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邠苦留,王朴坚决不留。他很伤心地离开了京师,回到了山东老家。王朴可不是心血来潮,对土地忽然有了兴趣,他离开杨邠是因为他感觉到了一种危机,这种危机的表现任何人都看到了,但他们没有上升到理性层次,所以并没有在意。
当时朝中杨邠、郭威、史弘肇和刘承祐、李业、苏逢吉两派天天乱咬,后汉朝廷没有一天安宁日子。王朴就是看到了这种争吵的结果必定是一派战胜另一派,而根据他的经验,他把宝百分之八十压给了皇帝刘承祐那一派。而他是杨邠这一派的,并且在两派的争斗中,他也给老大出了不少主意,也就是说,他想要投降皇帝那一派,皇帝也不会收留他。于是,他选择了逃离。
果然不出他所预见的,950年冬天,杨邠一派被皇帝统统诛杀,原来和杨邠有关系的人都受牵连被杀,王朴在山东老家听到这个消息后,抹去了额头上汗珠,同时也庆幸自己的智慧。
一年后,郭威称帝,他想到了王朴这个聪明人,就召他回来,把他安排在了驻守在澶州的柴荣府中当了掌管文案的记室。王朴对柴荣的为人很敬佩,柴荣也很器重他,当柴荣调任开封尹时,就把他也带到了开封,并让他做了推官。
954年正月,郭威病死,柴荣继承帝位,王朴也跟着主子平步青云,任刑部的比部郎中,主要掌管朝中百官的经费出纳和俸禄等事。
柴荣是个有理想的皇帝,他不甘心默默无闻。当时,经过郭威的巩固,后周已经出现了统一全国的迹象。柴荣当然也感觉到了这一迹象,于是,他选择了开疆拓土。为了让臣子们支持和得到一个更加有效的开疆拓土的计划,955年夏天,柴荣让在朝的二十多名文学之士每人写《为君难为臣不易论》和《平边策》各一篇。当他看到王朴的《平边策》一篇时,击掌叫好。《平边策》是一篇非常简练的议论文,按照起承转合的形式写成,其中治国安邦的策略论述得非常全面并且精炼至极。
可将此文作为对王朴先生的怀念:
(后)唐失去道义从而失去了吴、蜀两个富庶的地方,(后)晋失去道义从而失去了幽州、并州(指河东)两个战略要地,如果仔细分析其失去的原因,平复统一的策略就有了。在道义不存的时代,都是君昏政乱,兵骄而民困,朝内有奸臣,边疆有叛将,势力小的不限制以至于势力膨胀,势力大的不压制致使作乱篡位。天下人离心离德,不肯为国效力,以致有吴、蜀独立建国,和幽州、并州割据局面的出现。所以,平定天下的策略就是反唐、晋之道而行之。首先要纳贤罢奸清理政治,用干才除庸人知人善任,施恩惠讲信用团结人心,赏功臣罚罪人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提倡节约积聚国财,使徭役合理施惠于民。等到国库充足、物资雄厚、上下齐心报国的时候再平定四方。对方的百姓如果看到我们国家政清人和,上下和睦,国家强盛而又富足,兵强马壮,将士同心,有了必取之势,那对方的情况就会发生有利于我们的变化:知情的人就会做我们的内应,熟悉地形的人就会为我们做向导。到这时候,对方的民心和我们的民心相同,那就是顺应了天意,顺应了天意那就无事不成了。
。。
让赵匡胤敬畏的人(2)
一般而言,攻取统一的策略应该是先易后难。现在看来,吴国最容易攻取,那就先从吴国开始。吴国地域大,东到海,南到江,和我们的边界也很长,有两千里。我们先骚扰其守备薄弱的地方,坚守东面我们就骚扰他的西面,增援西面我们就再去骚扰他的东面,在他们东跑西颠的过程中,他们的边界的虚实和兵力强弱就暴露出来了。接着,我们就集中兵力攻其薄弱,必马到功成。但有个前提是,不可太兴师动众,只须用轻兵骚扰即可。敌人素来怯懦,知道我军征讨,必然会发重兵来应战,这样几次下来,对方必然民困国竭,假如不派重兵,那我们就能大获其利,他困竭而我得利,不久江北的领地就会归我所有。得到江北之后,又可以用其民众来充实我们的军队,壮大我们的力量,江南也就不难平定了。这样用兵,用力小而收获大,得吴则南方的桂、广也就能轻易到手,岷、蜀用飞书就能招抚,假如不降,就四面并进,天兵席卷而定蜀地。吴、蜀一旦平定,幽州就会望风而归。但并州是死命之寇占据的地方,不能用恩信招抚,必须用重兵强攻。但现在还不足以威胁边境,可以最后再取,等待有利时机,一战就可成功。
