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类似的不倒翁还有好几个,比如卫绾,一生中唯一的才能就是当司机,凭着这个在文帝年间升到中郎将,临死时还专门托付给景帝。景帝时期更是先后升为太子太傅、御史大夫,最后到丞相。在这些任上无功无过,因此获得很大的信任。直到景帝死了换成武帝,才发现他任期内官府中的囚犯大多是无罪受冤屈的,而这位丞相竟就这么一直不闻不问。
还有一位张欧,其作为颇似一句笑话——“我不会看着你倒霉不管的,我会背过脸不看的”。这位负责处理刑事案件时就是做这样的老好人:只要能有辙的就发回重审尽量减刑或改判,实在罪大恶极不能减刑的,他老人家就一边哭,一边背对着他们然后把文书封上。就这样赢得不少赞誉,子孙都做了大官。
最变态的一位是周仁,他的“谨慎”是用这样的方式体现的:他常常穿着破烂的衣服,上厕所不解裤子,浑身肮脏丑陋不堪。如果不是变态,那就只能是弱智了。而就因此,景帝对他信任有加,连与老婆们亲热都不避他。他在政坛上也是无所建树,皇帝每次就人事问题向他征求意见,他的回答都是“请皇上亲自去考察”,竟也一直做部级干部,子孙也都当了大官。
这几位笨蛋不仅很得领导们喜爱,同事们也对他们赞赏有加,每到重大人事任免时都有不少人推举他们,连史书都专门为他们做传,称他们“言语谨慎、行事积极,是身体力行的君子”。可见,有才并不见得是什么优势,多做事必然多错事,不做事也就不得罪人;有思想必然不见容于另一种思想,没思想就跟谁都能投合。很多时候,笨蛋才更受人欢迎呢。
txt小说上传分享
贪官为什么都把财产转移到国外
汉文帝曾经有个同性恋伙伴,叫邓通,宠爱得不行。从一个划船师傅提拔为太中大夫,天天带在身边,丞相奏事都不回避。还赏赐给他上亿资产,并给了一座铜山,允许他铸钱,使其一度成为汉朝首富。人对钱的欲望真是无止境的,邓通后来越有钱就越爱钱,原本铸造的半两钱,偷斤短两变成了四铢,严重破坏了汉王朝的金融秩序。
一朝天子一朝臣,同性恋伙伴当然也不会传世,文帝喜欢邓通,继任者景帝却因文帝曾用邓通来和他比孝顺令他难堪,而对邓恨之入骨。到汉文帝死后,汉景帝登基,发布新政策,禁止私人铸钱。马上有人告发了邓通,于是汉景帝抄了邓通的家,没收了他的全部财产,邓通在衣食无着的境况下饿死街头。
汉武帝也有个同性恋伙伴叫李延年,是个创作型歌手,武帝一度宠爱非常,任命他为“协律都尉”,年薪2000石,与武帝同吃同睡同劳动,妹妹也嫁给武帝做了妃子。武帝不像文帝那么深情专一,没过多久,他对李延年就失去兴趣了,找了个“秽乱宫廷”的理由,把李家灭族了。
汉高祖刘邦有个发小叫卢绾,和刘邦同年同月同日生,一起读书求学长大,两个人好得同穿一条裤子。刘邦当官以后,卢绾始终追随左右,可以自由出入内室,得到的赏赐超过任何旁人。等汉朝成立刘邦做了主席,卢绾又被封王,是7个王里唯一一个功劳不够但也封王的。
随着刘邦当皇帝时间越来越长,心态渐渐发生变化,对卢绾没那么亲近了,渐渐开始怀疑他,最后终于听信他人说法,认定卢绾叛变,逼得卢绾只好率众投奔匈奴,一年后死在匈奴境内。
这几个例子说明什么呢?那就是,在我们这个地方,一个人的财富地位,都是浮云。首富又怎样?换个一把手就全拿走;高官又怎样?不喜欢你了你命都没有;好友又怎样?威胁稳定了就地位不保。李延年守法,但随便就能找个“秽乱宫廷”的罪名;邓通犯法,但宠幸还在时这算得了什么?
