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三国》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铁血三国- 第10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器的攻击。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逐步出现了皮盔甲、藤盔甲、青铜铸盔甲。整块金属锤炼而成的板甲、金属编织的锁子甲等等。较早的铜制盔甲出现于亚洲。公元前2600年左右的两河流域、殷周时代的中国、吠陀时代的印度都已出现了铜盔甲。最早大量使用铁制盔甲是中东的亚述人。在盔甲的普及过程申,还出现了颈甲、面甲、腕甲、胸甲、手套等防护特定部位的配套甲具。封建时代的亚洲一些国家和中世纪的欧洲盔甲倍受重视制作极为完善精美,也较昂贵,还出现了金银、稀少皮革制作的盔甲。随着近代火器的广泛使用,古代盔甲茬战场上的防护作用逐渐降低,最终被以现代技术制作的防弹背心、钢盔等取代。 
  先说说中国的铁制铠甲 
  中国约在春秋战国之际出现了铁甲。甲又名铠,《释名·释兵》:‘铠,犹铠也。铠,坚重之言也,或渭之甲。‘各代铁铠甲往往因材因体而制,形制繁多。汉代称铁甲为玄甲,以别于金甲、铜甲。汉代军队申已普避装备铁甲。河北满城西汉申山靖王刘胜墓出主的鱼鳞甲。重约16名5公斤,共由2859片铁甲片缀威。据测定,当时铁甲片由块炼铁锻成甲片后,再退火脱炭,具有韧性。穿用者躯干及屑至肘部均用铁甲围护,铃形如半袖短衣。南北朝时期,宪耍酪行两当镜称碉光铠。两当铠丙形制和服饰中的两当形状相近似丽得名,它由一片胸甲和一片背甲组成。明光铠胸前和背后都有大型镜子样金属圆沪。唐代的铠甲形制多样,据《唐六典》记载有十三种:即明光甲、缀鳞甲、山文甲、乌锤甲、白布甲、皂绢甲、布背甲、步兵甲、皮甲、木甲、锁予甲、马甲,主要供步骑兵使用。宋代以后,虽然火器出现,但铠甲仍然是重要的防护装备。宋代镜甲有钢铁锁子甲、黑漆濒水山泉甲、明光细网甲、明举甲、步人甲等数种。锯《宋史·兵志》记载:宋代一套镜甲的总重量迭45斤至50斤,甲叶有飞25片,制造时费工作日120个,花用经费三贯半。明代着眼减轻镜甲遵量,每付减至40斤至25斤,多为铁阀甲、锁子甲。清朝前期装备的铠甲承袭明代工艺传统。又吸收了各族制甲工艺的优点,铁甲防护能力和外规装饰都有进步。故富博物院存清高宗弘历御用铠甲,由铜盔、护项。护膊、战袍、护胸、铜镜、战裙、战靴八部分组成。甲衣内衬钢片,明哈片、哦疆边、饯袍上密缀铜星,一般武士的铠甲,制成坎肩、马蹄袖袍型式。战袍外绣花,密缀钢星。清末操练新军,改着西式军装,铁铠甲废止。 
  绵甲 
  以纺织品制造的甲。主要使用于申国的明代、清代和古代波斯等地区。以棉、麻、织布等材料制成了由甲身、甲袖、甲裙组成,还有小臂,小腿护套等配件。甲表面或可染成彩色,钉有大颗的铜、铁甲泡。绵甲用材比较轻软,审衣宽大,战斗申较着铁甲行动较为自如,沾湿后还可抵御初级火器的射击。20世纪初,清王朝编练‘新军‘,使用近代枪炮,绵甲与其它甲一同停止使用。 
  胄 
  中国头盔。胄,战国以后称兜黎,宋代以后称盔。中国传说最早的胄由造尤创造。人们用兽角、藤条兽皮制成头盔。目前出土最早的铜胄为商代青铜胄,皆用青铜整体范铸,饰有兽纹。铜盔也称胄,古代作战时用以防头部的防护装备,其形如帽,可以同时防护头顶、面部和颈部,盛行于商周时期。周代铜胄也是整块范铸,左有两侧向下延伸形成护耳,有的在周边宽带上凸出一羊排圆泡钉。出土的周胄,造型朴实。战国出现铁兜鉴,用铁甲片层层编压而成。此后至宋代,头盔一般为整块范铸,铁甲片编缀,或二者结合制成。‘明代夫盔大体承袭宋制,有所改进。明朝御林军用锁子盔,铁钵象一顶便帽,下沿装锁子钢丝网,盔高八寸许,网长一尺左右,网环极为细密。士兵的铁盔较简单,装饰不多,铁钵高大,肩庇较宽,整个盔面上宽下窄,形如尖塔形。军官用的铁盔雕刻有龙虎图纹,有的用金银镶嵌,盔上有赏,可插貉缨。及至火器广泛应用后,铁盔的形制趋向轻体化。清中叶以后,甲胄成为仪仗、校阅时着用的装饰品,实战中较少应用。清朝末年,西式钢盔传人中国,成为步兵通用的防护器具。皮条编缀而成。甲均涂漆,皮革以犀年皮、咒皮、鳖鱼皮、水牛皮等为主。几乎每个武士均装备甲,有的马匹也着甲。春秋战国之交,铁兵器出现后,皮甲不能抵御锋利兵器的打击,逐步让位于铁铠甲,但皮革作为轻便防护装具仍沿用达千年之久。 