现在我军兵强马壮,物资充实而完备,群臣团结知法,将官听命用力,等庄稼再丰收一次就可以用兵平定边境了,今年夏秋后,在边境一带可以先储存军粮、物资,做好准备,以图大业了。
最后,王朴又很谦逊地说道:“臣不过是一个书生,国家大事本不该是臣谈论的,如果有什么不合适的地方,请陛下宽恕。”
这篇文章之所以能得到柴荣的赞赏,是因为他说中了柴荣开疆拓土的心思。而且,对于当时的形势,王朴说得非常有道理。即使是今天看来,这篇文章也有很多可借鉴之处,当许多国家林立,而一国有了统一条件后,按照此王朴的思想去做,应该就能获得成功。
柴荣大喜后,又找来王朴,详细询问他的统一思想和具体细节。王朴就又说了一遍自己的计划:先平定南方,用江南雄厚的财赋,养北方强大的兵力,然后攻取幽燕,最后取得河东,完成统一大业。
柴荣后来因为种种原因虽然并没有完全实施王朴的计划,但在取得南唐江淮之间十四州之地后就移师北伐,就完全是王朴计划的具体实施。可由于他中途得病死去,我们不得而知他下一步是不是按照王朴所设想的那样走。但从后来宋初的统治者削平南北割据势力的战略来看,就完全是王朴《平边策》的翻版,由此可见王朴先生的《平边策》影响力之大。
956年,柴荣南征江淮,让王朴做东京副留守。凯旋后,又任命他为户部侍郎、枢密副使,不久又升任枢密使、检校太保。957年,柴荣第二次南征,又让王朴留守京师。
王朴虽然没有上前线,但在后方,他的责任更大。除了要供应前线军需、主持政务外,他还要把开封城改建。因为对于一个一统天下的国家来讲,首都必要有个样子。为此,从来没有学过建筑学的他亲自设计改造方案,一年后,他就将开封城改造得大路通畅,民居整齐,开封一时成了天堂。宋朝建立后,许多人都说,开封之所以有如此繁华气象,完全是王朴所赐。
事实上,王朴扩建开封城,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由于他是文臣,所以,诸多武将对他都不服,文臣们对他享受的殊荣也有不屑之语。为了树立他的权威,他在扩建开封城时,雷厉风行,连有权势的大臣藩镇都怕他三分。有一次,他发现一个小军官消极怠工,就当众让人抽了他几十鞭子,小军官恼火非常,因为他很快就要升官了,官到了一定级别怎么可以随便打呢。王朴听说后,立即又派人把他活抓来,杀掉。
柴荣在前线听到了这件事后,跟身边的大臣说:“这个白痴,竟敢在王朴面前夸口要升个什么乡虞侯,不是找死嘛。”
开封扩建完毕后,“全才”王朴立即修《钦天历》,同时对乐律和乐器也进行改革,还亲自写了《律准》一书。在当时的后周,王朴就是“百废俱兴”的代名词。其办事的异常果断,性格的刚毅,让文武百官们都开始对他有了敬畏。
**********************
阅读‘何木风’的其他作品:
//vip。book。sina。/book/?book=47851皇陵全攻略:来龙去脉
//vip。book。sina。/book/?book=41911他们为什么没能成为皇帝
让赵匡胤敬畏的人(3)
王朴四十五岁那年,有一天正和朋友坐在一起辩论一件事。其实所谓辩论,完全是他一个人在讲,他的口才非常好,当他一个人讲的时候,别人根本插不上嘴。他也不喜欢别人插嘴,大概是他说得太激动了,突然就从椅子上翻倒在地。抬回家中,医生来了也没有救得了他。到了晚上,这位后周第一能臣死掉了。
