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栏目历程 :亡者归来》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CCTV栏目历程 :亡者归来- 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的容积来弥补可能的缺氧。
  在开凿石室的具体环节上还有许多未解之谜,而当专家们把视线放开,从整体上考虑石室群的建造时,则有更多让人惊叹的地方。
  在石岩背村方圆仅1平方公里的岩体下,已发现的有24个洞窟,从专家分析得出的山体截面图来看,石室的开凿密度相当大,那它们之间是否会出现互相打通,甚至是规划失误留下半途而废的工程呢?
  从已抽干水的7座石室看,它们形状结构基本一致,间距也非常近,却没有被打通。而通过后来开通的墙壁发现,1号洞和2号洞只有一墙之隔,在这个墙后面就是另一个石室,古人开凿到这里,就很明智地停住了。当工作人员再把与2号洞上下相邻的6号洞的淤泥清理掉之后,发现6号洞和2号洞的间距也仅为50厘米,这样一个微小的距离被准确地维持在这么大的面积上,没有事先的总体规划可以做到吗?
  杨鸿勋:我觉得开凿这个石室,难度最大的就是它的定位,因为很多石室之间,有的竟然只有50厘米的距离,等于中间只有50厘米的石头墙,就是用自然石头留下的。当时古代并没有什么经纬仪之类的现代的测量仪器,地上定位好办,拉条绳子画一个,撒上石灰就出来一个。但是在地下,古代用什么仪器定得这么准确?
  有人提出,是不是在凿相邻石室时,在中间的墙壁上打一个小洞,根据这个小洞判断一下墙壁的厚度,好决定该打下去还是停止。道理猜得不错,但是可惜的是,石室壁没有找到任何小洞,一个小洞都没有。
  可以相信,这些石室是经过施工前的严密测量和规划后才动工开凿的。不仅如此,对洞窟内石柱的探察,也可以印证开凿前存在事先规划的可能。
  洞内石柱也和洞体是自然连接,显然都是用预留的方法凿制而成。石柱大致呈三角形,尖端朝里,与石室顶部倾斜方向一致。它们在洞中的排列非常规则,或沿直线等分,或在平面中均匀分布,这就说明第一根柱子的位置固定以后,其他石柱的位置也就定死了,从而整个石室的长宽也就确定了。在这种情况下还要保证石室群体之间的相对位置,那么第一根柱子的位置也要事先规划好。
  这是一个令人头疼的规划问题,它涉及到复杂的地下定位和垂直定位,那么石室的开凿者是否完美地做到了这一点呢?
  杨鸿勋:很多石室的大厅,它的顶不是平的,是斜的。有的从洞口那儿逐渐向远处斜下来,洞口在西南,越凿洞高度越低,一个斜坡顶,这是一种;再有就是四面斜坡,所谓的福斗形,模仿一些地上的凿井、小点儿的亭,就有福斗形的,四面坡,一般大的一面斜坡下去,怕坍塌,留了柱子。但是无论什么样的石室内部,预留的各种柱子都是设计好的,可见是预先设计完成了。
  石室内的柱子都均匀地在天花板上,不是随意在这儿留一根,在那儿留一根,那就乱了。容易造成柱子的浪费或者洞穴的倒塌。所以,这样猜测的话,古人具备相当的承重学知识,他们知道在哪里应该有承重柱,于是就留一根石柱,留出一个多长、多宽,几丈长、几丈宽的东西,多高。再往深挖,又应该留一个了,于是再留一个。并不是随意像开采石矿、开采石料那样,这儿留很大一大块顶着点儿,最后柱子也不整齐。
  

神秘的岩穴(4)
在石室内部,可以看到经过细细加工过的原始石柱,而且据专家分析,柱子的形状也经过精细的设计。一般来说,在当时的技术来说,凿刻出圆形的柱子较为困难,一般的石柱都是采用方形柱墩,但开凿龙游石室的工匠发明了三角形石柱,这样一来,遮挡视线和碰撞的机会就减少许多。
  杨鸿勋:而且不仅如此,柱子到顶的时候都是有意图的,底部扩大了,柱子的断面加大了,这样接到天花板,承重更大,构造更合理。
  在一个狭窄的岩体中,开凿24个石室,要保证它们结构科学、布局合理,古人是使用什么样的测量工具来实现这些规划的呢?
