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栏目历程 :亡者归来》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CCTV栏目历程 :亡者归来- 第2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一条大路,石头铺的,而且是大石头铺的路,一落潮就露出一条大路,一涨潮就没上了。这条路在1958年以前还有,不过现在看不到了。1958年的时候村子里头好多人套着大车来拉这些石头,当做建筑材料给卖了。我一听这个太有意思了。为什么?在建筑艺术创作上,这两块石头孑然而立,已经肯定了,那是一个天然的门阙,非常符合秦代的创作意图。在秦代有一种思想,就是要把自然形态纳入建筑规划中,借助自然的形式来助长建筑艺术的效果。比如阿房宫前殿,是以表南山之巅为一阙,这和它把自然界的两个山峰作为宫门双阙一样,中轴线对着大宫。这样的话气派就非常大,建筑、人为环境、自然环境融为一体。自然界有这个东西,那是很不容易,有这两个大石头作为门阙,就很像表南山之巅以为阙一样,它是表东海碣石以为阙,所以加强了我的理解,猜测它可能是碣石宫的遗址。特别是这条道一出来,这在建筑艺术创作上是加强了两者的联系。海离得很远,这儿有两个石头,你在这儿盖,一般人不太注意,互相的关系还不太明显,要搞一条大路连上,这就加强了自然的物与人工创造之间的联系,所以这条甬路的铺装是非常重要的一种建筑艺术措施。
  

消失的秦朝建筑(2)
然后我就问老百姓这个石头路怎么铺的?铺得平吗?用什么石头呢?但是他们都不太注意这些细节,只是说大石头。我说多大?这么大,他们说对。我说是圆的,大卵石?我是想因为海里海边多这种石头。他们也说对对对。我说还是那种见棱见角的大毛石?他们还说对。都是对,所以我就始终没有结果。
  当时,我就住在海边的考古工作站,所以有一天我潜泳下去。为了证实老百姓的传说,我本想要老百姓去捞这个石头。但是当时我没有任何潜水的设备,只能在浅的地方捞,扎个猛子一口气下去,抱上一块,又捞上一块。再往里走到姜女石的地方,那是很深的地方,就如同一房深了。我想这就很难捞了。
  我游过去,在中途的时候,零零碎碎发现了一块一块的石头散落着,都是大毛石,像现在颐和园、圆明园围墙的那种虎皮石,那种大毛石,见棱见角的,因为海水很清,都看得清楚,大致的宽度可以知道。散落的石头还有很多,好像有一条线是散落的石头,再往东就再也没有石头。
  这个宽度等我浮出水面一看,正对远处的礁石。我就一路潜泳过去,看一下,就靠憋着一口气下去看,大概到一房深左右,三米多的时候,这个时候快接近碣石了,我就没有再继续向前走,能够看得见碣石根堆着很多很多石头,基本上等于说没捡多少,还在那儿,我就回来了。我的手上被划得全是小口子,那些大石头,二千多年,上面那种贝类生物的壳,很小的小贝壳,都像小刀片一样,我一摸石头,当时没感觉,后来越来越疼。
  这次下海的探寻,基本从实物上完成了对碣石宫与碣石的实物考察,一座被历代帝王顶礼膜拜的帝王之石就这样展现在后人眼前。
  杨鸿勋:上来后证实它确实有了,所以我就跟辽宁的考古同志讲了这件事。我调查的结果发现老百姓说的1958年把石头卖了确实是真的,这个宽度就是两个碣石之间的宽度。我回来以后,《中国文汇报》约我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叫《碣石门与碣石宫》,在《中国文汇报》上发了,他们需要一张图,我就画了一张复原图。
  一系列调查分析之后,碣石门和碣石宫似乎正在浮出海面,这时,《史记》中的一段记载又为它们的寻找提供了新的证据。
  杨鸿勋:查文献,《孟子列传》讲一段故事,说驺子当时是个学问家,燕王把驺子请来了,大学问家来讲学,燕王非常崇拜信仰他的学说,所以燕王抱着大扫帚为先导,领着欢迎队伍走在最前面,这是古代礼节。为什么抱着扫帚迎接客人呢,大概是表示我洒扫庭厨,干干净净来迎接你,表示尊敬的意思。国王亲自抱着大扫帚,领着迎接队伍去迎接驺子,而且特别为他讲学建了这个宫殿,就是碣石宫。
  那么,这个碣石宫和秦的碣石宫有什么关系呢?
