程似锦的幻想,甚至“七龄乃梦彩云若锦,则攀而采之”。可惜好景不长,他的父亲在一次平叛战役中牺牲了,家庭由此转向破落。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六章 齐鲁英杰(23)
但家庭的变故并没有使刘勰意志消沉,他“笃志好学”,立志作出一番大的事业。当刘勰踌躇满志时,不幸的事情再次降临到他身上:母亲因积劳成疾早早去世了。此时刘勰刚满20岁,等他为母亲守丧三年后已过了适时的婚龄,结果终身未婚。
  公元490年,齐武帝颁布诏书:“公卿以下各举所知,随才受职,进得其人,受登贤之赏,荐非其才,获滥举之罪。”诏书的颁布使处于苦闷之中的刘勰看到一线光明,他带着被举荐的希望,离开家乡,奔走于建康城内的亲朋好友之间。可是,人海茫茫,有谁会帮助一个孤儿呢?
  当时,定林寺的僧侣与皇室有较为亲密的关系。刘勰认为前往可能会给自己带来好运,即便没有被推荐,也可以有读书吃饭的地方,还可以躲避兵役。来到定林寺后,刘勰依照寺庙里的规定生活了10余年。在这10余年间,刘勰作为帮工居住在寺中,每天的任务就是整理佛教古籍。由于刘勰学问高深,又能写出好文章,深得朝野士人和名僧的器重,京师李德寺塔及名僧碑志都会请刘勰制文。公元492年,定林寺高僧超辩圆寂,其碑文就是由刘勰撰写的。
  刘勰虽然身居佛门,但强烈的仕途欲望使他心系仕宦。成名成家的想法一直盘旋在心头,使他根本无法安于现状。通过对社会现状的了解和深思熟虑,他认为“君子处世,树德建言”,也就是说人生在世,要么从政当官、为民造福,要么著书立说、千古留名。在充分估量当时的主客观条件之后,他认为自己能够做到的只有著书立说。于是,他想到为经书作注,以阐释圣人的意图。随后,他又想到马融和郑玄已经在注经方面做得非常出色,自己纵然能够有较深的理解,也很难自成一家。因此,针对当时文风*、文章体制逐渐败坏的现状,他决定遵“尼父陈训”,“搦笔和墨,乃始论文”。
  打定主意后,刘勰利用整理经文的一切业余时间,花费将近五年的时间完成了一部“论古今文体”的千古奇书——《文心雕龙》。著作完成初期,虽然曾在文人墨客间传送,但并没有受到世人的重视。刘勰却深知此书的学术价值,决定请文坛领袖沈约过目。于是,他装扮成货郎,带上书等候在沈约经常行走的路上。当沈约的车辆经过时,刘勰上前献书。沈约翻看之后,觉得此书深得文理,不禁对刘勰大加褒奖。
  有了沈约的褒扬,刘勰很快被任命为奉朝请(官职),虽然此官职既无实权,又无属员,但是对刘勰来说,这却是走向仕宦的第一步。
  公元504年,临川王萧宏(公元473—526年,字宣达,梁文帝萧顺之的第六子)担任中军将军,将刘勰找来作为记室(官职,掌管章表书记文檄)。至此,刘勰真正离开定林寺,开始了仕宦生涯。在此后的数年间,刘勰曾经取得过梁武帝的欢心,但在仕途上却不得志。
  晚年的刘勰逐渐醒悟,认为一切都是梦幻,悲凉和愤恨布满心头,出家的念头越来越盛。于是他上书皇帝,请求辞官出家。武帝应允,并赐法名慧地。直至去世,刘勰始终生活在定林寺。
  《文心雕龙》共有50篇,开始的五篇:《原道》、《征圣》、《宗经》、《正纬》、《辨骚》,主要讲“文之枢纽”,属于全书的总纲。从《明诗》到《书记》的20篇分别叙述了各种文体的源流、特点和写作应当遵循的基本准则。从《明诗》至《谐隐》的10篇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