  在历史书籍记载当中,古人所使用的建筑测量工具无非是罗盘、线坠等类似的简单机械装置,而这些装置能够完成龙游石室的建造吗?众多专家也为此困惑不解。
  建筑学家孙均:那时候肯定没有测量的仪器,那怎么给它定位呢?还不能打穿,还要保持一定的间隔,而且墙壁这么薄,加上地下施工,地面是看得见的,地下看不见,怎么放线,用什么测量工具?当时没有经纬仪,也没有水平仪,更没有GPS这套东西,怎么搞的呢?这些都是谜。
  建筑学家罗哲文:比如说它这么高,顶部非常高,加上周围几十米的宽度,如果不小心上面塌下来了,就是个问题,柱子的位置和粗细,是怎么算出来的,现在还不知道。
  专家们粗略地统计了一下石室的工程量,一组惊人的数字出现在世人眼前。
  这些石室的平均底面积大约为1200平方米,平均开凿石料的体积为万立方米,石岩背村已发现洞窟24个,那么总开凿量近90万立方米,如果一人一天可以开凿并运输出立方米石料,那么1000个精壮劳力不分寒冬酷暑、夜以继日地工作,也需要耗费5年的时间。而这仅是一个保守的估计,因为随着石室挖掘深度的扩展,开凿和运输难度都会加大。另外,估计在石岩背村附近还有大量未发现的石室,那么工程量的推算很可能要加倍。
  显然,这样一个工程绝非一人一时所能够完成,它应该是一个历史性的国家工程,需要强大的政权和财力做支持。
  对于类似的工程,在中国首先使人想到的就是长城和秦始皇兵马俑。长城是砖土垒砌而成的地上建筑,修建时间可谓“上下两千年”,仅秦代修长城就动用30多万军队,近50万民夫。秦始皇陵是地下夯土结构的建筑,其1号坑的面积就达到万多平方米,至今仍无法估计出它的用工时间和用人数量。而在世界范围内寻觅类似的古代石质建筑,也只有埃及金字塔,其中一座叫胡夫的金字塔就由200多万块巨石砌成,普遍认为建造它的时间不少于30年。
  杨鸿勋:在整个世界范围内,古人遗留给我们至今能看到的、有名的建筑,比如埃及的大金字塔、玛雅人的金字塔、古罗马的竞技场,没有像龙游的石室一样是位于地下的。
  数量这么多整齐的地下石室集中在一个相对狭小的地区,这在人类工程史上也是数一数二的。
  不过相对来说,在红砂岩中开凿石室,还是比较容易的,因为红砂岩比较软,易于加工。但是,如果要开凿这么多石室,还是非常大的工作量,恐怕我们现在都难以估计。
  无论是长城还是金字塔,这些宏伟的工程都已成为名垂青史的杰作,为何龙游石室竟然没有任何记载呢?龙游石室,这个在建造技术上存在种种谜团的宏伟建筑,它究竟是人类的工程,还是地球上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
  建造龙游石室的技术难题令后人费解,而它建造的目的更是让人难以猜测。我们知道,修筑长城是为了抵御异族的入侵,建造金字塔是为了显示法老的权力和永生,它们都寄托着一个国家或君主的宏伟目标,那么,龙游石室的建造目的何在?它是普通的采石场、帝王的陵墓、还是非常时期的非常工程?
  有人提出,难道这座巨大的工程仅仅是为了提供水源存储?在雨量充足的浙江地区,耗费如此巨大的人力物力,建造这样规模的水库是否合算?对此,专家们给出了解释。
  杨鸿勋:这水显然是后来灌进去的,一个是地表水往里灌,天长日久。再加上雨水的流入,加上石室没有出口,于是水就越积越多。
  而龙游石室真正的开凿原因,还有一段曲折的发现过程。
   txt小说上传分享

不可告人的神秘工程(1)
  嘉宾  杨鸿勋  中国建筑史学会理事长,从事建筑考古研究工作50年,对龙游石室群展开过深入研究。
    导语:龙游石室究竟是谁建造的,它的用途是什么?它是人类的工程,还是宇宙的奇迹?
