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文化》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齐鲁文化- 第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寿喜”、“加官晋爵”、“子孙满堂”等。

第五章 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2)
一般情况下,门联由“书房”书写,门神则由“门神户”彩印,而且府内外的所有门神、对联均需由“门神户”在腊月二十九贴完。
  三、“熬岁”与“踏岁”
  到了大年三十,下人们便在前堂楼院的正中扎“天地栅”。其中间装有一间木雕神龛楼,上面有木雕的屋脊、瓦垄、滴水瓦等,前面有走廊、回廊柱子、透雕花棂门窗、檐,构造和真楼房一样。龛楼中间摆放着精制的木雕红漆金字牌位,上写“天地三界万灵十方真宰”。
  龛楼前安放着一张长方桌,桌上供着整鸡、整鱼、红色大肉块、鸡蛋大的丸子、油炸四指长的大山药块等。供菜顶上是红绿色的粉条、花糕、年糕、馍馍等,而且上面都插着绢制的红花。供菜前是锡制的五供:香炉、蜡台、香筒等,周围用秫秸箔包围起来,只在前面留一个门,两边绑上静色的鲜竹子。“五供”两边还要各放两张方桌,桌上摆上五个大盘,内装花糕、年糕各五个,其上有红枣加红花。
  天地楼东边要摆放直径约三尺的大铁盆,里边是二尺长的小劈柴。劈柴要摆成方格形状,约有半人高,上面放着鲜柏树枝子。天地楼的西边也摆放着直径约三尺的大铁盆,里边的劈柴呈方格形,约半人高,柴中间为“爆竹”。上述物品均是年初一早上熬岁时使用的。
  前堂楼门外放一个铁木炭盆,上面的砂锅里有莲子、红枣和用江米面包的小元宝。从内宅门到前上房、前堂楼、后堂楼、后五间等院的地上都要撒满芝麻,人走上去能够听到“咯喳”、“咯喳”的响声,是专为年初一“踏岁”而准备的。
  四、辞岁头
  大年初一的凌晨零点开始发“纸祃”,点蜡烛的、烧香的、放爆竹的、烧枣汤的都行动起来。公爷(衍圣公在当地通称公爷,为爵名,为孔子嫡系后裔的世袭封号,始于西汉平帝元始元年。当时的平帝为张扬礼教,封孔子后裔为褒候。唐开元年间,孔子被谥为文宣王,为公爵。宋仁宗至和二年改封衍圣公,仍世袭)、太太起来喝枣汤(称“元宝汤”),喝完后便到“天地楼”拜天地和各神位,然后拜家庙、祧庙、影堂、慕恩堂、祠堂等。祭拜时,公爷需要由赞礼生(相当于现在的司仪,古代时多由秀才担任)各提一对提炉、纱灯、罩子灯在前面引导,太太由女仆伺候着。供桌上都摆放着十大碗供菜、两盘馍、三杯奠酒,公爷、太太分别跪在供桌前磕“辞岁头”。
  早晨七点钟以后,公爷再拜祭孔庙,如果公爷自己不去,就委派孔家的老族长前去祭拜。拜庙时,需要由百户、管勾、司乐、典籍四厅的官员陪拜。孔子的圣像前供奉着整猪、整羊、笾豆、黄酒、檀香等,老爷在赞礼生的高唱下行三跪九叩礼,陪拜官员需陪同跪拜。祭完孔庙与家庙后,公爷与太太开始用早饭、摆酒席、吃水饺。
  早饭以后,公爷、太太来到前堂楼,坐在楼屋门口接受府内人员的叩拜。届时,车栏、马号、车夫、马夫、作夫、轿夫、大堂、二堂、三堂、内门、书房等各房、各作、各部分的数百名仆人按次序到前堂楼给公爷、太太磕辞岁头。叩头之后通常要赏岁钱(红包),里面的钱数根据下人的地位不等而有所不同。
  此外,各府门头的本家也都要来拜年,只不过他们都是在前堂楼内见面,人们只作揖不磕头。如果是县长来拜年,就要在三堂小会客室会见,县长太太来拜年则在“前上房”室内接见。除此之外,还专门有老妈子从“除夕”开始每天都要领黄表、香、蜡烛等到府外的南堂庙进香。

第五章 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3)
五、杂耍、燃灯、送神
  从大年初一开始,孔府门前每天上午都有“鼓楼门会”。会上有卖各种东西的,还有表演杂耍、洋琴、评书等民间文艺的。
  流光溢彩的花灯
  下午则有龙灯会、耍龙灯、跑旱船、踩高跷等民间活动。曲阜当地的所有龙灯队都要到孔府里来耍,使得孔府里的龙灯会能够延续很长时间。耍龙灯时,孔府还要差人和“花炮户”燃放焰火。此外,孔府还有两套十八罗汉的头型面具,龙、虎、鹤、弥勒佛等也应有尽有,可作表演之用。
  正月十四,十几个老妈子合在一起用黄豆油捏“灯笺”,点豆面灯。豆面灯与茶杯一样大,正月的灯需要捏一个鼻,二月的灯捏两个鼻,以此类推,共捏十二个月。此外,还有粮精灯、骡马灯等。
