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多尔衮》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历史上的多尔衮- 第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这个顺治诏书说,这个“叔父摄政王治安天下,有大勋劳,尊为皇父摄政王,凡诏疏皆书之。”我们现在在中国历史档案馆,第一档案馆发现,凡是汉文都是皇父摄政王。多尔衮自己就这么写,皇父摄政王,他自己都认为自己是皇上的爹,你还能说不是吗?而且据我们专家考证,多尔衮的称谓,所有的清宫档案里面,凡是1648年到1651年初这之间,这两年半文书写的都是皇父摄政王,而且这种皇父摄政王的称谓不仅仅在我们大陆有这种说法,在朝鲜半岛也有这种说法。
  朝鲜的《李朝实录》中,有这么一段记载,朝鲜的李朝对中国的文书,称他自己为国王,他在他自己国内管自己叫皇上,所以这个皇上就是朝鲜国王,他说“上曰清国咨文中有皇父摄政王之语,此举何措。”皇上问属下人,属下人叫什么呢?叫金自点,这个金自点曰,“臣问于来使”,我已经跟清朝的使节问过了,“则答曰,今则去叔字,朝贺之事与皇帝一体云”。金自点说的什么意思呢?我问过来使了,这个清朝的使节说我们现在去了一个叔字,变成了皇父,满天下的人都很高兴,朝贺,我们现在这个多尔衮与皇帝是一体的。当时这个朝鲜的皇帝说,他叫“上曰,然则二帝。”他说,我知道了,清朝俩皇上。不可能出现俩皇上啊,那就是一个是太上皇,一个是皇上,那怎么成为太上皇,那只有太后嫁给小叔子才能成为太上皇,所以我们能够看到,朝鲜他一个属国,他受汉文化的影响,他都能明白。从这个短短的信里面,他都能够完全判断出来这个多尔衮娶了孝庄皇太后过日子了。你从这一个字,皇叔父和皇父,朝鲜人都看出来,你肯定嫁了,不然的话不可能出现这种事。难道清朝他不懂?清朝的满洲人他不懂?那些投降清朝的汉族官员他没念过孔夫子的书,他也不懂皇叔父和皇父不是一回事?您蒙谁啊?说没下嫁?没下嫁您把皇父跟皇叔父给我考证明白,您怎么让他划等号,不仅如此,还有新的证据呢。
  多尔衮后来死了。死了以后顺治皇帝他生气啊,给他捏造了很多罪状,当中有两句值得我们考证。一个罪状是说他自称为皇父摄政王。这个就不对,根本就不是自称,是他前面的诏书跟后面的不一样了,肯定不是自称,第二个罪状,说他亲到皇宫内院。顺治帝做皇上,你还到皇宫内院找谁啊?就说顺治是一个小孩,这宫廷里面你找谁,如果你没有太后撑腰,你自己跑皇宫内院干什么?也就是说,从这儿更加坚定了这些认为太后下嫁者们的考证。他认为,这太后的的确确就是下嫁,肯定没有别的说法。持太后下嫁的人的观点,我们前面说了三点,第一保持皇位的政治婚姻。第二,就是满洲旧俗,弟娶其嫂的满洲旧俗。第三就是多尔衮的皇父称谓。除了这三点之外,还有哪些证据呢?这些方面的考证是否可信呢?而反对太后下嫁的人,他们对于支持太后下嫁的这几种观点,他们的考证又是做了如何的批驳的呢?


与孝庄皇太后的关系之四(1)