  解不开的谜窟——不可告人的神秘工程
  1992年6月9日,浙江省龙游县的一个普通村民,无意中发现了一个规模巨大的石室建筑群,在方圆一公里的岩石下面,密密麻麻分布着24个石室。每个石室底面积近2000平方米,最高处有30多米,然而这个被认定可以和长城、秦始皇兵马俑相提并论的宏伟工程,竟然在历史上没有任何记载,因此,十多年来,关于石室建造的目的一直众说纷纭。
  采石是江浙一带非常常见的一种活动,工匠们经常会从自然界的岩体中采集石料,用于建造房屋、城墙等建筑物。专家们发现,石匠开采石料后留下的凿痕与龙游石室四壁的凿痕非常类似,经对比研究证明,龙游石室中占绝大部分的弧线斜纹,正是开采石料时留下来的。于是,采石场说,成为龙游石室建造目的的最早假说。
  杨鸿勋:我个人是不倾向采石场说的,但是也不能一概加以否定。我只是拿出许多证据,比如,如果龙游真是一个采石场的话,这么大的整齐的空间,还要有计划地留出这种支柱,最重要的是,墙壁采挖石头后,目的就达到了,为什么还要对石壁做细加工的处理,用带有装饰性的纹路来修饰墙面呢?
  而且,这个纹路刻上去非常不容易,要搭40米的脚手架,慢慢加工,那是非常浪费时间的。
  另外,对于现存的采石场遗迹,我都逐一做了考察。自古以来的采石场,有的已经不开采了,废弃了,有的现在还在开采。这么多采石场,从杭州坐汽车一直走到龙游,沿途考察采石场,但没有一个是这样的。
  在江浙一带,至今还留有许多地下开采石料的洞窟。比如在浙江温岭,有一座历史长达1500年的采石场,但它们大多为横洞,而且1300多个洞穴形式各异,墙面参差不齐。显然,当时的开凿者只为了获取石料,所以会顺着石质优良、运输方便的路径采集,全然不会考虑以后留下洞穴的形状。
  在安徽黄山市屯溪县,也有一座采集石料的花山谜窟,窟中有30多个洞穴,而且也是相互连通,形状各不相同,再看洞壁上不同的开凿面,就会发现它们有着各自方向不同的凿痕,而且衔接处也没有任何装饰性的纹路。
  那么龙游石室为何开凿得如此规整统一、纹路也修饰得如此精美流畅呢?难道古代的石匠们,在经历了繁重的采石工作之后,还有闲情逸致来美化一个毫无用处的空旷石室吗?
  从地理位置上看,龙游位于衢江的中部,衢江是钱塘江南缘水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据史书记载,钱江下游历来河面开阔,无数货船终年往返于杭州和龙游之间。在春秋时代,龙游被称为姑蔑,就曾是当时的水运中心,到了西汉,姑蔑又更名为太末,不仅仍然是水运中心,而且成为重要的军事要地。
  在龙游县志上,记载着利用水路运输的龙游商帮,至今在龙游一带还保存着许多造船作坊,而在江堤上还矗立着曾经拴船用的将军柱,这都印证了当时水运繁荣的景象。
  龙游石室的建筑主体是24个容量巨大的地下大厅,在这些大厅的一侧有一个预留的坡道,沿着坡道往上走,就可以从空旷的大厅走到地面来。因此有人提出,这些石室可不可能是古代商人们储存物资的仓库呢?
  杨鸿勋:我也不赞成是仓库,我认为它不符合道理,为什么呢?我们现在还能看到江边的仓库,都是沿江的石壁上凿开的横穴。船来了,无论是茶叶还是瓷器,或是粮食,放起来非常方便。坐船来了往里卸货就是了,拿货也很容易,没必要爬上去开一个小口再顺楼梯下去,这不是自找麻烦吗?
  有人提出,是否过路商人考虑到货品的安全的问题,所以才将货物存放在这样的不易被人发现的地下石室中。而且,选择在远离江岸的地方挖掘石室,是否也是对江水涨水的一种躲避呢?
  杨鸿勋:安全问题没有相关记载,而且,石室太多了,哪有人有这么多的货物呢?而且,做生意的,都非常讲究经济,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降低成本,似乎没有必要用几年时间挖掘这么深的石室,所以恐怕还是国家行为。
  至于江水涨水的问题,历史实践证明,几乎仓库都是修筑在江边的,这样非常方便,并不是说江水水位每天像大海一样涨潮。既然长期人们都是这么做的,一定有它的合理性。
  专家们在古籍中找到了一幅名叫《翠岩春雨》的明代图画,画中描绘了龙游地区一个叫翠光岩的地方,曾经开凿石洞储存物品的情景,或许将这个仓库和龙游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