那时候中国是中心,除了“蛮夷”,没地方可去,所以这些人只能在这一个地方拿命来做这种危险的赌博,赢的时候什么都有,一旦输了尸骨无存。卢绾算是开了个外逃的先例,但匈奴那里又冷又野蛮,毕竟不是一个好地方。现在好了,还有外国,资本主义花花世界。于是高官富豪们纷纷在荣耀还在时把财产子女都转移到国外。他们怕什么?怕的不是什么法网恢恢——真恢恢的话还能容他们转移和外逃?他们怕的,只是这场赌博失败罢了。
经典马屁
拍马屁的最高境界,我认为是那句“我要给您提个意见——您太不注意身体了!!!”说话的时候,一定要痛心疾首、诚恳万分。这句话集中了引人注目、峰回路转、因此给人留下印象深刻的三种特点,同时要相当的不要脸才能表达充分,但凡有一点迟疑或是怀疑,都会让人认为是开玩笑或讽刺,会适得其反,因此,难度相当不低呢。
掌握到这种程度的人不少,翻了翻刘邦时候的史书,看见好几个。
一个是刘邦本人。到底是天生当政治家的,有慧根,悟性高、反应快。他还在和项羽争天下的时候,派他的大将韩信去*齐国,韩信拿下齐国后,写了封信给刘邦,说齐国人比较狡诈,屡降屡叛,建议由自己暂代齐王之位稳定齐国。
刘邦接到信大怒,他首先正需要韩信的兵力,其次不能容忍手下称王挑战自己的地位,于是他骂道:“我正危机着呢,你竟然自立为王……”
此时,张良在旁边踩了他一下,用耳语提醒了他敌强我弱不能惹怒韩信的形势,刘邦立刻就明白了,不动声色地砌了个台阶,骂出了一个完美的马屁:“大丈夫既然平定了诸侯,就应该做真王,干吗要请求做假王?”然后马上发文件,封对方为齐王,挽回局面。
一个是刘邦的保镖,叫周牒的,因为一直在刘邦身边,后来被封了侯。汉朝建立后,几大元帅纷纷“谋反”,到陈豨时,已经没啥亲信可派,刘邦要御驾亲征。命令一宣布,周牒当场哭了,说:“以前秦国统一天下后,都没御驾亲征过。可现在皇上却要时常御驾亲征,难道没有人替皇上分忧吗?”
这番表白太贴心了,刘邦当时就感动了,于是破格允许周马屁进殿门不必弯腰,杀了人不判死罪。
不过最牛的还是属给刘邦制定神话方案的宣传部部长叔孙通。叔孙通服务于汉朝前,曾是秦国的待诏博士,也就是候补宣传干事,平时做些给皇上写讲话稿啊、提点建议啊、为领导的一句两句闪光之语寻找理论基础之类的工作。陈胜吴广起义之后,全国各地纷纷响应,一时间神州大地皆尧舜,遍地烽火。秦二世皇帝胡亥赶紧召集宣传干事们讨论,某些不识时务的干事就跳出来说:“局势很危险啊主席,国家要完了,快派兵*吧!”胡亥脸色立马掉下来了。此时,技艺高超的叔孙通适时地跳了出来,发表了一番金光闪闪的言论:
“你们各位都错了!现在天下统一,废去郡县销毁兵器,天下太平社会和谐。在上有英明的领导,在下有严格的法律,人人奉公守法四方都来归附,怎么可能有叛乱呢?那明明是一小撮反动分子偷鸡摸狗,无足挂齿,派我英勇的公安干警去抓捕归案即可。”秦二世心情愉快地说:“就是!”然后赏给理论人才叔孙通一大堆财宝,并马上转正。不过,装傻的叔孙通并不真傻,下了殿就带着财宝逃亡了,然后投降项羽,后来观察风向后又投降了刘邦,在刘邦这里把他的拍马屁水平发扬光大,推到了一个高峰。
从他们这些经验我们可以总结出完美马屁的几个特点:第一,要看准局势,了解对方需要什么,不要马屁拍在马腿上;第二,要感情充沛掷地有声,要出人意料,要标新立异才能有奇效;第三,要舍得用词,敢往狠里说,不要心虚,要像自己本来就这么想的一样。
以上经验,供大家参考学习。
txt小说上传分享
没有一劳永逸的生财之道
加官进爵是很多人的梦想,为这个还衍生出“马上封侯”之类的很多口彩。不过我看这封侯真不是什么靠谱的事,本指望一劳永逸地解决子孙万代的致富问题,但看看历史,最起码汉代的历史,这封侯就没过几代的,多了的三四代,少的第二代就被找理由拿下了。从各种千奇百怪的理由来看,明摆着,这便宜就不打算让你占到底。
