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理之名家宅院》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北京地理之名家宅院- 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平淡里涌出了波澜壮阔之美
谏草亭八角攒尖的灰瓦顶探出墙头,后人将杨椒山当年所写的弹劾仇鸾、严嵩的谏言草稿刻于石上。
  历史上的杨椒山是明朝著名的直谏名臣,因弹劾严嵩遇害,令后世英雄为之扼腕。杨椒山故居在清朝一度成为翰林院的学士们常规的吟游地点…松筠庵,而松筠庵是称得上风云际会的,有许多大事件在这里发生,最著名的当属1895年的〃公车上书〃,它的意义在于冲破了清朝厉禁知识分子干预时事的规定,并为之后的〃戊戌变法〃掀起了一个预热的高潮。
  在这里,忠臣、雅士、爱国文人一脉相承
  金玉其外,未必金玉其中。古往今来,大人物们未必个个都气宇轩昂。评判一个人是否成功,不能单看外表。评判一处老住宅是否有价值,也是同样道理。走进宣武门外达智桥胡同,经过几个路边摊,碰到抱着孩子出来买菜的主妇们,呼吸着弥漫着油烟味道的空气。停在12号门前,打量着灰墙灰瓦的一座山门,这就是杨椒山故居,不过一座小庙的规模,远没有周围的几座门楼堂皇。就算少了华丽的背景,在这平凡山门后的院子里,忠臣、雅士、爱国文人照样轮番登场。
  明嘉靖年间的杨继盛,人称杨椒山先生,是这个院子里的第一位名人。公元1551年,椒山先生改授兵部车驾员外郎,全家迁入达智桥胡同,住在今天12号的位置上。《明史·列传》中记载;杨继盛曾先后上书弹劾仇鸾、严嵩…两位嘉靖年间相当得宠的权贵。书中细表他从入狱到行刑的过程中,如何意气自如,令英雄动容。向来惜墨如金的史书之所以如此钟情于杨公,是因为相对于颇为阴柔的明清士人文化,杨椒山划下的无疑是血性阳刚的一笔。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弹劾严嵩的阵地
公元1555年,杨椒山被害,杨夫人也自缢殉夫。这座达智桥胡同里的杨府被改建成了供奉城隍老爷的寺庙,改名松筠庵。
  如今记者看到的就是清代重修后的松筠庵山门,石额上的题刻已经被磨平了,门里盆盆罐罐罗列,开起了日杂用品店。据说,山门后第一进院子的正房就是当年杨府的正堂。到了清代,正堂被改建为景贤堂,里面供奉过杨椒山的衣冠彩塑一尊。堂外还有乾隆年间刘墉书写的一块石碑。打开后门,院子堆满了木料等杂物,店主解释:之前这间门脸房一直住人,松筠庵的前一进院子不剩什么了,说到老房子,后花园倒还有几间。
  绕道校场三条胡同,松筠庵的西南门就开在胡同中间。一个八角攒尖的灰瓦顶探出墙头,门前两位居民在阳光下摆出一副棋盘,交战正酣。清朝年间的松筠庵,北起达智桥胡同,南到这西南门为止了。
  。 最好的txt下载网

松筠画社的摇篮
经历了清代的几次修缮扩建,松筠庵的后花园里游廊环抱,假山嶙峋,成了文人雅士们游吟唱和、流连玩赏的好地方。光绪年间,著名画家张士保客居京城。清雅幽静的松筠庵无疑是会友谈画的好地方,张士保就把这里作为活动基地,和秦炳文等几位画家联手组织了松筠画社,名噪一时。
  走西南门,就是松筠庵的后花园。刚刚在墙外看到的八角攒尖顶是道光年间修的〃谏草亭〃。解放后松筠庵就被分给了纺织局、粮食局等大单位做家属宿舍。50多年来,这座小庙接受了居民们的拆拆建建、修修补补,如今彻头彻尾成了民居。以〃谏草亭〃为例,本来可以倚栏观景,享受八面来风的凉亭,柱间封了砖,亭前砌了围墙,当了一间小砖房。
