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传记》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梁启超传记- 第2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疙瘩,用折光镜从溺道中插入检查,(但我对此颇怀疑,因此病已阅半年,小便从无苦痛,不似膀胱中有病也。)颇感痛苦,已照过两次,尚未检出,检出后或须用手术。”3月8日,梁启超转入协和医院,然而,却在生日那天,被医生灌了一杯草麻油,禁止吃晚饭。活到五十四岁,儿孙满前,“过生日要捱饿,你们说可笑不可笑。”在给女儿思顺的信中乐观地写道,甚至连小儿子“老白鼻”也嬉笑道:“你看,公公不信话,不乖乖,过生日还要吃泻油,不许吃东西哩!”  不久,协和医院医生在未查清病源的情况下,误割右肾,这可是手术事故。社会上开始对中国医学产生质疑,并且对协和医院的信誉产生严重恶劣影响,然而梁启超在《晨报》副刊上发表带有辩护性质的短文,维护协和声誉,尽管私下里曾认为“这回手术的确可以不必用”。4月中旬,梁启超带着医生的“一切劳作,比从前减半”的警告出院后,便就任北京图书馆馆长,忙于为京师图书馆筹款及购置图书。

  五卅运动期间,中国人民强烈要求收回租界和废除治外法权。苏联在十月革命后发起了一切不平等条约,德、奥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成为战败国取消不平等条约。1926年1月,英、美、法、日等国迫于形势于北京召开法权会议,承诺撤回领事裁判权,梁启超从培养司法人才,为废除治外法权作准备,接受了司法部的任命,就任司法储才馆馆长。随后,梁启超聘林宰平任学长兼教务长,梁启勋任总务长兼会计,负责实际办理招生事宜,他自己则“卧而治之”,1927年1月,司法储才馆开学。

  梁启超又恢复了往日的激情与活力,每日奔波于清华大学之间,没有一丝空闲,甚至准备到美国接受耶鲁大学赐予的名誉博士学位。和年轻的学生一起,梁启超似乎年轻了不少。

  1927年春,南方国共合作组成的北伐军,节节胜利,继占长沙、武汉之后,又占上海。梁启超看到“好的军队”打倒了万恶的封建军阀,倍感振奋。然而工农运动却让他陷入了恐惧、彷徨,“天天在内心交战苦痛中”,针对中国###的状况,他为中国开出了一个新方子,“我倒有个方子,这个方子也许由中国先服了,把病医好,将来全世界都要跟我们学。我这个方子大概三个月后便可以到你们眼边了。”  

  共产党来了,康有为却走了。3月31日,康有为因食物中毒逝世于青岛天游园别墅。尽管政治理念已经分道扬镳,梁启超仍对这位恩师满怀崇敬,是他引领自己走上了维新道路,并为之奋斗了数十年。作为中国维新运动的领袖,康有为却身后萧条,贫困不堪,万分可怜,梁启超“得着电报,赶紧电汇几百块钱去,才能草草成殓。”梁启超随后撰写祭文一篇,挽联一副,肯定他在维新变法运动中的历史功绩“如日月之丽空”。但也批评他“冒天下之大不晦”,与人民作对,妄想复辟。挽联如下:

  祝宗祁死,老眼久枯,翻幸生也有涯,幸免睹全国陆沉鱼烂之惨,西狩获麟,微言遽绝,正恐天下之将丧,不仅动吴党山颓木坏之悲。

  康有为去了,梁启超也没能开出医治中国的病方,便匆匆离去。国忧家难,师友的离去,日夜劳累,致使病势更加严重,梁启超不得不回天津刻意养息,不久,思永从美国归来,主持梁家日常事务,王桂荃则护理、监督丈夫休息。1928年8月13日,旅欧度蜜月的梁思成、林徽因夫妇返回天津,亲人团聚,梁启超“几年来的忧虑,现在算放心了”,家中又响起了昔日那温馨的笑声。

