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毒的历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烟毒的历史- 第2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父母之命,朋友的劝请,而吸上了大烟。大烟是一种具有较强成瘾性的毒品,一旦吸上一口,吸上一次,就容易上瘾;一旦上瘾,就难以戒除了。这时,烟瘾是一切的一切,其他都在所不惜了。
  在内蒙古临河地区,有这样一个烟鬼。他已经是成年人了,有老大不小的年纪。他到大烟馆吸烟,吸几口,就在床上翻几个跟斗;翻完了再吸,吸完了再翻。这在烟雾弥漫、喜欢静养的大烟馆里当然是怪里怪气的稀罕事。烟友们不解地询问原因,他直言不讳地说:这是从小惯下的。在他小的时候,父母亲溺爱他,让他吸鸦片,吸一会儿鸦片就让他翻跟斗,以此开心取乐。经常如此,日久而形成了习惯。等到长大了以后,一吸鸦片就不由自主地要翻跟斗,否则就过不了瘾,身子挺难受。因此,虽然偌大年纪,还要边吸烟边翻跟斗,让人白眼,遭人议论。为了过瘾,防止过不了瘾浑身难受,他也管不了那么多了,依旧边吸食大烟,边翻跟斗。白眼就白眼,议论就议论,由他们去吧;过瘾要紧——他心里就是这么想的。
  还有一个烟鬼,烟瘾很大,家产卖了个净光,随鸦片烟飘出去了,以至于养活不了老婆。于是,让老婆和别人姘居,赚点小钱。老婆与姘夫在前炕一个被窝里睡觉,他自己在后炕上点上洋烟灯,心安理得地吸鸦片,还恬不知耻地说:“人各有所好,你们爱那个(姘居通奸),我就爱这个(吸大烟)。”为了吸大烟,他连起码的伦理道德、人格也不顾了;带上了绿帽,还振振有词,真是不知人世间还有“羞耻”二字。
  有些鸦片瘾者,肩削骨立,手无缚鸡之力,几成废人。他们看透了此生休矣,便无所顾忌地吸食。在抚顺烟馆“同乐楼”中,流行着这样的打油诗:
  同乐楼,同乐楼,同乐楼上会烟友,喷云吐雾真“隐士”,不是隐士也风流;广成发,广成发,抽上几口瘾就成,怀抱烟枪入迷阵,人生如梦一场空。
  在这首诗中,“同乐楼”、“广成发”都是大烟馆的字号。上半部,诗中写了烟鬼吸烟时的欢乐心情;下半部,则写了烟鬼们过足了瘾后,良心发现,回顾自己的处境,一切全完了,改也改不掉了,其心中的痛苦和无奈,也是令人心酸的。
  然而,大烟瘾君子们也只是偶尔良心发现,当烟瘾来时,他们连抵挡也不想,还是赶快找钱去烟馆,“抽口大烟玩玩票,花烟馆里去买俏”。这样的人生,是很可悲的。
  河南修武县焦庄有一烟鬼叫薛海勋,本是小康人家,但好逸恶劳,染上了烟瘾。最后,卖田卖地,一贫如洗。他的父亲为了使他戒烟,将他的衣服剥光,关在屋中,强迫他断瘾。但是,他烟迷心窍,顺口编了几句词儿气他老父,这几句词是:“吸大烟,真正好,家产全都挑光了,不种地,不运草,消闲自在多轻巧。”大烟已经使他丧失了理智,没有了田地,没有了收获,没有了生活来源,他还以为省力了,太好了。
  四川自贡大烟王刘圣瞻,性嗜大烟,挥霍无度。后来,他父亲死了,母亲年纪大了,兄弟分家,一人得了一份很大的家业。他有的是钱抽大烟,也没有严父的管束,为所欲为。他受过教育,有自己的人生哲学:“好吃、好穿、好用,死了才值得。人寿几何!!”于是,大吃烟土,在自己家中仿成都著名烟馆“太平洋”的设施开办了供自己享用的烟室。“人生几何”,光阴短暂,自古以来就为只争朝夕的人们所认识,它激励人们抓紧时光,建功立业,名垂后世。孔子站在河边,慨叹时光飞逝,“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曹操则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诗句,都抒发着珍惜时光,有所作为的积极进取精神。“大烟王”刘圣瞻也知道人生短暂,时光飞逝,人生应当抓紧时光作点事。然而,他丑恶的灵魂、自私的心态,使他只能抓紧时光大抽烟膏,大吸鸦片。抓紧时光享乐,也是其他有烟瘾的人的共同心态。当时,有人作词形容瘾君子的生活和心态,词中写道:“终日无事只烧烟,坐也安然,睡也安然。日高三丈我犹眠,不是神仙,谁是神仙。”
  

