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力在永济市的调查虽然没有获得关于大河桥直接的信息,但是种种信息说明着这样一个事实:永济曾经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所以,在古代的繁盛时期,浮桥修建在这个拥有深厚历史文化的重要城市,也是符合情理的。但是,仅仅推断显然不能满足张力和众多研究者的需求,关于铁器的进一步探究工作必须继续下去,这时,一个关键人物出现了:前永济市博物馆馆长,大河桥铁器群的研究和发现者—樊旺林。
张力:樊旺林作为他的本身职责来讲,他有义务搜寻当地的文物,并加以保护。他最开始,是从古书上得到了一些信息,古书上就说,蒲西郭外黄河岸边有铁牛四,那么这个蒲就是指蒲州城。永济是今天这么一个叫法,实际上它最早叫蒲坂,到了唐朝它叫蒲州。黄河之岸侧有铁牛四,把明确的数目都说出来了。而且,他还在《永济县志》中找到一幅图,图中虽然没有浮桥,铁牛位置却画得十分清楚。那么,在这个信息的指引下,他就展开了对铁牛的寻找。那是在1988年吧,距离今天10多年了,可能有人会想,古书上记载的东西,现在还能找到吗?这个不是问题,但是因为传说地锚是铁质的,而且规模非常庞大,尽管这个桥没了,但是有可能它的地锚群还在,轻易不会被洪水冲走。
但是,让樊旺林没有想到的是,找到庞大的铁牛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从1988年到1989年,他带着工具和地图,在永济的黄河边,在蒲州城西门距离黄河东岸3公里的范围内,风餐露宿地寻找了将近一年的时间,却没有发现任何线索。
那时的樊旺林甚至一度开始怀疑永济浮桥的存在,就在他十分沮丧的时候,他忽然想到,《永济县志》不过是100多年前编写的,村子附近健在的老人是否曾经见过铁牛呢?
张力:所以他也是想了很多办法,就是在黄河岸边村庄里面,走访了大概170多位老人。有一天,他在普救寺的后面的一个小村子里,看到那边门口有一位典型的西北黄土高原那边的老人,蹲在门口叼上一袋烟。樊旺林问:“您小的时候看到过在黄河岸边的那个铁牛没有?”意外的是,这位老头很快就接过来了,他就说看过,“我小的时候那个铁牛还泡在水里,水面上还能够露出一些铁牛的牛角”,他看到有一只运盐的船,走到那儿的时候,一不小心被铁牛角捅破了一个洞,他说他小的时候正在河边割草,把这个过程都给看见了。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神秘的铁牛(2)
老人的记忆如此清晰,让樊旺林再次确信了铁牛的存在。他推断,老人目睹铁牛的年代大致在20世纪40年代前后,也就是说,在那个时候,铁牛当时还能够露出点蛛丝马迹,那么找到今天铁牛的埋藏地,似乎并不困难。
后来,在樊旺林持续的调查中,村子里的另外两位老人也证实了铁牛的存在,在他们的叙述中,作为一个容易划伤船只的暗礁,年代久远的铁牛千真万确地就在人们脚下不深的土地中。
史书的记载,《永济县志》中的图画,还有老人的亲历打消了樊旺林的疑虑。三个证据证明铁牛确实应该在蒲州城西门距离黄河东岸3公里的范围内。那么为何它们却不见踪影?樊旺林分析,怕是黄河的泥沙淤积,把铁牛埋在了下面。于是樊旺林等人拉开了“挖地三尺”的架势,他设计了一种探竿,在古城西门外以每平方米4个探孔的密度寻找起来。
张力:用这种自己发明的探竿,就这么一点一点往下杵,大概前后打了5000多个孔,最后,功夫不负有心人。打孔的时候突然碰到硬东西了,拿出来一看,顶端有一些铁屑。看来下面有铁器存在,但是不能确定,只能挖下去看看。挖掘的当天,当地的老百姓都知道浮桥和铁牛的故事,而且还有一些目击的老人,所以一听说蒲津桥的地锚群找到了,就都来看热闹,挖掘的那几天,真是人山人海。
挖了几天时间,先挖出来一个铁柱,大家都有些失望,说这也不是传说中的铁牛啊,但是樊旺林说在《永济县志》的那个图里面有铁柱,他判断铁牛应该不远了,接着挖。结果,挖出来的还不是,是铁人,再对照图里,有铁人,就是在铁牛的旁边,实际上是牵牛人。再挖,终于铁牛一头、两头、三头、四头,就都挖出来了,当时确实是非常轰动。
1989年,浮桥附属铁器群破土而出,成为中国境内出土的最大规模古代铁器群,全国的桥梁专家和历史学家都纷纷汇聚永济。其中,著名的桥梁专家唐寰澄先生听说后,连夜由陕西赶到山西省永济,刚到永济,由于激动和劳累,当晚他就卧床不起。在以后的工作中,他与樊旺林认定这些铁器群就是史书记载的蒲津桥桥头设施。但是,没有足够的证据,他们的判断是否正确呢?