汉朝封侯的人很多,一把手用这种方法奖励那些于国家有贡献的人,这贡献,大到平定天下,小到不怕死地冲锋陷阵扮勇猛,反正皇上欢喜谁,就给谁个侯当当。侯是什么?是一种位高权重责任轻的位置,什么正事也不用干,什么责任也不用担,千秋万代地享受封邑里劳动人民的供奉,是纯粹的不劳而获阶级,无数人梦想的发财之道。那么这么多侯会不会太浪费社会资源?那肯定的,所以就要定期想办法清除掉一些,尤其是,当皇上的欢喜尽了的时候。
撤除封侯总要有理由,不能无缘无故地剥夺人家的权利。不过只要领导瞄上你了,总有办法给你量身定做一个的。
汉武帝那段前后,先后任命过几任丞相,他们分别是韦丞相、魏丞相、邴丞相。这几位丞相位高权重,整天治理国家,劳苦功高,皇上就都封了侯。但显然这几个丞相都不那么得皇上欢喜,因为他们一死,侯爵很快就给撤销了,儿孙辈基本没享受到荫庇。
这几家是怎么被撤销爵位的呢?列举起来,可就太搞笑了。
韦丞相靠着会读书写字,从小吏做起,逐步混到丞相高位,属于无根无基,纯粹靠个人奋斗的典型。他当了丞相,有了爵位,去世后次子韦玄成世袭。后来他“骑着马直闯宗庙,犯了不敬之罪,被皇上下诏除爵”。
魏丞相以文官升任丞相,和韦丞相类似,也是奋斗上来的。他在丞相任上去世,爵位由儿子继承,后来这个儿子“骑着马直闯宗庙,犯了不敬之罪,被皇上下诏除爵”。
邴丞相靠着勤勉读书,喜好法令,升为御史大夫,汉宣帝时因为与皇上有故交得以封侯并升任丞相。他也在丞相任内病死,儿子邴显乘袭爵位,后来“骑着马直闯宗庙,犯了不敬之罪,被皇上下诏除爵”。
就不明白了,怎么这些丞相的儿子都喜欢“骑着马直闯宗庙”呢?还前赴后继,眼看着已经有人因为这个原因被定罪,还要以身试法?实在很难相信他们会都如此愚蠢。想来想去,也只有用“为达到削除爵位目的萝卜快了不洗泥”来解释了。
可见无论是官是爵,都不靠谱,在荣华富贵都靠领导说了算的环境里,还是得想方设法保住领导的长久宠爱,才是王道啊。
管理漏洞
刘邦项羽楚汉争天下的时候,有一次派韩信带兵攻打齐国,同时还派郦食其去齐国进行策反工作——也就是说,给两个人下了同一个目标,并都以完成目标作为评价标准。
于是,怪事发生了:韩信带兵到达平原县境黄河口,尚未渡河,听到消息说郦食其已经完成说服工作,齐国不战而下,目标达成,立刻急了。
这时,韩信手下的一个辩士蒯通分析了一下任务完成情况:“将军奉诏攻打齐国,汉王并无命令中止进军。郦食其只是一个书生,竟凭三寸不烂之舌说动了齐国70多处城池降汉,将军的功劳,反而赶不上他小小书生么?”
韩信被说动了,于是继续进兵,正好趁齐兵因为郦食其的缘故放松了警惕,轻松地攻了进去,很快打到齐国首都。齐相田横以为郦食其欺骗了他,就把郦给烹煮了。
这件惨烈的事情说明了一个管理问题:一个目标只能同时下达给一个团队,让他想不同的方法来完成,作为管理者,责任是选择好适合完成目标的团队。有两手准备是可以的,但要让两个团队成为补位关系,而不是争夺,否则,很有可能演变成互相破坏的结果呢。
这件事之后,齐国彻底跟汉掰了,联合楚军与汉交战。楚将龙且承担攻打被韩信占领了的齐国的任务,他的任务全文为“打败韩信,夺回齐国”。这时,又发生了一件事。
有谋士给龙且出主意说:“汉兵深入齐境,情况不利,一定会奋勇战斗;齐楚之兵在自家地面作战,容易眷恋家室导致兵败。不如坚守阵地,高筑防御工事,同时叫齐王派人招抚沦陷区的人。等齐国城邑背叛汉军,汉军没有粮食,就可以不战而使汉军投降了。”
但龙且拒绝了这个主意,原因是什么呢?“我的任务是来救齐国,是要有行动的。如果不用作战就让韩信投降,我还有什么功绩可言呢?”于是龙且挥兵出战,结果被韩信大败,龙且和齐王也被抓住杀了。
龙且错了没有?他不折不扣地去完成任务,程序符合要求。这是管理者的错误——你下了目标即可,不要管过程。人家怎么完成这个目标是方法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