烟民心态与悲惨下场(2)
以上我们列举了几个大烟鬼的心态。这些大烟鬼大致可分作两类:
  (一)对于富商大贾、地主豪绅、政府显要来说,他们吸烟是一种享乐。这种人生活腐化,三妻四妾、锦衣玉食还嫌不够,还要把吸鸦片作为每天不可缺少的生活享受。所以,他们对于烟土、烟具十分讲究,要吸陈年宿土,要用装饰精美的烟灯、烟枪。他们多数辟有专用烟室,一榻横陈,醉生梦死。不仅如此,这些人在自己沉湎于烟毒之时,还劝说家属、亲友一同吸食,备有多套烟具……
  (二)对于贫困穷苦的劳动人民来说,他们吸上大烟,是由于生活所迫,是一种痛苦和不幸。其吸食大致由于劳动强度太大,身体嬴弱;罂粟遍地,自种自吸,便宜方便;缺医少药,以吸食烟土治病去灾。但无论出于何种原因,吸上了大烟,成了瘾君子,就换上了一种心态,一心一意满足烟瘾,倾家荡产,卖儿卖女卖妻子,以至于小偷小摸,杀人越货,无所不用其极了。鸦片烟使人丧失了理智,使人非人化了。
  关于吸食大烟之害,我们在各章节中多有提及,这里为强调烟土之害,再集中论述一下,以警醒世人,珍爱生命。大致说来,鸦片之害有二:一是伤生伐性,使吸食者身体瘦弱,满面烟容,过早死亡;二是耗尽钱财,倾家荡产,妻离子散,破坏了家庭和社会的稳定。在1949年以前,对于鸦片上述危害,世人耳熟能详,全国各地都有不少歌谣,加以形容描述;而且这种歌谣广泛传布,影响很大。
  在辽宁抚顺的矿区千金寨,白面、吗啡泛滥,劳动艰辛的工人染上烟毒,一步步走向破产、死亡,有歌谣说:
  来到千金寨,就把铺盖卖;
  新的换旧的,旧的换麻袋。
  一条破麻袋,能铺不能盖;
  盖上前胸脯,露出两膝盖。
  北风冒烟雪,无米又无柴;
  天冷肚子饿,小鬼来逼债。
  没钱鬼不饶,去把儿女卖;
  卖掉儿和女,还不清阎王债。
  冻死路边倒,阎王脚下踩;
  一把尸骨扔关外,悔不该来千金寨。
  在抚顺城中,还有别有天、赛神仙、新桃园等名称古雅的大烟馆。名称虽雅,依旧是个害人坑。有人写诗讽刺之,诗中写道:
  别有天,别有天,别有天地非人间。
  喷云吐雾迷魂药,无忧无虑赛神仙。
  赛神仙,赛神仙,神仙齐聚雅聚轩。
  吸进一口精神爽,如入仙境新桃园。
  新桃园,新桃园,新桃园里会群仙。
  如柴瘦骨窈窕甚,神态悠然赴九泉。
  在抚顺,还有些摆地摊说书的艺人,唱说《吸毒叹》,规劝世人:
  一棵烟枪怀里抱,喷云吐雾乐逍遥。没钱买烟泡,吗啡扎上了;只要能过瘾,怎好就怎好。没钱去扎抽,想法去偷盗,失主紧紧追,小偷嗷嗷叫。偷点破烂换吗啡,“银针秀士”当上了,“白面书生”吸两口,眼睛发亮伸懒腰。扎够抽足了,冻死当路倒,脚镣哐响,“十五号”车装白条(裸尸)。触目惊心,吸毒没个好,悬崖早勒马,戒毒方为高。
  在吉林辑要,也有忌烟歌流传,歌中唱道:
  大烟坑人又费钱,
  犯瘾实在难:
  腰疼腿又酸,
  打呵嚏、泪涟涟,
  美味不香甜。
  晴天还好过,
  就怕阴雨天。
  妻子良言劝,
  他还不耐烦,
  亲友不靠前,
  吸得缺吃又少穿……
  在山东济宁,有人模仿《试帖诗》的形式,描写瘾君子的生活,劝人戒烟:
  英雄豪杰志,消磨尽在烟。
  身依孤竹卧,人伴一灯眠。
  毒气青入脸,火光红映颜。
  缠绵氤氲地,陶醉朦胧天;
  酣战辄经夜,逍遥不计年。
  一枪常在手,万事且息肩。
  妻子愁何顾,亲朋欢更难。
  饥寒交迫日,始觉坠深渊。
  在江苏南通,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
  吸大烟的人来了瘾,时而热,时而冷,鼻涕流,泪纷纷,浑身骨头疼。父母恨,兄弟分,卖女儿;青年亡,脚头妻子跟别人。
  

烟民心态与悲惨下场(3)
在福建漳州,对鸦片的危害,民间曾流传以下绝句,予以揭示:“此(烟枪)与杀人凶器等,不名烟袋故名枪。”另有一副对联,也以形象化的语言,揭露了鸦片烟毒的祸害:
