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硬冲不是个办法”,马雷蒂俯身看着地图,看也没看斯丹法诺上校一眼。
“师长,再给我们一次机会,我保证两个小时内肃清隘口两侧的英军。”斯丹法诺上前一步,大声争辩到。
马雷蒂还是保持着他的姿势,看着地图,淡淡地说:“不用了。打仗总是要死人的,但是作为一名军官必须减少部下们不必要的伤亡。”
斯丹法诺知道马雷蒂可是一员猛将。当年在西班牙时,有一次他们的部队遭到人民军的突袭。马雷蒂端着一挺机枪,一边开火一边从他的营房中跳出来;当他被子弹打穿肺部倒下时仍在开火。“今天师长是怎么了”,斯丹法诺一边低估着一边无趣地离开了师指挥部。
夜幕降临,为七月的北非沙漠带来了难道的凉爽。一队意大利步兵悄悄地离开了营地,他们人均负重20公斤沿着崎岖难行的小道向北急行。他们是以第二装甲师侦察营为主体的一支步兵部队。作为一支为了在阿尔卑斯山区作战而准备了二十多年的军队,哪怕是装甲师这样的部队里的步兵也接受了良好的山地渗透作战训练。
现在,他们将沿着隘口的南边悄悄地攀上了制高点,然后设法溜过分布于山背之后的英军哨所,从防御者的后方摸进了马特鲁以南的平原沙漠里。通过研究地形,马雷蒂决定通过渗透战术来夺取他凭借强力所未能夺取的东西。
而对于战场另一头的英国人,白天苦战两场已经使得他们筋疲力尽。再加上意大利人整夜不断地骚扰性炮击和不时传来的坦克马达声,让隘口两侧的英国守军高度紧张,他们的手牢牢地捏紧手里的武器,他们的眼睛死死地盯着隘口里的乱石路,担心着下一分钟,意大利的装甲大军就会再一次冲杀而来。至于,自己的后方吗很抱歉,英国人要操心的地方实在是太多了,顾不过来了。甚至,当第二装甲师的步兵向一个山背之后的英军哨所投掷手榴弹时,他们还以为这是意大利的炮弹落在那里了。
大约花费了四个小时后,第二装甲师侦察营已经出现在英国人的身后。紧接着,他们动了突然袭击。先倒霉是一支运输给养的英军后勤车队,在开往马特鲁的公路上,大约100名英军官兵还没搞清楚情况就连同他们运输的给养稀里糊涂地就成了意军的俘虏。意大利人幽灵般的出没在己方阵地的后面这个消息使得英军内部像炸了锅似的一片混乱,惊慌情绪不可遏制地传染开来。
尽管仍有一些部队在坚守阵地,但是大部分几个小时前还在顽强阻击意军的锡克人、帕坦人和印度人惊恐万状,他们开始抛下他们的英**官闻风而逃,还有一些人就从此下落不明,一去不返。
看到英军防守部队处于崩溃的边缘,英军指挥官波尔斯中校尽管暂时还搞不清白意军的战斗决心,但他估计接下来意军应用纵深突破的战果,对他的部队进行迂回包围,而能延缓意军攻击势头的最佳计划就是是对其前锋的侧翼实行回击。
于是波尔斯面对着退中的印度部队大喊:“我们一起转身回去把敌人踢跑,把我们的山头夺回来!我将在最前线和你们在一起,谁要看到我逃跑,请向我开枪!”。很快,在包括波尔斯中校在内的一批英**官带领下,他们向渗透到战线后面的意大利人起了反击。
从战术上说,这样的反击对于当时的英军是唯一的选择。但事实上因为锡克人、帕坦人和印度人脱离了工事保护后表现出的战斗力低得惊人,再加上反击在凌乱中匆促组织、6续进行,也未能最大限度地集中兵力,所以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反倒在意军的半自动步枪和通用机枪构成的强大火力中一些本来保留了较好战斗力的部队被打残。
当太阳再一次烘焙这北非这片沙漠时,隘口两侧的丘陵上已经是另外一副模样了。障碍物、掩体、工事都已经不复存在,遍地是受损的武器碎片。意大利人拿着高音喇叭用他们生硬的英语略带讽刺地喊道:“你们已经被包围了,不用怀疑,你们可以做的最明智的事情就是放下武器,向我们投降,我们会按照《日内瓦公约》对待你们”
在隘口的南面出口,200多名英国人、锡克人、帕坦人和印度人正在意大利士兵的看押下,垂头丧气地向西而行。意大利人为他们的战友挖掘了坟墓。不知道从那里冒出来的阿拉伯人则在战场的四处到处游荡,寻找战利品。
在马雷蒂的陪同下梅西登上了隘口的制高点,远处的港口、城镇、机场尽收眼帘。在场的意大利人都知道,深入英军腹地的坦途已经扫清干净,而马特鲁里第四印度师已经被切断了后路。
晚上力争再赶出一个2000字的出来
最后两天的,力争月更十万字的目标就要实现了
整理布。
您的留言哪怕只是一个();都会成为作者创作的动力,请努力为作者加油吧!