  镜甲 
  一种护劈的防护甲。形似衬衫,最秘是把一些皮带或薄金属片缝在皮衣上做成。有时铠甲用丝绒覆盖,饰以压制花纹和雕刻图案。
  锁子甲 
  古代作战时保护身体的防护装具。一般用铁锻制成小片,再以小片铁用铁链子衔接。互相密扣缀合而成衣状,穿起来柔和轻便。盛行于中国唐代。 
  叶片甲 
  一种防备冷兵器和火器杀伤的防护装具。最初使用的是结实的麻布衣或皮衣,随着金属的出魏,装上了铜片、背铜片、铁片和钢片。古代东方各民族早已有叶片甲,金金属叶片甲就产生于那里,后来为罗马人广泛使用。叶片甲分叶子甲和鱼鳞甲两种。火器广泛使用以后(14世纪起),叶片甲变为分别保护躯干和四肢等部分的厚金属局部护甲。 
  脸甲 
  头盔的前部,防止冷兵器袭击军人脸部用。古代和中世纪使用脸甲。脸甲严密地与头盔连在一起,有的是活动的。由铁或钢制成,呈整块瓦片状或鳞片状。法国圆柱形头盔的脸甲就是头盔前墙的延长部分,并且有2个眼孔及1一2个鼻、嘴孔。古俄罗斯头盔实际上没有脸甲,而只有一窄条箭状金属片下垂在脸部中央。古俄罗斯军人,也戴球顶尖盔;有时这种头盔还带有锁子甲护肩,放下来可遮住后脑部、颈部、肩部,同时也遮住脸部。。 
  颈甲
  护具的一种配件。使用于古代和中世纪,用以保护军人的后脑、脖颈、肩膀和肩肿骨兔受冷兵器伤害。在套环盔甲中,颈甲成锁状圆定茬军人头盔边缘,垂于双肩。在叶片甲中,颈甲用环索连接整块的铁板或者数块金属板制成。在中世纪无缝隙的骑士盔甲中,颈甲是防护装备的主要组成部分。颈甲连接叶片甲、披膊和头盔,按尺寸和武士体形精工制作,分前后两部分,左面用活动铰链联接,石面用暗拍联接。 
  胸甲 
  用于保护军人的胸背免受冷兵器和火器杀伤的沪具。由两块坚固的弯板…胸板和背板组成。古代胸甲用密实的毡片外包皮革制成。后来出现了铁制胸甲,其前半部与后半部上面用环拍和铰链或包铁皮带连接,下面用腰带系紧。胸前点缀以压制纹或镶嵌饰物,且镀金或镀镀,重6一10公斤,厚1一3·5毫米。在俄国军队,胸甲于1731年装备重骑兵,经短时停用。 电子书 分享网站

三国闲话·十八路诸侯
三国闲话·十八路诸侯  
  在小说里,十八路诸侯讨董贼是很浩大一事。给我的感觉是:董贼克扣了很多地方干部和中央干部的薪水,王老头为了保证自己的财源让董贼的秘书曹操去刺杀他,曹操没成功,就一道烟溜回去家去了。为了洗脱自己通缉犯的恶名索性把事情闹大。发檄文,召诸侯,十八家地方干部召集武装部队###中央。说好听叫讨逆,其实就是一次内战。与美国南北内战的区别是没有组成另一个政府而已……其实是成立的,韩馥和袁绍拥立了刘虞,不过那老头没敢而已……  
  十八路大军杀气腾腾的去打董贼,一上来就兵顿汜水。大家急的团团转时,关羽出来力挽狂澜,温酒斩华雄……说实话,一个已连战两阵的人你还挑不了他,实在丢脸。所以关羽斩了华雄不足为奇,唯一特点就是快的吓人了点……然后大家乌秧乌秧的杀到虎牢关……这里我要鄙视老罗一下,其实汜水和虎牢是同一座关……可能老罗嫌只有一坐不过瘾,于是凭空多了一座……又是遇到吕布,呼呼斩了几个傻瓜,诸侯全傻了,还是三个通缉犯齐上赶跑了吕布。董贼撤出洛阳。诸侯做鸟兽散。  
  老罗写这个十八路诸侯讨董贼,给读者的印象是:所谓的诸侯全是白痴。那么多人居然先困于华雄后顿于吕布。如果没有刘关张三人,诸侯攻势就是一次彻底的失败。  