  然而,重病在床的梁启超仍然没有停止工作,念念不忘著述。《中国文化史》、《国书大辞典不露之部》、《儒家哲学》、《书法指导》、《古书真伪及年代》等著作在病床上作就。梁启超稍一劳累则小便出血或堵塞20至30小时,有时竟多达50余小时,疼痛难忍。思成回国后,梁启超精神振奋,稍有转机,便托人弄到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的生平材料,开编《辛稼轩年谱》。26日,痔疮痛剧,不能复生,只好停笔,27日才入北京协和医院就医。10月5日返天津,却又不小心感冒发烧,10日体温升至摄氏度,仍不止笔。《辛稼轩年谱》编至稼轩61岁时,梁启超一字一停,极为艰难。《祭朱晦庵文》最后四句是:“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此“凛凛犹生”四字成为梁启超的绝笔,似乎成为梁启超的个人写照。11月28日,他再入协和医院医疗。

  此时,周希哲、梁思顺夫妻从加拿大赶回天津,与思成夫妇一起侍奉于父亲身边,给了梁启超极大的安慰。然而,他入院后,又遭庸医之害,弄得肠胃一塌糊涂,连日高烧不降,寒热交作,命在垂危。1929年1月19日下午2时15分,为中国命运操劳一生而彷徨求索的一代圣贤梁启超在亲人的泪水中,带着心中那美丽的梦想、含着无尽的遗憾,闭上了眼睛,年仅56岁。

  

后事
1929年2月17日,北平各界与广东旅平同乡会在老墙根广惠寺公祭梁启超先生。广惠寺大门高扎蓝花白地素牌楼,并用蓝花扎成“追悼梁任公先生大会”的字样,礼堂高悬梁启超肖像,祭台上用素花扎成牌楼,缀以“天丧斯之”四字,祭祀采用佛教徒升天仪式。梁启超被葬于爱妻李惠仙墓室左侧,合葬后之墓室,庄严朴素,树木花草郁郁葱葱。

  梁启超之丧,海内外痛悼,佛堂均为祭联、哀章所布满,梁启超“正气永不死,宏篇老更成”。会场为喑呜之声笼罩,咸为所黯然。

  冯玉祥联:矢志移山亦艰苦,大才如海更纵横。

  熊希龄联:十余年患难深交,有同骨肉,舍时去何先,著书未完难瞑目;

  数小时行程迟迟,莫接声容,悲余来已晚,扶棺一痛更伤心。

  张东荪联:本方寸间不容已愿轮,为先哲后哲续干灯,学通中外古今,言满天下,名满天下,智过于师,万口争传大王路。

  是历史上有关系人物,更升平津平张三世,身阅坏空成住,知惟春秋,罪惟春秋,泣尽心血,一生肯作宁馨儿。

  蔡元培联:保障共和,应与松坡同不朽;

  宣传欧化,也作成就出光辉。

  杨杏佛联:文开白话先河,自有勋劳垂学史;

  致以青苗一派,终怜凭藉误英雄。

  杨度联:事业本寻常,成固欣然,败亦可喜。

  文章久零落,人皆欲杀,我独怜才。

  丁文江联:思想随时代而变,一瞑更何之,平生自任仔肩,政绩仅追刘正宇。

  文章得风气之先,百身嗟莫赎,少日酬知宣室,声名突过贾长沙。

  梁启超一生纵横,以龙卧虎跳之才,建震天动地之业,“变法蒙难,任维新之先觉”,“倒袁讨张,成革命之元勋”,“退隐析津,杜门著述,雅怀高致,操、莽之军阀曾不得而污之焉”,“整理国故,扶大雅之轮,扬抑古人,秉阳秋之笔”,“《饮冰》一集,万本万遍,传诵国人,雅俗共赏,得其余沥以弋鸿名而张骚坛者,比比皆是也。” 爱国之英魂,永垂不朽!