  敲开花园东北角的一扇门,屋主很爽快地把记者让进屋:〃别看松筠庵在宣外隐姓埋名,参观者这么多年来从来没断过。住在文物里,偶尔也要客串一下导游。〃这间南房本是谏草堂的一部分,房里还保留着木刻的暖阁。据说谏草堂是杨继盛的书房,杨公在此奋笔疾书写成了弹劾严嵩的奏疏。至今,东墙上还留着两块清朝道光年间的石刻,内容就是杨继盛弹劾严嵩时列出的〃十大罪状〃。传说这位刻书人,久慕杨公之名,为临摹谏书草稿积劳成疾,石刻刚刚完成,就病死在庵中。
  

公车上书的开山之地
山门后第一进院子的正房就是当年杨府的正堂
  穿过谏草堂,穿过当年的游廊,窗棂上的几何图案简简单单,不似豪门中的繁琐讲究。从杨椒山故居到松筠庵,这处平凡的宅院经过了300多年,到了光绪年间,酝酿了一场席卷全国的风暴。
  公元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的春天,住在南海会馆的康有为发动上京赶考的举人联名上书朝廷,要求光绪皇帝拒签《马关条约》。上千名举人聚集在一向是文人荟萃的松筠庵谏草堂,听康有为宣传改革思想,所谓〃国事危机,非变法无以自强。〃以松筠庵为起点,奔向都察院〃公车上书〃,以松筠庵为转折点,揭开了近代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
  历史通常都是吝啬的,却偏偏对达智桥胡同的这个小院子另眼相看,给了它很多出场的机会,给了它一条热血沸腾的主线。透过谏草堂的窗子,写谏书的杨椒山,写〃万言书〃的康有为,几组影像交替,几段历史重合。也许眼前的松筠庵,的确没有多少古迹可看,但至少有很多故事可讲,让行人驻足唏嘘凭吊一番。
  

感悟北京
有个朋友在达智桥胡同12号…杨椒山故居里住过一段时间,我也就常去拜访,看到山门上那块文保单位的牌子,就向他讨教。他说知道杨椒山是个很久以前的忠臣,根据房子的规模判断,应该官职不大。宣武区这边的老房子太多,仅是会馆就数不清。要是深究起来,每栋房子都有不少故事。可去了解几百年前的事情,对今天究竟有什么用处?
  后来,这个朋友搬去了亚运村,见面就抱怨,说每天上下班的路上,眼睛落在那些崭新雪白的建筑上,思想却找不到落点,开始还新鲜,习惯了以后就无聊。不像过去在宣南,一座门楼,一个瓦顶望上去也许平凡,但回想起来都有一段可圈可点的历史,想起来不由得感叹。走一段路,就像听了几出大戏,看了几场悲欢离合的电影,天天走也不会厌。原来了解故事和历史也有〃作用〃。
  这次走访杨椒山故居,我被一位住户带着从头到尾走了一圈,知道了哪里是杨椒山写谏书的地方,哪里是〃公车上书〃千人###的地方。之前在图书馆翻了两天故纸堆,从〃弹劾严嵩〃到〃公车上书〃,这些书中故事,就在这次走访中一下子由平面转化为立体。这个过去就很熟悉的小院子,一时间被赋予了众多新含意。我和摄影记者站在一棵扭曲的老树前,感叹变革的道路其实就像这树干一样曲折。一百多年前,康有为是不是就站在这棵树下向众人宣讲:国势危急,非变法无以救国。一时间觉得连院子里散乱的一砖一瓦都有必要拾起来重新审视一番。
  了解历史,了解身边的这个平凡的世界绝非从来平淡。房前的一堵旧砖墙,房后的几棵老槐树,普通到你可以视它们为无物,丝毫不在意。但有一天,你听说了经专家考证,关汉卿就是在这树下构思了他的几部传世之作,而那堵砖墙竟然能和袁崇焕扯上一些关系。本来觉得无话可说的平淡生活多了一些话题,从此,经过那些普普通通的景物总要多看几眼,把相关的故事拿出来留恋回味一遍;也算是完成了一个思想审美的过程。
  其实审美的途径有很多种,我们习惯的视觉审美只是其中之一。好山好水,自然美不胜收,但又有几个人能放弃城市生活,退归林下,采菊东篱,遥望南山?不能走进山水,就把山水搬进家里,堆山引水的园林艺术在明清的时候盛行过一段时间。可现代生活,似乎要把所有的空间都纳入实用范围,杨椒山故居就受了〃实用〃二字的规范,游廊改成了居室,假山的位置上盖了小厨房,庭院之美所剩无几。