  秦统一之后,各国都是他的领土了,当年属于燕国的这块地方也是秦的了。这个地方我想是被秦始皇看重了,海里有碣石山,就是秦帝国的东大门,想以这个宫殿为基础改造扩大成大工程。所以我怀疑这个秦碣石宫,秦再建的碣石宫是在燕的碣石宫基础上改建的。支持我的猜测的证据是出在这个遗址上。那时候我去的时间,距现在差不多快二十年了。当时试掘过这个大土墩,石碑地的四十米见方土墩,就是试掘已经发现燕瓦当。
  其中有两块残破的,为什么说是燕代的呢?是从瓦片的瓦当上面来判断的。那种饕餮脸,像两个大眼睛一样,变形的,又像云纹,主要是饕餮脸变的这种纹样,这在燕国是常用的纹样之一。还有像植物纹的树叶这种,这是燕瓦当里常用的题材,所以这两块瓦应该说也是两块燕瓦。因此这个遗址出现燕瓦当,就又提供了一个佐证,我们推断秦碣石宫就是在燕碣石宫基础上扩大建成的。
  原来,雄伟的碣石宫与碣石,并不是始建于秦始皇统一全国之后的大一统时代,而是在燕代的基础上扩建的。显然,重建后的碣石宫与它的前身相比,更具蓬勃气势。其雄伟的排场,人工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完美结合,使得它成为名副其实的大一统帝国东大门。
  经历史学家分析,就在秦朝在燕国的碣石门基础上重修自己的东方大门时,似乎不知疲倦的秦始皇又于秦朝的首都咸阳展开了一座更为令人吃惊的巨大工程——阿房宫。如果说秦朝碣石门是东大门,碣石宫是迎接来自东方的贵客的前门脸的话,那么这座远在近千公里之外的建筑,则是一座富丽堂皇的皇家宫殿。
  阿房宫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宫殿,无情的战火和两千年的沧桑变迁卷走了它的全部辉煌,只留下千古名篇《阿房宫赋》供后人追思叹息。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起庞大的秦帝国,随后他以举国之力开始了三项巨大的建筑工程:长城、秦始皇陵与阿房宫。两千多年后,人们仍然感叹于秦长城雄伟的身影和始皇陵地下军团的威严肃杀。然而和他们齐名的阿房宫却因为战火,还未全部完工就离开了人们的视野,它的传奇故事仅凭着唐人杜牧的一篇《阿房宫赋》而永远流传后世。
  杨鸿勋:中国有一个传说可以验证杜牧的《阿房宫赋》。就说当时楚霸王项羽火烧阿房宫的时候,足足烧了三个月,可以想见阿房宫当时的规模是多么的庞大。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消失的秦朝建筑(3)
历史上的记载在《史记》里面有,是比较可靠的。秦始皇统一全国之后,他就觉得旧的宫殿不适应了,太小了,而且他的首都咸阳也在扩大,他要把原来各国有钱的人弄到这儿来,免得各国要复辟造反。
  很多有钱人都搬到咸阳来了,于是咸阳人很多,他的宫室人也多了,所以他就要扩大新皇宫,和他统一的大帝国相称的新皇宫,叫新朝宫。新朝宫的范围就是《阿房宫赋》写的“覆压三百余里”这么大的一片。其中一个前殿叫做阿房,前殿就相当于北京紫禁城的太和殿。
  一般宫殿的命名,都是用吉祥的话。比如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元殿、含元殿,都包含一种国运长久的吉祥意思。但是,阿房是什么意思呢?阿的古音是一个大疙瘩的意思,大土包,土山冈。房呢?是因为它是一个大夯土台,筑的像山一样的大夯土台。所以我怀疑“阿房”是一个工程代号,还没来得及起名字,秦十几年就亡国了。
  当时在工地它得有名称,那个大土包像山一样的房子,就叫阿房。这是我的一个猜想,它是前殿的一个代号,单体建筑的代号。因此这个新朝宫也没起名字,就叫阿房宫,大家也就这样叫开了,阿房宫于是就代表了这个宫殿的总体。
  后人猜想,或许由于秦朝的工程保密,如此规模庞大的阿房宫竟然没有留下太多记载。于是,在历代建筑师的眼中,这幅设计图成为了一个永远向往而不能触及的秘密。究竟阿房宫中隐藏着怎样的雄伟与奇妙之处,后人至今还在进行着各种各样的遐想。