  
  王桂荃在梁启超去世后,竭尽所能,勇敢地支撑起了梁家这个大家庭。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后,梁家被迫分开,寻求生存的空间,王夫人带着思宁和思礼住在天津,孤独寂寞笼罩在王桂荃这个老人身上,她整日与小猫相伴,祝愿着远方儿女们平安幸福,在全家团聚的期待中消磨着最后时光。

  1941年抗战胜利后,王夫人移居北京西单手帕胡同,梁家终于再次团聚,开始了王夫人一生中最为幸福的美好时光。然而,命运多舛,豁达、乐观、坚忍不拔的老人在建国后却遭遇了“文化大革命”,在“保皇党梁启超的老婆”的“高帽”下,王夫人在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打击下再也无法站起来了。1968年,王夫人怀着对家庭幸福生活的无限眷恋、莫名的困惑和痛苦离开了这个让她迷茫的世界。

  梁思顺,这个梁家最大的孩子,在父亲去世后,担起了照顾弟妹的重任。他自幼受父亲教读,文学修养甚高,著有《艺蘅馆词选》,对诗词、音乐都有很高的造诣。

  梁思成,梁家长子,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获硕士学位,成长为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与夫人林徽因一起领导清华大学营建系部分师生,成功设计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并参与首都人民纪念碑的设计,中国科学院院士。

  梁思永,二子,毕业于哈佛大学,是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奠基人之一,主持山东章丘龙山镇和河南安阳后冈、西北冈鞥重要发掘,并首先确定了仰韶、龙山和商文化之间的相对年代,是龙山文化遗址的发现者,对中国考古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梁思忠,三子,美国西点军校的高材生,曾任蔡廷锴的十九路军炮兵上校,在上海大场战役对日作战时阵亡。

  梁思庄,二女,获加拿大蒙特利尔麦基尔大学文学学位,曾任北京大学图书馆副馆长,是

  著名的图书馆学家。

  梁思达,四子,毕业于南开大学经济系,曾参与中国科学院经济所编写《中国近代经济史》,是一位经济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梁思懿,三女,在燕京大学学医,参与过“一二九运动”,先后出任山东省妇联主席和中国红十字会对外联络部主任。长期从事对外友好联络工作,是全国政协委员。

  梁思宁,四女,1940年参加新四军,是一位老革命家。陈毅元帅曾经戏言道:“我手下有两名特殊的兵,一个是梁启超的女儿,一个是章太炎的儿子。”

  梁思礼,五子,留学美国,获硕士、博士学位,建国后回到祖国,从事火箭研究。是我国自行设计第一个地对地导弹、导弹核武器、远程液体火箭、长征二号运载火箭的负责人之一,副总设计师。著名的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导弹控制系统的学术带头人,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之一。

  
  清末明初,正是中国社会发生巨变之时,英雄辈出。一大批知识分子在这时叱咤风云,活跃于政治舞台和思想舞台的前沿,催动着中国两千年来停滞僵化、饱受屈辱的社会,他们积极引进外国先进文化,“学术救国”、“文化救国”成为当时的社会主题。在这波澜壮阔的历史洪流中,梁启超的高瞻远瞩,使之成为了灿烂群星中最为耀眼的一颗。

  夜到了,天黑了,可是梁启超来了。

  这时一位极为独特而又极为杰出的人物,他丰富的经历,他的高风亮节使之成为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他是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又是一位成就斐然的学者,在历史、文学、报业、图书、教育、财政等等许多方面都有较深造诣,甚至还有农学,是许多学科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他的成就让国内的学者都望其项背,他的任何一项成就都足以使一个人功成名就,在历史上渲染出美妙的一页。

  他博学多才,而且是爱国和救国的典范,他漂泊海外数十年,每时每刻都在祖国的前途勾画蓝图。戊戌维新时期,他“舍身救国”,他变法、讨袁、反专制、倡民权,他以文字救国,一生写下的著述,无人望其项背,“占古今中外著作家之第一位”,“先生之著述,既能有一千说百万字之多,其价值又极重,则确为‘世界第一之博学家’无疑。” 

  梁启超是中国最早发起思想启蒙运动的先驱之一,他以其独特的文字手笔影响着中国一代代青年知识分子,他的文章为每一个接近于饥渴的青年人提供了新的学习和生活的途径, 是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青年运动的先锋。他对中国的影响深远而且无可限量。

  梁启超带着他的思想离开了,然而播下的种子却仍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中国大地上到处还绽放着他的思想精神之花。

  阴霾已经散去,天重新亮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