  竹枪一枝,打得妻离子散,未闻枪声震地;铜灯半盏,烧尽田地房廊,不见烟火冲天。
  在河南修武,有文人雅士将吸毒过程概括为五个字,即引、隐、瘾、阴、尹。“引”,即开始有人引诱其吸食;“隐”,即初有瘾时,隐蔽偷吸,怕人发现;“瘾”,即久吸成瘾,不能自禁,倾家荡产也要吸;“阴”,即直至去阳入阴,被烟毒毒死;“尹”,即一根杠子将尸体抬出,万事休矣。这五个字,的确简洁、生动地揭示了吸烟毒的经过、可怕下场。
  在解放前,宜宾有文人仿昆明大观楼的长联,作长联一副,淋漓尽致地描绘了鸦片之害以及吸食者的丑态、悲惨的下场。长联是这样的:
  五百两烟泥,购来手里。价廉货净,喜洋洋,兴趣无穷。看粤夸“黑土”,楚重“红瓤”,黔尚“青山”,滇崇“白水”。估成辨色,何妨请客闲评。趁火旺炉燃,煮就了鱼泡蟹眼;正更长夜永,安排些香藕冰桃。莫辜负、四棱响斗,万字烟盘,九节老枪,三包玉嘴。
  数千金家产,忘却心头。瘾发神疲,叹滚滚、钱财何用?想品类“芭菰”,膏珍“福寿”,种传“罂粟”,名号“芙蓉”。横枕开灯,足尽平生乐事。尽朝吹暮吸,那管它日烈风寒;纵妻怨儿啼,都装做天聋地哑。只剩下几寸囚毛,半抽肩膀,两行清涕,一副枯骸。
  在贵州东南,大烟之害更是触目惊心。三穗县中河村有一地方吸食大烟十年,卖掉了八十亩地和住房,最后倾家荡产,流落街头。当时民间流传几首歌谣,专门形容大烟之害:
  大烟是杆枪,不打自受伤。
  几多英雄汉,困死在烟床。
  在陕西紫阳,有一首“三句半”形式的禁烟歌谣,广泛传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首歌谣词句如下:
  上了洋烟瘾,
  六亲都冷淡;
  啥子不想干,
  —— 胡整。
  大瘾把家败,
  小瘾一身债;
  房廊并屋宇,
  —— 都卖。
  人说烟不好,
  我也知道了;
  一心把瘾戒,
  —— 迟了。
  孔氏门中人,
  谈了好聪明;
  一日看皇榜,
  —— 无名。
  一根好烟枪,
  英雄被它伤,
  要得精神好,
  —— 高桩。
  已在门前站,
  形容不好看;
  腰驼背又弓,
  —— 头窜。
  化解他不听,
  一心把烟熏;
  死在葫芦里,
  —— 甘心。
  三伏天气热,
  当风睡不得;
  浑身都是汗,
  —— 遭孽。
  千思百条计,
  每日打主意;
  烟馆不赊账,
  —— 怄气。
  七夕牛女渡,
  懒把夫妻凑;
  孤阴则不生,
  —— 绝后。
  十字街前走,
  众人笑破口;
  一身光筋筋,
  —— 丢丑。
  士农与工商,
  行行响叮 ;
  一旦把瘾上,
  —— 清汤。
  八字生得好,
  洋烟吃不了;
  糕糖与果饼,
  —— 过早。
  九九天气冷,
  睡在铺上滚;
  无钱干着急,
  —— 受紧。
  子孙受贫穷,
  背地怨祖宗;
  求神与拜佛,
  —— 不中。
  “三句半”是百姓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由四个人说唱,前三人一人一句,最后一人说半句,敲一声锣。简单、生动的词句,热闹的气氛,将抽大烟的危害说得十分透彻、深刻,让人刻骨铭心,没齿难忘。
  在甘肃天水,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具体而生动地描述了吸大烟的人,从上瘾、伤身直到死亡的全过程。歌谣的具体内容如下:
  

烟民心态与悲惨下场(4)
面黄肌瘦精神少,有病了;
  身上穿件破烂袄,底丢了;
  不论干湿就睡倒,瘾发了;
  妻室儿女哭嚎啕,不管了;
  父母无病逝故早,气死了;
  不完钱粮不纳草,地卖了;
  赤身露体到处跑,拆光了;
  日窃夜盗人人恼,不远了;
  走在野地尸难找,狗吃了。
  在新疆,解放以前烟毒泛滥,人们深受大烟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