  杨鸿勋:北京故宫博物院就收藏了一张清朝人画的一幅画《阿房宫图》。这张图画的是清朝的亭台楼阁,完全是清式的。这比阿房宫差着两千年啊。他也是凭想象画出来的,他想象的根据恐怕就是杜牧的《阿房宫赋》,“五步一楼,十步一阁”,所以它表现得高低错落,很多宫殿的样子全是清朝的样子。
  后来,我根据一些经验,绘制了一张阿房宫图。但是,因为没有发掘,所以只能是一个阶段性的初步的设想。我们还不能叫复原图,可以叫复原的设想或者对原状的一个设想。它的依据就是那个时代前前后后盖房怎么盖,最高级的建筑怎么盖,以及它现在残留的遗迹是什么样子,再根据文献描述它的原状是什么样子,都放在一起经过综合研究提出的这个设想。这个时期应该是战国的晚期了,它所用的工人工匠全部都是战国时期六国的工匠。
  他把这些能工巧匠都集中来了,他们给各国的国王,给周天子盖房怎么盖,盖宫殿怎么盖,给他也要照样子这么盖。顶多设计得更大,更花样翻新罢了,但是基本式样,基本的构思意匠是一样的。
  因为那时候的建筑制式基本就那样,台上有建筑物,有房子叫做榭。可以肯定地说,它是台榭式的建筑。至于到底是几层,几层台,台上边的建筑群怎么布置的,有多少座,具体位置准确在哪儿,每一座多大,因为没有做过发掘,这些具体的情况说不出来。但是基本的印象是这样,这是没有疑问的。
  由于残存资料的稀缺,后代的工匠只能通过历史记载中的只言片语找寻战国时期建筑的种种特点,通过寻求旁证的方法,尽量复原阿房宫的旧貌。
  杨鸿勋:我们有些旁证材料距离它的时期很近,只有几十年,就是东周时期各国盖的高台建筑。有的已经发掘了,比如在河北省平山县,是当时战国一个小国家的所在地,发掘出中山国国王的陵墓。他的陵墓也是台榭式的,当时是相信人死后灵魂不死,所以国王的陵墓也盖成生前宫殿的样子。但是具体而言,他这个国家小,财力也弱,盖得就比较小,现在残存的只是这么一个土包。
  老子有句话,他讲哲学,拿建筑打比方,他说什么事都是从第一步开始,即“九层之台,始于垒土”。老子是春秋时期的人,这就说明当时盛行高台建筑,甚至有九层之台。
  当年阿房宫前殿曾经气势非凡,但楚霸王的一把火和两千多年的沧桑变迁,只给今天留下了一个残破的大土堆。
  杨鸿勋:1956年我第一次去,我到了这个土台上面后感觉非常惊讶,仅仅是这个大土台就给我一种震撼的力量。它是一个建筑物,不是自然形成的土岗子,那就不新鲜了。这个并不算大,是人工在平地上造的,但仅仅是存留了这么一个大土疙瘩就给我一个很大的震撼力。
  可能有人会问,为什么只是一个土疙瘩就会让我有这种感觉?因为我学建筑嘛,所以在我眼里它就不仅仅是一个土疙瘩,一个体积这么大、高低错落有致的建筑物,它给人精神上的震慑力量是相当大的。像萧何,他是西汉初汉高祖的大臣,后来当了宰相。他有一句名言,是讲建筑物的艺术感染力讲得挺深刻,他就讲天子以四海为家,他的房子因此也得“非壮丽无以重威”,就是说必须壮丽才能有威慑力量,使被统治者一看见就害怕。所以,秦朝宫殿的雄伟把几千年后的现代人吓到了,可以说,修建秦宫殿的目的达到了。
  作为秦帝国最重要的宫殿——阿房宫前殿规模空前,据史料中记载,这里可坐万人。那么,从后人的考证来看,这座前殿真的有这么大吗?
  杨鸿勋:故宫太和殿现在在整个宫殿里是个最主要的建筑物。这个在紫禁城里最大的大殿东西约50米左右,也就是说它正对我们的面是50米宽。阿房宫前殿有三四百米,这就比太和殿可大多了。如果按400米算,那就相当于七八个太和殿的长度。
  。 最好的txt下载网

消失的秦朝建筑(4)
当时的尺度非常之大,这体现在各个方面。建筑是一种社会历史文化的大载体,它反映历史,不但反映了社会的生产力有多大,能盖多高、多大的房子,同时也反映了历史形态。所以秦始皇作为第一个统治者,他能完成这么大的事业,统一了全中国,他的思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