躁动的欧罗巴 第3节、向东、向西(3)
8月9号,“意大利坦克冲出隘口切断了马特鲁和亚历山大之间的6上联系”的消息被及时地送到了第四印度师的指挥部里。》出人意外的是,这条“爆炸性”的消息就如同一颗飞进帐篷的一粒沙子一样并没有让师长菲利普尼姆详细资料见_neame)感到太多的意外。虽然,在场所有人都知道这条消息意味着马特鲁已经被包围了,至少在6地上已经被包围了。
普尼姆不是一个迟钝的指挥官,相反作为一名维多利亚十字勋章和1924年奥运会射击项目的金牌得主,他是一个头脑灵活、思维活跃的家伙。他的一切表现都源于一封几天前收到电报。就在意大利人的攻势刚刚开始时,普尼姆已经收到了西部沙漠部队指挥官理查德奥康纳中将的命令:“马特鲁的守军必须在意大利人进攻的时候挥出更为重要的作用,你们将作为帝国阻挡法西斯军队的第一道屏障,阻止、延滞意军的推进,尽可能多得牵制、削弱意军的攻击力是你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帝国需要你们用勇敢和牺牲证明你们的价值”。透过那些华丽的词藻,普尼姆早就读出了里面真正的含义马特鲁要做好准备成为一个要塞,一个孤零零地处于敌方战线一侧,被数万敌军包围的要塞!
就在号称“不落要塞”刚刚沦陷不久的时候,奥康纳中将居然又提出了要塞防御法。奥康纳和他的参谋们的脑子是不是集体让驴踢了?或是吃了什么过期罐头?
不是,当然不是!那么奥康纳中将究竟是为何出此下策呢?这还要从岌岌可危的北非战局说起。
1940年夏天的北非战局对于英国人而言最痛苦的事莫过于兵力不足。在不列颠岛直接面临入侵德军可能的情况下,奥康纳的增兵申请永远是不会被伦敦的大人物所理睬的。而同时战场对面的梅西已经拥有的兵力是他的两倍,而且意大利人正源源不断地继续向北非运来部队和给养。
看着手里这丁点可怜的兵力,要想稳定千疮百孔的战线,英国人可以打的牌只有两张。一张是机动防御(也是我们熟知的运动战):英军可以大踏步地回退,缩短己方的补给线,拉长对方的后勤线,再择机反击。这样做会带来一好一坏两个直接后果。好的结果是英军可以凑出一支规模可观的机动兵力。坏的结果是意军可以高歌猛进,轻松占领英军放弃大量的地盘。
不知道当饱受德国轰炸机蹂躏的英国民众看到一座又一座的埃及城市落入意大利人之手,他们脆弱的神经是否可以经得起这样的打击。也不知道下院的爵士们是否回又一次起对丘吉尔相的不信任投票。
再说有了一支强大的机动部队就等于拥有胜利吗?奥康纳可不敢打包票。在开战后与意大利人交手的一系列小规模边界战斗中,意大利装甲部队的装备优势和针对性训练可是让英国人吃了不少亏。特别意大利人的p系列坦克,更是使得英军坦克部队达到了谈p色变打得程度。
那么,选择机动防御就有可能导致一种生概率不小的灾难性后果。一方面是英国民众会在报纸上看到意军攻城略地的赫赫武功,相信这对于英国民众低落的士气会是个不少的打击。而另一方面在野战攻防战中英军宝贵的机动兵力被意军重创乃至全歼。到头来只怕丢了地盘又打败仗,两头都没着落
最后出于稳妥的考虑,老道的奥康纳选择打出一招“牵制、消耗、反击”的组合拳。以第四印度师和其他的步兵部队固守重要城镇(往往也是交通要衢),牵制大量意军并依托阵地大量杀伤意军。再以第七装甲师为主力的机械化部队进行反击。