  定稿前又去了一次达智桥胡同,是由我的那位朋友陪同。我一路给他讲从明史中查到的杨椒山的故事,他也开始回忆,从前住在那里时或眼见或耳闻过几件奇闻趣事。在院子里转了一圈后,我们交换了一下感想,觉得这里过去就不因建筑闻名,现在又明显保护不当的古迹还是值得一游,进行视觉上的审美或许难为无米之炊,但思想审美绝对素材丰富。
  分手前,朋友说他决定查一下亚运村的历史,别看元明清三代那里都远离闹市,比不上宣武门,但相关的故事一定还是有的。他还说要搜集亚运村这十几年以来的新故事,英东游泳馆的故事,五洲大酒店旁花园的故事,让每个在亚运村漫步的人的思想也能跟着故事走一段路,就算没有几百年那么长。文化的积淀就是这样开始的,多留些故事,留住一段历史,让后人不用为找审美素材发愁。
  

思想的审美远胜视觉的冲击
● 官方言论
  部分故居目前暂不推荐给游人
  ●贾文静(宣武区文化委员会副主任)
  宣武区境内名人住过的会馆很多,名人故居也不少,可现在,大部分都住着居民,不适合推荐给游人。只有珠市口的纪晓岚故居,经过整修,能正式接待游人。
  ● 钩沉辑佚
  松筠庵、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松筠庵房舍轩敞,松林环伺,论野趣当然比不上陶然亭,可它离城门近,与当时皇城的联系紧密得多。进京赶考的举子或同乡的京官,常常借这个幽雅的所在聚会游宴。这里甚至一度是翰林院的学士们常规的吟游地点。它出过的最大风头大约是在1895年。那年4月15日,《中日马关条约》的内容通过铺设未久的军用电线传到北京,立刻惊呆了所有人。割让台湾、辽东半岛和2亿两白银的赔偿,是大清与外国打交道以来最屈辱最惨烈的退让。几个小时后,正在京师参加会试的举人们在一个叫康有为的广东人率领下,在松筠庵###,草定了一份长达万字的奏章。康的学生梁启超负责抄写,足足花了36个小时。他弟弟后来说,这件事改变了所有在场者的一生。这就是历史书上说的公车上书。
  ● 相关人事
  明朝直谏名臣杨继盛二三事
  杨继盛(1516~1555):字仲芳,号椒山,河北保定容城县人。32岁中进士,官拜南京吏部主事,4年以后进京,改授兵部车驾员外郎。因弹劾咸宁侯仇鸾被贬到甘肃临洮做典史。仇鸾死后,得到平反,返回北京。到任1个月,又上书弹劾严嵩,被削职下狱。1555年被害。杨继盛死后7年,严嵩倒台,明穆宗追赐他太常少卿,谥忠愍,并在河北保定为他建了旌忠祠。
  杨继盛7岁的时候就没了母亲,继母待他不好,让他去放牛。他反驳:〃能放牛,就能读书。〃上学后,他果然读书放牛两不误,并在嘉靖二十六年中了进士。后来,杨继盛上奏疏弹劾严嵩,反被严嵩所害,削职下狱,被100廷杖打得皮开肉绽。亲友们听说就托关系送了一颗蛇胆给他解毒,杨继盛不肯吃,说:〃我杨椒山有胆量,不需要吃蛇胆。〃
  在狱中得不到治疗,杨继盛的腿部伤口逐渐化脓溃烂。一天半夜醒来,他把瓷碗打破,手持碎瓷片,亲手把自己腿部的腐肉一块块割掉,神情自如。在一旁帮他打灯的狱卒,看不了这样惨烈的场面,浑身颤抖,手一松,灯也摔在地上。杨继盛过了3年的牢狱生活后,严嵩把他的名字和死刑犯一起上报,秋后问斩。在刑场上,杨继盛可以说得上是铁骨铮铮,临刑前赋诗:〃浩气还太虚,丹心照万古。生前未了事,留与后人补。〃
  ● 民间记忆
  谏草堂石刻是仅存的文物之一
  ●张秋生(54岁,现故居住户)
  20世纪50年代,我们全家就搬进院里来住了。当时,整个院子还都是贯通的,从东北角的山门进来可以从后花园的西南门出去。前后的院子里都有假山,还有几棵果树,环境不错。听说我们住的谏草堂原来都是打通的,有五间宽,两间深。后来为了住人方便,才用薄墙隔成几间,成了现在的样子。屋里墙上的石刻可以算是经过〃文革〃后,院子里仅存的几件文物之一。我印象中文物局的人来做过至少3次拓片。石刻上的文字本来没有颜色,现在看起来发白,是因为每年春节前,家里都会按老传统刷一遍墙,石灰粉就填进了凹槽。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