  正月十五下午,府内的各房、庙、东西粮仓、车栏、马号等都要来领面灯,以便在晚上摆供品、烧香、祭拜之后送神。送神后,公爷、太太要到大堂前观看花炮、龙灯、花船。下人们则会在此时接到赏钱和赏的点心茶水等。
  当象征十二月的豆面灯笺点完后,太太会命令将其送上来,看看哪一个月的面灯内的水汽大。如果面灯内有水汽或有水汪,就表明面灯所代表的月份雨水大,反之就表明旱象严重。
  正月十五晚上,孔府有送祖先的活动,通常在晚十点左右进行。主人烧香上供、焚化纸钱、燃放鞭炮,然后慎重地将祖先牌位收起来,代表祖先已经被送走。过完正月十五,孔府的春节就算结束了。
  第二节丰富多彩的民间工艺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文化孕育一方风情。作为儒家文化的发源地,齐鲁大地有着浓厚的文化风情,体现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其中自然包括各种各样的民间工艺。无论是潍坊风筝,还是年画,都从一定角度折射出浓浓的齐鲁文化风情。
  一、潍坊风筝
  潍坊风筝
  潍坊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古城,伟大的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就在此处。
  在这块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土地上,民间文化艺术蓬勃发展、争奇斗妍,潍坊风筝作为潍坊的传统工艺品,成为齐鲁民间艺术的一朵艺术奇葩。
  郑板桥在《怀潍县》中写道:“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五色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这里的“纸花”就是指风筝。《潍坊志稿》也有这样的记载:“本邑每逢寒食,东门外,沙滩上,凌空纸鸢,高入云端。”由此可见,清代的清明时节,潍坊就已经有放风筝的习俗了。
  如今,潍坊风筝主要分为软翅、硬翅、筒式、板式、串式等五种类型,和平面、半立体等两种形状。由于历代画家都曾参与风筝的制作,因此潍坊风筝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形象逼真,力求摹肖实物,如“老鹰”风筝,除脊背之外,其他部分均为立体,放到空中,远看酷似一只正在飞翔的鹰;讲究绘画,笔触细腻,所画禽鸟可精细到每一根羽毛,所画昆虫能真切到翅上的脉络,所画童叟仕女可看到毛发。由于具备以上两个特点,潍坊风筝有了非常高的观赏性,常被人们当做室内装饰品来珍藏。
  二、杨家埠木版年画
  杨家埠村位于潍坊市东北15公里处,由于盛产木版年画而远近闻名。据史书记载:杨家
  埠木版年画始于明朝,繁荣于清代,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清代乾隆年间,杨家埠年画得到长足发展,杨家埠村也有了“画店百家,画种上千,画版数万”之说。年画销售量高达数千万张(每年),除了满足当地的需要外,还远销江苏、安徽、河南、河北、东北三省等地,曾以品种多、样式精、规模大、销售范围广而与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年画三足鼎立,成为中国民间三大年画流派之一。

第五章 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4)
杨家埠木版年画所表现的内容极为丰富,不但有神像、山水、花鸟、戏剧人物、美人条、金童子、神话传说等,还有反映民间生活、针砭时弊之作,而喜庆吉祥更是杨家埠年画的主题,如吉祥如意、恭喜发财、富贵荣华、欢乐新年、年年有余、安乐升平等。
  杨家埠木版年画的形式新颖多样:有大门上的武门神,影壁墙上的福字灯,房门上的美人条、金童子,房间内的中堂、炕头画,窗户旁的月光画等。可谓包罗万象、无所不有,把农家院落装饰得节意浓郁、喜气洋洋。