奥康纳参考了4000法军在加贝斯港依托要塞牵制2个意大利步兵师的经验,认为以第四印度师防守马特鲁至少可以牵制4个意大利师的兵力。那么第七装甲师展开反击时获胜的机会就会增加不少。
既然横下心来死守,普尼姆从七月底第四印度师撤退到马特鲁后,就开始敦促他的部下加进防御工事的修筑。在花费了大约两周时间后,第四印度师在马特鲁修筑了一道长28公里,纵深达9公里的环线防御带。在环线防御带上英军布置了蝮蛇型铁丝网和反坦克壕。在反坦克壕的上面加盖了木板,铺上黄沙,使得入侵者难以做的事先现。为了更长时间的固守马特鲁,普尼姆还给他的部队定下了四个原则。
1、不放弃任何阵地。
2、守军要通过不断的夜间巡逻来控制两军之间的无人地带。
3、不遗余力地加固工事和障碍物。
4、准备一支强有力的机动部队,对突入阵地的意大利人进行反击。
在具体的防御计划里,普尼姆将整个防线分成环线防御带。第一道防线,也称为“红线”,在那里主要是地雷和各种障碍物。负责守卫红线的部队要阻止意军攻入纵深地带。
“红线”的后面两到三公里的地方是第二道防线,也称为“蓝线”。负责守卫蓝线的部队要死死地缠着入侵到那里的意军。同时,普尼姆也会在意大利人侵入到蓝线时,投入他强有力的机动部队三个步兵营和一个坦克团。
在蓝线的后面是第三道防线,也称为“绿线”,一旦意大利攻到那里,普尼姆只能调集一支由司机、文书、炊事员等勤杂人员组成的部队进行最后一搏。如果他们失败,普尼姆就只好下令炸毁港口和仓库,以免资敌。
整个计划看上去不错,那么效果如何呢?至少,在意大利人没有打过来之前,除了上帝没有人知道。
今日两更了,离“月更十万字”的目标还有最后的4000多字。明天休假在家,一定能保质保量地完成更新任务。
整理布。
您的留言哪怕只是一个();都会成为作者创作的动力,请努力为作者加油吧!
躁动的欧罗巴 第4节、向东、向西(4)
在意大利6军、空军正在北非的沙漠里向东高歌猛进的时间,意大利海军却将他们的目光投向了西边的大西洋。于是,一支庞大意大利舰队开始抵达西班牙南部的港口。这支舰队包括航空母舰朱塞佩。米拉格利亚号、现者号、水牛号,战列舰加富尔号、凯撒号以及重巡洋舰2艘、轻巡洋舰4艘、驱逐舰16艘、4艘运输舰、6条登6舰、油轮4艘等组成。
这支庞大的舰队的目的地是非洲大6西北岸外火山群岛加那利群岛,那里曾经的u艇加油点和“伦敦快递”起点。现在,它是西班牙内格林政府的驻地。当然意大利人选择攻占加那利群岛不是为了给佛朗哥打工,他们的主要目的还是希望这里能够成为意大利海军突入地中海的一个立足点。
庞大的舰队顶着风浪以12海里的时向西南行进,大西洋上狂风骇浪让习惯了地中海这个“澡盆子”的意大利水兵第一次见识到了什么是大海的暴戾。不过,阴云密布的恶劣天气也带来一个好处,那就是在这样的天气情况下空中的侦察机将无法有效观察海面,这使得意大利舰队可以在英国人完全没有察觉的情况下航行近千海里,于月6日凌晨3点10分,悄悄地出现在加那利群岛东北方。
这时舰队里最忙碌的人就是运输舰上的机械师们,他们在登6艇上爬上爬下,进行着最后的机械检查。同时,水手们也会开始检查船舷两侧的吊杆它们负责将登6艇从运输舰上送到海面。
7月非洲沿海的空气闷热而又潮湿,稍微一动就会汗流浃背。舰队指挥官伊亚金诺已经下达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