  后来我翻了一下《《三国志》》,发现了更多的BUG。首先,讨董贼的一共只有十三路,不知道老罗哪里又凑了五家……不过他加上了公孙瓒是为了便于三兄弟出场,不过事实上讨董贼期间三兄弟全在幽州做通缉犯,自顾不暇,哪里有空去和吕布叫板?其次,说是十八路诸侯连营N里,人马有N万,大有超越赤壁八十三万曹军之势。可事实上,真正与董贼交手的两人而已,孙坚,曹操。曹操在荥阳遭到伏击大败,而孙坚几经挫折击败了董贼,却兵顿洛阳。而袁绍他们那帮人“置酒高会”,喝酒看MM呢,压根没和董贼交手。  
  但联系一下三国后来的事迹,我逐渐发现,十八路诸侯讨董贼的真正意义。  
  首先,请允许我罗嗦一下,把十八路诸侯报一下:第一镇,后将军南阳太守袁术。第二镇,冀州刺史韩馥。第三镇,豫州刺史孔□。第四镇,兖州刺史刘岱。第五镇,河内郡太守王匡。第六镇,陈留太守张邈。第七镇,东郡太守乔瑁。第八镇,山阳太守袁遗。第九镇,济北相鲍信。第十镇,北海太守孔融。第十一镇,广陵太守张超。第十二镇,徐州刺史陶谦。第十三镇,西凉太守马腾。第十四镇,北平太守公孙瓒。第十五镇,上党太守张杨。第十六镇,乌程侯长沙太守孙坚。第十七镇,祁乡侯渤  
  海太守袁绍。  
  后来他们的下场,袁术在跋扈了一段后死的很惨,韩馥在联军解散后立刻被袁绍夺了冀州,豫州刺史那家伙后来被曹操排挤了,刘岱被曹操收编,王匡好象被袁绍并吞,第六到十一镇那些人先后被曹操压制或吞灭,徐州刺史大家知道三让徐州的事,不谈,孙坚死于刘表之手,公孙瓒后来在官渡战前死于袁绍。马腾活的长一点。  
  这些人乃是当时汉王朝的精英中的精英,却在数年内完全土崩瓦解,在他们的血泊中,站起了曹操刘备和孙策这样的新兴势力。  
  想起曹操那句话“任贤唯举”,是完全抛却了门第观念,他的手下人才之丰富凌驾于任何诸侯之上。可以说,十八路诸侯讨董贼,使所有诸侯开始意识到:旧王朝的秩序已经不复存在。乱世真正开始了。于是从十八路诸侯解散后,新一轮的势力新分配立刻拉开了序幕,天下立刻开始了毫无秩序可言的弱肉强食。而在这个时候,对旧时代拒绝最彻底的曹操就占据了压倒性的优势。十八路诸侯的###象征了汉王朝实际的崩溃,象征了乱世的开始,这就是我的结论。  
  最后谈一下此次联军对曹操的影响。曹操在联军期间写下了“白骨露于夜,千里无鸡鸣”的著名诗句,委婉的表达了对诸侯们的不满。可以说,那时的曹操多少有点匡扶天下的豪情和报国的壮志。但在诸侯们的推委不前下,曹操看见了政客的真正虚伪本色。曹操当时说了这么一句话:  
  “竖子不足与谋!”  
  我仔细想那句话,分明可以感觉到其中的愤懑,藐视,更多的是悲伤。或许从那一刻开始,曹操才真正看清了所谓的政客,所谓的天下,也明白了乱世的道路。那个以前特立独行执法严格的专心的小吏曹操至此结束,这一句无比哀伤的话宣称了一个奸雄的产生。他在那一刹那告别了以前所有的雄心所有的理想,剩下的是对乱世的征服之心。这就是我的看法。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宦官和外戚的危害
宦官和外戚的危害
  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吏治最腐败,王朝面临全面崩溃之日,也就是外戚、宦官专机之时。翻开二十四史,吕氏夺权,武则天篡位,慈禧临朝等等外戚干政事件屡见不鲜。再以宦官专权而言,从秦二世时赵高指鹿为马,东汉十常侍乱政,唐代高力士弄权,到宋代童贯统辖禁军,明朝魏忠贤大肆淫威,再至晚清李莲英飞扬跋扈,宦官乱政问题一直很严重。历史上,宦官对封建王朝破坏大多起加速作用。为什么外戚宦官干政意味着封建王朝的自发破坏呢?从官僚政治结构来看,外戚和宦官本是封建王朝的异物。他们的来源与封建王朝是不相容的。封建官僚是经过一定的仕途选拔出来的儒臣。他们有相当的封建文化素养,又经过国家机构的统一选拔,方能入仕参政。而外戚与宦官则凭着自己是皇帝宠爱信任的人,便参与朝政,从最高层干预国家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