  作为中国黄河流域地道的农民画,杨家埠木版年画长期根植于民间,逐渐形成了鲜明的艺术特点,即通过概括、象征、寓意和浪漫主义手法来体现主题,比如蝙蝠代表多福、牡丹象征富贵、玉兰象征长春、瓶鞍代表平安等等。由于年画构图完整、饱满、匀称,造型夸张、粗壮、朴实,线条简练、挺拔、流畅,色彩艳丽、火爆、对比强烈,极富装饰性和浓郁的生活气息,充分体现了我国农民粗犷、豪爽、勤劳、幽默的性格特点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与其他地方的年画相比,杨家埠木版年画的创作工艺比较特殊,一副作品需要经过绘稿、刻版、印刷、手工加工等众多程序,而且全部都是手工套色印刷(一种颜色一块板),雕刻所用的木板也是极为特殊的木材——山中木质坚硬且纤维少的棠栗子木。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积极扶持发展年画生产,成立了“杨家埠年画改进委员会”,并组织艺人对古代工艺进行研究,在原有基础上大胆加工、改革、创新。1978年,杨家埠人还成立了年画社和年画研究所,逐渐恢复了个体生产年画的传统方式,画品的艺术性和产量也达到了近百年来的最好水平。
  三、鲁绣
  鲁绣是山东地区的代表性刺绣,是我国历史文献中有所记载的最早的一个绣种,属于中国“八大名绣”之一。它在博采苏、粤、蜀、湘四大名绣之长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独有的刺绣手法,成为集抽、勒、锁、雕等精华工艺于一身的刺绣工艺。
  据史书记载:鲁绣在春秋时期已经兴起,当时称“齐纨”或“鲁缟”,《史记·货殖列传》曾称其“冠带衣履天下”。到了汉朝,鲁绣已经非常普及,朝廷还专门为刺绣业设置了“服官”。据《汉书》记载:“齐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巨万”,这说明当时的绣业已经非常繁荣。唐代后期,由于北方连年战乱,桑地和织绣生产受到严重破坏,无数织绣工人迁徙南方,导致北方刺绣逐渐衰落。直至明代后期,鲁绣才得以“复苏”,并重新闻名于世。鲁绣以齐针、缠针、滚针、擞和针、辫子股针、接针等针法为主,所用绣线大多是较粗的加捻双股丝线,俗称“衣线”,因此鲁绣又被称为“衣线绣”。
  如今的鲁绣以构图简练、朴实,色彩淡雅、明亮,对比强烈,针法粗细相间、虚实适宜而著称,所绣作品立体感非常强,而且华丽与素雅相结合,具有很高的装饰性。图案有花鸟、书法、人物等,其中《百鸟朝凤图》、《罗汉图》、《文昌出行图》、《芙蓉双鸭图》等,都显示出构图严谨、手法多样、花纹粗犷雄健、质地坚实、色彩对比强烈、形象生动等鲁绣独有的特点。
  绵远悠长的齐鲁文化不仅赋予鲁绣浓郁的地方特色,而且丰富了当地的人文内涵。据有关学者考证:早在2000年前的汉朝,鲁绣就通过丝绸之路传到西亚,甚至欧洲的罗马帝国。如今鲁绣作为中国刺绣文化与和平艺术的使者,已出口到100多个国家和地区。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五章 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5)
四、青岛贝雕
  早在原始社会,人们就将贝壳磨制成装饰品,后来又作为钱币使用。到了西周时期,人们已经把各种颜色的贝壳镶嵌在器具上作为装饰,这种方法被称为“螺钿”。此后,这种技术又得到了发展,而青岛贝雕就是在“螺钿”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青岛贝雕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初,以江、河、湖、海中的珍稀螺壳为原料,充分利用其天然色泽、纹理和形状,通过精心设计、选料、破形、粗磨、雕琢、贴、喷、画、组合(镶嵌、立体等)等多道工艺,雕出规格繁多、花色多样、雅俗共赏的半立体或接近立体式的贝雕工艺产品。
  贝雕作品
  青岛贝雕现有七大系列近千个花色品种,主要以花鸟、山水、人物、静物等为题材,作品珠光晶莹、古朴典雅,具有鲜明的装饰性和观赏性。大型立体摆件《九龙壁》、《龙凤宝瓶》、《龙舟》、《珍贝镶嵌双面座屏》等作品,雍容华贵、精美绝伦。特别是长3米、宽2米多的巨型画屏《文成公主进藏图》,上面有84个人物,一边是唐朝欢送文成公主的文武使者与乐队仪仗,一边是西藏迎亲的文武官员、乐队与牦牛等。整个贝雕构图严谨、层次分明、色彩绚丽、形象逼真、形态各异,生动地再现了文成公主进藏的盛况。
  五、烟台抽纱
  抽纱又称花边、补花,是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