张力:对于当时的肯定说法,还是有不同的声音的。反对意见听起来也有它的道理,比如说出土的这四头铁牛,是在黄河岸边,那么在中国的水边,经常有一些起镇水作用的,比如说神牛或者神犀。
传说大禹治水的过程当中,曾经路过一个地方,水特别难以制伏,后来就有一只大青牛突然降临,然后把这个浪全给踏平了。于是从禹王时代之后,人们就有习惯要在这种波涛汹涌的岸边,大河大江上铸这种铁牛,以作为镇伏河妖的一种吉祥物。都江堰、开封附近、钱塘江口也有,大家都知道的是北京颐和园的昆明湖边有一只铜牛,那也是起镇水作用的。那么现在铁牛一出土,也有人猜测,铁牛会不会仅仅是镇水的神物。
有人反驳说,起镇水作用的,不会说是有好多个,有一个足够了。当然这个也很难说,没准人家觉得水很大,一头牛可能镇不住,要四头牛来镇。
不仅如此,除了铁器群外,当时在出土现场没有发现任何舟船、桥板、桥索等与浮桥本身直接有关的东西。那么出土的铁牛和其他铁器到底是不是传说中浮桥的一部分呢?1991年,山西省考古所组织了一支考古队,他们对出土的铁器进行了更为细致的辨析。
张力:这群铁器除了四头铁牛,还有七根铁柱,每根都有6米多高,在北侧两头铁牛的后面,形成七星状的排列,按照北斗七星的排列,所以当时确实有人说,牛象坤,坤为土,土胜水,它是代表着地,而北斗七星象征着天,那它会不会是某种祭祀的场所。
还有四尊铁人,每头铁牛的边上有一个,米高,比今天我们实际的人还要高一截,非常魁梧,身体健壮,一个个都是肌肉很发达,双目圆睁,而且形态各异。
除此之外还有铁山和铁柱墩,铁柱墩就是1米多高的一个铁墩子,上边有一个十字形的圆孔。所以尽管考古人员来了,也对铁器进行了检查,但当时作为一个整体,究竟是用来做什么的,就形成了一个神秘的谜团。
面对这些神秘的铁器群,没有人能够确切解释它们的作用。但是似乎眼下令人较为信服的说法只有一个,它们是传说中浮桥的地锚。那么它们到底是如何排列,怎样牵拉浮桥的呢?考古人员认识到,必须寻找到更有力的证据才能解开这些谜团。这时,挖开铁牛下面的石板,似乎已经成为继续下去的必要条件。原来,在最开始挖掘的时候,樊旺林和同事们发现,四只铁牛身下是一层坚硬的石板,在他们想再挖下去的时候,由于地下水不断涌出,挖掘不得不停止了。
张力:第一次考古,就是1989年的那次,就因为地下水的问题暂时放下了。8年之后,第二次挖掘才正式开始,中间怎么会隔了这么长时间?因为有许多问题是我们想不到的,比如说怎么来制伏地下水,如果地下水不停地涌出,就会影响考古的进程。
同时还有对于铁牛的保护,它是铁器,从地下挖出来了,只要一见空气它会氧化,会生锈,那么怎么保护它?资金上的问题,管理上的问题。这些事情都落实和解决的时候,就已经拖了这么长时间。8年后,大概是1999年,第二次考古才重新开始。
。。
神秘的铁牛(3)
1999年,大河桥出土铁牛的第二次考古正式上马。在这次行动中,通过连排式不间断抽水,终于解决了地下水不断上涌这个难题。随着一块块厚重的石板被小心翼翼地掀开,考古人员惊奇地发现,每头铁牛底板下面都连着六根直径米、长约米的粗铁柱,并且向前倾斜35度插入地下。
张力:铁牛的下面,没有人想到,还有六根铁柱这么往前倾着。那么问题就来了,这到底是干什么用的,按照大家一般的理解,底下可能就是个地基。专家就展开了猜测和推理,渐渐地,关于铁牛的作用,就已经越来越清楚了。后来,就因为对这六跟柱子的解释,为铁牛是黄河大浮桥的地锚群提供了最有利的证据。