  第十九讲 多尔衮与孝庄皇太后的关系之谜(四)
  论据四就是张煌言的太后婚诗证。持太后下嫁的观点的人认为多尔衮的王妃病死之后,孝庄皇太后就与多尔衮随之举行了隆重的正式的太后下嫁大典。关于太后下嫁,作为当时全天下最大的绯闻,迅速地传遍了各个方面,其中张煌言的《太后婚》这个诗就是最为直接的证据。
  张煌言何许人也?张煌言生于1620年。1645年,清军统一南京以后,他与钱肃乐一起起兵抗清,奉鲁王朱以海监国,建立了南明四个政权中的一个政权—鲁王政权。他据守在浙东山区和沿海一带抗清,官至兵部尚书,后鲁王政权覆灭,他又派人与李自成的余部—夔东十三家联系,正式共同抗清。但到后来,1664年的时候,他发现情况大势已去,遂解散部队,自己孤身一人潜入浙江东部的海岛上—蓝田县的一个小岛上隐居起来。不久,被一个部将出卖,遭到清军逮捕,解往杭州,英勇不屈,被杀。张煌言,关于太后下嫁诗的名字叫《建夷宫词》,建,建州的建,建设的建,那么这里的建,指的是清军起家的地方,清朝起家的地方,建州三卫,他不称清朝,他称建,意思是看不起人家。第二个字是夷,夷是汉人对少数民族一种诬蔑性的称谓,泛泛的,东面的少数民族都叫做夷,所以他称之为夷。《建夷宫词》说的就是满清皇宫内部的事。《建夷宫词》一共有十首,这十首诗可以说是嘻笑怒骂,冷嘲热讽,极尽这种功能。从满洲人的服饰、住处、食物、坐骑、信仰、娱乐、文字、习惯、习俗等等方面全方位的将满洲人的风俗与汉人的习惯一一对比,意思就是跟你们相比,我们有一种优越感,你们太落后了。
  为了全面了解,我们现将《建夷宫词》十首都摘录下来:
  第一首:
  平明供奉入彤闱,亦舞霓裳唱羽衣,千乘骖骅知狩猎,挥鞭驰道拥明妃。(注解:骖,,古代称驾在车前两侧的马;骅, ,古代称赤色的马。)
  第二首:
  毳殿春寒乳酷香,侍臣偏得赐新尝,老珰不识驼酥味,犹道天厨旧蔗浆。(注解:毳,,鸟的细毛;珰,,原来指武职宦官帽子上的装饰,后来借指宦官。)
  第三首:
  盘龙小袖称身裁,马上离弓抱月开,太液池边金鞅解,疑从紫蹇射雕来。(注解:鞅,,古代称用马拉车时套在马脖子上的皮子;蹇,,古代称跑不快的劣马,也指驴。)
  第四首:
  弓鞍椎髻缀天魔,胡女宫装新样多,醉捧官家还笑问,燕支山色近如何?(注解:椎,,古代指高等动物背部中央的脊椎骨,髻,,梳在头顶或者脑后的发结;缀,,装饰;燕支山,古代匈奴族人的地盘,其地大致在今天甘肃省河西走廊北部的山脉,盛产化妆品,后来被汉朝统一,匈奴族人从此就没有了化妆品的产地,就没有办法化妆了。)
  第五首:
  朝罢瞿昙次第迎,内庭深处说无生,不知鹦鹉能胡语,偷向金笼诵佛名。(注解:瞿,昙)
  第六首:
  十部梨园进上方,穹庐天子亦登场,缠头岂惜千金赏?学得吴歈进一觞。(注解:歈,,歌;觞,古代喝酒的一种器物。)
  第九首:
  六曹章奏委如云,特敕写书翻译闻,笑杀钟王多妙楷,而今鸟迹是同文。(注解:六曹,六部。)
  第十首:
  玉几凭来顾命新,负扆闻道有家臣,从今赌却钻刀咒,不信华人信满人。(注解:扆,,古代指屏风。)
  第七首:
  上寿称为合卺尊,慈宁宫里烂盈门,春官昨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注解:卺,,卺是瓢)。


与孝庄皇太后的关系之四(2)