当柴荣听到王朴死掉的消息后,慌张地跑到王朴府第,见到王朴的灵柩,就扑了上去,痛哭流涕。
几个月后,柴荣北伐,因病去世。过不久,赵匡胤夺得了王朴和柴荣休整好的后周,称帝。赵匡胤当时是一员武将,长期在外和柴荣一起征战杀伐。而王朴主内,如果他不死,赵匡胤根本不敢让士兵把黄袍加在自己身上,即使他敢,也很难保证他真能夺得后周的天下。
王朴是五代时期最有政治才能的文臣,尤其是他与柴荣的君臣合作,是五代时期任何一个皇帝与大臣的合作都无法比拟的。
五代之所以只出了一个王朴,是因为只出了一个柴荣。人杰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有,关键是,有没有人肯发现人杰,并让他成为举世瞩目的人杰。
王朴很幸运,因为他的才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这当然是他的幸福,但更是历史的幸福。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后记
此稿完成,并没有感觉到轻松。五代那些人的所为所作一直在我脑海中久久挥之不去。古话云:“乱世出英雄”,可这句话并不适用于五代。
中国古代史上的大###时代主要有春秋战国、三国、十六国、南北朝,最后是五代。
春秋战国是越乱越有精神,英主辈出,豪杰名士也如雨后春笋般地脱颖而出。春秋战国就像是一群最高端人群的表演舞台。
三国时代依然人才辈出,到处是英雄,到处是猛士,到处是才华横溢的文学青年,即使是最恶毒的人,也能把“信义”二字当成座右铭。
但到了南北朝时,所谓的非常之人与他们做出的非常之事就少很多了,这段时期留在我们脑海里的只有南朝的畸形稳定与北朝的温和杀戮。
几百年后,五代登上历史舞台。按照事物的发展规律,我们可以很容易地猜到“一蟹不如一蟹”这一既定俗成的事实。可惜,我们仍然大为惊讶。倒不是五代违反了这一规律,而是,它太超前了,直接就把“一蟹不如一蟹”的发展规律赶进了死角,中国乱世的历史从此走到了终点。
天下的混账事情有一部分是自作聪明的人做出来的,而有一部分的的确确就是混账自己做出来的。五代之所以有乱事,就是因为混账太多,更为可恨的是,他们特别喜欢做事。
罗贯中以小说家的身份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笔者自认为,这句话很值得商榷。小说家的思维大概都源于道家,他们只模糊地指出事物的规律,却不能说出具体的表征。
分了多久才算久?五十年还是一百年?分裂一千年后而合,当然也是合。可这于百姓于民族有何益处?!
值得庆幸的是,五代并没有“分”那么久。确切地说,五代的“分”非常短。天下大势“合”与“分”一样,都是一种状态,想要维持这种状态,在这种状态里的人必须要有能维持这种状态的能力与素质。
五代的人没有这个能力与素质,他们都是一群“豺狼”,一群没有理想没有道德的毫无人性之徒。由此可知,一个人一旦失去了人性里最宝贵的恻隐之心,好事自然做不成,比如维持“合”;就连做坏事,比如五代的那些维持“分”的人,也是气力不足。
最后,在本书的写作中,我对以下老师的帮助表示最诚挚的感谢。他们是:丁志、林宏非、叶平、周大全、张勇志、黄海龙。
是为后记。
**********************
阅读‘何木风’的其他作品:
//vip。book。sina。/book/?book=47851皇陵全攻略:来龙去脉
//vip。book。sina。/book/?book=41911他们为什么没能成为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