这四头铁牛它们都面向黄河,斜插的铁柱向前倾,也是面对着黄河。大家想想我们平时拔河的时候,是不是要身体向后倾一些。那么这是一座浮桥,浮桥两边的固定点要有很稳重的根基才能拉住,才能把河中央的许多浮船给连起来。所以,对于铁牛身下的倾斜铁柱,无疑就是浮桥地锚的最好证据。
所以就像拔河一样,首先铁牛很重,而且又有深入地下的倾斜铁柱,这样的设计是符合地锚特点的。后来测试证明每头铁牛,平均大概有56吨,铁牛加它下面的柱子有那么重,确实它能够起到牵拉桥索的作用。因为河水的冲力非常大,黄河水水流速度越快,牵拉的力量就越大。而且要在河水中长期经受冲刷,两边的地锚一定要符合要求。
粗铁柱的存在否定了铁牛作为镇水兽的猜测,因为如果作为简单的祭祀神物,并不用将铁牛深深地用铁柱固定土壤中,这些铁柱向前倾斜插入地下,显然是为了抵御来自黄河方向的巨大拉力。铁柱的深度和倾斜角度加上总体60吨左右的自重,证明铁牛确实是浮桥的地锚。因此考古人员认为传说中的巨型浮桥曾经真的存在过。但是对他们来说,还必须弄清楚,在这个庞大的工程中,铁牛和其他铁器到底是如何排列,又是怎样牵拉桥索的?
张力:当时第二次考古队的队长叫刘永生,刘永生当年怎么来确定铁牛的作用呢?他仔细观察铁牛后边的横轴,每头铁牛的尾部也有一个横轴,这个横轴的直径和斜插的铁柱的直径是差不多的,也是米。当时他就推断这个横轴是牵拉桥索用的,而且,我们看到了上边一些磨损的凹痕,由此就能证明,当年这个桥索也是铁做的,铁链,因为只有铁链才能磨损铁质的横轴。铁链缠在横轴上形成一个固定的作用,也就是说四头铁牛,每头铁牛都拴着两根铁链,四头加起来就是八根,八根大铁链形成了固定浮桥的桥索,在桥上再铺上桥板,底下是舟船托着,形成了这么一座浮桥。
对于铁牛尾部的横轴是如何牵拉桥锁的,专家们给出了比较合理的推断。但是让张力感到疑惑的是,铁牛两侧出土的四个带有圆孔的铁柱墩到底有何作用?为什么穿孔会呈十字形交叉?对此樊旺林和考古专家罗新展开了争论。
张力:樊旺林认为,这个铁柱墩一米多高,还有两个残破的铁柱墩,可能不到一米,才半米,可能就是折了,能看到损坏的痕迹。这个特别像农村修堤筑坝用的夯墩,打夯用的,那么这个十字穿孔,他就觉得有两根大木头穿插过去,几个人抬着打桩用的。
但是对于樊旺林的解释,也有人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来自考古所的罗新教授提出:如此沉重的铁墩,如果用于打夯,木桩将易于折断,古人显然不会使用这样不实用的打夯用具。而他提出了一种看法,铁柱墩是用于为桥索调整导向作用。因为浮桥漂浮于水面上,随着水流的急或者缓,浮桥可能会有微微浮动或者飘动,铁索晃来晃去,在陆地上就必须有所固定,而铁柱墩上的穿孔,就是让桥索从中而过,然后再固定在铁牛的横轴上。
张力:坦率地讲,我更倾向于考古所专家罗新的看法。樊旺林对此看法提出的异议是,如果是牵拉桥索的,为什么这个穿孔是十字形的,如果是起牵导作用的,应该都是同方向的。后来,经过专家细细分析,这个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释,为了在铁柱墩上更好地将绳索固定下来,古人采取了一个机智的办法,就是让铁索在铁柱上转一个圈,让它横着要穿插一下,形成一个90度的交叉,也就是说对这个桥索的稳定,起着相应的作用。可以说就让铁索在上面打一个结。
从整体来看,它虽然起到一个控制的作用,但是显然还不足以固定整个浮桥。因为黄河的河面在那个地方非常宽,永济的上游就是龙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