  这第七首说的是什么意思,“上寿称为合卺尊,慈宁宫里烂盈门,春官昨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这里面有几个词,一个是合卺尊的“卺”,“卺”,水瓢,葫芦,劈成两半就叫瓢,瓢,古代它是用作一种酒器,结婚的时候,你不能拿小碗喝酒,拿大碗喝酒还是小,所以就拿瓢来喝酒。合卺,这是古代结婚的一种习俗,这种习俗,咱们现在也有,不过简化了,我这手一摆,你那手一摆,喝交杯酒。合卺,结婚。怎么合卺呢,你拿着大瓢盛一瓢酒,我拿瓢盛一瓢酒,两人那样对喝,是这么个意思,叫“合卺尊”。第一句话,“上寿”,这个上不是皇上,是皇太后,她的生日干嘛喝交杯酒?那么谁说是皇太后了?第二句说了,慈宁宫。慈宁宫只有太后才住。您想想那阵小皇上刚几岁,你以为一宫廷的宫女都是给小皇上预备的?他懂什么呢?几岁一小孩,所以这个慈宁宫就指向非常明确,指的是孝庄皇太后。这叫“慈宁宫里烂盈门”,“春官昨进新仪注”,大典,各个方面的很多人,乱哄哄,接下来第四句,“大礼恭逢太后婚”。说得特别明确,太后结婚了。太后结婚了,嫁谁了呢?人们认为它是一个典型的太后下嫁的写真图。
  持太后下嫁这一观点的人认为,张煌言与孝庄皇太后是同一时期的人,他进行抗清斗争,他肯定在清朝的统治者身边有间谍。有的人可能觉得,不可能吧,你想想那阵儿,明朝的官民望风投降,你还去考证,凡是投降的,你原来当什么官,你现在还当什么官。
  现在我在张煌言这儿,在鲁王这儿,我当的是尚书,我当的是什么,现在还当这个官啊。他为了拉拢汉族地主,只要投降我就信任你,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另外,一个满洲人打天下,他在这方面应该是不会太过于的甄别。
  所以持太后下嫁的人认为,张煌言在皇太后身边,在清朝的高级官吏,汉族官吏里面,一定有间谍,他对于清朝政府的一举一动,应该有很深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胜利,如果您连个间谍都不派去,您怎么样知己知彼啊,您怎么样与人家作战。当然,这个间谍了解太后结婚这肯定是副业,这不应该是他该干的事,他应该干的还是刺探军事情报,但是得到这个消息以后,张煌言肯定就会改了,就会认认真真地去大肆宣传一番。所以人们认为,这第七首诗是当时人写当时事,是最有说服力的证据。
  第八首:
  掖庭又说册阏氏,妙选孀闺足母仪,椒寝梦回云雨散,错将虾子作龙儿。
  这首诗说的是什么呢?阏氏,少数民族,蒙古高原上有一个少数民族匈奴族人,其首领叫单于,匈奴族人首领的妻子叫阏氏。这一首诗他说掖庭又说册阏氏,这个少数民族头儿又结婚了,又册了一个妻子。正宫才叫阏氏,比如说我们讲那个昭君出塞,王昭君出嫁以后也叫阏氏。这里面说又结婚了,这册的阏氏是谁呢?孀闺,孀,寡妇,这个册立的正宫娘娘结过婚,是寡妇,册立一个寡妇,当自己的正宫,这指向多明显啊?第三句咱不解释了。第四句,错将虾子作龙儿。虾,满语侍卫叫虾,多尔衮的弟弟多铎,当时的官叫领侍卫内大臣。这不这个官职正好用虾子,虾子指的是多铎的儿子,多尔衮没有儿子啊,他只有一个闺女啊,那谁来继承他这个家产呢?多尔衮那个时候把多铎的儿子多尔博过继过来,将来我的家产,我的所有的东西,包括我的爵位,身份都由你来继承。这个虾子指的是多铎的儿子多尔博,他已经过继给了多尔衮了。如果我们说,多尔衮与皇太后结婚了,那你还要人家的儿子干嘛,这皇上不就是你的儿子了吗?弄错了,你赶紧把他轰回去,现在有人管你叫爹了,你没必要过继你弟弟的了,你妻子的亲儿子,管你叫爹是正常的,你何必要一个完全没有关系的呢?所以人们认为啊,这是太后下嫁的又一个事实,又一个论据。
  那么论据五,顺治谕旨露出的破绽。持太后下嫁说的人认为,在1660年,顺治皇帝有一次颁布了一道谕旨,里面露出了蛛丝马迹。这道谕旨的背景是,1660年12月24日,按公历说,已经1661年了。在这一年的旧历腊月,他的乳母李氏病故,他写了一个谕旨,这个谕旨里面说:“睿王摄政时,皇太后与朕分宫而居,每经累月方得一见,以致皇太后萦怀弥切,乳母竭尽心力,多方保护诱掖,皇太后眷念慈衷,赖以宽慰。”这里面,值得我们研究的是这么几句话,一个是“每经累月方得一见”,另外一句是“皇太后萦怀弥切”。这道谕旨真太奇怪了。五岁的一个小孩,当了皇上,这皇上他怎么会不跟他妈妈在一起呢?小孩肯定住在宫廷大内里面,偌大的一个紫禁城,里面就一个男的,就这么点一个小孩住这么大一个房子,他妈哪儿去了呢?他妈为什么和他每经累月才能见一面呢?而且后面的话说,这个皇太后萦怀弥切,那么你为什么不看你儿子去呢?他不就一个小孩吗?他能跟那儿办什么正事?你为什么不看他去?
  话又说回来了,皇太后想你,你这个小孩,你怎么不去看看你妈呢?一个月见不着一面?这中间肯定有问题,是什么夹在了太后和顺治皇帝的中间了呢?谁能挡得住这个去路?持太后下嫁的人认为,在当时的情况下,除了多尔衮,谁也没有这个能力。他们恰恰就认为,一个月方见一面,那肯定是太后不在宫里,她住哪儿呢?她住多尔衮他们家了,所以自然一个月看望自己的孩子一次。所以,这是第五个论据。


与孝庄皇太后的关系之四(3)


  第六个论据,是风水墙的诉说。我们知道,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陵墓,像明陵,在十三陵。清陵呢?前后一共有三个清陵对不对?沈阳有一个,河北有两个,每个陵都得有一个陵圈子。这个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